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南極七大未解之謎 中微子粒子飄忽難捕捉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南極的科學季又要來了。南極又要進入夏季,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組也抓緊時間,在這(相對)溫暖的季節向南進發。開展一個又一個高大上的實驗,希望解開一些迄今還困擾我們的未解之謎。

  1959年12月,12個國家籤訂《南極條約》並於1961年生效,迄今各國在世界上最偏遠的大陸——南極洲已建有60多個觀測站和100多個考察基地。今年,29個國家在南極洲開展科學研究,這意味著從今年10月到明年3月,將有大約800名科學家和支持人員前往南極洲開展夏季考察,其中,僅僅美國就有100多個研究項目,這些研究項目將對很多關鍵的問題進行調查,包括氣候如何變化;宇宙最初始的面貌等。美國《大眾科學》網站近日為我們列出了需要關注的七大實驗。

  海洋中的食物鏈

  納撒尼爾·B·帕爾默科考船是一艘281英尺(約86米)的破冰船,其主要負責運送參與AML實驗的研究人員在海上搜尋兩英寸長的甲殼綱動物——野生磷蝦。

  在南極生活的企鵝、鯨魚以及人都以野生磷蝦作為食物來源。儘管對野生磷蝦的研究已經進行了30年,但生態學家們對其過冬模式仍然知之甚少。AML團隊正在進行一項為期5年的研究,希望最終繪製出隱藏於海冰之下的野生磷蝦的分布圖,目前研究已經進入第三年。這項研究將有助於美國政府對南極洲的磷蝦捕撈業進行管理。

  全球海冰融化

  嵌入南極洲冰塊內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震傳感器與位於格陵蘭島上的傳感器一起,編織了一張密實的極地冰觀測網(POLENET)。

  今年,研究團隊將在另外三個地點鋪設傳感器,計劃每處鋪設重達3000磅的監控設備。這些設備收集到的數據將幫助地理科學家們預測,隨著南極洲西部的冰面不斷融化,地球的地殼會如何回升。這一項目或許可以讓科學家們確定,海冰的不斷融化是否正如其他科學家們年初時發現的那樣,是一個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無法控制的過程,以及這種回升是否會導致地震和火山爆發。

  捕捉飄忽的中微子粒子

  數十年來,天文學家們一直希望能夠探尋到中微子粒子,這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粒子將有助於科學家們釐清自然界中的一些神秘現象,比如超新星的工作原理以及暗物質的實質。傳統的中微子探測器,比如位於日本的「超級神岡(super-kamiokande)」探測器是水罐,建立在廢棄的礦井之下。而「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IceCube)」的大小為超級神岡的2萬倍,但成本僅為其2倍。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是科學家們迄今設計的最瘋狂的觀測臺之一,其位於南極洲約2.4公裡深的冰層下1立方公裡的冰塊內,由86根裝備了傳感器的電纜所組成,每根電纜包含有60個光學傳感器,這5160個傳感器的使命就是搜尋太陽系和我們所在的星系外的中微子。

  2010年,「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竣工,2012年,其發布了首個觀測結論。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經捕獲到了30多個中微子。今年,該研究團隊將對去年安裝的計算機進行測試,他們希望這臺計算機能使探測器更加自動化,而且能發現宇宙中的中微子源於何處的線索。

  「襁褓」宇宙

  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今年3月1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研究人員利用位於南極的BICEP2(宇宙泛星系偏震背景成像)望遠鏡,觀測到了宇宙誕生初期急劇膨脹(暴脹)的首個直接證據。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在大爆炸後不到1秒的時間裡膨脹了1078倍,這一過程被稱為「暴脹期」。大爆炸形成的「最古老的光」穿越漫長時空,成為均勻散布在宇宙空間中的微弱電磁波,仿佛是宇宙的背景,因而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ICEP2望遠鏡的觀測對象,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一「大爆炸的遺蹟」。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等機構的物理學家首次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了磁性偏振信號,並經過3年多的分析認為,這種偏振正是大爆炸瞬間產生的「原初引力波」造成的,從而獲得了支持宇宙「暴脹期」理論的最有力證據。美國哈佛大學理論物理學家阿維勒布表示,這個發現「揭示了宇宙如何開始等最根本問題」。

  但最新研究也引發了一些科學家的質疑,他們認為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實或者證偽這一發現,有鑑於此,科學家們在南極鋪設了BICEP3。BICEP3擁有的傳感器比其前任多5倍,且觀測視角為其前任的3倍,它將幫助證實或者證偽BICEP2提供的研究結論。

  黑暗中的微生物

  生物學家們對於那些靠太陽生活但在南極洲暗無天日的冬季也能存活的微生物知之甚少。因此,ALPS研究團隊在兩個冰雪覆蓋的湖泊內鋪設了傳感器。這些海藻探測器、浮遊植物採樣器以及水化學分析設備可用於全年的數據收集。該研究團隊將於這個冬天首次獲得第一手的冬季數據。研究結論將幫助天體生物學家們預測,在冰雪覆蓋的天體,比如木星的衛星「歐羅巴(Europa)」上,是否也有同樣的微生物生存。

  隱藏的恆星

  因為南極洲位於極地的右邊,在那個地方,地球混亂的大氣層非常穩定而且可以預測。這就意味著,巨大的氣球——有些比球場還要寬、像華盛頓紀念碑(高169米)一樣高的大氣球能夠圍繞南極洲大陸旋轉並最終仍然落到其出發點附近。這個季節,「長時間氣球(Long-Duration Ballooning)」研究團隊將使用大約1700磅重的伽馬射線望遠鏡,觀察由於地球大氣層的阻隔而不可見的恆星。這一技術提供的研究結論可與利用宇宙飛船進行的研究相媲美,但成本要低很多。

  企鵝的進化

  企鵝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食肉動物,它們揭示了南大洋的生態系統如何適應氣候變化。「企鵝科學(Penguin Science)」研究團隊的科學家們目前正使用位於南極洲冰面下擁有4.5萬年歷史的骨頭和蛋殼以及對活的阿德裡企鵝進行長達15年的研究收集到的數據,描述企鵝對環境的適應情況。今年,該研究團隊將集中釐清的問題是,企鵝的覓食能力究竟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能力還是遺傳特徵以及這種能力是否能隨著海冰的融化而繼續保持下去。

相關焦點

  • 粒子探測器「冰立方」藏在南極的中微子「捕手」
    就像英國粒子天體物理學家素比·薩卡爾(Subir Sarkar)教授所說:「你不是想研究天上嗎?可你卻把自己埋進地下」。果然,被安裝於南極深厚冰層之下的 「冰立方」傳來了好消息。就在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的幾天前,一項宇宙射線研究有了最新結果,被稱為「冰立方(IceCube)」的中微子探測器首次探測到來自外太空的中微子。
  • 科學家南極建8千英裡深天文臺 以捕捉空間粒子
    8000英裡深處完工,該天文臺被稱為南極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IceCube Neutrino),用於探測難以捉摸的次原子物質中微子。截至目前,科學家對中微子所知甚少,只知道它以光速在空間穿梭,可能蘊含著關於空間起源和黑洞奧秘的信息。  冰立方巨型天文臺位於南極平原8000多英裡深的地下,其大小規模有1 立方千米。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將這樣改變宇宙
    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幽靈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宇宙之謎也許總算能就此解開。此次找到的高能中微子是該類型中首次被人類發現的粒子。科學家對其追根溯源,發現其來自40億光年外的一處橢圓星系。該星系中央有一個巨大的黑洞,中心直接瞄準地球發射光線和輻射。該星系屬於「耀變體」。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或將改變咱們認識世界的方法
    此次「冰立方」觀測站勘探到的中微子或許就源自此處。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6日音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鬼魂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世界之謎或許總算能就此解開。此次找到的高能中微子是該類型中初次被人類發現的粒子。科學家對其追根溯源,發現其來自40億光年外的一處橢圓星系。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或改變我們認識宇宙方式
    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幽靈般」的亞原子粒子,一個困擾了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宇宙之謎也許總算能就此解開。
  • 中微子之謎:它是粒子還是能量?
    他們還發現,物質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而能量大部分情況下則表現出波的形式。不僅如此,當時的物理學家還認為,物質是不能創生也是不能消滅的,同樣的道理對於能量也是適用的。宇宙中物質的總量是不變的,能量的總量也是不變的。於是,在當時就有兩條定律:質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其中就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方程:質能方程。
  • 中微子之謎:它是粒子還是能量?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對各個粒子的能量測量發現,反應前後的能量並不守恆。著名物理學家玻爾提出,能量守恆只在宏觀上成立,在微觀上並不成立。但是泡利為了捍衛能量守恆的權威,提出中微子假說。他認為反應後應該有一種叫做中微子的東西把能量給帶走了。
  • 每秒鐘有數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為何難以捕捉到它們?
    前沿:中微子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質量非常小,且不帶電、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極小。因此我們需要足夠大的中微子探測器,才能捕捉到中微子。與宇宙射線不同的是,超高能中微子不容易因磁場彎曲,也不會在受到宇宙中光子的影響,這是我們難以捕捉到它們的主要原因。
  • 終於,物理學家弄清了南極高能幽靈粒子的來源之謎:耀變體黑洞!
    2017年9月22日,科學家通過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位於南極的「冰立方」(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探測到了神秘的 「幽靈粒子」 。此次發現的粒子穿越40億光年到達我們身邊,普通人無從得知,科學家卻異常困惑。
  • 在南極又捕獲到神秘的宇宙中微子,難道是地外文明的無線信號?
    地球的兩極由於寒冷是目前唯一沒有人類長期居住的區域,因此也成為從事科學研究的最佳地區之一,在南極地區有專門檢測各類宇宙信號的裝置——南極瞬態脈衝天線,研究人員專門用它接收來自宇宙中的各種脈衝信號,尤其是最為神秘的高能中微子,這種中微子被認為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之一
  • 中國建造超大玻璃球求解「幽靈粒子」之謎
    (中科院高能所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全曉書 王攀 荊淮僑)在一個12層樓高的玻璃球裡注入透明液體,中國科學家打算造一個全世界最大的「水晶球」來捕捉宇宙中的「幽靈粒子」——中微子,從而找到通向物理新世界的大門。他們將把一個直徑達35.4米的有機玻璃球安裝在廣東省江門市西南部的打石山中。
  • 一個來自超大質量黑洞的「幽靈粒子」穿越太空,鑽進了南極冰層
    冰立方是美國主導的天文觀測設備,座落於南極冰層深處,耗資2.7億美元建造。這臺探測器能夠探測到來自深空的高能亞原子粒子——有著「幽靈粒子」之稱的中微子。中微子從深空來到地球,可能直接來自於超新星爆炸殘餘或者黑洞。普通的望遠鏡無法觀測到神秘莫測的中微子,但冰立方可以。它是迄今為止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望遠鏡。
  • 自超大質量黑洞的「幽靈粒子」穿越太空,鑽進了南極冰層!
    這臺探測器能夠探測到來自深空的高能亞原子粒子——有著「幽靈粒子」之稱的中微子。中微子從深空來到地球,可能直接來自於超新星爆炸殘餘或者黑洞。普通的望遠鏡無法觀測到神秘莫測的中微子,但冰立方可以。它是迄今為止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望遠鏡。
  • 一口氣讀懂最鬼魅粒子「中微子」
    這是因為他們發現了100多種粒子,但是卻無處將它們安放。後來,逐漸發展出了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在這過程中,我們國家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吳健雄等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你要問在眾多粒子當中,誰是最難被發現的?
  • 中微子將成為解開宇宙未解之謎的關鍵:物質為何存在?
    中微子,這一個神秘的粒子,普通人從未見到過它,但是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最關鍵的是它非常小,可以輕易穿透任何物質,並且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每秒鐘通過我們眼睛的中微子數以十億計,每秒鐘會有1000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
  • 冰立方把地球變成了一個巨型中微子探測器
    如圖所示,冰立方的設施位於南極冰蓋下的一個光電探測器陣列上方。中微子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粒子之一,而且穿行宇宙幾乎不受阻擋,你的身體每秒鐘都會被穿過幾萬億次。但中微子十分傲嬌:它們不帶電荷,所以我們無法控制它們的路徑或令它們加速;它們接近於無質量,幾乎無法與其它物質相互作用,這就意味著我們物理理論中關於中微子的許多預測都很難進行測試驗證。位於南極點的冰立方探測器現在已經證實了物理學標準模型的一部分,它描述了該高能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性質。根據標準模型,當中微子的能量上升時,它們與其它粒子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 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原標題:破解宇宙線「世紀之謎」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四川省甘孜州人民政府、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都籤署協議,計劃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海子山建造一座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自宇宙線被發現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對其展開了艱辛的探索,但始終未能揭示宇宙線的起源,宇宙線來自何方已成為「世紀之謎」。2002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將宇宙線的起源列為在21世紀需要解答的11個宇宙相關難題之一。探究宇宙線的起源,是海子山觀測站項目啟動的最基本動機。探測宇宙線中各組分的比重及隨能量的變化,也是該項目所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 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幽靈粒子」是何方神聖?
    宇宙大爆炸在一秒鐘內產生了無數的中微子。宇宙大爆炸初期,由於光子無法擺脫引力外逃,而中微子卻與物質不發生任何作用,可以暢行無阻。所以,它們攜帶了比光更早的宇宙信息走到了現在。由於中微子難以探測,所以被科學界稱之為「幽靈粒子」。科學家相信,宇宙在大爆炸之初,同時產生了物質世界和反物質世界,只是反物質後來消失了。它消失到哪裡去了?
  • 100年後,科學家解開宇宙射線起源之謎!
    就在前兩天,美國自然基金委員會宣布,美國南極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 )望遠鏡追蹤到了一個遙遠耀變體(Blazar)中的高能宇宙中微子,這個耀變體正是產生高能宇宙射線的源頭之一。
  • 幽靈粒子能夠穿越一切物質,你知道幽靈粒子的秘密嗎,快來看一看
    今天我們來探索一個大家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那就是幽靈粒子,我們知道幽靈粒子可以穿越任何一種物質,所以科學家才這樣稱呼這種粒子,其實幽靈粒子真正的名字叫做中微子,是一種物理學中的粒子。首先要告訴大家的一點是中微子屬於輕子,是質量極小的一種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