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中微子探測為天文學研究開啟新窗口

2021-01-15 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徐令予】

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的二篇有關中微子探測的論文受到了國際媒體的熱情關注。新的發現發生在那遙遠的地方,在真正的天涯海角——南極極點,在千年凍結的冰原之下,有一座稱之為「冰立方」(IceCube)的中微子天文臺。2017年9月22日該天文臺的計算機測試到了能量高達300Tev的中微子,它比人類最強大的日內瓦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最大能級還要高30倍。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示意圖,實驗觀測主設備在南極冰層的1公裡以下,地面建築是數據處理中心和辦公室

當極高能量中微子到來時,冰立方實驗的領導者卡爾教授(Albrecht Karle)正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辦公室裡為將要開始的南極之旅做準備。 冰立方每年檢測到大約50,000個中微子,但其中只有大約10來個處於非常高的能量,這通常表明它們來自銀河系之外的遙遠星系。被稱為IceCube-170922A的極高能中微子的出現讓平日不苟言笑的卡爾教授興奮不已,幾分鐘後冰立方天文臺發出的特急警報傳遍全球相關天文臺,請求對該事件進行協同觀測核對。

接到冰立方警報幾天之後,在Kanata工作的日本天文學家田中教授從數據分析中意識到中微子的來源指向了一個稱之為TXS 0506 + 056的星系,夾角僅差十分之二度。TXS 0506 + 056星系是四十年前德克薩斯州的射電望遠鏡首次觀測到的,正確地說它屬於耀變體(blazar),這是一類極其活躍的星系,以其劇烈的輻射以及難以預測的行為而著稱,耀變體的核心是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田中教授與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項目有合作,該望遠鏡每天掃描拍攝整個太空的伽馬射線圖像,十多年來積累了大量數據。田中搜索了費米太空望遠鏡的資料庫,不查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他發現TXS 0506 + 056星系自同年4月以來一直光芒閃耀。於是他立即發出了第二個警報,請求更多的天文臺站對TXS 0506 + 056在伽馬射線和可見光範圍作更為詳細的觀察研究。

MAGIC (Major Atmospheric Gamma Imaging Cherenkov Telescopes)是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高能伽馬射線望遠鏡系統,它位於大西洋中加那利群島,海拔約2200米,靠近非洲西北部,是西班牙飛地和自由港。得到警報後的幾天裡,MAGIC地區一直霪雨霏霏。等到雲散霧開,MAGIC探測到了來自TXS 0506 + 056的伽馬射線,能量高達400GeV。

請看圖片2,圖中右上角是圖中央區的局部放大。粉紅色小方塊是TXS 0506 + 056星系的位置,蘭色小園是費米太空望遠鏡對伽馬射線源的定位區,黃色環線是MAGIC對伽馬射線源的定位區,灰色環線是「冰立方」對中微子源的定位區。從天空到地上探測到的高能伽馬射線與南極冰下探測到的高能中微子的發源區域高度重合,同時指向TXS 0506 + 056星系。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費米太空望遠鏡和MAGIC伽馬射線望遠鏡的觀測數據顯示高能中微子和伽馬射線來源與TXS 0506 + 056星體位置高度重合。

隨後全世界有關天文臺的長槍短炮全都瞄準了TXS 0506 + 056星系,收集到了從伽馬射線一直到可見光的各種頻譜的電磁輻射。有多達18個天文臺測到了明確的信號,詳見圖片3。

對應於高能中微子IceCube-170922A,全球有18個天文臺探測到了來自TXS 0506 + 056的伽馬射線和其它電磁輻射。圖中三角體代表太空望遠鏡,小園球代表地面天文臺,藍色代表探測到信號,紅色代表沒有探測到信號。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位於南極極點,在冰川之下科學家們開鑿出了86個深達2800多米的豎井。在每個豎井中懸放了電纜,電纜上聯接了60個球型的數字光學傳感器DOMs(Digital Optical Modules)。這些傳感器從地面1500米以下依次排列直至深達2800米的豎井底部。位於地面1500米深處總共5160隻傳感器構成了冰立方中微子探測的主體,這個正六方體探測陣列的容積約為一立方公裡,相當於北京水立方的一千倍,這中間的冰水足可灌滿一百萬個標準遊泳池。整個項目化費2億7千萬美元,主要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

把中微子探測中心放於南極極點的地下深處可謂用心良苦。因為冰不產生自然輻射,把探測器埋到深處可以過濾掉宇宙中除了中微子之外的各種其他輻射。南極深處冰層經千百萬年的凍結壓積,其內部少雜質無氣泡像一塊純淨的水晶體,它具有優良的光學特性,這與天文望遠鏡要求高質量的光學透鏡有著某種類似之處。中微子與介質中原子碰撞產生契倫科夫輻射(Cherenkov radiation)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藍色幽光,探測中微子的本質就是對這些蘭色幽光的精準測量,純淨的各向同性的冰介質是這種精準測量的基本保證。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工作原理示意圖。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構成示意圖。

冰立方感興趣的只是來自遙遠星系的高能中微子,但是地球外層空間受宇宙射線激發產生數量巨大的中微子,它們每時每刻都在轟炸著「冰立方」,它們也會在冰立方中產生蘭色的幽光。要在百萬以上中微子背景輻射中捕獲少數高能中微子,這個過程要比草堆中尋針還要難千倍。

好在不同能級不同方向進入「冰立方」所產生的契倫科夫輻射的軌跡、偏振、形狀和持續時間都是不同的,這些輻射產生的幽靈蘭光被位於不同位置上的傳感器在不同時刻採集下來,立即作數字處理後由電纜集中送到冰立方地面上的計算機中心。通過複雜的信號處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最後把來自遙遠星系的高能中微子訪客捕獲。現代先進的信號處理技術是近年來天文物理學突飛猛進的關鍵,引力波的發現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測量引力波需要分辨質子尺度千分之一的長度變化,沒有現代信號處理技術是完全不能設想的。

高能中微子一定來自高能激變的天體,這次被精準定位的TXS 0506 + 056就是耀變體(blazar),這是一類極其活躍的星系,它的核心是一個超級大黑洞。當鄰近恆星路過巨大黑洞時,會引起「潮汐撕裂事件」被黑洞吞噬[1]。因為黑洞本身的旋轉在其附近空間引成強磁場,被高速吸入的部分恆星氣體在磁場作用下沿著黑洞自旋軸方向加速彈出,引成接近光速的「相對論性噴流」(relativistic jets)。在這股噴流中被超級加速的質子彼此碰撞或與光子碰撞時,結果是產生π介子。帶電的π介子衰變為μ介子和μ介子中微子,而中性π介子又衰變成伽馬射線。耀變體的「相對論性噴流」就成為了燿眼的光芒、伽馬射線暴和高能中微子的同一源頭。

高能中微子在多信道、多手段天文觀測中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微子不帶電荷、幾乎不與其它任何物質相互作用,被稱為宇宙中的「隱身人」。「無欲則剛」,中微子在行進中不受阻礙,一條道走到黑絕不拐彎。所以根據中微子軌跡很容易對重大天文事件定位。今後,中微子探測將成為多信道天文學(multi-message astronomy)觀測的重要手段。

2017年8月17日引力波探測導致雙中子星併合事件的發現。僅一個月後,2017年9月22日高能中微子探測把伽馬射線暴與高能中微子的源頭定位在TXS 0506 + 056星繫上。這兩個事件的科學意義無論怎樣強調也不算過分。

1609年的秋天,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舉起自製的望遠鏡朝向星空,是人類天文物理的第一次突破。四百多年來,人類製作了各種各樣的光學和射電望遠鏡在天文觀測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所有這些設備都是基於對電磁輻射的觀察測量,直到2017年人類又獲得了引力波和高能中微子這兩種新的測量方法。2017將以多信道天文學的開啟之年在人類的科學進步史冊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最後談二點個人看法:

1)與本次事件相關的兩篇最新論文的分析都是3-sigma等級,3-sigma等級意味著論文的結論有相當高的置信度。科學家一般要求達到5-sigma閾值標準才將研究結果確定為「重大發現」,這是粒子物理學研究的通常做法,但天體物理及其它一些物理領域要達到這個標準比較困難。讓我們以謹慎的熱情歡迎本次發現,並耐心等待進一步的探測和更多數據的到來。

2)高能中微子實驗純屬基礎科學研究,主要的意義在於加深人類但宇宙、高能物理和基本粒子的理解和認識。在相當長的時期中,中微子都不會有什麼實際應用價值,希望不會有人去開展中微子通信之類的工程活動。

注釋:

[1] 黑洞「潮汐撕裂事件」和伽瑪射線脈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61988-1088432.html

相關焦點

  • 天文學世界
    為了能夠「看見」天體發出的所有波段的「光」,天文學家有時需要將望遠鏡發射到太空中去,這是因為大部分的電磁波會被大氣層阻隔,無法抵達地球表面。不同類型的望遠鏡肩負著不同的科學使命,比如通過射電望遠鏡,天文學家可以追蹤宇宙中氫氣的分布,還可以拍攝到超大質量黑洞的照片;伽馬射線望遠鏡則會看到一些極端的現象,比如超新星爆發,雙中子星併合等;太空中的普朗克衛星可以接收到無處不在的微波——這是宇宙大爆炸遺留下的餘暉;未來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搜尋最古老的恆星發出的光。引力波,通常被美稱為時空的漣漪。
  • 新研究利用中微子探測超新星演化細節
    近期一份發表在預印網arxiv.org的研究推測,從超新星爆發事件的前夕到爆炸的整個過程,每個階段產生不同類型的中微子。近年來很多天文學家都認同這樣的理論,也就是說認為中微子在超新星事件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因此認為中微子觀測可以作為了解超新星事件細節的有效途徑。但是探測中微子並不容易。
  • 每秒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透身體,頂尖學者滬上揭秘神秘中微子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國際上密切關注的研究前沿。此外,宇宙中劇烈的天體活動如超新星爆發等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近年來國際上通過中微子研究天體物理過程的中微子天文學已經成為了一門前沿的交叉學科。中微子可輕鬆穿透宇宙中緻密的天體環境,因此是揭秘超高能宇宙射線起源的理想探針。
  • 「多信使天文學」是天體物理學的未來
    當光與構成祖恆星的物質相互作用時,中微子卻直接穿過它,使它們有一個重要的開端。太陽系以外的天文事件,首次釋放出地球上觀測到的光和粒子。「多信使天文學」時代誕生了,雖然,它是一個天文學術語,對非天文學家來說比較陌生,它確是研究宇宙的未來。圖註:多個中微子事件,由單獨的中微子探測器重建。1987年,三個對高能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敏感的獨立探測器在13秒內一次探測了總共25個粒子。
  • 中微子探測,瞥見太陽的靈魂
    藉助全球最敏感的中微子探測器,一支國際物理學家團隊第一次向全世界報告,他們已經直接探測到了在太陽內核發生的、由「基礎」質子—質子(PP)融合過程產生的中微子。   主報告人安德瑞·波卡爾是來自麻薩諸塞大學阿莫斯特學院的物理學家,他解釋說,在99%的太陽能源產生的步驟中,PP反應是第一步。
  • 人類首探引力波 霍金:很有可能引發天文學革命
    (人類)探測到引力波的這種能力,很有可能引發天文學革命。」全球近千名科學家參與了搜尋引力波的項目,其中有來自中國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包括該校信息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天體物理中心兼職研究員曹軍威,以及計算機系副教授都志輝和王小鴿等。參與研究的幾位科學家對記者說,他們著重採用先進計算技術提高引力波數據分析的速度和效率。
  • 粒子探測器「冰立方」藏在南極的中微子「捕手」
    就像英國粒子天體物理學家素比·薩卡爾(Subir Sarkar)教授所說:「你不是想研究天上嗎?可你卻把自己埋進地下」。果然,被安裝於南極深厚冰層之下的 「冰立方」傳來了好消息。就在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的幾天前,一項宇宙射線研究有了最新結果,被稱為「冰立方(IceCube)」的中微子探測器首次探測到來自外太空的中微子。
  • 垂釣幽靈粒子|中微子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探測,它會改變宇宙模型嗎
    太陽中微子問題和中微子的風味進一步研究,總結:中微子對我們人類科技生活和宇宙模型的影響帶著這些疑問和期待我們一起垂釣中微子!太陽內部發生了什麼?太陽和中微子有什麼聯繫要想了解中微子,我們還是要先從我們的太陽說起,直到上個世紀初還沒有人能解釋太陽內部和周圍的發生著什麼。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本文研究了小柴昌俊的科學貢獻,並從中總結了若干成功經驗。最近,中國大亞灣核電站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後退役,本文也有助於理解相關的科學問題。(Super-Kamioka NDE),其中NDE現在理解為Neutrino Detection Experiment的縮寫,意為中微子探測實驗。
  • 多信使天文學: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所以,科學家使用中微子探測器與引力波探測器得到天體核心的一些信息。中微子會在天體內部的核反應過程中產生。例如,太陽與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會產生大量中微子,大質量恆星爆發為超新星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中微子。這些中微子攜帶了這些天體核心的重要信息。由於中微子與普通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它們在從天體中心向外傳播的過程中,除了自身的振蕩之外,特性幾乎不會變化。
  • 多信使天文學: 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所以,科學家使用中微子探測器與引力波探測器得到天體核心的一些信息。  中微子會在天體內部的核反應過程中產生。例如,太陽與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會產生大量中微子,大質量恆星爆發為超新星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中微子。這些中微子攜帶了這些天體核心的重要信息。由於中微子與普通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它們在從天體中心向外傳播的過程中,除了自身的振蕩之外,特性幾乎不會變化。
  • 科普|多信使天文學: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因此,科學家使用中微子探測器與引力波探測器得到天體核心的一些信息。中微子會在天體內部的核反應過程中產生。例如,太陽與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會產生大量中微子,大質量恆星爆發為超新星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中微子。這些中微子攜帶了這些天體核心的重要信息。由於中微子與普通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它們在從天體中心向外傳播的過程中,除了自身的振蕩之外,特性幾乎不會變化。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作出重要貢獻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他帶領科研團隊發現和釐定了我國柴北緣、東秦嶺和西藏松多等3條高壓/超高壓變質帶;釐定了東崑崙阿尼馬卿和西崑侖庫地蛇綠巖組合,為建立高原北部古板塊體制的演化作出重要貢獻。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 【連載】趣說中微子(六)
    該實驗裝置1982年開始建設,1983年建成,由裝有3000噸純淨的水圓柱形容器和1000隻由日本濱松公司特別研製的、直徑為20英寸的光電倍增管構成,這些光電倍增管探測靈敏度極高,受光面積為當時其他探測器使用的5英寸光電倍增管的16倍,對提高探測微弱的契倫科夫光輻射信號的精度十分有利。
  • 基礎物理突破大獎: 揭秘王貽芳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總數接近300人的研究團隊經過55天不眠不休的不斷摸索之後收集到了實驗數據。不可能出現錯誤。在帶著祈禱進行分析時,計算公式顯示出可靠的趨勢——以99.9999%以上的精度確定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作為基本粒子,中微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之一。在物理學和天文學領域,這是全世界研究人員等都在競相獲取成果的最尖端研究主題。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古板塊體制的演化作出重要貢獻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 窗 口興趣和人才他呼籲要善於發現人才靠大項目培養人才以更好地服務和支撐自然資源管理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 關於中微子的研究或許能揭示為什麼反物質在宇宙中會這麼少
    打破的原因在上篇文章已給出線索,那就是中微子的研究。這次我們來細細講講關於中微子的研究是如何驗證對稱性破裂的。T2K實驗,是從位於日本東海的質子加速器研究中心(簡稱J-PARC)通過質子碰撞發射中微子、反中微子,撞擊295千米外,位於地下的超級神岡探測器(簡稱Super-K),這個探測器儲蓄了50000噸的超純水並串聯了13000個光電管,以探測中微子、反中微子味的變化。
  • NSR專題|引力波天文學(特邀編輯:武向平)
    引力波為探索宇宙的起源和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窗口。《國家科學評論》2017年第5期出版了「引力波天文學」專題,敬請收閱。知社也特約國內相關領域一線年輕學者撰寫了幾個特別迷人的景點介紹,合成引力波天文學之系列刊發,以饗讀者。秘密公開後,我們又第一時間邀請LVC成員進行了對這一科學問題的詳細解讀。
  • 下一個上帝粒子:發現宇宙中微子將成焦點
    中微子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新科學家報導,在深空尋找中微子或可能為我們研究宇宙提供新的展望,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雷·賈亞瓦哈納(Ray Jayawardhana)這樣說道。   有些中微子來自太陽,其它的則是宇宙射線撞擊原子時在上層大氣層裡產生的。此外還有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時產生的反中微子。每天經過地球的大部分中微子來自這三種情況。但科學家們還對探測來自更遙遠的中微子——宇宙中微子非常感興趣。   宇宙中微子有何特別之處?   宇宙裡某些非常暴力的現象會產生中微子。
  • 一口氣搞懂中微子
    中微子的提出這事要從科學家研究β衰變說起。,所謂的β衰變,就是指原子核內中子轉變為質子,同時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中微子(當然,當時還沒有發現中微子)的過程。後來,費米就把這種粒子命名為:中微子。不過,當時的人其實一直都沒有找到這種粒子存在的證據。中微子的發展當然,科學家始終沒有放棄尋找中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