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未知的部分統稱暗物質

2020-12-07 環球網

北京時間8月28日消息,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導,設想有一個高級外星文明從另外一個平行宇宙來到我們的宇宙,那麼有很大的可能是:他們根本就不會留意到我們的存在。

其中的緣由是不言自明的:宇宙太大了,而我們生活的小小星球在宇宙面前連一個小小的塵埃都算不上。但實際上,情況可能比這還要更加糟糕:這些外星人甚至可能 連宇宙中所有的恆星以及圍繞它們運行的行星都不會留意到,而那些瀰漫在星系空間的巨大氣體塵埃雲也恐怕不會引起他們的任何注意。

怪人茲威基的「狂想」

為什麼竟然會有這樣的情況?因為所有這些我們所熟悉的事物實際上只佔據了宇宙極小的一部分。宇宙中剩下的部分是由其他「東西」構成的,今天科學家們還沒有搞清楚這種物質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名字,物理學們於是就將這種神秘物質稱作「暗物質」(dark matter)。如果沒有這種神秘物質的存在,宇宙中的星系將分崩離析。儘管沒人知道暗物質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但物理學家們正在對其加緊研究。

你所見的一切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從你自己的身體,到你此刻所處的這顆行星,再到天空中的太陽和所有的星星。而如果更進一步,所有的原子都是由更加細微的粒子,如質子和中子所構成的,而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即便是質子和中子仍然可以被分出更加細小的結構。

20世紀初,當物理學家們最初開始了解到原子的結構組成時,他們曾經以為我們即將洞察整個宇宙中一切物質的本質。

但到了1933年,一位名叫弗裡茨·茲威基(Fritz Zwicky)的瑞士天文學家提出了一項在當時看來驚世駭俗主張,他宣稱宇宙的絕大部分應當是由某種完全不同的物質組成的。

但茲威基並非胡言亂語,他的觀點是有依據的:他計算了在星系群中所有能夠被觀察到的物質的總量,最後發現這些物質的總質量所能產生的引力強度不足以讓整個星系群聚集在一起。

另外,正如英國杜倫大學的理察·梅塞(Richard Massey)所言,茲威基還發現他所觀察的那些星系都「轉的太快了」,如果僅僅用它們內部所含的這些物質來計算,那麼巨大的離心力應該早就讓它們分崩離析了——宇宙中的每一個星系都像一個旋轉木馬,它們轉動的太快,上面坐著的遊客們應該都會飛出去才對!

正是基於這些觀察,茲威基敏銳地指出,那裡必定還存在著其他的物質。這些物質不能被直接觀察到,但卻同樣能夠產生引力作用,從而幫助將星系聚集在一起而不至於被撕碎。他指出,這種無法被觀察到的神秘物質是「黑暗」的。

然而不幸的是,在當時茲威基普遍被同行們認為是怪人一個,沒人願意認真對待他的觀點,他的偉大洞察和理論都被擱置一旁,無人問津。梅塞指出:「當時人們的說法常常是這樣的:這是個瘋狂的理論家,他有力沒處使,所有才發明這麼一種全新的物質出來了。」

女天文學家魯賓的發現

於是茲威基的理論便漸漸被遺忘了——直到1970年代。此時一名美國女天文學家維拉·魯賓(Vera Rubin)無意間注意到,那些近距離星系的轉動情況並不符合傳統理論的預計。

在 我們的太陽系中,行星的運行遵循著一條非常簡單的規則:距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太陽對其施加的引力作用比較弱,於是它公轉的速度也就比較慢,因此它們一般都 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圈公轉。因此符合邏輯的想法便是:這一基本理論當然也應該適用於恆星圍繞星系中心公轉的情況,也就是說那些距離星系中心比較遠的 恆星,由於星系中心對其施加的引力影響較弱,因此它們的公轉速度應該會比較慢一些。

然而令人意外的情況發生了——魯賓發現不管恆星距離星系中心有多遠,它們圍繞星系中央公轉的速度都是一樣的!

這樣一來,那些位於星系外側較遠的位置上,也因此受到星系中央引力作用比較弱的恆星就應該會飛走才對,但這種情況卻並沒有發生——一定有某種東西存在在那裡,阻止了星系的崩潰——茲威基早在30多年前就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

現在,天文學家們相信暗物質是構成我們宇宙的基本組成部分,並從宇宙誕生之初就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大約140億 年前宇宙誕生之初,宇宙經歷了一段急劇膨脹的階段,也就是所謂的暴漲期,此後星系逐漸形成。然而,宇宙這樣的急劇膨脹卻並未將所有星系都甩到遙遠的宇宙角 落裡去。這正是因為暗物質起到了聚合劑的作用——儘管我們甚至都根本看不到它們的存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看,暗物質和風有點像——我們不能直接看到它, 但我們知道它確實存在,並且數量還不少:它佔據了整個宇宙組成的25%。

或許有些讀者會感到困惑,因為有時候我們會說暗物質構成了宇宙中所有物質的80%。這是因為整個宇宙中僅有大約30%的組成是物質,在這其中絕大部分是暗物質。而宇宙中剩下的那70%則不是物質,而是能量。

宇宙星系的大尺度結構

1980年代,人類找到了暗物質存在的一個確鑿證據。1981年,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由馬克·戴維斯(Marc Davis)博士領銜的團隊進行了首次星系巡天。很快他們便意識到宇宙中的的星系並非均勻分布。用英國杜倫大學卡洛斯·弗蘭克(Carlos Frenk)博士的話來說,星系的分布絕非「像蛋糕周圍的糖衣」那樣均勻。

與之相反的,很多星系會聚集在一起形成巨大的集團,每一個中都包含了成百上千個星系。而所有這些或細密或稀疏的分布形式便構成了一張錯綜複雜的「宇宙之網」(cosmic web)。而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正是維持這張巨大網絡存在的基礎。

對比,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洛琳·克勞福德(Carolin Crawford)作了非常通俗的比喻,她指出,換句話說,暗物質實際上就構成了這個網絡的骨架和核心,而我們所能看到的「普通物質」就「懸掛」在這種骨架上。她說:「我們知道暗物質必須存在於早期宇宙中。它對於物質的聚集是至關重要的,在那之後便逐漸演化出現了我們今日所見的這種結構。」

弗蘭克回憶,當時這項有關星系集群與大尺度結構的發現引發了轟動,他當時的導師於是便督促他進一步深挖,搞明白星係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構。而當弗蘭克開始這項工作時,他發現有人走在了他的前面。在1980年,一個由魯比莫夫(VA Lyubimov)領導的蘇聯研究組提出了對於暗物質本質的可能解釋。他們認為暗物質可能是由中微子組成的。

這樣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中微子是「暗的」,它們就像是「幽靈粒子」,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發生相互作用。科學家們認為全宇宙中所有的中微子加在一起,它們具有的質量或許可以解釋暗物質的引力影響。

但這一理論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微子是「熱的暗物質」,這就意味著它們「身材非常輕盈」,因此可以移動地非常快。而當弗蘭克模擬一個充斥著這種「熱的暗物質」的宇宙時,他發現根本行不通。

弗蘭克表示:「讓我們倍感失望的是,我們發現一個基於這種熱的暗物質的宇宙看起來與真實的宇宙相差太遠。」他說:「那個宇宙看上去很美,但卻並不是我們生活其中的這個宇宙。在那個宇宙中存在著極其巨大的星系集團,而我們知道這樣的情況在真實宇宙中是不存在的。」

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

科學家們意識到,暗物質必須是「冷的」,並且移動速度很慢。那麼接下來的一步就是要確定去哪裡找到這種「冷的」暗物質。

儘管我們並不能直接看到暗物質,但它們的確會通過一種方式彰顯自己的存在:它們施加的引力影響會導致光線傳播路徑的彎曲。這就和光線穿過泳池水或是結了霜的浴室玻璃時發生的情況差不多。

這種現象被稱作「引力透鏡」,科學家們可以利用這種現象判斷暗物質所在的位置。事實上,利用這項技術,科學家們目前正在積極構建宇宙中暗物質的分布地圖。

儘管一開始他們只對很小的一部分區域進行了觀測繪圖,但他們雄心勃勃,他們想要對1/8的宇宙空間進行觀測繪製,其中包含數以百萬計的星系。而我們都知道,就以我們的銀河系這一個星係為例,其中就包含了數千億顆恆星,行星的數量則更加難以估計。

到目前為止,這樣一幅宇宙暗物質地圖還太過粗糙,無法顯示過多的細節。對此,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格雷·佩雷扎魯(Gary Prezeau)打了個比方:這就像是你對於地球上大陸的情況有了一個基本的概念,而現在你所感興趣的則是這些大陸上山脈和湖泊的形狀。

另外,我們現在對於暗物質在什麼地方這個問題至少有了一個非常粗略的認識。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暗物質的本質究竟為何。物理學家們針對這一問題已經提出了幾種 理論,其中最主流的一種觀點認為暗物質是由一種全新的粒子所構成,這種粒子存在於理論預測中,但從未被實際觀測到。物理學家們將其稱作「大質量弱相互作用 粒子」(WIMPs)。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安妮·格林(Anne Green)表示,這種WIMP粒子與我們所感知的世界的每一個方面都關係微弱。首先,它們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更不用說是我們所見的「正常物質」了。當你撞上一堵牆,你的頭部會與牆壁之間發生碰撞。但當一個WIMP粒子與牆壁相撞或與另外一個WIMP粒子相撞時,基本上它會直接穿過對方,完全不發生任何阻擋,這也是它的名字中「弱相互作用」的由來。

它的名字中還有第二項內容,那就是「大質量」。儘管我們無法知道這種粒子的外觀大小,但WIMP粒子一定擁有很大的質量。格林指出,這種粒子的質量甚至可以達到質子質量的數百乃至上千倍。

那麼這些假設是否正確呢?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兒:我們不知道。

而梅塞進一步指出,這裡所謂的「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只是一個吸引眼球的說法,但實際上其中可以包含很多種不同的粒子。更加糟糕的是,因為這些粒子太過於難以捉摸,很難開展對它們的探測工作。

此刻,你可能已經感到灰心喪氣——「他們先是信誓旦旦的說一定存在著一種看不到的物質,然後現在他們又說這種物質一定是由某種新的粒子組成的,但這種粒子又是沒辦法探測到的!真是愚蠢!」的確,你並不是第一個這樣想的人。

暗物質根本不存在?

早在1983年,就有一批物理學家提出,或許所謂的暗物質根本就不存在。相反,他們認為是我們據為經典的引力理論出錯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認為星系行為怪異的原因——星系根本沒有什麼異常,是我們的測量和計算標準出問題了。這種觀點被稱為「MOND」,也就是「修正的牛頓力學」。

梅塞表示:「我們正在對這些情況進行分析,看看它們如何受到引力作用的影響。當然,假定我們的確理解引力的作用方式的話。或許我們隊引力的理解本身就是錯誤的,那樣的話我們對於宇宙的解讀當然也就跟著出錯了。」

梅塞指出,MOND理論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就在於,該理論的支持者們不同意主流觀點,但是他們自己又無法提出相應的替代方案。梅塞表示:「任何想要提出全新引力理論的人,他的新理論必須能夠解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能夠解釋的一切現象,在此基礎之上還要能夠解釋暗物質。」

在2006年,美國宇航局發布了一張經典圖像,在很多人看來這張圖像的公布徹底宣判了MOND理論的死刑。這張圖像拍攝的是兩個巨大星系群之間的相撞場面。表面上看,大多數的物質都很明顯地集中在靠近中心的位置上,因此我們應該可以預期那裡是質量最集中的區域。

但在中心區域外側同樣觀察到光線在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彎折效應,顯示該區域存在其他形式的物質。這張圖像被歡呼為證明暗物質存在的一個直接證據。如果這是正確的,那麼我們便回到了問題開始的地方。現在我們面臨的挑戰便是:找到暗物質,儘管我們根本不知道那究竟是什麼。

探測暗物質「發光」現象

這聽起來甚至比以前說的「在稻草堆裡找繡花針」的說法更加令人沮喪,但事實上科學家們仍然有至少三種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最終找到答案。

第一種方法是在宇宙中搜尋暗物質產生的效應。利用宇宙暗物質分布地圖給出的線索並開展監測,未來或許可以觀察到極其偶發的暗物質粒子碰撞事件。

在一般情況下,暗物質粒子與正常物質遭遇時會直接穿過對方而不受任何影響。但它們巨大的數量意味著或許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它們會與其他原子的原子核之間發生碰撞。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暗物質粒子會向原子核施加一個微小的推力,使其像泳池中的小球那樣發生輕微運動。這一過程應當會產生伽馬射線,這是一種能級極高的光。一旦這種極罕見的事例發生——正如弗蘭克所言,就像是「暗物質發光了」。

對此,格林博士表示:「目前已經存在一些專門的探測計劃,致力於直接檢測這類撞擊事件。」

在2014年,利用美國宇航局功能強大的費米空間望遠鏡,研究人員宣稱他們檢測到了來自這種撞擊事件的伽馬射線閃光。他們發現我們銀河系內的一個區域似乎存在伽馬射線閃光,器來源或許正是暗物質。

相關數據基本與模型相吻合,但我們目前仍然需要確認這些伽馬射線是否的確源自暗物質。因為同樣的伽馬射線也有可能由脈衝星或是在恆星衰亡爆發事件中產生。

暗物質粒子除了可能與正常物質之間發生的撞擊之外,暗物質粒子之間或許也會發生相互碰撞的事件,並且同樣有辦法可以對這種效應進行觀察和檢驗。

梅塞的小組近期正在對一些相撞的星系進行觀察。他們預期存在於這些星系內部的所有暗物質都應當會毫無阻礙地相互穿過對方。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們注意到其中一些暗物質的運動速度似乎降低了,落在了它們所在星系運動軌跡的後方。

這一現象似乎表明這些暗物質與其他暗物質之間發生了相互作用。梅塞表示:「如果情況的確如此,那麼這將是我們獲得的首個證據,證明暗物質雖然與外界幾乎不發生相互作用,但也並非完全絕緣。」

用對撞機製造暗物質!

不過,所有這些方法都存在一個缺點:你不能抓取一些真正的暗物質樣品,然後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畢竟它們的距離太過遙遠,也太過巨大了。

於是就有了第二種方法:自己製造一些暗物質出來研究!

儘管聽上去非常瘋狂,但物理學家們真的正在認真考慮利用位於瑞士日內瓦附近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設備來製造暗物質粒子。

大型強子對撞機在日常運行過程中會將質子加速到接近光速並使它們相撞。這樣的過程將產生強大的能量,甚至可以擊碎質子,使其分裂成更加細微的組成成分,此時科學家們便可以對這些亞原子粒子的性質進行各項研究工作。

英國倫多國王學院的物理學家馬爾科姆·法爾布萊恩(Malcolm Fairbairn)指出,在這樣的「終極碰撞」過程中,LHC設備或許可以發現一些新的粒子,比如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s)。他說:「如果WIMP粒子的確是組成暗物質的基本粒子,並且我們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了這種粒子,那麼我們將很有可能最終揭開宇宙中暗物質本質的謎團。」

然而,如果暗物質並非如理論中預言的WIMP粒子那樣,那麼或許大型強子對撞機就不能檢測到它。

還有另外一種困難。那就是,如果LHC設備真的製造出了一些暗物質,實際上LHC內部的探測器也不一定能夠檢測到這一結果。實際看到的情況可能會是這樣:探測器發現有一束粒子射入,但在另一側卻發現沒有粒子出來。發生這種情況就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出來的粒子是一種探測器無法檢測到的粒子形式,那麼這就很有可能是暗物質粒子。

去地下深處尋找暗物質!

而如果這兩種方法都失敗了,物理學家們還有第三種手段:去地球深處尋找答案。

在一些古老的廢氣礦井和山區的地下深處,科學家們正在對WIMP粒子與正常物質粒子之間可能發生的碰撞事件開展嚴密監測——他們所搜尋的也正是此前美國費米望遠鏡在太空中所記錄到那類伽馬射線閃光事件。

理論上,每一秒鐘都有數以十億計的暗物質粒子穿過我們的身體。弗蘭克博士表示:「暗物質粒子存在於你的辦公室裡,你的房間裡,任何地方。每一秒鐘都有數十億個暗物質粒子穿過你的身體,但你毫無察覺。」

理論上來說,我們應當可以監測到這些撞擊事件中產生的伽馬射線閃光。但問題就在於,存在著其他的幹擾因素,比如說宇宙射線,後者會干擾對暗物質粒子產生信號的識別。

正是由於考慮到上面提及的因素,科學家們將實驗搬到了地下深處,目的就是想要藉助厚厚的巖層來阻擋絕大部分的宇宙射線,但暗物質粒子則不會受到影響。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基本都同意,那就是我們還尚未通過這類地下探測實驗檢測到任何可能與暗物質粒子有關的閃光事件。2015年8月份有一篇最新發表的文章,其中提到在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進行的XENON100地下探測實驗同樣沒有取得任何有價值的結果。

此前還發生過幾次誤報事件。該實驗室的另外一個小組在數年前曾經宣稱他們的DAMA 實驗可能已經檢測到暗物質粒子。儘管看上去他們的確好像是發現了什麼東西,但大部分物理學家都認為他們發現的應該並非是WIMP粒子。

最有希望發現這類粒子的設備可能還是在LHC,但僅僅在一處地點發現還不夠。法爾布萊恩表示:「最終,我們將需要通過多種途徑觀測到暗物質,如此我們才能最終確認我們在實驗室中所發現的粒子的確是與存在於星系間的暗物質是相同的對象。」

就目前而言,當我們仰望夜空,宇宙中的大部分對於我們而言仍然是完全的未知,我們也不清楚這樣的情況究竟還要持續多久。一些宇宙學家——其中也包括弗蘭克——認為人類有希望在未來10年內在這一方面取得一些進展。但另外一些物理學家,包括格林博士,則對此顯得有些悲觀。她認為,如果LHC最終未能取得什麼發現,那或許意味著我們根本就找錯了方向。

今天的我們,距離茲威基最初提出暗物質存在的設想已經過去了幾乎80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我們仍然沒能獲得哪怕最少量的暗物質樣品,甚至未能搞清楚它們究竟是什麼東西。

這是一個強烈的證明,提示我們距離真正理解我們的宇宙還有多遠的距離。我們或許可以理解所有的事情,從宇宙的開端一直到地球上生命的演化。但宇宙的大部分對於我們而言卻仍然是一個完全的黑箱,它的秘密仍然有待未來的人們去揭曉。(晨風)

相關焦點

  • 暗物質由什麼組成?它們分布在哪裡?
    暗物質在宇宙中的質量佔比大概是25%,而我們熟悉的普通物質只有5%左右,剩下的70%是充斥在宇宙間的暗能量,它引起的排斥力加速著整個宇宙的膨脹。至於暗物質到底是由什麼「材料」組成的,物理學家們現在也說不清楚。但是可以確定,暗物質並不是由普通物質中最常見的質子和中子組成的。這是為什麼呢?答案跟宇宙大爆炸有關。
  • 趣探索;宇宙由什麼構成、物質及暗物質由什麼構成?
    一,宇宙由什麼構成?宇宙由約5%的普通物質,27%的暗物質及佔68%的暗能量構成普通物質佔5%,暗物質佔27%,暗能量佔68%。二,物質由什麼構成?第三種說法:物質無限可分,最終由「空構成」在每一個夸克的內部都有另外一個宇宙。第四種說法:世界是虛擬的,物質也是虛擬的,物質由像素點構成(數字構成)你住在真實宇宙的概率接近於0。
  • 唯物主義說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又是由什麼組成?宇宙爆炸!
    唯物主義說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又是由什麼組成?宇宙爆炸!首先,唯物主義說世界是物質組成的,這裡的「物質」並不僅僅代表我們平時看到的東西,是一種「客觀存在性」,是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存在!那麼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 宇宙中的暗物質可能是由黑洞組成的嗎?
    關於暗物質是什麼有很多爭議,但是一些缺失的物質不能包含在黑洞中嗎?一旦物質進入黑洞,它就不能被看見或測量,所以它是不可解釋的。物質一旦進入黑洞,就變的不可見,但這並不意味著無法測量它的影響。黑洞仍因其質量而產生重力影響,就像宇宙中所有其他的大質量物體一樣。由此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並測量黑洞的質量,通過觀察周圍物質對它的影響。例如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的黑洞有強引力使得離他軌道很近的恆星高速運行。依據這個事實以及描述恆星軌道的等式,我們可以估算出黑洞的質量。我們知道暗物質存在在星系中因為遠離宇宙中心的旋轉曲線是平的。
  • 宇宙暗能量是什麼?暗物質又是什麼?
    科學家表明經過觀測宇宙中存在大量暗能量,特別存在大量非重子取值的暗能量,在廣袤的宇宙中,並不是只有星球等天體的存在。在星球的周圍漆黑一片的是暗物質。暗物質我們看不到,並不代表它不存在,我們科學家根據多方位的觀察和計算,得知暗物質也是有質量的。
  •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結合構成了宇宙,那暗物質的組成結構是什麼?
    宇宙不只包含我們眼睛看得到的東西,而是比這多得多。事實上,就宇宙的絕大部分而言,人是種怪異的存在,微不足道。構成你以及你所關心的一切事物的普通材料只佔宇宙不到10%的內容;宇宙的其餘部分則是由被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神秘物質構成的,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宇宙奧秘之一。至於它們到底是什麼,誰也說不準。
  • 暗物質由迷你黑洞組成?
    暗物質是什麼?很多個人、國家以及國際機構對此都有深入研究,或合乎情理或匪夷所思的解釋時有冒出,但終究還是沒有一個真正令人信服的解釋來說明它到底是什麼。不過,最近一種較為新穎的解釋引發廣泛關注:暗物質是由大爆炸誕生原始迷你黑洞組成。
  • 為什麼今天的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而不是反物質?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為什麼今天的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而不是反物質?來自中微子研究的新證據為解答這一難題提供了線索。宇宙一開始既有物質又有反物質,後來就只剩下了物質,這是為什麼?這個問題是物理學中最難解的奧秘之一。
  • 宇宙中部分伽馬射線可能由暗物質產生
    被天文學家用伽馬射線望遠鏡捕捉到的伽馬射線全都來自於宇宙中最「易燃易爆炸」的天體。但一支國際研究人員團隊希望,這些強大的射線還能指向一種更奇特、更神秘的物質——即所謂的「暗物質」。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一篇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考察了所謂的「不明伽馬射線背景」,即宇宙中除了黑洞和超新星等已知來源產生的伽馬射線外、剩餘的微弱、神秘的伽馬射線信號。當該團隊將不明伽馬射線的分布圖與宇宙中同一區域的物質密度分布圖進行對比時,他們發現這些射線與宇宙中的大質量區域完全對應,而根據科學家的預測,暗物質正是隱藏在這些區域中。
  • 暗物質能組成生命嗎?小部分暗物質會相互作用
    據科學家估計,常規物質只佔宇宙總能量的二十分之一,暗物質約佔六分之一,剩下部分由暗能量構成。從能量來計算的話,你可能認為常規物質在很大程度上是無關緊要的,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常規物質才是真正重要的宇宙組成部分。除了宇宙學家,幾乎所有人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常規物質上,對暗物質和暗能量毫不在意。
  • 宇宙是由什麼物質組成以什麼形式存在的?[圖]
    南海網9月5日消息:宇宙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一個脫口而出的答案是:由那些亮晶晶的星星組成的。但在最近幾十年中,科學家越來越發現這個答案是不正確的。天文學家認為,組成恆星、行星、星系——當然還有我們——的物質,或者叫普通物質,只佔宇宙總質量的不到5%。他們估計,另外25%,可能是由尚未發現的粒子組成的暗物質。
  • 暗物質是組成宇宙的主要成分,那麼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看完就明白
    宇宙的神秘遠遠超出人類的想像,因為我們目前看到的物質和我們了解的物質,遠遠不是宇宙的全部,甚至可以說僅僅是宇宙的極小一部分,科學家這些年一直在努力的研究宇宙的組成物質,可是在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我們看到的物質,並不是宇宙的全部。
  • 暗物質由大爆炸的微型黑洞組成?
    暗物質是宇宙中神秘的「額外質量」,它不會發出光,諸多特性一無所知,有可能是由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原始黑洞構成嗎?這些迷微型黑洞可以感謝希格斯玻色子的誕生——至少根據一種新理論。3月23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上的這一理論認為,這些原始黑洞是由在大強子對撞機(LHC)中發現的神秘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產生的。暗物質是什麼?沒有人真正知道,但一種可能性是由大爆炸的微型黑洞組成。
  • 暗物質是由大爆炸的微型黑洞組成?
    暗物質是宇宙中神秘的「額外質量」,它不會發出光,諸多特性一無所知,有可能是由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原始黑洞構成嗎?這些迷微型黑洞可以感謝希格斯玻色子的誕生——至少根據一種新理論。3月23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上的這一理論認為,這些原始黑洞是由在大強子對撞機(LHC)中發現的神秘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產生的。暗物質是什麼?沒有人真正知道,但一種可能性是由大爆炸的微型黑洞組成。
  • 暗物質會不會聚集形成天體?比如暗物質星什麼的?
    現在所說的暗物質,是看不見的那部分物質的統稱,當然其中的黑洞白矮星褐矮星什麼的,都是天體,然而這部分比例很小。「不發光的物質」中,佔大部分的非重子物質之間僅有引力相互作用。由這種暗物質構成的「總體」中,只有動能和引力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不考慮引力波輻射這些)。三個初始狀態相距一定距離(任意初速度)的質點構成的體系,剛開始會因為引力相互吸引而聚集。
  • 什麼是物質?什麼是暗物質?暗物質的提出有什麼詭異現象?
    但如果把所有看得見又摸得著的物質相加起來,也只佔據了宇宙大約5%的組成部分。相比之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暗物質,對宇宙來說可能更加重要,它構成了宇宙黑暗而神秘的另一面。    暗物質構成了宇宙中大約1/4的物質,並幫忙塑造出星系宏偉而壯麗的場景。然而,儘管我們費盡心力去尋找它,這位神秘的星系建築師仍然在躲避人類的偵察。幾十年來,我們對暗物質的所有了解都不是通過直接觀察得來的。
  • 暗物質是什麼?究竟有沒有暗物質?
    暗物質是什麼?究竟有沒有暗物質?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看過《地質災難》這部電影,暗物質自天外之內,頃刻間穿過地球!造成的一系列毀滅性災難,而且明顯還是弱化了暗物質的實力。那麼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究竟有沒有暗物質?
  • 暗物質的前世今生,什麼是暗物質?
    儘管專家們已經觀察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幾十年,但仍然對它的真實性質感到困惑。誰發現了暗物質?在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開始推測一些看不見的物質——暗星或者氣體和塵埃,它們可能散布在整個宇宙中。大多數人認為這種神秘物質只佔宇宙總質量的一小部分。直到1933年,瑞士裔美國天文學家弗裡茨·茲威基注意到,遙遠的星系彼此繞著對方旋轉,其速度遠遠超過了用望遠鏡觀測到的可見物質所能達到的速度。他在當年發表在《Helvetica Physica Acta》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寫道:「如果這一結論得到證實,我們將得到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那就是暗物質的存在量遠遠大於發光物質。」
  • 宇宙發現酷似「長城」的結構,長達14億光年,磚瓦由暗物質組成
    除了行星以及星系團圖案以外,科學家認為史隆長城的「磚瓦」可能由大量的暗物質組成,而關於這項理論目前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 暗物質包括暗物質能量都被認為是宇宙中最具挑戰的謎題之一,它代表了宇宙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物質,而我們的可見物質還不到宇宙的百分之10。雖然暗物質無法被直接觀察到,但由於它會干擾星體所發出的光波或者引力,因此其存在也能被發覺。
  • 什麼是暗物質?什麼是暗能量?
    又或者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也許有問題,一種新的理論可能包含某種產生這種宇宙加速度的場。物理學家仍然不知道怎麼解釋這些東西,但是他們起了個名字,這就是所謂的暗能量。什麼是暗能量?未知的遠比已知的多,我們知道暗能量切實存在,因為我們知道暗能量如何影響宇宙的膨脹。除此之外,它完全是個謎。但這是一個重要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