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2020-11-27 人民網

原標題: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志4月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最新研究中有跡象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存在差異,這或有助於闡明為什麼現在的宇宙由物質而非反物質主導。

中國科學院高能研究所研究員溫良劍對科技日報記者解釋說:「大爆炸理論指出,宇宙起源於約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應該產生了同樣數量的正反物質。如果正反物質數量相同,它們相遇時會彼此湮滅,僅留下光子和暗物質。然而,宇宙演化至今,似乎由物質主導,『正反物質不對稱』是自然界最大的謎團之一。有科學家認為,中微子或在這幕大劇中扮演重要角色。」

據溫良劍介紹,中微子分為電子型中微子、繆子型中微子和陶子型中微子三種類型(「味」)及其相應的反中微子,它可像變色龍一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進時改變其「味」這就是所謂的中微子振蕩。例如,來自太陽的電子型中微子在到達地球前會「變身」為陶子型中微子或繆子型中微子。

為研究這種振蕩現象,T2K團隊將在日本質子加速器研究中心產生的繆子型正反中微子發射到295公裡外的「超級神岡」探測器上。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繆子型正反中微子在行進中,分別會「變身」為電子型正反中微子。

鑒於中微子幾乎不與普通物質相互作用,10年間,T2K團隊從近1021次質子打靶產生的中微子中檢測到90個電子型中微子和15個電子型反中微子。數據分析表明,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概率。不過,T2K最新結論尚未達到可以被稱為「發現」的水平。

溫良劍說:「盡管最新研究顯著性不高,但對下一代中微子實驗有積極意義。」

《自然》雜志報道稱,為達到可以被稱為「發現」的要求,物理學家要求助下一代中微子探測器,未來幾年將有3款中微子探測器上線:中國江門中微子實驗將率先於2022年開始採集數據﹔美國「地下中微子實驗」和日本「頂級神岡」實驗分別擬於2025年、2027年「上崗」。

(責編:張帆、王麗瑋)

相關焦點

  • 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
  • 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由357名國際專家參與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文章稱,他們歷時近10年的研究發現,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頻率。
  • 15、大一統方程解:中微子的類型及其正反對稱破缺
    最後,兩種重中微子還會衰變為輕中微子,不僅如此,中微子正反之間還會相湮生成光子,這就增加了尋找它的難度。正是因為這三個特點,中微子被稱為幽靈粒子。而且兩個特點註定了中微子的穿透力是極其強大的,為了找到它,科學家利用的是弱相互作用力,簡單來說就是讓中微子和水中的氫原子核發生反應。當然,這個概率是極其低的。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一種基本粒子,在宇宙中廣泛存在。
  • 《自然》:正反中微子不對稱的可能性達95%
    如果宇宙大爆炸和正反物質的理論成立,那麼今天的宇宙應該是由光子構成的,既找不到任何物質,也找不到任何反物質。然而眼前的花花世界告訴我們,正物質因為某種神秘的原因大獲全勝。科學家對這種神秘的原因非常感興趣,稱之為「正反物質對稱性破壞」,還有一個更專業的術語——對稱破缺。
  • 打破正反物質的對稱性?中微子真的這麼厲害嗎?
    正反物質粒子加速器是人為地提供各種高能粒子束或輻射線的現代化高科技儀器,它可以創造正反物質,簡單來說,它所創造的一半是物質,另一半是反物質。為什麼會有正反物質的出現呢?其實在我們的宇宙的物理學中存在一種對稱性,要求物質和反物質以相等的數量出現。但是當我們環顧宇宙時,我們看到的是正物質。
  • 宇宙中微子背景是什麼?中微子為什麼是第二豐富的粒子
    中微子是怎樣是正反物質湮滅中大量存活的宇宙源於大爆炸,那大爆炸這個想法是咋來的?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推理,自從哈勃說我們這個宇宙不是恆定不變的,星光在紅移空間在膨脹,絕大多數星系正在遠離我們,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推行的速度越快。還不止這些,當你看到一個遙遠星系的時候,因為光速是有限的,所以你看到的是遙遠的過去。
  • 撲朔迷離的中微子
    在宇宙大爆炸時期,中微子是產生的最多的粒子之一。現今仍大量產生於恆星內部的核反應過程和宇宙射線撞擊地球大氣層過程。中微子也是核反應堆發電時發射的副產物,這使科學家可以對其進行可控的研究。事實上,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正是在反應堆旁首次探測到了中微子。中微子因為性質極不活躍,當時曾被認為不可能被探測到。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高能物理研究所不僅在中微子實驗領域成績驕人,在中微子理論研究領域也表現出眾。大亞灣實驗項目的啟動和成功使得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更具資源優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 華裔學者發現正反同體「天使粒子」 破解80年難題
    昨日,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四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是費米子中唯一的正反同體粒子。  這一研究成果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課題組主導,史丹福大學張首晟課題組及上海科技大學寇煦豐課題組等8家單位合作完成。通訊作者何慶林、寇煦豐、張首晟、王康隆,均為華人科學家。
  • Nature封面:宇宙物質起源的證據找到了,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
    通過不同位置光電倍增管的電信號數據,科學家們就可以確定中微子的入射方向和「味道」。 如果正反物質不一樣多,必須在宇宙誕生初期CP對稱性被破壞。 其實1960年代以來,物理學家已經發現了CP對稱性破壞,但多是其他一些較少見的粒子。 科學家們期望著有更大的CP不對稱被發現,直到最新中微子實驗結果的發表。 而來自T2K合作組織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這一假設條件。
  • 12國團隊耗時十年,中微子不對稱揭示...
    通過不同位置光電倍增管的電信號數據,科學家們就可以確定中微子的入射方向和「味道」。 他猜想的原因之一,就是物質和反物質的對稱性並不完美,分子表現出的特性略有不同。這種差異可能導致宇宙大爆炸後的冷卻過程中,物質過剩。
  • 研究:從中微子三味態互動探察超新星爆炸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團隊的一份研究發現,應該把中微子三個味態電子、渺子(muon)、τ子(tau)全部考慮在內,才能更全面地探察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以往很多研究傾向於把中微子簡化分作電子中微子和非電子中微子兩類(即包括渺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進行研究,這份研究發現這不是個好方法。「我們的研究顯示,它們(三種味態)都很重要,忽略渺子不是一個好的策略。」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馬尼布拉塔・森(Manibrata Sen)說,「以往的研究是不全面的,而我們把三種味態全部包括考慮,看到的結果有著顯著的不同。」超新星是恆星以爆炸結束生命的一種形式。
  •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一個追蹤「新物理」中微子的國際研究團隊,對照理論家提出的標準模型擴展研究了與中微子探測相關的所有相關實驗數據。最新分析是第一次有如此全面的報導,顯示了右手中微子探索者面臨的挑戰規模,但也帶來了希望的火花。在所有已觀測到涉及中微子的過程中,這些粒子都表現出一種被物理學家稱為左手性的特徵。右手中微子,這是標準模型最自然的延伸,無處可見。
  • 新研究利用中微子探測超新星演化細節
    近期一份發表在預印網arxiv.org的研究推測,從超新星爆發事件的前夕到爆炸的整個過程,每個階段產生不同類型的中微子。在觀測到SN1987A爆發亮光之前的兩三小時,三個中微子觀測臺都探測到中微子輻射。儘管科學家認為超新星爆發將輻射大量的中微子,但是三個觀測臺一共只探測到25個中微子。這體現了當代科學技術探測中微子的難度。
  • 未來論壇|王貽芳:中微子物理的研究前途非常光明|獲獎者報告
    剛才陸錦標教授提出了中微子基本的概念,介紹了我們為什麼要做中微子研究,我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做中微子的研究應該做什麼事情。首先,我們說一下粒子物理研究的範式,我們的粒子物理研究可能跟別人不一樣,一開始我們要選定科學目標和技術路線,在這方面可能和別人一樣,但是這裡面有兩點特別重要的不同,就是要自行設計實驗設備,還要自己把它做出來,要想做一個事情,光說想做不行,還要自己把所有設備做出來,然後使用這些設備得到最後的結果。
  • 天使粒子正反同體為啥不煙滅?
    從昨天開始,物理學界曝出一條大新聞,四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團隊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這一歷史性突破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
  • 學者:中微子探測為天文學研究開啟新窗口
    於是他立即發出了第二個警報,請求更多的天文臺站對TXS 0506 + 056在伽馬射線和可見光範圍作更為詳細的觀察研究。MAGIC (Major Atmospheric Gamma Imaging Cherenkov Telescopes)是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高能伽馬射線望遠鏡系統,它位於大西洋中加那利群島,海拔約2200米,靠近非洲西北部,是西班牙飛地和自由港。
  • 追尋中微子的曹俊:基礎研究是人類對未來的投資
    1998年,曹俊獲博士學位後,先後前往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直線加速器實驗室、美國密西根大學繼續深造,於2004年回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研究,同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12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開始擔任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共同發言人;2013年,榮獲亞太物理學會「楊振寧獎」和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 研究為南極洲中微子異常提供了新的解釋
    中微子概念圖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合著的一篇新的研究論文為最近發生在南極洲的兩個奇怪事件提供了一個新的解釋:兩次,ANITA的科學家們發現了模仿高能中微子的無線電信號,這些中微子似乎是自發地從地面升起的。科學家們仍然對這一活動感到困惑,到目前為止,大約有40篇論文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脈衝是毫無阻礙地穿過整個地球核心並從地面出來的中微子;脈衝是人們長期追逐的被稱為稀薄中微子的「第四」中微子,神秘的太空「暗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