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700米!全球最大中微子探測器預計2023年投入運行

2021-01-20 讀創

實驗室位於地下700米的山洞裡,正在進行開挖施工。深圳報業集團記者 李偉文 攝

在江門開平市金雞鎮,一座不起眼的花崗巖山體不時傳來隆隆的機器轟鳴聲。在這座山體之下700多米深處,施工人員正在緊張挖掘著一個迄今世界最大的實驗洞室。

這就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的建設現場。

近日,記者來到施工現場,見到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門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作為中國兩代中微子實驗的見證人之一,李小男向記者講述了江門中微子實驗的「前世」和「今生」故事,一個由中國人主導的、有望衝擊諾貝爾獎的世界先導性基礎科研項目「輪廓」逐漸在記者腦海中清晰起來。

▍大亞灣實驗為江門實驗奠定良好基礎

講到江門中微子實驗之前,不得不提到它的前身——2020年12月12日剛剛宣布退役的「深圳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近代物理學研究認為,物質世界是由12種基本粒子組成的,而這12種粒子中有3種是中微子。學界有一種理論叫做「標準模型理論」,描述了我們物質世界是怎麼由這12種基本粒子組成的。在標準模型裡,中微子是不帶質量的。但是,科研人員在實驗中發現了中微子的振蕩現象,這意味著中微子是有質量的。

而深圳大亞灣實驗則進一步發現了新的中微子振蕩現象!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探測器

這個由中國人主導、歷時9年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功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θ13,且實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在此之前,中微子前兩種振蕩模式「太陽中微子之謎」(θ12)和「大氣中微子之謎」(θ23)已被證實。由於第三種中微子振蕩的相關實驗長期未果,因此有理論預言它根本不存在。然而,大亞灣實驗改變了這個預言。

李小男說,中微子混合角θ13的發現,是我國中微子研究的裡程碑,其重大意義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在技術上實現了一系列突破,例如研製成功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微子測量儀器——大尺寸微通道板型光電倍增管,打破了國際壟斷;另一方面是系統培養了一批從實驗室建設到物理分析全程參與的科研人才,他們也將成為江門實驗的主力軍。而這些都是未來開展江門實驗的底氣。

「大亞灣實驗成果獲得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並被國外同行譽為『中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由此,我國的中微子研究就一舉跨入了國際領先地位。」李小男自豪地說。

江門中微子探測器示意圖。

▍預計在2023年整個實驗室可以投入運行

今天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又將承擔什麼新的科研任務呢?

「在這裡,我們要為中微子『稱重』。」李小男說。跟隨李小男走進江門實驗的辦公樓,入眼便看到牆面展板上寫著「中微子下一個挑戰目標——測量中微子質量順序」。

李小男介紹,中微子質量順序實驗將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通過對中微子振蕩波形分析,確定目前已知的三種中微子的質量順序,判斷三種中微子誰重誰輕,這項研究預計5至6年後能得到結論;第二步將實驗升級改造,確定中微子質量的具體大小,同時與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實驗」一起研究,判定中微子是否為其「反粒子」,這是影響中微子天文學和中微子宇宙學的重要因素。令人振奮的是,雙貝塔衰變是最稀有的衰變之一,一旦被觀測到,可以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學線索,將有望衝擊諾貝爾獎。

江門實驗室要在地下700米深處挖一個實驗洞室(又稱實驗大廳),然後在實驗大廳還要向下挖一個46米深的水池,把中微子的實驗設備泡在水池子裡。

這個實驗設備叫做中微子中心探測器,是一個直徑35米的有機玻璃球。在有機玻璃球裡要灌上2萬噸的液體閃爍體,通過液體閃爍體來捕捉和研究中微子。

「我們的工程在2015年1月10號開工建設,主要分成兩步:第一步得把實驗洞室挖出來。現在水池的底部已經露出來了,2020年底基本結束水池的挖掘。

洞室挖出來以後,第二步要安裝實驗設施,大概需要兩年半的時間把實驗設施安裝到地下洞室中去。完成以上兩個步驟,預計在2023年整個實驗可以投入運行。」

建成後的江門實驗室將擁有兩個世界「最大」:國際上最大的科研實驗洞室和國際上最大的中微子中心探測器。

江門中微子實驗全貌效果圖 圖源:新華社

▍將擁有國際上最大超高純淨度的液閃探測器

江門實驗整個工程建設包含地面、地下兩部分。地面建築包括裝配大廳、絞車房、地上動力中心等;地下建築包括斜井、豎井、實驗大廳(即中心洞室)、附屬洞室。目前,地面建築以及地下實驗大廳的兩個入口——1267米的斜井、564米的豎井已完成建設。

「你看到的所有基建,全是為了中微子探測器服務,它才是捕獲中微子的武器。」李小男透露,未來,探測器關鍵部件——有機玻璃球,以及在水池中支撐玻璃球的不鏽鋼網架生產出來後,會運到地面的裝備大廳簡單組裝,再通過斜井運往地下水池完成拼裝,最後通過豎井從地面將高純水灌滿已經放置了有機玻璃球探測器的水池。

探測器如何捕獲中微子?李小男介紹,探測器裡裝滿透明的液體閃爍體(簡稱「液閃」),液閃主要成分是用來製作洗衣粉的化工原料烷基苯。當捕獲中微子時,液閃將發出微弱的閃光,閃光被安裝在探測器表面的類似燈泡的光電倍增管捕捉,並將微弱的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通過計算機再轉換成數位訊號後就可為科研所用。

值得注意的是,江門實驗的探測器可容納重量達2萬噸的液閃,比大亞灣實驗的20噸大了整整1000倍;同時,探測器的關鍵部件有機玻璃球直徑達35.4米,為國際最大;不鏽鋼網架直徑也長達40.1米。建成後它將成為國際上最大、擁有國際最好能量精度與超高純淨度的液閃探測器。

▍將通過中微子探測手段研究天體自然現象

目前,國際上能與江門實驗競爭的有兩大實驗,分別是美國沙丘實驗、日本頂級神岡實驗,他們均可測量中微子質量順序。不同的是,美、日研究是通過加速器實現人工產生中微子來進行研究。「研究人工產生的中微子,其缺點在於數目少,但能夠精確知道中微子產生的方向,可降低測量難度;我們研究的中微子相當於核反應發電的附屬產品,其方向、能量不確定,會給實驗增加難度,但核反應產生的中微子數量非常多,容易捕捉到,這是我們的優勢。」李小男解釋道。

李小男進一步向記者「科普」道,太陽、地球包括超新星爆發等等都會產生中微子,我們通過觀測這些天體發射的中微子,就可以研究天體的一些現象,比如太陽的內部結構,地球的內部結構等。因此,江門實驗的意義在於,既可以研究中微子本身的性質,還可以通過中微子這個探測手段去研究天體的自然現象。

李小男以超新星爆發為例解釋說,超新星爆發的能量99%是通過中微子釋放出來,探測百年難遇的「超新星爆發中微子」是江門中微子實驗的一個重要課題,該課題將有利於揭示宇宙形成的奧秘。

「依靠即將建成的國際最大液閃探測器,江門實驗對中微子的研究會更加廣泛,這是江門實驗最重要的意義所在。」李小男說。

來源:深圳商報(深圳報業集團駐廣州記者 古國真 李竹)

審讀:孫世建

相關焦點

  • 地下700米深處建造世界最大中微子探測器
    預計在2023年整個實驗室可以投入運行 今天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又將承擔什麼新的科研任務呢? 「在這裡,我們要為中微子『稱重』。」李小男說。跟隨李小男走進江門實驗的辦公樓,入眼便看到牆面展板上寫著「中微子下一個挑戰目標——測量中微子質量順序」。
  • 700米地下,這個中國主導的探測器將探秘「幽靈粒子」
    1930年,泡利為了解釋貝塔衰變中能量不守恆而首次提出了中微子這一概念,此後物理學界一直被這個難以被探測的神秘幽靈所困擾,從1956年柯萬和雷因斯首次直接探測到中微子,到2000年費米實驗室發現最後一種中微子,歷經四十四年,科學家們終於探測到了全部三種中微子。
  • 我國開建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項目 位於地下700米無放射汙染
    江門中微子實驗1月10日在廣東省江門市召開建設啟動會。這是繼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之後由中國主持的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實驗國際合作組中方發言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表示,江門中微子實驗提出了原創性的實驗方案,有望率先測定中微子質量順序。實驗將建設位於地下700米的地下洞室,實驗裝置沒有放射性,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這是一個無汙染科研項目。
  • 強大的新觀測站將品嘗中微子的味道
    今年底或2021年初,研究人員將開始組裝13層樓高的球形探測器。探測器將被4.3萬個用來探測光的光電管覆蓋,並灌滿2萬噸專門配製的液體。在地下700米處,電子型反中微子(核反應堆產生的中微子類型)以微乎其微的機率撞上質子,並在液體中引發反應,從而產生相隔不到一毫秒的兩道閃光。
  • 捕捉「幽靈粒子」:中國的地下實驗,能否洞悉宇宙歷史
    這個將於2022年或2023年開始運行的地下裝置,將通過對多種來源的中微子的檢測,解答一系列基本問題:3種已知中微子的質量誰大誰小?宇宙中中微子的總質量是多少,它們如何影響宇宙形成和星系分布?地球內部還有多少化學能量在驅動地球運轉?
  • 捕捉「幽靈粒子」:中國的地下實驗,能否洞悉宇宙歷史
    位於中國廣州的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中微子實驗之一。這個將於2022年或2023年開始運行的地下裝置,將通過對多種來源的中微子的檢測,解答一系列基本問題:3種已知中微子的質量誰大誰小?宇宙中中微子的總質量是多少,它們如何影響宇宙形成和星系分布?
  • 【連載】趣說中微子(八)
    實驗使用的Borexino探測器安裝在義大利格蘭薩索(Gran Sasso)地下1000多米深處,那裡是全球最「深」的實驗室之一,可以排除任何可能的幹擾。探測器直徑約18米,由層層的防輻射層構成,外層儲存槽填滿2400噸純水,由一個巨大的不鏽鋼球體支撐,球體上有超過2200多個光電管。球體內部分成內外兩層尼龍容器,容器中都包含有高純度的液體閃爍體。
  • 「高能」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醞釀4年、建設4年、運行9年,誕生了眾多科研成果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日前正式退役。接替它的,將是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因為基線越長,探測器越難建造,因此建造江門探測器面臨著巨大挑戰,它必須比以往的探測器都大得多,也需要大量的技術進步來支持,比如世界最大的丙烯酸水池、世界上最好的液體閃爍體、世界上最先進的光子探測器。」王貽芳在論壇峰會上介紹江門中微子實驗 圖|WLF獨家江門中微子實驗於2015年開始建設,計劃2022年建成並開始運行取數。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中國中微子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陳惠婷、魏鬱):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研究其質量問題對研究物質本原和宇宙起源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由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起步,在十七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跨入國際先進行列。12月12日,大亞灣實驗裝置完成其科學使命正式退役。而下一步,中國將在廣東江門開展中微子實驗,屆時將有18個國家和地區的78個機構近700位工作成員加入其中。
  • 王貽芳:大亞灣中微子裝置退役,大科學裝置建設不能停
    醞釀4年、建設4年、運行9年,誕生了眾多科研成果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日前正式退役。接替它的,將是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因為基線越長,探測器越難建造,因此建造江門探測器面臨著巨大挑戰,它必須比以往的探測器都大得多,也需要大量的技術進步來支持,比如世界最大的丙烯酸水池、世界上最好的液體閃爍體、世界上最先進的光子探測器。」
  • 李政道研究所舉辦第十三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
    毛軍發表示,李政道先生和楊振寧先生由於發現「宇稱不守恆」被授予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為現代的中微子理論奠定了基礎。而此次承辦會議的李政道研究所也是源於2014年李政道先生向中央領導人提出的建言。李政道研究所正在粒子與核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和量子基礎科學三個前沿領域開展研究,中微子物理是其重要方向之一。此次大會中,來自全球的中微子專家雲集李政道研究所,也是向李政道先生表達敬意。
  • 中國科技2020|探尋宇宙起源,中微子科研的中日美競合格局
    【導語】2020年年終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國政府為2021年發展重點部署八大任務。這場中共高層官員的工作會議,不僅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下一年經濟發展首要任務,且坦言要通過舉國體制優勢發展高科技,「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顯然,在高科技領域的全球競爭中,中國要提高自己的話語權。
  • 日本將在地下1750米,存放26萬噸99.999999%超純水,有什麼目的?
    在地下1公裡深的礦山中,日本科學家建造了超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器。因為只有遠離地表,才能排除掉其他宇宙高能粒子的幹擾。而中微子穿透性很強,探測器可以在地下深處來捕捉它們。除了遠離地表,而且還要超純水。通過特殊的淨化系統,去除水中的離子、塵埃顆粒以及微生物等雜質,從而得到基本上只有水分子的超純水,純度可達99.999999%。
  • 每秒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透身體,頂尖學者滬上揭秘神秘中微子
    然而自1998年起,中微子被發現有一個特殊的「脾性」,那就是它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科學家把這稱作為「中微子振蕩」,這個「脾性」也揭示了中微子一定具有微小的質量。這個突破性成果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捕獲變身的「中微子」
    大亞灣的工程建設雖然在完工時間上晚於韓國,但探測器體積小,在洞外已安裝完畢,運到地下大廳,稍加調試就可以取數工作。而韓國卻要將各種零部件拆解後運到地下,並且在地下組裝,這無形中耽誤了不少時間。  大亞灣實驗也是全球實驗中唯一採用同一實驗室多模塊探測器的中微子實驗。
  • 粒子探測器「冰立方」藏在南極的中微子「捕手」
    可你卻把自己埋進地下」。果然,被安裝於南極深厚冰層之下的 「冰立方」傳來了好消息。就在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的幾天前,一項宇宙射線研究有了最新結果,被稱為「冰立方(IceCube)」的中微子探測器首次探測到來自外太空的中微子。
  • 【連載】趣說中微子(完結)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設想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2003年提出的,旨在利用中國大亞灣核反應堆群產生的大量中微子來尋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制定了實驗和探測器的總體設計方案。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大亞灣,一個實驗廳距大亞灣核電站約2公裡,另兩個實驗廳離核電站約300-400米。實驗通過探測中微子與質子的反應來研究中微子,用在嶺澳近點、大亞灣近點以及遠點三個實驗大廳的8個探測器來獲取數據,用不同距離間的相對測量來抵消誤差。
  • 中國最重要的中微子實驗正式退役
    大亞灣實驗退役後,中國中微子研究的重心將轉移到江門,一年後那裡將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液體閃爍體中微子探測器,稱為江門中微子實驗(簡稱 JUNO、江門實驗)。再加上美國的深層地下中微子實驗(DUNE)、日本的頂級神岡探測器(Hyper-K),未來十年中全世界預計共有三臺大型中微子實驗陸續啟動,新一輪競爭正在拉開序幕。在過去十年中,大亞灣為中國中微子研究打下了哪些基礎?
  • 巨型地下實驗室:地下1500米揭曉支配宇宙神秘規則
    目前,科學界權威人士和應邀的社會顯要人物做出一個重要決定,使一些科學夢想進一步成為現實:他們將建造一個巨大的地下實驗室,有望揭曉支配宇宙的重要規則。這個最新科學設備叫做「深層地下中微子實驗室(DUNE)」,將部署在桑福德地下研究機構(SURF),這裡曾經是南達科塔州霍姆斯特克金礦。DUNE實驗室將探測叫做中微子的亞原子微粒,距離芝加哥以西費爾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1280公裡。
  • 從中國到南極:攜手解決中微子質量難題
    全球合作取得一定成效為解決中微子質量排序的難題,兩個大型實驗使用了截然不同但卻互補的辦法。塞巴斯蒂安·伯澤爾教授同樣也來自德國美因茨大學物理研究所,他研究中微子,對「冰立方」實驗貢獻巨大。而且實驗證明美因茨的中微子物理學家們通過共同協作取得了成果。」冰立方和它的升級版冰立方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粒子探測器,於2010年12月製作完成並從那時起投入使用,用於收集來自太空的中微子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