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新觀測站將品嘗中微子的味道

2020-11-27 騰訊網

原載:《科學美國人》

作者:辛玲

翻譯:張金楠

審校:曹俊

2020年8月,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現場

劉悅湘/攝

中微子是亞原子粒子家族中的奇葩。它們無處不在,從太陽、深空和地球湧入,飛快地穿過我們的身體,每秒達上萬億個。這些粒子是如此微小,以至於它們很少與任何東西發生相互作用,這使得它們極其難以捉摸,難以研究。此外,中微子有不同的類型,或者說味道,以接近光速飛行,並且可以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換成另一種類型。科學家們相信,這些奇怪的行為可能會帶來啟示,洞察宇宙的歷史和物理學的未來。

經過近6年開挖,在香港以西約150公裡的中國南方,一個巨大的中微子實驗室正在連綿起伏的山丘中成形。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 將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中微子實驗之一,與日本的「頂級神岡」實驗(Hyper-K)和美國的 "沙丘中微子實驗"(DUNE)齊名。利用附近的兩座核電站作為中微子源,江門實驗的目標是更多地了解這些粒子,以回答一個基本問題:三種已知中微子的質量誰大誰小?儘管研究人員知道這些粒子具有微小的質量,但並不知道其確切大小。現有的證據表明,其中兩種味道的中微子質量比較接近,第三種則不同。但科學家們不知道第三種類型是比其他兩種重,還是比他們輕。前一種情況被稱為 "正質量順序",後一種則被稱為 "倒質量順序"。

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瑟夫·利肯(Joseph Lykken)說,中微子質量順序是研究人員需要確定的一個關鍵參數。"事實上,很多其它問題都取決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他補充說。例如,這個答案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估計宇宙中中微子的總質量,並確定它們是如何影響宇宙形成和星系分布的。儘管中微子是所有已知物質粒子中最輕的一種,但宇宙中的中微子數量如此之多,因此它們一定對普通物質的分布產生了很大影響。理解中微子的質量順序,也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中微子有質量,這是一個與早前的預期相矛盾的現象。

江門中微子實驗於2008年提出,如今有超過650名科學家在為其工作,其中近一半是中國以外的科學家。今年底或2021年初,研究人員將開始組裝13層樓高的球形探測器。探測器將被4.3萬個用來探測光的光電管覆蓋,並灌滿2萬噸專門配製的液體。在地下700米處,電子型反中微子(核反應堆產生的中微子類型)以微乎其微的機率撞上質子,並在液體中引發反應,從而產生相隔不到一毫秒的兩道閃光。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粒子物理學家胡安·佩德羅·奧喬亞·裡克斯(Juan Pedro Ochoa-Ricoux)說:"這個小小的'巧合'就被看成是一個反應堆中微子信號。"他是江門實驗兩個光電倍增管系統之一的共同領導者。

當中微子從幾十公裡外的核電站到達探測器時,只有大約30%會保持原來的身份。其餘的中微子將轉換為其他類型,據江門中微子實驗副發言人、來自該項目牽頭機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曹俊介紹。觀測站將能夠非常精確地測量這一比例。

開始運行後,江門實驗預計每天能看到大約60個這樣的信號。然而,要對質量順序問題做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統計學解答,科學家們需要10萬個信號——這意味著實驗必須運行數年才能得到答案。與此同時,江門實驗將探測和研究其他來源的中微子,包括每天10到1000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以及當一顆超新星在離地球一定距離處爆炸時突然湧現的數千個中微子。

江門中微子實驗還可以捕捉到來自地下的,由鈾238和釷232等放射性元素自然衰變產生的所謂地球中微子。馬裡蘭大學的地質學家威廉·麥克唐納(William McDonough)說,到目前為止,研究地球中微子是了解地球內部還有多少化學能量來驅動我們的星球的唯一有效方法,他從實驗初期就參與了江門實驗。"江門實驗是這方面的遊戲規則改變者,"他說。日本、歐洲和加拿大現有的所有探測器加起來每年能看到大約20個地球中微子,而將來江門實驗每年能探測到400多個。

江門中微子實驗發言人、高能所所長王貽芳說,現在實驗正在處理地下滲水問題,這一問題已使建設進度推遲了兩年。工程師們仍需要每天抽出1萬2千噸的地下水,但水位已經明顯下降了。在建設地下實驗室時,遇到水淹問題並不罕見——安大略省的薩德伯裡中微子觀測站(SNO)也遇到了這個問題。王貽芳相信,這個問題會在建設完成前得到解決。

王貽芳說,江門實驗應該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開始運行。到本十年末,美國沙丘中微子實驗和日本頂級神岡實驗也將加入這一行列。利用加速器產生的中微子,沙丘實驗將能夠以最高精度測量中微子質量順序。它還將研究一個名為CP破壞的關鍵參數,這是一個衡量中微子與其反粒子行為差異的物理量,可以揭示中微子是否是宇宙主要由正物質構成的部分原因。"江門實驗在中微子質量順序上的結果將幫助沙丘實驗對CP破壞進行最好的發現和測量,"利肯說。更早的實驗,以及其他正在建立的中微子觀測站,也可能揭示一些科學家們沒有預料到的東西。中微子研究的歷史表明,這些粒子經常表現得出乎意料,利肯說。"我覺得綜合這些實驗結果會產生驚喜,"他補充道。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將這樣改變宇宙
    此次發現的中微子可能源自快速旋轉的超大質量黑洞兩極釋放出的加速高能粒子流。在此之前,高能宇宙射線的來源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大未解之謎。除宇宙射線外,這一最新發現還為科學家提供了探索宇宙深處的新途徑。就像2016年發現的引力波一樣,中微子也可能是一種新「信使」,可將能量攜帶至宇宙各處。這樣一來,中微子就成了繼光子和引力波之後的「第三種信使」。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這些模型可以幫助分析和更好地了解使用最新的探測器和其他儀器(特別是用於測量中微子和引力波的儀器)收集的新數據。早在1987年,研究人員就能夠使用稱為中微子探測器的儀器首次(迄今為止僅有一次)觀測超新星產生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在大約十秒鐘的時間內傳播到地球,因此,它們的觀測提供了超新星殘骸能夠冷卻的速率的度量。
  • 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將接棒,規模要大100倍
    未來物理學家們將目光聚焦在江門中微子實驗站上,該實驗站預計比大亞灣實驗站大100倍,2015年開建,2022年投入運行。由一種「味道」變成另一種「味道」,比如由電子中微子變成mu子中微子,但這種變化不是永久
  • 新研究利用中微子探測超新星演化細節
    位於南極的冰立方中微子觀測站(IceCube)就是其中一個觀測設施,在漆黑的南極冰層以下2,450米深的地下,埋著多個探測器,足可見中微子多麼難以捉摸。科學家從1987年超新星SN1987A爆發的觀測數據,得到一些信心。在觀測到SN1987A爆發亮光之前的兩三小時,三個中微子觀測臺都探測到中微子輻射。儘管科學家認為超新星爆發將輻射大量的中微子,但是三個觀測臺一共只探測到25個中微子。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 或改變我們認識宇宙方式
    就像2016年發現的引力波一樣,中微子也可能是一種新「信使」,可將能量攜帶至宇宙各處。這樣一來,中微子就成了繼光子和引力波之後的「第三種信使」。這一高能中微子最早由「冰立方」中微子觀測站於2017年9月22日探測到。這座巨大的觀測站位於南極冰層下方約1.6公裡處。由5000多個超敏傳感器構成的網絡成功探測到了中微子與冰發生相互作用時發出的標誌性藍色「切倫科夫輻射光」。
  • 20年的觀測,沒有絲毫證據:惰性中微子暗物質的猜想,或將破滅
    密西根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排除了之前從星系觀測到神秘電磁信號的暗物質可能原因。在這項研究之前,人們曾寄予厚望,認為這些信號將給物理學家提供幫助識別暗物質的確鑿證據。暗物質不能被直接觀測到,因為它不吸收、反射或發射光線。
  • 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將接棒,規模要大100倍
    王貽芳表示,「大亞灣實驗已完成使命,退役是合適的」,「退役儀式後,大亞灣實驗裝備會被拆卸運到別處,一部分設備會運到江門中微子實驗現場。」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長曹俊說。未來物理學家們將目光聚焦在江門中微子實驗站上,該實驗站預計比大亞灣實驗站大100倍,2015年開建,2022年投入運行。
  • 幽靈般的新物理學燈塔——中微子
    而中微子,比其他粒子更多,變形; 他們在三個品種之間轉移,或「味道」。80多年來,這些微小的顆粒讓物理學家們不斷驚訝。即使在今天,關於中微子的基本問題仍然沒有答案:中微子只有三種味道,還是存在更多?為什麼所有中微子都如此輕巧?中微子是他們自己的反物質對應物嗎?為什麼中微子會以如此神奇的神韻轉變角色?
  • 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中微子,或將改變咱們認識世界的方法
    就像2016年發現的引力波一樣,中微子也可能是一種新「信使」,可將能量攜帶至世界各處。這樣一來,中微子就成了繼光子和引力波之後的「第三種信使」。這一高能中微子最早由「冰立方」中微子觀測站於2017年9月22日勘探到。這座巨大的觀測站坐落南極冰層下方約1.6公裡處。
  • 尋找譜系源頭: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將探索宇宙射線的起源
    位於中國四川省境內,海拔為4410米的海子山上,總投入為12億人民幣(1.8億美元)的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正在建設當中,預計2020年開始工作。作為世界上最大最敏感的宇宙射線觀測平臺之一,此站將用於探索高能宇宙射線的起源。宇宙射線源於外太空的粒子,它們通過加速達到的能量比最大的人造粒子加速器所能達到的能量還要大。
  • 讓我們來認識中微子
    問題就在這裡: beta衰變後的原子核幾乎是固定不動的,它的能量可以用質能公式E=mc²算出來,如果電子能量是可變的,那麼衰變後的總能量就不守恆了。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當時有兩種猜想:玻爾猜想也許在 beta衰變中能量不守恆,泡利則猜想也許在beta衰變中除了電子外還產生了另一種沒有被觀測到的粒子。為什麼它沒有被觀測到呢?
  • 下一個上帝粒子:發現宇宙中微子將成焦點
    原標題:下一個上帝粒子:發現宇宙中微子將成焦點      中微子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新科學家報導,在深空尋找中微子或可能為我們研究宇宙提供新的展望,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雷·賈亞瓦哈納(Ray Jayawardhana)這樣說道。
  • 誰偷走了核電站的中微子?大亞灣新發現:也許算錯了核反應
    之前物理學家傾向於所謂「惰性中微子」假說,即中微子變化成難以探查的形式。而大亞灣實驗的新論文則給出了更簡單的解釋:我們對核燃料產生多少中微子的計算錯了。曹俊說:「反應堆一般以恆定的功率發電。每次裂變時,這4種同位素釋放的能量都差不多,但釋放的中微子數目和能量則不一樣。因此,隨著核燃料成分的演化,反應堆釋放的中微子數目和能量分布將會發生變化。」
  • 如果數十億個中微子穿過人體會怎樣
    中微子探測器通常是一個裝滿了純水或冰的大容器,在這個房間裡有非常靈敏的探測器。中微子不是直接觀測到的,相反,中微子探測器等待中微子撞擊原子。當它這樣做時,它可以產生帶電的輕子,如電子、μ子或τ子,這些帶電粒子也能發光。因此,通過探測光或輕子,我們知道中微子與探測器發生了相互作用。我們探測到的大多數中微子都是太陽中微子,是由太陽核心的核聚變產生的。
  • 科學家追蹤宇宙中微子的來源意外發現幕後BOSS是怪物黑洞!
    科學家利用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首次發現了銀河系外高能中微子的來源。在被地球上的科學家發現之前,這個中微子幾乎以光速運行了37億年。這是科學家們所能識別的起源最遠的中微子。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高能物理研究所不僅在中微子實驗領域成績驕人,在中微子理論研究領域也表現出眾。大亞灣實驗項目的啟動和成功使得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更具資源優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 俄研究人員追蹤到高能宇宙中微子的來源:類星體
    找到這個謎底是莫斯科物理與技術研究所(MIPT)、俄羅斯科學院和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的新研究的目標。儘管中微子很常見,但它很難研究。這是因為它們與其他物質沒有太多相互作用,可以毫不費力地穿過整個行星。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種粒子隨機地與另一種粒子發生相互作用,專門的探測器可以捕捉到這種信號。
  • 宇宙中微子可能來源於大質量黑洞的光冕
    冰立方中微子觀測站觀測到的高能宇宙中微子的起源,是令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困惑不解的謎。一個新的模型可以幫助解釋由最近的中微子和伽馬射線數據推斷出的這些中微子的意外大通量。有趣的是,冰立方中微子觀測站觀測到了一大波能量低於100TeV的中微子,與此相對應的高能伽馬射線則被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觀測到了。」科學家們將所有這些宇宙信使的信息結合起來,以了解宇宙中的事件,並在蓬勃發展的「多信使天體物理學」領域重建宇宙的演化。
  • 拿下諾貝爾獎的中微子震蕩到底是個啥?
    McDonald)分別來自兩個大型研究團隊:超級神岡探測器團隊以及薩德伯裡微中子觀測站,他們發現了中微子在飛行過程中的轉變現象。搜尋正在進行——在地下深處,巨大的研究設施中數以千計的探測器正等待著時機,以揭開中微子的謎團。1998年,梶田隆章首先發現中微子似乎存在轉變現象。
  • 科學家反向推算最輕中微子的質量
    北京時間8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有關整個宇宙結構的數據,對宇宙中最小、最難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的質量進行測量。▲這張照片顯示的是一個圓柱形反中微子探測器的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