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中央發出的伽馬射線也許由暗物質產生

2020-12-04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新研究指出,暗物質或許也是銀河系中央發出的神秘伽馬射線的來源。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神秘的暗物質也許是解釋來自銀河系中央的伽馬射線的關鍵。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在一篇新論文中指出,此前將暗物質當作伽馬射線來源的模型也許存在一處致命缺陷。

麻省理工學院理論物理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瑞貝卡·萊恩(Rebecca Leane)指出:「假如事實證明這些信號的確是暗物質的話,將大大影響我們對宇宙的認知。我們知道宇宙的大部分都由暗物質構成,但我們並不清楚暗物質究竟是什麼東西。假如發現了暗物質信號,無疑會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刨根究底、揭開暗物質真相的過程也將非常有趣。」

自2009年來,研究人員曾多次觀察到從銀河系中央射出的伽馬射線,並在2016年終於確定了其源頭。儘管觀測結果顯示,暗物質的相互碰撞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但一時間有多篇論文指出,脈衝星(快速旋轉的中子星)也許是產生這些神秘射線的來源。自此之後,「脈衝星說」便成了科學家普遍認同的主流假說。

曾指出脈衝星是神秘伽馬射線來源的科學家們也承認了最新研究的價值。

但此次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之前的計算模型中可能存在一處致命缺陷,真相也許還是與暗物質脫不了干係。

該研究表示,科學家此前採用了一套名叫「非泊松模板擬合法」、用於定位太空中光點的模型,但該模型也許將光源誤當成了脈衝星。

研究人員們在論文中寫道:「這說明當時利用數據建模時,也許有什麼地方出錯了,暗物質可能才是產生銀河系中央伽馬射線的關鍵。不過,這並不能作為證明暗物質存在的有效證據,從銀河系中央射出的伽馬射線也許還是由點狀射線源產生的。」

據報導,2016年提出「脈衝星是最可能造成這些伽馬射線的來源」的論文作者們已經承認了近期研究中提出的這些缺陷,因此科學家們還需開展進一步研究。

參與2016年論文寫作的作者之一、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瑪麗安吉拉·利桑迪(Mariangela Lisanti)表示:「在搜索暗物質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對每一項研究的不確定性都展開仔細評估。」

儘管利桑迪稱,最新發現還不足以徹底排除「脈衝星說」的可能性,但研究人員表示,暗物質已經「重返賽場」。(葉子)

相關焦點

  • 宇宙中部分伽馬射線可能由暗物質產生
    來源:新浪科技宇宙中充滿了爆發性的、隱形的伽馬射線(圖中以紅黃兩色表示)。一項新研究稱,暗物質或許也能產生伽馬射線。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伽馬射線是宇宙中最明亮、能量最高的光線,但人眼看不見它們。
  • 暗物質是否是銀河系中心的伽馬射線源之一?
    伽馬射線,一般是由宇宙中存在的那些最極端、最熱的物質所產生。眾所周知,有不少星體的存在都會散發出伽馬射線,但是,這些可見星體卻無法解釋銀河系中心存在的伽馬射線過量問題。換而言之,在銀河系中心觀測到的伽馬射線,其中除了來自於脈衝星、類星體和磁星所發射出的部分之外,應該還存在著一種神秘物質在發射伽馬射線,而這一隱藏在背後沒被人類發現的物質則很可能就是暗物質。
  • 銀河系中心異常伽瑪射線區域,或是暗物質與普通物質作用的證據
    科學家握有整個銀河系的伽馬射線分布圖,知道銀河系中心有個伽瑪射線能量超標的異常區域。最近麻省理工學院團隊新研究指出,這個明亮的伽馬射線爆發地區很可能是暗物質作用的結果。伽馬射線(Gamma ray)是電磁頻譜中最強大的波,它們通常由宇宙最熱、最極端的物體產生,比如超新星、脈衝星、類星體等。銀河盤面的伽瑪射線來源物理學家大部分都了解,但在銀河系中心有個區域稱為銀心 GeV 超量(Galactic Center GeV Excess,GCE),和其他地方相比起來存在過量伽馬射線。
  • 不是暗物質湮滅的證據!費米銀河系中心暗物質之謎,現在終於破解
    ,不可能是由所謂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產生的,這種粒子通常被認為是暗物質的物質。這些湮滅的粒子可以產生高達300千兆瓦電子伏特的能量,對暗物質的性質施加了迄今為止最強限制。在大約40年的時間裡,粒子物理學中暗物質的主要候選者是一種熱的、弱相互作用和弱尺度的粒子。
  • 銀河系中央有一個噴發反物質的巨大噴泉
    你永遠不會想去銀河系中心旅行,因為那裡有許多原始而又危險的東西,比如一個巨大的反物質噴泉。但請別擔心,你可以從遠處安全地了解到這一巨大的、猛烈的「怪獸」。:反物質從銀河系中央一個看不見的地方滾滾而出。
  • 中國發射「悟空」尋找暗物質:科學家已走投無路
    如果您曾經對暗物質感興趣,並去看相關文章,就會看到,網友們對暗物質的評論可謂是五花八門,甚是精彩:也許要用中國的陰和陽才能解釋暗物質;以前說有以太,後來說以太不存在,現在又說有暗物質,不就是以太換個名字麼?暗物質會不會是更高維度世界的某種能量對我們四維世界的影響?
  • 研究表明,具有自毀性的暗物質或許正發出伽馬射線充斥天空
    這種宇宙中最高能的光線,是否指向宇宙中最難以解釋的物質?一項新的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天空中閃耀著無形的爆炸性伽馬射線(圖示中黃色及紅色部分),根據最新研究,這些射線中的一部分,或由暗物質產生。(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伽馬射線是宇宙中最明亮且最強大的光線,能夠穿過天空而不為肉眼所見。
  • 計算機模擬揭示了暗物質的光環
    這是研究暗物質的天文學家面臨的一個挑戰。哈佛大學和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一個團隊對暗物質進行了詳細的模擬,並得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結果。雖然暗物質佔宇宙中物質的85%,但它並不與光相互作用。只有通過它對光和其它物質的引力影響才能看到它。
  • 暗物質會不會和伽馬射線暴有關?答案超乎想像!
    據了解,研究人員觀察了他們所謂的未被識別的伽馬射線背景,這些所有的微弱而神秘的伽馬射線信號都是在已知的來源都是基於黑洞和超新星發現的。當研究小組將未解決的伽馬射線圖與宇宙同一區域的物質密度圖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這些射線與預測的暗物質隱藏區域的引力質量精確地排列在一起。這種相關性表明,暗物質可能是宇宙中微弱的伽馬射線背景的主要原因。
  •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發現黑洞CTA 102伽馬射線爆發
    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攝   本報南京12月29日電 (記者姚雪青)記者29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近兩個月內頻繁記錄到超大質量黑洞CTA 102的伽馬射線爆發,光學觀測發現CTA 102開始處於新一輪活躍狀態。這是暗物質衛星科研團隊自衛星於去年發射後首次發布觀測成果。據悉,這一觀測結果已在《天文學家電報》上發布。
  • 將伽馬射線和引力透鏡對比,科學家找到暗物質線索
    (NASA)遠處天體發出的光線抵達地球的過程中,受到途中大質量物質或天體的影響產生彎曲,導致抵達地球的影像出現一定程度的失真。科學家將這種效應稱為引力透鏡效果。科學家利用得到的影像,推算光線發源地與地球之間物質的質量。流行的天文理論估計27%的宇宙由暗物質構成,68%由暗能量構成。
  • 暗物質的希望?人類利用銀河系「反推」暗物質的存在!
    暗物質是科學家猜想的一種未被證實的物質,而這種物質的存在可以解釋許多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但是暗物質始終未能被觀測到。近日,科學家計劃利用銀河系來反推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真的會被觀測到嗎?為什麼科學家會從銀河系入手?因為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在銀河系中心周圍產生了一個明亮的球狀x射線輻射暈。
  • 暗物質或能像放射性原子核一樣衰變 讓整個天空充滿伽馬射線
    當研究小組將未解決的伽馬射線圖與宇宙同一區域的物質密度圖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這些射線與預測中隱藏暗物質的引力質量區域精確對齊。該研究的合著者丹尼爾·格魯恩表示,這種相關性表明,暗物質可能是宇宙中微弱的伽馬射線背景的主要原因。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可能會給天文學家提供一些關於這種神秘物質性質的重要線索。「暗物質可以像放射性原子核一樣衰變,產生伽馬射線。」
  • 科學家利用銀河系尋找暗物質
    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在銀河系中心周圍產生了一個明亮的球狀x射線輻射暈。雖然研究遙遠星系神秘信號的科學家們並沒有如他們所願發現暗物質。但是他們用來探測這種奇怪信號發明的新技術,即利用我們自己的星系來尋找暗物質的技術,可能會提升對這種令人難以捉摸的物質的搜尋機率。
  • 也許我們錯怪了暗物質,脈衝星才是「過剩」正電子的兇手?
    歐洲物理學家表示,通過AMS-02實驗的觀測,也許可以不用暗物質解釋「過剩」正電子,相反,已知的天體物理學進程(比如脈衝星和宇宙射線)就可完全解釋。用暗物質來解釋?2013年4月,安裝在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AMS-02)觀測到的證據證實,來自太陽系以外的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對應物)的比例出現了激增。傳統觀念認為,銀河系中產生正電子的主要方式是星系盤外散布的的高能質子,這樣的方案一般會看到大量的電子從高能狀態躍遷回低能狀態。
  • 宇宙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未知的部分統稱暗物質
    但到了1933年,一位名叫弗裡茨·茲威基(Fritz Zwicky)的瑞士天文學家提出了一項在當時看來驚世駭俗主張,他宣稱宇宙的絕大部分應當是由某種完全不同的物質組成的。但茲威基並非胡言亂語,他的觀點是有依據的:他計算了在星系群中所有能夠被觀察到的物質的總量,最後發現這些物質的總質量所能產生的引力強度不足以讓整個星系群聚集在一起。
  • 暗物質之戰,新研究:銀河系內找不到惰性微中子衰變產生的X 射線
    過去,我們曾在其他星系中觀測到不明X 射線,科學家將目標鎖定在透過重力相互作用的「惰性微中子」這種暗物質,並且按照道理,銀河系應該也要能偵測到這種不明X射線。然而一篇新研究很遺憾地指出:完全找不到。儘管科學界共識已認定宇宙中存在暗物質,但依然缺少最關鍵環節,我們知道暗物質在哪裡、量有多少,卻不知道它的本質,其中一種猜想認為暗物質是由惰性微中子(sterile neutrino)構成,這種粒子不會參與除了重力以外的任何作用。
  • 原始黑洞或能揭示暗物質本質,暗物質的物理性質是什麼?
    我今天重點講暗物質。剛才講了那麼多天文觀測結果,表明暗物質在宇宙中是肯定存在,但是暗物質的物理性質是什麼呢?人類到目前為止已經弄清楚,物質是由61種基本粒子組成的。前幾年「上帝粒子」被發現了,但是這61種基本粒子和暗物質粒子的物理性質都不吻合,那麼暗物質粒子必須具備什麼性質呢?
  • 暗物質和暗能量也許是外星人變的
    宇宙中只有5%的質能是由普通物質構成的:質子、中子和電子,它們也構成了人體本身。95%的存在是看不見的、神秘的東西。儘管有些問題還有待解決,但天文學證據已經很有力地證明了這種看不見的、能產生引力的物質的存在。大量暗物質潛伏在各個星系周邊,通過引力把各種星體聚攏在一起。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由發光氣體和恆星組成的網格狀圖形也暗示著看不見的質量的存在。
  • 我們將如何捕獲暗物質
    早在我們有物質原子理論以前,科學家們就知道雖然空氣是不可見的,但它是實體。這是因為當風撫摸著樹上的樹葉時,我們能看見它的運動。同樣地,在更廣泛的宇宙中,我們也從星系內恆星運動中看到了另一種不可見的力量的影響,但我們還不知道這個神秘的「暗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