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700米深處建造世界最大中微子探測器

2021-01-18 SZNEWS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古國真 李 竹/文 李偉文/圖

在江門開平市金雞鎮,一座不起眼的花崗巖山體不時傳來隆隆的機器轟鳴聲。在這座山體之下700多米深處,施工人員正在緊張挖掘著一個迄今世界最大的實驗洞室。

這就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的建設現場。

近日,記者來到施工現場,見到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門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作為中國兩代中微子實驗的見證人之一,李小男向記者講述了江門中微子實驗的「前世」和「今生」故事,一個由中國人主導的、有望衝擊諾貝爾獎的世界先導性基礎科研項目「輪廓」逐漸在記者腦海中清晰起來。

大亞灣實驗為江門實驗奠定良好基礎

講到江門中微子實驗之前,不得不提到它的前身——2020年12月12日剛剛宣布退役的「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近代物理學研究認為,物質世界是由12種基本粒子組成的,而這12種粒子中有3種是中微子。學界有一種理論叫做「標準模型理論」,描述了我們物質世界是怎麼由這12種基本粒子組成的。在標準模型裡,中微子是不帶質量的。但是,科研人員在實驗中發現了中微子的振蕩現象,這意味著中微子是有質量的。

而深圳大亞灣實驗則進一步發現了新的中微子振蕩現象!

這個由中國人主導的、歷時9年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功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θ13,且實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在此之前,中微子前兩種振蕩模式「太陽中微子之謎」(θ12)和「大氣中微子之謎」(θ23)已被證實。由於第三種中微子振蕩的相關實驗長期未果,因此有理論預言它根本不存在。然而,大亞灣實驗改變了這個預言。

李小男說,中微子混合角θ13的發現,是我國中微子研究的裡程碑,其重大意義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在技術上實現了一系列突破,例如研製成功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微子測量儀器——大尺寸微通道板型光電倍增管,打破了國際壟斷;另一方面是系統培養了一批從實驗室建設到物理分析全程參與的科研人才,他們也將成為江門實驗的主力軍。而這些都是未來開展江門實驗的底氣。

「大亞灣實驗成果獲得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並被國外同行譽為『中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由此,我國的中微子研究就一舉跨入了國際領先地位。」李小男自豪地說。

退役前,大亞灣實驗已將中微子振蕩振幅的測量精度從2012年的20%提高到了3.4%,預期最終精度將好於3%。但由於大亞灣實驗已達極限,無法再提高精度,最終宣布退役。

預計在2023年整個實驗室可以投入運行

今天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又將承擔什麼新的科研任務呢?

「在這裡,我們要為中微子『稱重』。」李小男說。跟隨李小男走進江門實驗的辦公樓,入眼便看到牆面展板上寫著「中微子下一個挑戰目標——測量中微子質量順序」。

李小男介紹,中微子質量順序實驗將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通過對中微子振蕩波形分析,確定目前已知的三種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判斷三種中微子誰重誰輕,這項研究預計5至6年後能得到結論;第二步將實驗升級改造,確定中微子質量的具體大小,同時與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實驗」一起研究,判定中微子是否為其「反粒子」,這是影響中微子天文學和中微子宇宙學的重要因素。令人振奮的是,雙貝塔衰變是最稀有的衰變之一,一旦被觀測到,可以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學線索,將有望衝擊諾貝爾獎。

那麼江門實驗室將如何建設才能滿足實驗要求?

李小男介紹說,儘管中微子充斥整個宇宙空間,但其質量極輕、接近光速運動、極少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被稱為「幽靈粒子」,很難被捕捉到。由於核反應堆發電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中微子,是很強烈的中微子源,因此實驗站一般選址在核電站附近,這樣更有利於捕捉到中微子。這就是為什麼江門實驗室建在陽江、臺山核電站附近的原因。

李小男說,地球外的帶電粒子叫宇宙線,會產生很多信號,而中微子本身的信號非常弱,如果實驗室建在地面上,宇宙線產生的信號會把中微子信號全部掩蓋掉。為了屏蔽地球外的帶電粒子,中微子實驗室一般都是建在地下,通過山體或者地球的覆蓋層,把帶電粒子屏蔽掉。

除了有宇宙線影響以外,我們周邊的放射性巖石或者空氣中的放射性,甚至人體中的放射性,都可能對實驗產生影響,所以實驗設施都是泡在水裡的,而且這個「水」必須是純淨水,通過純淨水把周邊的帶電離子屏蔽掉。

因此,江門實驗室要在地下700米深處挖一個實驗洞室(又稱實驗大廳),然後在實驗大廳還要向下挖一個46米深的水池,把中微子的實驗設備泡在水池子裡。

這個實驗設備叫做中微子中心探測器,是一個直徑35米的有機玻璃球。在有機玻璃球裡要灌上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通過液體閃爍體來捕捉和研究中微子(見《江門中微子探測器示意圖》)。這就是整個實驗的一個布置。

"所以我們的工程在2015年1月10號開工建設,主要分成兩步:第一步得把實驗洞室挖出來。現在水池的底部已經露出來了,2020年底基本結束水池的挖掘。

洞室挖出來以後,第二步要安裝實驗設施,大概需要兩年半的時間把實驗設施安裝到地下洞室中去。完成以上兩個步驟,預計在2023年整個實驗可以投入運行。"

建成後的江門實驗室將擁有兩個世界「最大」:國際上最大的科研實驗洞室和國際上最大的中微子中心探測器。

將安裝國際上最大超高純淨度液閃探測器

江門實驗整個工程建設包含地面、地下兩部分。地面建築包括裝配大廳、絞車房、地上動力中心等;地下建築包括斜井、豎井、實驗大廳(即中心洞室)、附屬洞室。目前,地面建築以及地下實驗大廳的兩個入口——1267米的斜井、564米的豎井已完成建設。

實驗室配套基建工程項目經理戚敬師介紹說,地下實驗大廳是一個跨度達50米的中心洞室,從大廳挖下去的水池有46米深,從大廳向上挖到穹頂處為27米,整個洞室總高73米。洞室穹頂全依靠山體巖石自身的穩定性來支撐,穹頂到地面不能有任何柱子支撐;水池內面襯砌需要用混凝土進行澆築,這相當於給一座十二、三層樓高的樓體牆面澆築,並要做到不能有滲透、漏水。此外,地下體感溫度超30℃,大量地下水隨時噴湧。在這種高溫高溼狀態下施工,其難度可想而知。可喜的是,2020年末,實驗水池施工已基本完成,開始進入基建電氣設備安裝階段。

「你看到的所有基建,全是為了中微子探測器服務,它才是捕獲中微子的武器。」李小男透露,未來,探測器關鍵部件——有機玻璃球,以及在水池中支撐玻璃球的不鏽鋼網架生產出來後,會運到地面的裝備大廳簡單組裝,再通過斜井運往地下水池完成拼裝,最後通過豎井從地面將高純水灌滿已經放置了有機玻璃球探測器的水池。

探測器如何捕獲中微子?李小男介紹,探測器裡裝滿透明的液體閃爍體(簡稱「液閃」),液閃主要成分是用來製作洗衣粉的化工原料烷基苯。當捕獲中微子時,液閃將發出微弱的閃光,閃光被安裝在探測器表面的類似燈泡的光電倍增管捕捉,並將微弱的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通過計算機再轉換成數位訊號後就可為科研所用。

值得注意的是,江門實驗的探測器可容納重量達2萬噸的液閃,比大亞灣實驗的20噸大了整整1000倍;同時,探測器的關鍵部件有機玻璃球直徑達35.4米,為國際最大;不鏽鋼網架直徑也長達40.1米。建成後它將成為國際上最大、擁有國際最好能量精度與超高純淨度的液閃探測器。

未來,這個大型探測器表面將鋪滿近1.8萬個20英寸直徑的圓形光電倍增管,在這些光電倍增管之間形成的縫隙空間再鋪設3萬個小型光電倍增管,以使探測器表面儘可能多地覆蓋大小光電倍增管,從而能捕獲到更多的中微子。目前江門實驗的探測器光電倍增管覆蓋率設計達到78%。從《江門中微子探測器示意圖》可以看到,整個探測器若一顆金黃閃亮的玻璃球。

探測器的容量擴大是為了能夠捕捉到更多的中微子事例,但也為前期的建設帶來了巨大難題,比如:對液閃透光度的把握、有機玻璃球的製作、大尺寸光電倍增管的研發等都是巨大的考驗。「在大亞灣實驗室直徑5米的探測器中,中微子的光子只用跑5米就能被光電倍增管捕捉;但在這個35米直徑的探測器中,中微子的光子至少要能夠在液閃中跑20米,這需要極高的透光度。」李小男表示。

目前,探測器研製的諸多關鍵技術難題均已攻克,比如高性能的液體閃爍體已完成中試研究。李小男說,預計2021年中將完成基建施工並開始探測器的整體安裝,2023年開始運行取數。

將通過中微子探測手段

研究天體自然現象

目前,國際上能與江門實驗競爭的有兩大實驗,分別是美國沙丘實驗、日本頂級神岡實驗,他們均可測量中微子質量順序。不同的是,美、日研究是通過加速器實現人工產生中微子來進行研究。「研究人工產生的中微子,其缺點在於數目少,但能夠精確知道中微子產生的方向,可降低測量難度;我們研究的中微子相當於核反應發電的附屬產品,其方向、能量不確定,會給實驗增加難度,但核反應產生的中微子數量非常多,容易捕捉到,這是我們的優勢。」李小男解釋道。

李小男進一步向記者「科普」道,太陽、地球包括超新星爆發等等都會產生中微子,我們通過觀測這些天體發射的中微子,就可以研究天體的一些現象,比如太陽的內部結構,地球的內部結構等。因此,江門實驗的意義在於,既可以研究中微子本身的性質,還可以通過中微子這個探測手段去研究天體的自然現象。

李小男以超新星爆發為例解釋說,超新星爆發的能量99%是通過中微子釋放出來,探測百年難遇的「超新星爆發中微子」是江門中微子實驗的一個重要課題,該課題將有利於揭示宇宙形成的奧秘。

「依靠即將建成的國際最大液閃探測器,江門實驗對中微子的研究會更加廣泛,這是江門實驗最重要的意義所在。」李小男說。

中微子研究已成為現代物理研究的熱門領域,自從上世紀30年代人類發現中微子到現在,在中微子領域頒發的諾貝爾獎就已經有4人次。因此,江門實驗的科研成果也格外值得期待。

但李小男對於江門實驗的最終成果能否獲得諾貝爾獎卻顯得很平和,他笑著說:「實際上諾貝爾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從科研的角度來講,我們首先要完成科研任務,而並不是奔獎去的。當然我們的科研目標可以是諾貝爾獎級別的,但所謂諾貝爾獎也好,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也好,都是一個同行的承認而已,我們並不追求這個東西。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上,儘可能地優化實驗設計,剩下的就是等待實驗給我們帶來的驚喜!」

相關焦點

  • 地下700米!全球最大中微子探測器預計2023年投入運行
    實驗室位於地下700米的山洞裡,正在進行開挖施工。深圳報業集團記者 李偉文 攝在江門開平市金雞鎮,一座不起眼的花崗巖山體不時傳來隆隆的機器轟鳴聲。在這座山體之下700多米深處,施工人員正在緊張挖掘著一個迄今世界最大的實驗洞室。這就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的建設現場。
  • 700米地下,這個中國主導的探測器將探秘「幽靈粒子」
    根據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曹俊介紹,兩萬噸液體閃爍體每天只能捕獲到六十個反應堆中的中微子,四個大氣中的中微子,一個地球中的中微子,以及九十個太陽中的中微子,但是宇宙射線幹擾信號每天都是數以億計的。 因此,實驗室選址在一處外部山高300餘米的山坳中,同時實驗室本身深埋在700米地下,被細密的花崗巖層覆蓋。
  • 我國開建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項目 位於地下700米無放射汙染
    江門中微子實驗1月10日在廣東省江門市召開建設啟動會。這是繼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之後由中國主持的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實驗國際合作組中方發言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表示,江門中微子實驗提出了原創性的實驗方案,有望率先測定中微子質量順序。實驗將建設位於地下700米的地下洞室,實驗裝置沒有放射性,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這是一個無汙染科研項目。
  • 地下1000米!在廢棄礦井內存了5萬噸水,日本科學家在找啥?
    ,上世紀90代日本東京大學接手這裡後,在這個1000米深的廢棄礦井裡建造了一棟相當於15層樓高的神秘建築,並把它命名為「超級神岡探測器」由太陽內部核聚變反應產生進而射向地球的中微子,更是只有十萬億分之一被地球上的物質吸收,剩下的中微子都穿過地球飛向宇宙深處了。
  • 「高能」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醞釀4年、建設4年、運行9年,誕生了眾多科研成果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日前正式退役。接替它的,將是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中微子探測器 圖|劉如楠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因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獲得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他參加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原創 阿曼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大亞灣中微子探測器 圖|劉如楠大亞灣實驗負責人、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因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獲得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他參加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 粒子探測器「冰立方」藏在南極的中微子「捕手」
    「捕手」揭秘5000多個「神經末梢」「冰立方」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探測器,座落於南極。到2010年,他們一共鑽了80餘個深達2500米的冰洞,每兩個洞之間相隔800米,而每一條凍結在洞裡面的電纜包含有60個光線感應器。「冰立方」歷時10年建成,這個位於南極地下約2.5千米的探測器體量大得驚人。有報導稱,「冰立方」體積達到1立方公裡,超過紐約帝國大廈、芝加哥威利斯大廈和上海世界金融中心的總和。
  • 【連載】趣說中微子(八)
    來自地球的中微子2010年3月,義大利科學家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物理世界》上報告:他們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地球中微子,即地球中鈾、釷元素衰變產生的電子反中微子。實驗使用的Borexino探測器安裝在義大利格蘭薩索(Gran Sasso)地下1000多米深處,那裡是全球最「深」的實驗室之一,可以排除任何可能的幹擾。探測器直徑約18米,由層層的防輻射層構成,外層儲存槽填滿2400噸純水,由一個巨大的不鏽鋼球體支撐,球體上有超過2200多個光電管。球體內部分成內外兩層尼龍容器,容器中都包含有高純度的液體閃爍體。
  • 地下一萬米有什麼?你所不知道的地下世界,人類都發現了什麼
    地下20米,巴黎地下墓穴的深度。如果你覺得巴黎是個浪漫之都,說明你沒下去這20米,看看600萬法國人的超級墓穴,這裡全是大瘟疫、斷頭臺和法國大革命所留下的遺蹟。 地下35米,北京地鐵的最大深度。9號線軍事博物館站,北京地鐵最深的一站。
  • 日本將在地下1750米,存放26萬噸99.999999%超純水,有什麼目的?
    另外,在地下深處1000公裡,還隱藏著大量的水,總量估計與地表海水差不多。但要說真正意義上純淨的水,地球上並沒有。在自然界中,水都會或多或少包含一些礦物質、微生物等雜質。不過,日本已經在地下存放了5萬噸超純水,也就是幾乎只有水分子(H2O)的水,未來還將會再儲存26萬噸的超純水,他們這麼做究竟有什麼目的呢?
  • 捕獲變身的「中微子」
    王貽芳將實驗設計成多個中微子探測器模塊。不建造一個大的整體探測器(一般認為只有體積大才能提高探測的精度),而是做成幾個小的、模塊化的探測器,這是中國人的首創。它不僅便於實驗中探測器的遠近點交換,而且也減小了探測器的體積,可使隧道截面不至於過大,便於安裝。  事實證明了這個想法的有效。
  • 地下10000米,人類欲望驅使而成的極限地下奇蹟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此時距離地球405493千米。那麼,對於地球自身而言,我們探索了多少呢?
  • 中國建造「超大玻璃球」,深埋地下700米,14國爭著合作
    中國在快速崛起的過程中,建造了很多堪稱奇蹟的大工程,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力量,各國都開始關注我國的各種項目,在廣東江門市的兩座核電站之間,700米的花崗巖下,又一個超級工程引起了外界的關注。我國的工程團隊和科研人員,在這裡努力的挖掘一個空洞,用來容納一個12層樓高的超大玻璃球,這個玻璃球能夠解開中微子的秘密
  • 從中國到南極:攜手解決中微子質量難題
    而且實驗證明美因茨的中微子物理學家們通過共同協作取得了成果。」冰立方和它的升級版冰立方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粒子探測器,於2010年12月製作完成並從那時起投入使用,用於收集來自太空的中微子數據。現有的這5100個感應器將在升級中得到補充,會有額外700個新感應器補充進去,這樣會使它們在七連排鋪設方法上與另外一個距離更緊密。它們將被安裝在當前的探測器下方的1.6公裡處,與此同時以低耗能方式增加探測工作的數量。
  • 科學家藉助中微子探測器 成功瞥見太陽的靈魂
    利用這些中微子的最新數據,我們可以直接著眼於太陽最大能源生產過程的發端或鏈鎖反應,直達其極熱的密實核心。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7日報導,超過百人的這支國際團隊,通過比較兩個不同類型——中微子和表面光的太陽能輻射,獲得了關於太陽熱力學平衡的試驗資料,這些信息的時間尺度是10萬年。
  • 我國一個顆超大玻璃球,深埋地下700米,卻引14國爭先來合作?
    中國如今處處都在展現著自己的能力,並且也讓世界各國感到驚嘆,我國在很多的尖端領域都有了很卓越的成就,這些成就都是無數國人所為此做出的努力,而這些努力也應該要被認識。在廣東江門市兩座核電站之間的700米花崗巖下,我國正在建設一個超級工程,科研人員們正在費力地挖掘一個巨大的空洞。
  • 盤點歷史上八個著名中微子實驗:IMB探測器等
    為了保證實驗不受幹擾,實驗環境必須建設於地下。闖入大氣層的宇宙射線也可能會產生中微子,這些中微子可能會進入地下。由於穿過探測器的中微子看起來非常像一個衰變的質子,因此研究人員需要弄清楚他們可能會看到多少中微子。在測量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非常怪異的現象。來自實驗環境以上的中微子要遠遠多於下部抵達的中微子,比例大約是2:1。
  • 日本在地下1千米深處,儲存5萬噸超純水,20多年來目的何在?
    如今,水資源也成為了世界上最關注的話題之一.根據統計,現在人類能飲用的淡水已經越來越少,在水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日本竟然「偷藏」了5萬噸水在地下,這是怎麼回事?日本之所以儲存了5萬噸淡水,並不是有什麼見不得人的目的。
  • 撲朔迷離的中微子
    90年代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LSND實驗利用加速器產生中微子,發現中微子飛行30米後轉化成了其他中微子,但無法用標準的中微子振蕩來解釋,稱為「LSND反常」。為了解釋這個反常現象,有科學家提出,存在一種非常特別的中微子,叫惰性中微子,它只參與振蕩,不參與弱相互作用。為了證實或者否定LSND的實驗現象,美國費米實驗室又專門做了一個實驗,叫MiniBooNE。
  • 超級神岡探測器捕捉到了什麼?小小中微子是否能解釋整個宇宙?
    超級神岡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位於1000米(3300英尺)深的地下,位於日本靜田神岡地區的莫祖米鋅礦。 儘管如此,哈茨說,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的中微子束從一個又一個短脈衝中被發射出來,超級神岡探測器的水下光子探測器現在已經在它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模式下看到了數百次振蕩,這足以得出一些真實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