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立方把地球變成了一個巨型中微子探測器

2020-12-03 蝌蚪五線譜

如圖所示,冰立方的設施位於南極冰蓋下的一個光電探測器陣列上方。

中微子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粒子之一,而且穿行宇宙幾乎不受阻擋,你的身體每秒鐘都會被穿過幾萬億次。但中微子十分傲嬌:它們不帶電荷,所以我們無法控制它們的路徑或令它們加速;它們接近於無質量,幾乎無法與其它物質相互作用,這就意味著我們物理理論中關於中微子的許多預測都很難進行測試驗證。

位於南極點的冰立方探測器現在已經證實了物理學標準模型的一部分,它描述了該高能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性質。根據標準模型,當中微子的能量上升時,它們與其它粒子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也會增加。為了驗證這一點,冰立方團隊將目標放在了中微子上,這比最優秀的粒子加速器所能製造的能量還要高几千倍,並將冰立方瞄準了地核,準備捕捉那些穿過地心逃逸的中微子。

極地立方

冰立方由數百個被埋在南極冰層下的探測器組成,這些探測器會探測到穿過的冰層的粒子。有些時候,當有東西撞擊到冰中的一個原子時,冰立方就能捕捉到粒子和光子的噴射。而在其它情況下,粒子只是會輕推一下原子,釋放出一些光子。但是並沒有中微子源直接指向冰立方。相反,冰立方的探測依賴於中微子的自然來源。其中一些是在遙遠的太空中產生,然後長途跋涉來到地球。其它的則是宇宙射線猛烈撞擊大氣層時產生的。

無論哪種情況,與粒子加速器相比,它們在粒子撞擊時所能產生的能量都是巨大的。該研究中包含的數據來源於能量高達980萬億電子伏特的中微子,相比較而言,大型強子對撞機僅能將質子加速到6.5萬億電子伏特,而只有更小型的加速器才能產生中微子束流。

正因為這些巨大的能量,冰立方十分有利於進行標準模型測試:中微子更有可能與更高能的物質發生相互作用。物理學家將兩者相互作用的概率稱為「橫截面」,即在特定時刻下的趨勢與規律。當科學家用粒子加速器所產生的中微子束流進行測試時,這些測試只涵蓋了處於光譜低段的一小範圍內的能量。雖然這些測試與標準模型一致,但其中所涉及到的能量並沒有足夠高到提高中微子與其它物質相互作用的概率。

如果冰立方只依賴於在探測器內與其它物質相互作用的中微子,要建立足夠的碰撞試驗來測試相關理論至少需要數年時間。所以,冰立方團隊直接拿整個地球作為觀測對象,這樣冰立方就能夠探測到所產生的路徑,科研團隊也就能識別出從側面進入探測器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是在南極點從四面八方切向穿過地球的,因此只會和很少的物質發生相互作用。

研究人員將這些中微子和那些因為是從地底穿過所以經過了大半個地球的中微子進行對比。在低能狀態下,中微子的相互作用是非常罕見的,因此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地球仍應該提供一個足夠高能量下的相互作用頻率的測試。

仍然標準

正如預測的那樣,到達地球穿過的中微子數量與切向地球的中微子數量相比有所下降。它們的頻率作為能量的產物也進一步下降。雖然到目前為止仍有更多的中微子到達,而且比標準模型預測的還要多,但由於該實驗的不確定性很大,因此測試結果與當初的理論無法完全一致。

在所提及的能量範圍內,隨著能量的增加,相互作用的增加呈線性上升。但數據中似乎隱約出現了一條曲線。這倒是意料之中的,因為中微子是通過被稱為W和Z玻色子的兩個粒子在和其它普通物質發生相互作用的。它們的質量導致了線性關係發生了輕微的偏差。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來確定,但這項新分析使用的僅是冰立方一年的數據,接下來還有6年的時間。希望很快就能聽到更多消息。

能量範圍的高階部分,即980萬億電子伏特,存在的中微子極少。有了更多數據,科學家就能進一步擴展分析。這很重要,因為很多理論猜想都建立在高能階段的高相互作用頻率上,比如額外維空間以及還未被發現捕捉的粒子輕夸克。

與此同時,冰立方的科研人員也一直在和地質學家接觸。因為他們注意到,一些穿過地球的中微子將穿過地核,而其它的中微子則會在避開的同時輕輕擦過地核。有了足夠的數據,我們就能進一步了解地球核心的物質屬性。畢竟眾所周知,沒人能到鑽到地核去取樣。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arstechnica,譯者 狗格格,轉載須授權

相關焦點

  • 粒子探測器「冰立方」藏在南極的中微子「捕手」
    就在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的幾天前,一項宇宙射線研究有了最新結果,被稱為「冰立方(IceCube)」的中微子探測器首次探測到來自外太空的中微子。來自果殼網的文章稱,中微子是粒子世界裡出了名的「隱士」。它無影無蹤,又來去匆匆。它幾乎以光速運動,從它初生的地方沿著直線飛射出去。它的穿透性極強,攔在它路上的所有物質幾乎都被無視。對它來說,太陽、地球乃至人體幾乎就和不存在一樣。每秒鐘都會有一千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人的身體,其中上百億穿過眼睛,甚至在夜晚,太陽位於地球另一邊時也一樣。
  • 中微子,你從何處來?
    它們叫中微子,是宇宙中除光子之外最輕的一類粒子。為了捕捉它們,科學家在南極冰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冰立方。冰立方的邊長達1千米,但即便如此,能被探測到的中微子也寥寥無幾。 已經探測到的中微子基本上都來自太空,其能量範圍非常廣,但我們迄今不知道它們起源於何處。 現在,兩位德國物理學家利用冰立方的數據,根據這些粒子的能量和到達地球的方向,建立模型來解釋它們的起源。
  • 超越物理學標準模型,發現超高能事件,是研究中微子的關鍵!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利用超高能中微子來研究超越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相互作用。「Zee Burst」模型利用了來自大型中微子探測器的新數據,如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及其未來擴建項目。
  • 海底的中微子望遠鏡:6000多個玻璃球,將海水變成一臺天文望遠鏡
    瓦爾特·溫特(Walter Winter,未參與該研究)是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German Electron Synchrotron research center)的中微子天體物理學家,他說:「和宇宙射線不同,中微子不受星際空間的磁場作用,這使它可以成為一種獨特的信使。中微子攜帶的信息非常有用,可以與電磁輻射和引力波攜帶的信息互為補充。」
  • 科學家藉助中微子探測器 成功瞥見太陽的靈魂
    這些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衝出太陽,以每秒4200億次的頻率擊打地球表面的每一寸土地。   「就目前所知,中微子是我們看向太陽內核的唯一途徑。當兩個質子融合成一個氘,會釋放這種PP中微子,這種中微子非常難以研究,因為中微子內部作用產生的能量很低,而充斥著巨量豐富的自然放射現象,輕易就覆蓋了其作用時發出的信號。」
  • 巨型中微子源太陽的中微子「丟失」過,找到的科學家獲得了諾獎
    失蹤的太陽中微子找到了嗎?不了解這個問題的人會覺得這個問題莫名其妙,其實這個問題說的是一個天文學事件,講的就是天文儀器測量到的太陽中微子流量與理論計算相比出現缺失的問題。首先說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那就是曾經失蹤的太陽中微子早就已經找到了。
  • 諾獎揭秘:每1秒鐘就會有1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
    別急,中微子並不是從來不跟任何物質發生發應,它還是會跟某些特殊的原子發生反應,比如氯原子和氫原子,只是非常少而已,100億個穿過地球的中微子中,大約會有一個中微子與物質發生碰撞。這就是著名的「太陽中微子消失之謎」。戴維斯不管那麼多,還是常年在那1500米深的金礦裡幹著捕捉中微子的偉大事業,他這一幹就是30年。在這30年中,他總共才探測到大約2000個中微子。後來呢,在日本的神岡,同樣也有一個大型中微子探測器,叫超級神岡探測器,由一個叫小柴昌俊的日本科學家負責領導。經過多年的實驗,小柴昌俊他們也發現,確實存在中微子消失的現象。
  • 中微子探測器Borexino發現來自太陽的新型幽靈粒子
    據外媒報導, 義大利一個巨大的地下粒子探測器Borexino已經檢測到一種從未見過的來自太陽的中微子。 這些中微子證實了一個90年前的假設並完成了我們對太陽和其他恆星融合周期的描述。中微子是在核反應中產生的超輕粒子,地球上探測到的大多數中微子都是由太陽將氫聚變為氦時產生。
  • 中微子探測器Borexino發現來自太陽的新型「幽靈粒子」
    據外媒報導,義大利一個巨大的地下粒子探測器Borexino已經檢測到一種從未見過的來自太陽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證實了一個90年前的假設並完成了我們對太陽和其他恆星融合周期的描述。中微子是在核反應中產生的超輕粒子,地球上探測到的大多數中微子都是由太陽將氫聚變為氦時產生。
  • 學者:中微子探測為天文學研究開啟新窗口
    位於地面1500米深處總共5160隻傳感器構成了冰立方中微子探測的主體,這個正六方體探測陣列的容積約為一立方公裡,相當於北京水立方的一千倍,這中間的冰水足可灌滿一百萬個標準遊泳池。整個項目化費2億7千萬美元,主要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把中微子探測中心放於南極極點的地下深處可謂用心良苦。因為冰不產生自然輻射,把探測器埋到深處可以過濾掉宇宙中除了中微子之外的各種其他輻射。
  • 地下700米深處建造世界最大中微子探測器
    李小男說,地球外的帶電粒子叫宇宙線,會產生很多信號,而中微子本身的信號非常弱,如果實驗室建在地面上,宇宙線產生的信號會把中微子信號全部掩蓋掉。為了屏蔽地球外的帶電粒子,中微子實驗室一般都是建在地下,通過山體或者地球的覆蓋層,把帶電粒子屏蔽掉。
  • 同樣是超新星釋放出中微子和光子,為何中微子比光速還快3小時?
    它位於大麥哲倫星系,距離地球大概168,000光年。SN1987A自轉一個周期才0.5毫秒,一秒鐘要自轉2000圈,這啥概念?我們可以做個類比,地球自轉一周大概是24小時,換算一下,就是8.64*10^7毫秒,比SN1987A整整大了8個 數量級。
  • 南極1.6km冰下埋數千探測器尋宇宙射線來源
    這是上覆巨厚冰雪層壓力的結果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深埋在南極洲廣袤冰雪之下的一臺「望遠鏡」將有望幫助科學家們確定來自外太空,不斷轟擊地球的宇宙射線和粒子究竟來自何方。  在過去的10年間,科學家們一直在奮力設計並建造一個雄心勃勃的實驗裝置,以便搞清楚是何種機制產生了宇宙射線,以及一種名為中微子的基本粒子,這種粒子難以捉摸,卻到處存在。
  • 水下望遠鏡穿透地球掃視天空,中微子探測器將成搜索宇宙新雷達
    水下中微子探測器將搜尋暗物質、遙遠的恆星爆炸等等。這是為立方千米中微子望遠鏡項目(KM3NeT)所部署的眾多球狀體。該項目的目標中微子,是一種基本粒子,沒有電荷,幾乎沒有質量。超過6000個球體,每個球體包含31個被稱為光電倍增管的高靈敏度探測器,它們將附著於固定在海底的繩子上,並由漂浮物拉緊。
  • 捕獲變身的「中微子」
    只要用巨量的中微子去撞擊巨量的「靶粒子」,還是會有反應的樣本。後來的中微子實驗都基於這個道理。  核反應堆以外,太陽內部的聚變、超新星爆發、宇宙射線撞擊大氣、地球上的放射性衰變……這些全都能產生中微子。而地球上包圍著我們人類的中微子,絕大部分來自於太陽。根據理論,聚變的能量要很久才能傳遞到太陽表面,而聚變產生的中微子即刻闖出太陽,以光速到達地球。
  • 盤點歷史上八個著名中微子實驗:IMB探測器等
    這個探測器由一個裝滿5萬噸水的大容器和11000多根光倍增管組成。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極其微小,對於宇宙中的每一個質子或電子來說,可能都至少有10億個中微子。這種無處不在的粒子從宇宙大爆炸後幾毫秒內就開始存在,在元素的放射性衰變中、恆星的核反應中以及超新星爆炸過程中都會產生新的中微子。
  • 為什麼中微子能夠輕鬆穿過地球?
    在爆炸產生的可見光被地球上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3小時前,全球範圍內有三臺中微子探測器探測到了來自該超新星的中微子爆發,該中微子的爆發過程僅持續了十幾秒。正是這短短的十幾秒,證明了中微子可以輕鬆穿透地球。
  • 探究恆星聚變學與中微子反應機制,科學家們正在研究中微子的性質
    我們對恆星聚變的理解大部分來自原子核的理論模型,每當原子核發生聚變時,它們不僅產生高能伽馬射線,而且會產生中微子,中微子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離開太陽。太陽中微子第一次被探測到是在20世紀60年代,但是科學家們只是知道有,很難了解更多關於它們的信息。根據理論,太陽中主要的聚變形式應該是由氫產生氦的質子聚變,擁有更熱和更緻密核心的巨型恆星與太陽的聚變形式不同。
  • 探究恆星聚變學與中微子反應機制,科學家們正在全力研究中微子的性質
    我們對恆星聚變的理解大部分來自原子核的理論模型,每當原子核發生聚變時,它們不僅產生高能伽馬射線,而且會產生中微子,中微子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離開太陽。太陽中微子第一次被探測到是在20世紀60年代,但是科學家們只是知道有,很難了解更多關於它們的信息。根據理論,太陽中主要的聚變形式應該是由氫產生氦的質子聚變,擁有更熱和更緻密核心的巨型恆星與太陽的聚變形式不同。
  • 科學家追蹤宇宙中微子的來源意外發現幕後BOSS是怪物黑洞!
    科學家利用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首次發現了銀河系外高能中微子的來源。在被地球上的科學家發現之前,這個中微子幾乎以光速運行了37億年。這是科學家們所能識別的起源最遠的中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