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錯怪了暗物質,脈衝星才是「過剩」正電子的兇手?

2020-12-04 天文在線

脈衝星能解釋「過剩」正電子嗎?

歐洲物理學家表示,通過AMS-02實驗的觀測,也許可以不用暗物質解釋「過剩」正電子,相反,已知的天體物理學進程(比如脈衝星和宇宙射線)就可完全解釋。

用暗物質來解釋?

2013年4月,安裝在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AMS-02)觀測到的證據證實,來自太陽系以外的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對應物)的比例出現了激增。傳統觀念認為,銀河系中產生正電子的主要方式是星系盤外散布的的高能質子,這樣的方案一般會看到大量的電子從高能狀態躍遷回低能狀態。然而,AMS-02的觀測結果似乎表明,在10GeV(億電子伏特)能及以上,正電子隨能量的增加而增多。這些數據支持了帕梅拉衛星(PAMELA,探測宇宙線荷電粒子)和費米衛星(Fermi,探測伽馬射線)分別在2008年和2011年的發現。

圖源:「過剩」正電子測定實驗AMS-02 (安裝在國際空間站的AMS-02是第一個在外太空運行的大型精確粒子物理磁譜儀,能精確測量GeV到TeV是宇宙線各成分能譜。AMS-02的主要物理目標之一是尋找暗物質。)

一些物理學家認為暗物質可能是導致這種過剩的原因,此能量範圍內大量「過剩」正電子也許是通過暗物質的最可能組成——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簡稱WIMPs)的湮滅導致的。另一些人對觀察到正電子過剩的現象表示懷疑。近幾年,義大利都靈大學的物理學家馬荻亞迪莫羅(Mattia Di Mauro)帶領的團隊提供了一個新天體模型。這個模型能夠在不引用「暗物質」這個天體模型的情況下解釋包括高能正電子比例激增在內的AMS-02提供的數據,雖然這並不排除引用「暗物質」作為解釋的一種選擇。迪莫羅告訴天文在線,「為與觀測結果一致,仍可能改變包括對此有貢獻的暗物質模型在內的天體物理學的參數。」但是,當解釋這個意外的比例激增時,瑪蒂迪亞團隊的觀點是其與脈衝星而不是這個新模型有關。

正電子流

脈衝星是一個有強磁場的高速自轉的中子星。強磁場可以轉變為電場,將脈衝星表面的帶電粒子撕裂並加速釋放到宇宙中。之後,這些被撕裂的粒子形成包括電子和正電子在內的粒子流或反粒子對,它形成的部分「脈衝星風」吹出的星風粒子將注入到星際介質中。迪莫羅和他的同事能通過澳大利亞國家望遠鏡設備(Australia Telescope National Facility ,簡稱ATNF)的脈衝星目錄模擬傳統脈衝星散射的電子或正電子流。

他們之後驗證了這些粒子在銀河系中的傳播方式,即與銀河系中的輻射區相互作用而失去能量。這樣,他們就能算出正電子到達地球的能量與數量。迪莫羅說,「這些AMS-02觀測到的高能正電子流與目前ATNF目錄能夠得出一個很棒的結論。」根據AMS-02的數據,這個團隊也建立了來源於「附加」正電子源(比如超新星遺蹟)的「附加」正粒子流模型,來對低能量區進行研究,而這些「附加」正電子源是宇宙射線與星際介質相互作用產生的。

但誰都不能確定。蘇比薩卡爾(Subir Sarkar)說,「我認為對於大部分『額外』正電子的產生,最合理的解釋是由地球附近的超新星殘骸中的脈衝星風驅動的衝擊波導致的。」他將他的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哈佛大學,另一部分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菲利普梅爾茨(Philipp Mertsch)表示,薩卡爾在2009年第一次提出衝擊波加速了宇宙射線,衝擊波導致了宇宙射線在其波面與地球間反覆往返。一些在衝擊波傳播路線上的正電子也被加速,同時消耗能量作為衝擊波的助推器,這就能解釋產生「額外」正電子現象的原因。

梅爾茨和薩卡爾更新了他們的建議,最重要的是,他們所做的猜想可以區分這兩種解釋。他們希望未來AMS-02在高能量區的數據中,質子與反質子比、硼碳比都呈現上升趨勢。最終答案也許會在下次AMS-02資料組公開後出現。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Violet- physicsworld-Colin Stuar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研究推測「過量」正電子可能源於暗物質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8日電(記者林小春)一個讓物理學家困惑近10年的問題是,那些經過地球上空的正電子數量超出人們預期,這些「過量」正電子來自哪裡?美國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所謂「正電子超出」現象可能源於暗物質。  正電子是電子的反粒子,是一種反物質。
  • 銀河系中央發出的伽馬射線也許由暗物質產生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在一篇新論文中指出,此前將暗物質當作伽馬射線來源的模型也許存在一處致命缺陷。麻省理工學院理論物理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瑞貝卡·萊恩(Rebecca Leane)指出:「假如事實證明這些信號的確是暗物質的話,將大大影響我們對宇宙的認知。我們知道宇宙的大部分都由暗物質構成,但我們並不清楚暗物質究竟是什麼東西。
  • 暗物質是天體物理學中的「異形」嗎?
    那麼為什麼每次有一個正常的粒子 、光子、正電子、反質子等的天體物理學觀察,人們的第一本能就是歸咎於暗物質?本周早些時候,一個研究脈衝星周圍的伽瑪射線源的團隊在科學界發表了他們的成果 ,試圖更好地理解我們觀察到的多餘正電子來自哪裡。
  • 地球周圍的反物質之謎,竟然與脈衝星,釋放的伽馬射線有關!
    脈衝星也是中子星的一種,這些快速旋轉的脈衝星發出光束,就像燈塔一樣,有規律地掃過我們的視線。Geminga(發音為geh-ming-ga)由NASA的小天文衛星2號於1972年發現,是伽馬射線中最亮的脈衝星之一。
  • 地球周圍的反物質之謎,竟然與脈衝星,釋放的伽馬射線有關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馬蒂婭·迪·毛羅(Mattia Di Mauro)說:分析表明,這顆脈衝星可能導致了一個長達十年的謎團,即為什麼一種類型的宇宙粒子在地球附近異常豐富。這些是正電子,也就是反物質版的電子,來自太陽系之外的某個地方,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物理評論D》期刊上。
  • 不是暗物質湮滅的證據!費米銀河系中心暗物質之謎,現在終於破解
    這些湮滅的粒子可以產生高達300千兆瓦電子伏特的能量,對暗物質的性質施加了迄今為止最強限制。在大約40年的時間裡,粒子物理學中暗物質的主要候選者是一種熱的、弱相互作用和弱尺度的粒子。暗物質信號可能會被銀河系中心的其他天體物理現象排擠出去,比如恆星形成、宇宙射線偏離分子氣體,以及最引人注目的中子星和毫秒脈衝星,作為費米太空望遠鏡探測到過剩伽馬射線的來源。研究了銀河中心正在進行的所有不同建模,包括分子氣體、恆星發射和散射低能光子的高能電子。
  • 「40萬個正電子」,暗物質將要走出謎團?
    據英國BBC網站報導,2013年4月,物理學家丁肇中及其團隊公布了由其主持了18年的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批研究成果:現已收集到40萬個正電子,數據誤差只有1%,實驗觀察到宇宙射線流中正電子存在的比率符合關於暗物質存在的理論預測。  但研究者言辭謹慎,卻讓大眾覺得模稜兩可,究竟那40萬個正電子是什麼概念,人類為什麼要千方百計尋覓暗物質?新成果能讓我們解開它的謎題嗎?
  • 暗物質粒子究竟何時現身?我們這代人或親眼看到
    多餘的正電子——暗物質的影子?    探測暗物質的第二大類實驗是所謂的間接探測,即不是直接觀測暗物質與探測器的碰撞,而是探測宇宙空間中暗物質相互作用的後果。例如,假如暗物質粒子就是其反粒子,那麼暗物質粒子之間會互相湮滅產生高能光子和正負電子,通過對高能光子和正負電子的探測,我們可以間接地探測暗物質。
  • 「暗物質」的候選粒子是什麼,網友:黑色的物質
    在美麗的夜空下,天上繁星眾多,然而黑色的空白區域是什麼呢,也許那是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裡面有我們不知道的物質。首次發現暗物質暗物質是那些不發光,不能用常規方法進行觀測,不與電磁力相互作用的物質。20世紀,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首次為暗物質的提供了最基礎的數據。她在利用都卜勒效應觀測仙女座星雲的時候,發現星系的旋轉速度遠遠超出預期。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黑洞也許並不是都是像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的龐然大物,達到了400萬個太陽質量。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
  • 暗物質粒子到底何時現身?
    探測暗物質的第二大類實驗是所謂的間接探測,即不是直接觀測暗物質與探測器的碰撞,而是探測宇宙空間中暗物質相互作用的後果。例如,假如暗物質粒子就是其反粒子,那麼暗物質粒子之間會互相湮滅產生高能光子和正負電子,通過對高能光子和正負電子的探測,我們可以間接地探測暗物質。目前,在太空中最有名的實驗是義大利的PAMELA實驗,這個實驗在2008年探測到多餘的正電子。
  • 丁肇中團隊稱或已發現暗物質
    丁肇中稱,將於未來兩到三周發表涉及暗物質的研究論文,對這項研究的進展作詳細闡述。1976年,因發現「丁粒子」,丁肇中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昨天對早報記者表示,根據現在丁肇中透露的消息,只能說探測到暗物質湮滅的信號的可能性比較大,但他沒有說這些信號來自暗物質還是脈衝星,「如果丁肇中團隊的發現被確認,這肯定是這幾十年來的重要科學發現。」
  • 地球周圍存在反物質,與地球正物質發生反應後,後果不堪設想
    浩瀚的宇宙中有許許多多的物質存在,看得見物質有恆星、行星、彗星、隕石、塵埃等等;看不見的物質有各種光線、帶電粒子、輻射、暗物質、暗能量、各種引力等等。而這些看不見的物質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一旦這些物質與地球上的某些物質發生了反應,那他們會產生什麼嚴重的威脅嗎?
  • 暗物質會不會聚集形成天體?比如暗物質星什麼的?
    宇宙演化早期,是會形成暗物質黑洞的,當然這也算是天體,但形成原因是密度漲落的演化。另外現在暗物質暈的中心究竟是個什麼樣子,依然是有爭論的問題,數值模擬的結果顯示中心是「平」的,也就是只是很多暗物質聚集,算不上有明顯邊界的天體。
  • 脈衝星周圍出現伽馬射線光暈,反物質之謎與其有何關係?
    專家們表示,如果人眼可以看到,則我們會看到這種伽馬射線「光暈」在天空中的出現將比月球的滿月大40倍,這種結構可以為長期存在的關於我們附近的反物質之謎提供一個解決方案。某天體物理學家表示說:「我們的分析表明,相同的脈衝星可能會導致長達十年之久的謎題,為什麼一種類型的宇宙粒子在地球附近異常豐富。」
  • 銀河系中心異常伽瑪射線區域,或是暗物質與普通物質作用的證據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團隊新研究指出,這個明亮的伽馬射線爆發地區很可能是暗物質作用的結果。伽馬射線(Gamma ray)是電磁頻譜中最強大的波,它們通常由宇宙最熱、最極端的物體產生,比如超新星、脈衝星、類星體等。
  • 暗物質和暗能量也許是外星人變的
    這樣一來,高等生命就可以隨意改變生命自身和物質世界的形式。也許我們生存的宇宙就是其他文明轉換他們世界的形式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看不見它們,而且根本意識不到它們存在,因為它們已經和我們概念中的「自然」渾然一體。宇宙中只有5%的質能是由普通物質構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也構成了人體本身。95%的存在是看不見的、神秘的東西。
  • 暗物質是否是銀河系中心的伽馬射線源之一?
    簡而言之,宇宙中的許多物質都會發射出伽馬射線,而它們的來源可能是脈衝星、類星體、磁星,甚至是暗物質。那麼,暗物質是否是銀河系中心的伽馬射線源之一?關於銀河系中心處的伽馬射線過量現象事實上,在我們太陽系所在的這個銀河系之中,同樣也存在著許多我們難以在短時間內了解其本質的神秘現象。
  • 宇宙射線中過量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研究成果證明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相關特徵中,已經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這個發現再次轟動世界。     暗物質探測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科學界對暗物質的探索分為直接探測和間接探測,前者指採用高靈敏度的探測器探測暗物質相互碰撞產生的普通物質粒子信號,後者指通過探測正電子、反質子等暗物質粒子自湮滅或衰變的產物來「捕捉」暗物質。     1995年起,丁肇中正式開始阿爾法磁譜儀實驗AMS項目,通過測量暗物質碰撞後產生的正電子,印證暗物質的存在。
  • 11個有關暗物質未解之謎:為你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
    因此他提出,這些星系中也許存在某種看不見的物質、即暗物質,通過引力拉動星系旋轉。  此後,研究人員證實了宇宙各處都存在這種神秘物質,並且其總量多達構成恆星、人體等普通物質的六倍。然而,儘管我們知道宇宙中存在暗物質,它們仍令科學家大傷腦筋。本文將為你介紹11個有關暗物質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