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是何方神聖?
我們的宇宙產生於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大爆炸在一秒鐘內產生了無數的中微子。宇宙大爆炸初期,由於光子無法擺脫引力外逃,而中微子卻與物質不發生任何作用,可以暢行無阻。所以,它們攜帶了比光更早的宇宙信息走到了現在。由於中微子難以探測,所以被科學界稱之為「幽靈粒子」。
科學家相信,宇宙在大爆炸之初,同時產生了物質世界和反物質世界,只是反物質後來消失了。它消失到哪裡去了?要揭示反物質世界的消失之謎,就要從現存的物質世界中找尋蛛絲馬跡,而科學家普遍認為,廣泛存在於物質世界中的中微子,就包含了反物質世界是如何消失的重大信息。
誰發現了「幽靈」?
因為中微子在基本粒子理論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天文觀測中扮演著特殊角色,對中微子的研究雖然很困難,但一直吸引著科學家。
中微子的發現來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放射性的研究。研究者發現,物質在β衰變過程中,有一部分能量失蹤了。物理學上著名的哥本哈根學派領袖尼爾斯·玻爾據此認為,β衰變過程中能量守恆定律失效。
1930年,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提出了一個假說,認為在β衰變過程中,除了電子之外,同時還有一種靜止質量為零、電中性、與光子有所不同的新粒子放射出去,帶走了另一部分能量,因此出現了能量虧損。這種粒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極弱,以致儀器很難探測到。
1931年春,國際核物理會議在羅馬召開,與會者中有海森堡、泡利、居裡夫人等,當時泡利將這種粒子命名為「中子」,最初他以為這種粒子原來就存在於原子核中。同年,泡利在美國物理學會的一場討論會中提出,這種粒子不是原來就存在於原子核中,而是衰變產生的。泡利預言的這個竊走能量的「小偷」就是中微子。
1932年真正的中子被發現,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將泡利的「中子」正名為「中微子」。1995年,美國物理學家柯萬和萊因斯等第一次通過實驗直接探測到了中微子 ,他們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幽靈」地下實驗室
光在星際傳播時會受時空的影響而轉彎,而中微子不會。因此中微子探測器都建在地下,以此來阻擋其他輻射源的幹擾。目前世界上有好幾個國家都建立了中微子地下實驗室。
較早的有加拿大薩德伯裡中微子觀測站,建於上世紀80年代,主體建在1600米深的地下。在其核心部位的巨型塑料球體內填充著800噸特殊的物質,稱為液體閃爍體。整個球體被「水殼」所環繞,被約一萬個極其敏感的光檢測器監控著,也就是光電倍增管 。當中微子與探測器中的其他粒子發生接觸時,可在液體閃爍體中製造出光,而光電倍增管能夠對此進行捕捉。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才發現了中微子的三種形態。
世界最大的中微子觀測站是建在南極的阿蒙森-斯科特冰立方中微子觀測站。有多達5160個探測器分布在南極的冰層之下,以尋找源自宇宙中諸如恆星爆炸、黑洞和中子星等極端事件產生的高能中微子。據報導,當中微子闖入冰層中的水分子時,會產生一種錐形輝光,即切連科夫輻射,這正是冰立方探測器要捕捉的東西。科學家們希望藉此還原中微子的運行路徑,辨認它們的來源。
日本的大型中微子探測器是超級神岡探測器,是在日本西部神岡町的茂住礦山一個深達1000米的廢棄砷礦中建造的。巨大的探測器中包含五萬噸純水,以及近11200個光電倍增管。與冰立方相似,神岡探測器也通過切連科夫輻射來捕捉中微子。1998年,神岡探測器率先發現中微子振蕩的證據,並揭示出中微子也有微小的質量。
我國大亞灣的山區內埋藏著三個中微子實驗廳。其中8個柱形探測器每個都包含著20噸的液體閃爍體,周圍則有上千個光電倍增管。它們被置入純水池中,以阻擋任何環境中的輻射。附近的一組核反應堆不斷地產生著巨量的電子反中微子。這些反中微子接觸到液體閃爍體,釋放出輝光,並由光電倍增管捕捉。
未來應用
奇妙的中微子,現在我們能夠產生它、探測它,那麼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它呢?美國費米實驗室的科學家利用一個試驗裝置,成功地用中微子應用於通訊,誤碼率百分之一。由於中微子可以幾乎不受阻擋地直線穿過物質,這種通訊不會受海水和地層的阻擋,也無法幹擾、攔截和破解。也許有一天,它能變成實用的通訊方式。
不過在科學家眼中,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它的實用性。100多年前居裡夫人發現原子核的衰變時,也無人知曉這將意味著什麼,今天核能的利用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世界。今天無比神秘的中微子還只是在象牙塔裡,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不斷深入,中微子的更多謎團被揭曉的那天,也許將深刻地影響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