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為南極洲中微子異常提供了新的解釋

2020-08-28 科學新聞前沿

中微子概念圖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合著的一篇新的研究論文為最近發生在南極洲的兩個奇怪事件提供了一個新的解釋:高能中微子似乎是自發地從地球上出來並向天空飛去的

這些異常現象發生在2016年和2018年,科學家們在尋找來自太空的超高能宇宙射線和中微子時發現了這些異常現象,所有這些異常現象都是由一組無線電天線跟蹤的,天線連接在一個漂浮在南極上空約23英裡處的氣球上。中微子是非常小的粒子,通過多種方式產生,包括恆星爆炸和伽馬射線爆發。它們在宇宙中無處不在,非常小,幾乎可以穿過任何物體,從人到建築物,再到地球本身。

這些事件是由科學家在2006年在南極開始的南極脈衝瞬變天線(antarctica Impulsive Transient Antenna)實驗中發現的。兩次,ANITA的科學家們發現了模仿高能中微子的無線電信號,這些中微子似乎是自發地從地面升起的。科學家們仍然對這一活動感到困惑,到目前為止,大約有40篇論文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脈衝是毫無阻礙地穿過整個地球核心並從地面出來的中微子;脈衝是人們長期追逐的被稱為稀薄中微子的「第四」中微子,神秘的太空「暗物質」。或者這是粒子物理學或天體物理學中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它正在乞求一份屬於它的諾貝爾獎。

南極洲的地圖(左)和放大(右),顯示了ANITA實驗觀察到的兩個異常事件

伊恩·舒梅克(Ian Shoemaker)是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物理系和中微子物理中心的助理教授,他有一個不同的、更簡單的解釋。在最近發表在《冰川學年鑑》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舒梅克和他的幾位同事認為,這些異常並非來自中微子,而僅僅是來自太空的超高能宇宙射線的不加遮掩的反射,這些超高能宇宙射線錯過了最上層的冰,然後進入地面,撞擊了被稱為「冷杉」的厚厚的積雪。

「我們認為地表下的積雪是罪魁禍首,」 舒梅克補充道,「積雪介於雪和冰川之間。這是壓實的雪,密度不足以結冰。因此,你可以有密度反演,從高密度到低密度的範圍,以及那些關鍵的界面,在這些界面上可以發生這種反射,並可以解釋這些事件。」

這可以說是奧卡姆剃刀的一個例子(這是一個有數百年歷史的理論,對於那些在大學裡跳過哲學的人來說,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很可能是正確的),但舒梅克並沒有責怪ANITA。 「不管ANITA發現了什麼,都很有趣,但可能不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粒子物理學的發現。」 但他並不否認所謂的異常現象沒有科學價值。 「ANITA仍然可以發現一些關於冰川學的有趣東西,而不是粒子物理學,這可能是一些不同尋常的小冰川湖泊。」

冰下湖泊是舒梅克和他的團隊進行反思的另一個考慮因素。 然而,根據目前的研究,這些深埋在地下的湖泊分布得太遠,因此不是最可能的解釋。 但是,如果湖泊的數量比之前所知的要多得多,對於研究南極洲景觀和內部的科學家來說,這一發現將是一個巨大的勝利。 舒梅克和他的團隊建議科學家有目的地向異常發生的區域發射無線電信號。

「我對它們一無所知,但它們確實存在,」舒梅克在談到南極洲的冰河下湖泊時說。 「南極洲的冰下有湖泊,這些湖泊會有合適的反射特性,但它們的分布還不夠廣泛。我們的想法是,宇宙射線的部分射電脈衝可以在反射之前深入冰層,這樣你就可以在沒有相位反轉的情況下進行反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翻轉波,它看起來真的就像一個中微子。」

舒梅克補充說,「當宇宙射線,或者說中微子,以非常高的能量穿過冰層時,它們會以質子和電子的形式散射到冰層內的物質上,然後它們就會產生無線電脈衝,科學家們可以看到這種巨大的無線電信號。 問題在於,這些信號具有中微子的無線電脈衝特性,但是它們的傳播距離似乎遠遠超過已知物理條件下的可能範圍。 普通的中微子不是這樣的。 但是這種能量的宇宙射線是經常出現的,並且已經被許多許多實驗所觀察到。」

來源:phys.org

相關焦點

  • 南極洲的神秘信號,來源於何?新型中微子或能解謎
    安妮塔發現的大多數信號都是由宇宙射線穿過大氣層產生,而這兩種異常信號似乎是在粒子穿過地殼向上移動過程中形成的。這些粒子可能是中微子,但它們的性質與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不一致。在近40公裡的高空連續飛行數周后,安妮塔探測到從位於南極洲的一個130萬平方公裡狹長地帶發射的無線電波。它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宇宙中微子從太空深處發出的信號從而嘗試追溯超高能量宇宙射線的起源,這種射線被認為與宇宙中微子產生於同一地方。 這些有趣的中微子穿過地球並與南極冰原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產生帶電粒子簇然後釋放出無線電波。
  • 超越物理學標準模型,發現超高能事件,是研究中微子的關鍵!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利用超高能中微子來研究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相互作用。「Zee Burst」模型利用了來自大型中微子探測器的新數據,如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及其未來擴建項目。
  • 宇宙中微子可能來源於大質量黑洞的光冕
    冰立方中微子觀測站觀測到的高能宇宙中微子的起源,是令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困惑不解的謎。一個新的模型可以幫助解釋由最近的中微子和伽馬射線數據推斷出的這些中微子的意外大通量。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的研究人員在2020年6月30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這個模型,指出活動星系核心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是這些神秘中微子的來源。
  • 中微子實驗沒有發現預期的新亞原子粒子的跡象
    惰性中微子是一種被提出的亞原子粒子,甚至可以成為神秘的暗物質的候選者,雖然之前的研究已經暗示了它的存在,但兩個新的實驗已經完全排除了它的可能性。「對於粒子物理學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結果,」該研究的作者Alexandre Sousa說。「它為一個已經徘徊了2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幾乎明確的答案。」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
    2012年3月8日,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量到其振蕩機率,將對粒子物理研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 俄研究人員追蹤到高能宇宙中微子的來源:類星體
    找到這個謎底是莫斯科物理與技術研究所(MIPT)、俄羅斯科學院和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的新研究的目標。儘管中微子很常見,但它很難研究。這是因為它們與其他物質沒有太多相互作用,可以毫不費力地穿過整個行星。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種粒子隨機地與另一種粒子發生相互作用,專門的探測器可以捕捉到這種信號。
  • 科學網—美國能源部宣布終止為中微子實驗提供經費
    英國《自然》雜誌報導,美國能源部官員上周宣布,如果長基線中微子實驗(以下簡稱LBNE)按照原計劃進行,他們很難為這項實驗計劃提供經費。
  • 對光速的新修正可以解釋SN1987中微子的爆發
    雖然這種影響太小,當前的實驗技術無法直接測量,不過它可以解釋1987年著名的SN1987超新星爆發期間觀測到的一個令人困惑的異常現象。在現代理論物理學中,四種基本力中的三種——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都是用量子力學進行描述的。而第四種力,重力,目前還沒有一個量子公式,現存的最好就是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來描述。因此,調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而活躍的領域。
  • 垂釣幽靈粒子|中微子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探測,它會改變宇宙模型嗎
    它就是一秒鐘能夠穿透你大拇指一萬億次的奇異粒子——中微子。哈哈,有沒有被震驚到,不過它的神奇之處才剛剛開始,我們就從一下幾個方面開始今天的探秘之旅吧!太陽內部發生了什麼?數據出現了什麼異常?泡利和費米怎樣解釋這種異常?理論有了,我們開始垂釣中微子吧。
  • 美國在南極洲發現了平行宇宙的入口?
    你看,最新的爆炸新聞:美國NASA在南極洲上空發現了一個時間倒流平行宇宙!夏威夷大學實驗粒子物理學家彼得·高拉姆告訴《科學快報》:「對於小報上的故事,有些聳人聽聞的標題似乎存在某些現實根源。」當然,「檢測到平行宇宙」那就是胡說八道了。
  • 幽靈般的新物理學燈塔——中微子
    揭示中微子的真實本質可能為更加統一的物理學理論鋪平道路。很少有物理學家有幸將新的基本粒子帶入世界。然而,當沃爾夫岡·保利在1930年提出中微子的想法時,內心的疑慮緩和了他的反應。「我做了一件可怕的事,」保利後來告訴他的同事。「我假設了一個無法檢測到的粒子。」
  •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一個追蹤「新物理」中微子的國際研究團隊,對照理論家提出的標準模型擴展研究了與中微子探測相關的所有相關實驗數據。最新分析是第一次有如此全面的報導,顯示了右手中微子探索者面臨的挑戰規模,但也帶來了希望的火花。在所有已觀測到涉及中微子的過程中,這些粒子都表現出一種被物理學家稱為左手性的特徵。右手中微子,這是標準模型最自然的延伸,無處可見。
  • 天文學家追蹤到神秘高能中微子的來源,指向超大質量黑洞
    中微子是由大爆炸產生的,從恆星到超新星的一切物質都在產生中微子。最近的中微子謎團之一是由南極脈衝瞬變天線(ANITA)探測到的一些中微子開始的。與大多數大型靈敏陣列的中微子探測器不同,ANITA是一個由氣球懸掛的無線電探測器。它只能在高能中微子撞擊南極冰層時探測到它們,從而產生一束射電光。
  • 下一個上帝粒子:發現宇宙中微子將成焦點
    中微子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新科學家報導,在深空尋找中微子或可能為我們研究宇宙提供新的展望,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雷·賈亞瓦哈納(Ray Jayawardhana)這樣說道。   中微子有何奇特之處?   它們是具有非常奇怪特性的基本粒子,它們幾乎不會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這使得確定它們的存在變得異常困難。每秒鐘有上萬億顆中微子經過你的身體,但在你的一生之中,這些中微子可能只有25%的機會與體內原子發生相互作用。   中微子從何而來?
  • 盤點南極七大未解之謎 中微子粒子飄忽難捕捉
    今年,29個國家在南極洲開展科學研究,這意味著從今年10月到明年3月,將有大約800名科學家和支持人員前往南極洲開展夏季考察,其中,僅僅美國就有100多個研究項目,這些研究項目將對很多關鍵的問題進行調查,包括氣候如何變化;宇宙最初始的面貌等。美國《大眾科學》網站近日為我們列出了需要關注的七大實驗。
  • 學者:中微子探測為天文學研究開啟新窗口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徐令予】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的二篇有關中微子探測的論文受到了國際媒體的熱情關注。新的發現發生在那遙遠的地方,在真正的天涯海角——南極極點,在千年凍結的冰原之下,有一座稱之為「冰立方」(IceCube)的中微子天文臺。
  • 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研究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不同
    最新研究中有跡象顯示正反中微子行為存在差異,這或有助於闡明為什麼現在的宇宙由物質而非反物質主導。 中國科學院高能研究所研究員溫良劍對科技日報記者解釋說:「大爆炸理論指出,宇宙起源於約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應該產生了同樣數量的正反物質。如果正反物質數量相同,它們相遇時會彼此湮滅,僅留下光子和暗物質。然而,宇宙演化至今,似乎由物質主導,『正反物質不對稱』是自然界最大的謎團之一。
  • 撲朔迷離的中微子
    曹俊供圖最近,我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測得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發現與理論預期存在兩處偏差,這為未來的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提供了重要的測量數據,也激起了很多科學家和科學媒體關於惰性中微子的討論。研究中微子有可能揭示許多未解的物理之謎,包括宇宙的歷史、形成與未來。
  • 顛覆物理學的中微子:宇宙中飛行速度幾乎達到光速
    而且,新的中微子也一直在產生:在恆星內部的核反應中產生;在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和原子反應堆中產生;在超新星爆發並塌縮的過程中產生,以及在放射性元素衰變中產生。根據耶魯大學物理學家卡斯滕·西格(Karsten Heeger)的說法,這意味著宇宙中的中微子數量平均比質子多10億倍。
  • 奇怪的中微子行為可以解釋長期存在的反物質之謎
    當物質和反物質粒子碰撞時,它們會以完美的效率湮滅,轉化為100%的純能量。這就是為什麼科幻作家喜歡在他們的星際飛船上安裝物質-反物質引擎的原因。這就是謎團所在:如果在宇宙誕生時有同等數量的粒子和反粒子,它們應該都已經找到並消滅了彼此,讓我們的宇宙完全失去了彼此。但這顯然沒有發生,正如你的存在清楚地表明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