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信使天文學: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科技日報

天文詞典

12月4日,國外科學家公布了丹尼爾·井上太陽望遠鏡(DKIST)拍攝的第一張太陽黑子照片,太陽的細節正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一點點被揭開。

美麗的星空始終吸引著人類。從肉眼觀測到發射深空探測器,人類探測星空的手段在過去幾百年中發生了波瀾壯闊的變化。

望遠鏡:觀測天體電磁波輻射

一開始,人類用肉眼觀看天空,看到的只是太陽、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等一些距離足夠近的天體,以及一些星團與少數銀河系外的星系。

1609年,伽利略將自己製造的望遠鏡對準星空,看到了木星的4顆衛星、土星的光環與銀河系內的更多恆星。天文學從此進入望遠鏡觀測時代。此後,人類不斷製造出更多用以觀測來自太空可見光的光學望遠鏡。藉助這些光學望遠鏡,人類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以及無數恆星、小行星和其他星系;此外,根據星系可見光的光譜特徵與測定出的星系距離,天文學家還發現了宇宙膨脹的證據。

另一方面,物理學家在19世紀建立起電磁學,證明我們熟悉的可見光只是一種特殊的電磁波。除了可見光之外,電磁波還包含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紅外線、微波與射電波。光學望遠鏡只能觀測可見光,卻無法觀測其他電磁波。不過,人類製造出的伽馬射線望遠鏡、X射線望遠鏡、紫外線望遠鏡、紅外線望遠鏡、微波探測器、射電望遠鏡等可以觀測宇宙中天體發出的對應電磁波輻射,彌補了光學望遠鏡的不足。

這些望遠鏡一起構成了多波段天文觀測的有力工具,成為人類研究天體電磁波輻射的重要工具。比如,通過這些望遠鏡,科學家可以觀測一些恆星爆炸後發出的強烈伽馬射線與X射線,一些星雲在形成恆星過程中發出的大量紅外線,早期宇宙殘留的輻射(當前已經成為微波輻射),以及一些星系、恆星與粒子發出的強烈射電輻射。

中微子與引力波:了解天體「內心」活動

雖然電磁波攜帶著天體的重要信息,但它容易被天體內部物質吸收。比如,太陽發出的紫外線、可見光與紅外線是由太陽內部產生的伽馬射線轉變而來的,那些伽馬射線經過幾十萬年時間,才將能量從核心緩慢擴散到表面,這就使得科學家觀測到的那些光與太陽核心最初形成的伽馬射線完全不同。

因此,科學家很難通過觀測到的電磁波輻射,推測一些天體內部產生的信息。所以,科學家使用中微子探測器與引力波探測器得到天體核心的一些信息。

中微子會在天體內部的核反應過程中產生。例如,太陽與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會產生大量中微子,大質量恆星爆發為超新星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中微子。這些中微子攜帶了這些天體核心的重要信息。由於中微子與普通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它們在從天體中心向外傳播的過程中,除了自身的振蕩之外,特性幾乎不會變化。

在過去幾十年中,人類不僅探測到太陽發出的中微子與超新星發出的中微子,還探測到宇宙中一些粒子碰撞產生的能量超級高的中微子。無數中微子經過巨大的中微子探測器時,僅有極少數被探測器捕獲,根據得到的信號特徵,天文學家與物理學家可以計算出入射的中微子能量、方向等重要信息,從而獲得天體核心與宇宙中的一些重要物理過程的信息。由於中微子與物質的作用非常微弱,人類當前還只能探測比較近距離的天體或粒子發出的中微子。

引力波比中微子更難探測。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時間與空間構成一個整體——時空;物質使時空彎曲,時空的彎曲程度用「曲率」來表示;在一些現象中,物體會將時空的曲率向外傳播,產生時空的「漣漪」,它們就是引力波。

地球繞太陽運動,就會產生引力波,但是這樣的引力波非常微弱。如果是兩個黑洞繞著共同的中心旋轉,產生的引力波就會強得多。同理,黑洞—中子星系統與中子星—中子星系統在繞轉過程中也會發出引力波。這些系統發出的引力波的頻率與繞轉頻率有關。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系統不斷輻射引力波,損失能量,彼此不斷靠近,繞轉頻率不斷提高,發出引力波的頻率也不斷增高;最後,它們併合在一起,這個過程也會發出引力波,且併合之後的「整合」過程也會發出引力。以上三個過程分別被稱為「旋近」「併合」與「鈴宕」。

2015年,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一例引力波。後續的計算分析表明,這次引力波由一對黑洞「旋近」「併合」與「鈴宕」過程先後發出的引力波構成。這是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標誌著引力波天文學正式誕生。

除了上述的雙星系統之外,超新星爆發、超大質量黑洞的旋近和併合等過程也會產生引力波。引力波是時空自身曲率的傳播,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傳播,雖然其強度會隨著距離的增大而變弱,但其攜帶的信息基本上不會在傳播過程中改變,因此它也是探測一些重要天體物理過程的有力工具。由於時空很難被「壓彎」,引力波的探測也很難,當前引力波探測器也只能探測相對較近的引力波源。

宇宙線粒子:接近光速的「使者」

除了電磁波、中微子與引力波之外,人類還可以利用天體發出的宇宙線來研究對應的天體。宇宙線是宇宙中的帶電粒子,大部分為質子。這些帶電粒子在某些情況下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其中一小部分進入地球大氣,碰撞大氣中的粒子,產生眾多新的粒子,科學家根據接收到的粒子來反推原始的宇宙線粒子。由於帶電粒子會在宇宙中的磁場偏轉,科學家很難判斷發出宇宙線的天體位置,除非是來自太陽和其他很近的天體的宇宙線。

電磁波、中微子、引力波與宇宙線都攜帶了天體的信息,因此都是天體派出的「信使」。如果某次研究中同時使用到它們中的2種、3種甚至4種,就是「多信使」研究。

過去幾十年,人類對太陽的研究就是多信使研究。1987年,人類同時探測到一顆超新星發出的中微子與電磁波,是多信使天文學的一個重大進展。2017年,人類首次探測到一對中子星併合發出的引力波與電磁波,這是首次有引力波參與的多信使研究。

在過去的幾百年,人類先是從肉眼觀測模式轉化為望遠鏡觀測模式,然後從可見光觀測模式擴展到電磁波的多波段觀測模式;幾乎與此同時,人類開始先後將電磁波觀測擴展到宇宙線與中微子,最後在2015年將引力波這個「多信使天文學」的最後一塊拼圖拼出。

現在,人類正在建設更多更強大的各類望遠鏡與探測器,探測各種電磁波、引力波、中微子與宇宙線,它們將在不遠的將來大大推進人類的多信使天文學。(王善欽)

相關焦點

  • 多信使天文學: 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宇宙線粒子:接近光速的「使者」  除了電磁波、中微子與引力波之外,人類還可以利用天體發出的宇宙線來研究對應的天體。宇宙線是宇宙中的帶電粒子,大部分為質子。這些帶電粒子在某些情況下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其中一小部分進入地球大氣,碰撞大氣中的粒子,產生眾多新的粒子,科學家根據接收到的粒子來反推原始的宇宙線粒子。
  • 科普|多信使天文學:幫科學家由表及裡「看透」宇宙
    不過,人類製造出的伽馬射線望遠鏡、X射線望遠鏡、紫外線望遠鏡、紅外線望遠鏡、微波探測器、射電望遠鏡等可以觀測宇宙中天體發出的對應電磁波輻射,彌補了光學望遠鏡的不足。這些望遠鏡一起構成了多波段天文觀測的有力工具,成為人類研究天體電磁波輻射的重要工具。
  • 「多信使天文學」是天體物理學的未來
    「多信使天文學」時代誕生了,雖然,它是一個天文學術語,對非天文學家來說比較陌生,它確是研究宇宙的未來。圖註:多個中微子事件,由單獨的中微子探測器重建。1987年,三個對高能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敏感的獨立探測器在13秒內一次探測了總共25個粒子。幾個小時後,光也來了。最初,天文學局限於在一個非常狹窄的領域:我們唯一能夠接收的信號是可見光的形式。
  • 100多位全球頂尖科學家聚在一起,會聊什麼?
    鍾南山院士表示,科學家是有國籍的,但是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他作為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評估專家組中的一員,在這幾個月裡見證著各國科學家和醫療工作者卓越的工作。他也相信任何國家的科學事業,尤其是基礎科學的領域,最終都應以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的。在演講的最後,鍾南山再次感謝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個發聲的平臺,讓這麼多頂尖的科學家和大量的青年才俊相聚一堂。
  • 天文學世界
    在極度乾燥的沙漠中,在冰雪覆蓋的山頂上,在寂靜清澈的湖泊旁,當你抬頭仰望夜空時,很難不被繁星所勾勒的美景震撼。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數學與天文學的「宇宙巧合」
    宇宙之中充滿奇蹟,而科學家發現的π行星,讓天文學和數學出現了奇蹟般的宇宙巧合。π行星作為一個外星世界,每隔3.14個地球日繞恆星一周,這個數值和我們計算出來的圓周率非常接近,因此被稱之為「π行星」。,不僅讓人思考,宇宙中或許存在無限可能,無論是多麼微小的奇蹟,在宇宙中都有可能實現。
  • 奧陌陌——第一個宇宙信使
    不過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科學家們為了解決它是彗星還是小行星的問題,爭論不休。很多人覺得隨著對奧陌陌進行更多觀測,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更多的觀測非但沒有解決爭議,反而加深了爭論,甚至有人提出了這可能是外星文明的艦體的說法。好像在人類的潛意識裡,總是不希望自己是宇宙中的一片孤帆。
  • 宇宙的信使(6)宇宙初始,微小的「漣漪」...
    是什麼將我們與浩瀚的宇宙生動地聯繫在一起?毫無疑問,那就是光。璀璨的星光,絢麗的星系,展示出宇宙的奇觀。然而,那些來自星空的光,也是來自久遠時空的信使。因為,在那些光裡,蘊藏著關於宇宙起源和演變的故事。
  • 《宇宙:從地球到宇宙邊緣的旅行》:寫給每個人的天文學通俗指南
    科普達人劉博洋執筆翻譯,文本通俗、流暢《宇宙》由新銳天文科普達人劉博洋執筆翻譯,通俗、流暢的文字為讀者掃除了通往天文聖殿的知識障礙,讓讀者盡情體驗天文學的魅力。讓我們化身光子,踏上奇妙的天文之旅,去宇宙深處目睹不同天體的興盛、爆炸、衰亡與新生,用指尖的翻動來模擬宇宙漫長的演化歷程。
  • 科學家破解中微子如何在銀河系聚集 事關「嬰兒宇宙」
    原標題:我科學家破解信使中微子如何在銀河系中聚集  關係到人們對宇宙的認知能否推進至宇宙誕生後僅1秒的時期  這一研究能夠了解來自嬰兒宇宙的信使——遺蹟中微子,如何在銀河系中聚集,而這關係到人們對宇宙的認知能否推進至宇宙誕生後僅1秒的時期。  5月9日,該項成果在《自然》雜誌的子刊《自然·通訊》上發表。  關於中微子的研究,一直是科學研究的最前沿。迄今為止與中微子直接相關的科學研究已經獲得了四次諾貝爾物理學獎。
  • NSR專題|引力波天文學(特邀編輯:武向平)
    | 引力波天文學之一)近年來,有一項天文學前沿的研究對象,公眾對其知之甚少。她是可觀測宇宙中電磁學波段能量最高的爆發現象。她在10秒內爆發出的能量比太陽一生所釋放的能量還要多。她如此高能,卻難以捕捉;她如此神秘,又令人痴迷。這浩瀚無垠的宇宙中閃耀的倩影,正是——伽瑪射線暴Gamma-ray Bursts(以下簡稱伽瑪暴或GRB)。
  • 光——宇宙中的最重要物質,在天文學上有多重要的作用?
    光,是宇宙中最奇特的一種東西。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宇宙中沒有任何物體可以超過光速,因此光速成為了束縛這個宇宙的最高級法則之一。而對於我們生物來說,通過光來產生視覺效果,也是認知這個世界的最有效方法。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將這樣改變宇宙
    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幽靈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宇宙之謎也許總算能就此解開。此次找到的高能中微子是該類型中首次被人類發現的粒子。科學家對其追根溯源,發現其來自40億光年外的一處橢圓星系。該星系中央有一個巨大的黑洞,中心直接瞄準地球發射光線和輻射。該星系屬於「耀變體」。
  • 引力波天文學才剛剛起步
    這次碰撞在電磁波譜的一系列波段產生「火花」,被世界各地的望遠鏡記錄到,從而開啟了「多信使」天文學的新紀元。在第二次探測後的四年裡,LIGO和Virgo獲得了大量引力波數據,這是巨大的寶庫,改變了我們對黑洞和中子星的理解。然而,這些數據僅僅是開始。
  • 宇宙的信使(5)「大爆炸理論」與「原初之光」
    是什麼將我們與浩瀚的宇宙生動地聯繫在一起?毫無疑問,那就是光。璀璨的星光,絢麗的星系,展示出宇宙的奇觀。然而,那些來自星空的光,也是來自久遠時空的信使。因為,在那些光裡,蘊藏著關於宇宙起源和演變的故事。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或改變我們認識宇宙方式
    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幽靈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宇宙之謎也許總算能就此解開。
  • 【中國科學報】虛擬天文臺 讓天文學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虛擬天文臺方便了科學家的批量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工作,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超新星公眾搜尋項目開啟以來,已累計發現超新星20多顆,參與者除了學生、天文愛好者,還有工程師、公司職員、公務員,其中最年輕的發現者廖家銘當時只有10歲。  5月6日,萬維望遠鏡個人版2.0正式發布。
  • 100年後,科學家解開宇宙射線起源之謎!
    科學家製作的黑洞吞噬恆星時吸積氣體形成離子噴流過程的藝術渲染圖:因為產生輻射的噴流和吸積盤的尺度相對較小, 而且這些天體距離我們較遠,所以在小型望遠鏡中,它們看起來像一個恆星,這也是為什麼在最早的時候,科學家將它們命名為類星體。剛剛提到的噴流,在大部分情況中,都不會指向我們地球觀測者的方向,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會碰巧指向我們。當噴流指向地球的時候,就會顯得異常明亮,天文學當中就把這類天體稱之為耀變體,這次看到的天體就是一個耀變體。
  •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至今仍是宇宙的奧秘
    說起天文學,我想大夥都不陌生吧!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天文學就有重要的地位,最早在中國古代的《書經》上便有記錄著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中國測定木星繞天一周的周期為12年等等的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