鍺探測器陣列完成首次無背景幹擾搜索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粒子物理學重大突破:鍺探測器陣列(GERDA)實驗的物理學家完成了首次無背景幹擾搜索,但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跡象。「無中微子雙β衰變」是一种放射性衰變,如果被發現存在,將證明中微子是其自身的反粒子,從而結束粒子物理學界長期爭論的一個議題。

  一些粒子物理學經典模型的擴充理論通過假設中微子是其自身的反粒子,來解釋為何現在的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如果假設成立,那麼就應存在名為「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放射性衰變——原子核衰變放射兩個電子而不放射中微子。換句話說,只有在中微子是其自身的反粒子的情況下,「無中微子雙β衰變」才能發生,而中微子將是唯一適用於物質和反物質混合的物質粒子。

  但是,由於「無中微子雙β衰變」的半衰期至少是宇宙年齡的15個數量級,人們想要觀察它,就必須抑制所有可能干擾探測的背景信號。

  GERDA合作組最新報告了實驗Ⅱ期的首批數據。GERDA位於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地下1400米深處,能夠非常有效地過濾掉背景電磁波譜,其團隊成員包括德國圖賓根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等歐洲數十個科研機構的物理學家。研究者此次在35.6公斤的76Ge同位素中搜尋了「無中微子雙β衰變」。團隊成員報告稱,他們通過排除背景信號,完成了該領域的首個無背景實驗——但是,他們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跡象。

  在《自然》雜誌上本篇論文相應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美國杜克大學科學家菲利普·巴爾博表示,物理學家們一直都在搜尋神秘的放射性衰變形式,此次完成的無背景搜索,對於該領域而言是一項卓越的成就,它意味著未來的搜索將會對「無中微子雙β衰變」高度敏感。(記者張夢然)

  總編輯圈點

  中微子被稱作幽靈粒子,因為它很難與其他粒子反應,難以探測,所以是我們了解最少的基本粒子。科學家在核電站旁的山洞和南極的冰層裡設置了捕捉裝置,期望從海量信號裡篩出稀少的有用數據。「中微子為自身的反粒子」是一個誘人的理論,儘管義大利的實驗沒有給出肯定的答案,但科學家們不會輕易放棄這一假說。未來,中國在建的江門實驗裝置也會揭示中微子的更多秘密。

相關焦點

  • 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取得新進展
    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繼2017年將研製的大口徑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應用於空間碎片探測和2019年月地雷射測距等驕人成績後,近日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探測器的性能指標不斷提高,從單元器件到陣列晶片,光學口徑從9微米到300微米,儀器系統的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
  • 「南大眼」再立新功——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取得新進展
    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繼2017年將研製的大口徑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應用於空間碎片探測和2019年月地雷射測距等驕人成績後,近日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探測器的性能指標不斷提高,從單元器件到陣列晶片,光學口徑從9微米到300微米,儀器系統的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
  • 基於周期性納米鍺結構陣列的高效率可見光寬波段吸收器
    有效的可見光寬波段吸收器必須同時具有吸收波段寬、吸收效率高且對入射光偏振不敏感的特性,因此,繼續開發和探索新型的可見光寬波段吸收器是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光電器件發展的需要。近日,課題組提出一種基於周期性納米鍺結構陣列的高吸收可見光寬波段吸收器。
  • 中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全部建成運行
    中科院高能所 供圖中科院高能所大裝置管理中心介紹說,新年元旦假期,LHAASO的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WCDA)3號水池注水達到正常工作水位,標誌著WCDA探測器全部建成,全陣列投入科學運行。這也是LHAASO四種類型的探測器陣列中最早完成的一個陣列。
  • 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最後一批光電倍增管完成交付
    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是主要的探測器陣列,水是探測器的介質.採用預處理+膜過濾+後級精處理水處理工藝,調試運行結果表明該工藝出水能滿足探測器進水水質高要求.工藝出水濁度,TOC,顆粒數(>1μm)都達到了設計預期要求,能為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提供合格的探測器介質。
  • 中科院微電子所完成矽基30Gb/s鍺探測器和MZI調製器流片
    3/9/2017,近日,微電子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閆江研究員團隊在矽光子平臺開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完成矽基波導集成的鍺探測器(圖1)和矽基調製器(圖2)的流片並取得優良結果。  矽光子技術是集成電路後摩爾時代的發展方向之一,旨在利用基於CMOS工藝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在矽基襯底上進行光子器件和晶片的開發,最終實現光電單片集成。
  • 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首次軌道中途修正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8月2日7時0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3000牛軌控發動機工作20秒鐘,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截至此次軌道修正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太空中飛行約230個小時,距地球約300萬公裡,各系統狀態良好。本次3000牛發動機點火,在完成軌道修正的同時,驗證了發動機在軌的實際性能。
  • 科學網—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
  • 新研究並未發現「無中微子雙β衰變」—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首次製備出矽-石墨烯-鍺高速電晶體
    10月25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在《自然·通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的研究論文。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可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GHz)領域,並在未來有望實現工作於太赫茲(THz)領域的高速器件。1947年,第一個雙極結型電晶體(BJT)誕生于貝爾實驗室,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技術的新時代。
  • 高性能二維鈣鈦礦單晶納米線陣列光電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鈣鈦礦具備較高的載流子遷移率、較長的壽命和擴散距離,也是一類較為理想的光電探測器材料。但三維鈣鈦礦暗電流對光電探測器的信噪比有較大影響,發展受到限制。基於多晶薄膜的光電二極體檢測器,雖可抑制暗電流,但無法實現較大的光電導增益,器件靈敏度也不理想。
  • 紅外焦平面陣列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
    由於背景溫度與探測溫度之間的對比度將決定探測器的理想解析度,所以為了提高探測儀的精度就必須大幅度的降低背景溫度。這類探測器的共同特點是:無選擇性探測(對所有波長光輻射有大致相同的探測靈敏度),但它們多數工作在室溫條件下[6]。
  • 大科學工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首個探測器陣列建成
    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拉索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WCDA)三號水池注水達到正常工作水位,這標誌著WCDA探測器全部建成,全陣列投入科學運行。這是拉索四種類型的探測器陣列中最早完成的一個陣列。  WCDA是拉索探測器陣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探測器總面積為78000平方米,由三個水池組成,內有3120個探測器單元,6240個光敏探頭。
  • 大科學工程「拉索」首個探測器陣列建成_時政_中國西藏網
    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拉索」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WCDA)三號水池注水達到正常工作水位,這標誌著WCDA探測器全部建成,全陣列投入科學運行。這是「拉索」4種類型的探測器陣列中最早完成的一個陣列。  WCDA是「拉索」探測器陣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探測器總面積為78000平方米,由3個水池組成,內有3120個探測器單元及6240個光敏探頭。
  • 用於GPS接收機的天線陣列抗幹擾射頻前端
    用於GPS接收機的天線陣列抗幹擾射頻前端 李倩 發表於 2018-06-06 09:12:53 摘要: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抗幹擾技術研究意義重大。
  • 鍺和稀土
    因為探測器要用到高純度鍺,在所有金屬當中,探測器所需要的原材料最貴是鉲,鉲的價格現在雖然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然需要1300多萬美金/克,主要是探礦,13N高純鍺單品材料製成的高端高純鍺檢器儀器前程不可限量。稀土礦是構成現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新材料,信息,能源,這三大支柱其核心部件都要用到稀土,包括鐠、釹、銪、鈥 鉺、鍺等。
  • 可對數百公裡外目標實時跟蹤,南京大學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立新功
    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繼2017年將研製的大口徑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應用於空間碎片探測和2019年月地雷射測距等驕人成績後,近日超導陣列單光子探測器再立新功。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探測器的性能指標不斷提高,從單元器件到陣列晶片,光學口徑從9微米到300微米,儀器系統的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
  • 利用我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搜索外星人
    2016年,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首次聚光。從那時起,望遠鏡經歷了廣泛的測試和調試,並於2020年1月正式上線。在這段時間裡,它還促成了多項發現,包括近100個新的脈衝星。
  • 電子標準院新增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性能評估能力
    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是紅外成像系統的核心部件,其性能指標的準確、可靠性將直接影響紅外成像系統的性能,一個不清晰的紅外成像系統將影響目標探測能力、識別概率、告警的準確性和作用距離的精準度等。為滿足我國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紅外熱像儀的性能和質量評價,支持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及相關產品的研製與應用,電子標準院近期在國內率先建成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性能評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