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伽馬射線和引力透鏡對比,科學家找到暗物質線索

2020-12-05 環球世界未解之謎

一份新研究將引力透鏡數據和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如果加入暗物質成分,能夠較好地解釋兩者的偏差。研究者稱這可能是發現暗物質存在的間接證據。

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示意圖。(NASA)

遠處天體發出的光線抵達地球的過程中,受到途中大質量物質或天體的影響產生彎曲,導致抵達地球的影像出現一定程度的失真。科學家將這種效應稱為引力透鏡效果。科學家利用得到的影像,推算光線發源地與地球之間物質的質量。

流行的天文理論估計27%的宇宙由暗物質構成,68%由暗能量構成。但是,至今科學家還沒有探測到任何暗物質和暗能量。這份研究是其中的又一項嘗試。

義大利都靈大學(University of Turin)的阿瑪扎洛索(Simone Ammazzalorso)和史丹福大學的格魯恩(Daniel Gruen)及同事想到,太空望遠鏡得到的費米伽馬射線可以確定太空中物質的分布和質量;引力透鏡影像圖也可以推算光線發源地與地球之間物質的質量,兩者數據是不是應該有關聯度?

於是他們以NASA的費米太空望遠鏡長達九年的伽馬射線數據,與「暗能量觀測」(Dark Energy Survey)項目第一年搜集的數據進行對比,這份數據包括4000萬個星系的光學影像。

暗能量觀測項目使用位於智利的4米望遠鏡,拍攝天體的照片,從中分析天體的引力透鏡效果。

對比後發現,兩者之間的確存在關聯度,總的來看,物質較多的區域發出較多的伽馬射線;反之,物質較稀疏的區域發出較少的伽馬射線。但是其中有一些問題。

具體來說,研究者稱發現兩種關聯度。

一種區域在很小的——不到0.3度的天空範圍內,產生高能量射線。研究者分析後認為,這可能是那裡存在耀變體(blazar)導致。耀變體是一種密度極高的高變能量源,目前推測是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積物質產生。

然而在大一些的天空範圍內,研究者發現兩者的關聯度存在一些問題。分析後他們認為,如果將暗物質的因素考慮在內,將比沒有暗物質的模型更解釋得通。

法國舊阿訥西理論物理實驗室(Annecy-le-Vieux Theoretical Physics Lab)的天體物理學家卡洛(Francesca Calore)說:「這項結果令人高興,它通過間接方法探索暗物質存在,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跡象之一,為探索暗物質粒子模型帶來了新的機會。」

卡洛坦承,鑑於目前科學家對耀變體了解很有限,因此有可能這也是耀變體的因素,而非暗物質。

研究人員希望「暗能量觀測」項目發布的下一批包括1億個星系的數據,以及位於智利的薇拉魯賓觀測臺(Vera Rubin Observatory)的新項目「時空遺產調查」(Legacy Survey of Space and Time),將提供更全面的數據。

「隨著進一步的紅移校正和更佳的角度解析度,未來的儀器將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伽馬射線的來源,並揭示暗物質的特性。」卡洛說。

這份研究近期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相關焦點

  • 暗物質會不會和伽馬射線暴有關?答案超乎想像!
    據了解,研究人員觀察了他們所謂的未被識別的伽馬射線背景,這些所有的微弱而神秘的伽馬射線信號都是在已知的來源都是基於黑洞和超新星發現的。當研究小組將未解決的伽馬射線圖與宇宙同一區域的物質密度圖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這些射線與預測的暗物質隱藏區域的引力質量精確地排列在一起。這種相關性表明,暗物質可能是宇宙中微弱的伽馬射線背景的主要原因。
  • 宇宙中部分伽馬射線可能由暗物質產生
    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一篇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考察了所謂的「不明伽馬射線背景」,即宇宙中除了黑洞和超新星等已知來源產生的伽馬射線外、剩餘的微弱、神秘的伽馬射線信號。當該團隊將不明伽馬射線的分布圖與宇宙中同一區域的物質密度分布圖進行對比時,他們發現這些射線與宇宙中的大質量區域完全對應,而根據科學家的預測,暗物質正是隱藏在這些區域中。
  • 研究表明,具有自毀性的暗物質或許正發出伽馬射線充斥天空
    在一項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並在預印資料庫arXiv中被詳細說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他們稱之為「未解決的伽瑪射線背景」,也就是說這些微弱而神秘的伽瑪射線信號都是在已知來源的黑洞和超新星被發現後留下的。當研究小組將未解決的伽瑪射線圖和宇宙同一區域的物質密度圖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這些射線精確地對準了被預測隱藏了暗物質的強引力區域。
  • 暗物質或能像放射性原子核一樣衰變 讓整個天空充滿伽馬射線
    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希望這些強大的射線也可能指向更奇怪和更難以捉摸的東西——被稱為暗物質的看不見的物質。在一項新的研究已被《物理評論快報》雜誌採納,詳細論文發表在資料庫arXiv預印本上,研究人員觀察了他們所謂的「未解決的伽馬射線背景」——也就是說,考慮到已知如黑洞和超新星等來源後,剩下的所有模糊而神秘的伽馬射線信號。
  • 五條線索,「緝拿」暗物質
    長期以來,暗物質因其神秘的屬性一直是學術界和科學愛好者關心的話題。主流觀點認為,由於暗物質的存在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宇宙。但科學家是如何斷定暗物質存在的?如今哪些模型能合理解釋?緝拿暗物質,出發!更為常見的是弱引力透鏡和微引力透鏡效應所產生的位置偏移或圖像形變,需對同一方位多次拍攝並進行位置比較才能發現。圖片來源:Wikipedia雖然普通天體和暗物質團都會產生引力透鏡效應,但區分二者的方法很簡單,因為暗物質本身對光透明,所以其質量產生的引力透鏡效果就像電影中身上淋了水的隱形人,非常容易辨別。
  • 五條線索,緝拿暗物質
    ​​長期以來,暗物質因其神秘的屬性一直是學術界和科學愛好者關心的話題。主流觀點認為,由於暗物質的存在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宇宙。但科學家是如何斷定暗物質存在的?如今哪些模型能合理解釋?緝拿暗物質,出發!更為常見的是弱引力透鏡和微引力透鏡效應所產生的位置偏移或圖像形變,需對同一方位多次拍攝並進行位置比較才能發現。丨圖片來源:Wikipedia雖然普通天體和暗物質團都會產生引力透鏡效應,但區分二者的方法很簡單,因為暗物質本身對光透明,所以其質量產生的引力透鏡效果就像電影中身上淋了水的隱形人,非常容易辨別。
  • 暗物質就一定是看不見的物質嗎?引力透鏡效應能與暗物質有所關聯
    在天文意義上,暗物質不會吸收、反射或者輻射光,也不會與電磁力發生作用。因此我們無法通過電磁波的形式觀測到它,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引力,間接觀測到它的存在,並且,我們已經證明出宇宙中確實存在著大量暗物質的這一事實。
  • 暗物質的秘密:存在還是不存在?
    但當他測量星系速度時,扎維奇發現它們移動得太快了,星系團本來應該已經分裂了,可相比之下,它質量引力太小不夠支持星系團的分裂。扎維奇似乎不太可能在分崩離析中抓住這一集群。相反,其他星系不可觀測的物質,卻對星系團總質量做出了巨大貢獻,並將其聚集起來。茲維奇認為,這裡一定有某種看不見的物質在起作用,這種物質產生了可觀察到的引力效應,但卻不像正常物質那樣進行輻射。
  • 科學家:用新方法可「看見」暗物質光環
    科學家認為宇宙高達85%的物質都是人眼看不見、現在的儀器也探測不到的「暗物質」。不僅如此,科學家所歸類的「可見」物質,比如構成恆星、行星、地球上的生命的這些物質,它們和光有著各式各樣的互動,可是暗物質也不和光互動。這讓暗物質的探索難上加難。
  • 首席科學家詳解暗物質衛星「悟空」
    「悟空」的探測目標也不像「嫦娥」和「玉兔」那樣清晰明了,它要尋找的是一種天文學家幾乎肯定它存在,卻沒有人確切知道它是什麼的東西——暗物質。從上世紀30年代起,天文學家就從觀測中陸續找到了一些證據,暗示宇宙中物質的質量遠遠大於所有可見物質的總和。比如,他們發現銀河系裡千千萬萬顆恆星的運動速度大於預期,如果沒有更多的東西施加額外的引力,銀河系本身就會被甩得分崩離析,根本不能凝聚成形。
  • 如何觀測到暗物質
    一小隊天文學家優化了"觀測"星系附近的暗物質的手段,新技術比以前最好的方法還要精確10倍。這項工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科學家目前估計,宇宙中高達85%的質量實際上是不可見的。這種"暗物質"無法被直接觀察到,因為它與光的相互作用方式與構成恆星、行星和地球上生命的普通物質不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觀測不能看到的東西呢?關鍵是測量暗物質產生的引力效應。
  • 中國發射「悟空」尋找暗物質:科學家已走投無路
    只有兩種可能:要麼,牛頓和愛因斯坦錯了,現有的物理學有問題,而且是大問題!(這想一想就讓人很興奮呢,科學從不怕錯,就怕遲遲沒有發現錯。)要麼,銀河系外圍的旋臂周圍,有大量的不發光物質,也就是暗物質。暗物質的質量很大,它增加了跟銀心的引力。這類似於上文咱們說的,要想地球擁有水星的軌道速度卻又不被甩出軌道,辦法是增加地球的質量。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為了顯得更博學,說暗物質都會順帶提一句暗能量。其實吧,把「暗能量」和「暗物質」放一起是很業餘的(呃,我本來就是業餘的),兩者雖然同屬「暗」字輩,本質上卻大相逕庭。古人把解釋不了的現象歸結於上帝,科學家遇到解釋不了的現象,就把這黑鍋甩給「暗某某」,「暗」這個字並不是一種分類,而是「黑鍋」的意思。暗物質和暗能量都是背鍋小能手,先簡略說說「暗能量」背的這口鍋。
  • 科學家在虛擬宇宙中探測暗物質
    圖中的這些小圓球就是科學家所說的暗物質暈,這是一種在引力作用下形成的結構,為星系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圖源:王傑,博塞,哈弗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經過碰撞,我們能確切地,在天空中找到暗物質暈。,逐漸變成暗物質暈,可以想像成一口有引力的井被暗物質粒子填滿。
  • 暗物質是否是銀河系中心的伽馬射線源之一?
    雖然對,天文感興趣的朋友都不會對伽馬射線這個名詞感到陌生,但或許很多人都不清楚,作為第三種原子核射線(除了α射線和β射線)的伽馬射線,其實是被P.V.維拉德這位法國科學家所發現的。擁有最高光子能量(高於100 keV)、及最短的波長的伽馬射線和 X射線有重疊。
  • 天文名詞:暗物質
    從引力透鏡產生的效應,星系團CL0024+17內部被發現存在有一個暗物質圈,在這張哈勃太空望遠鏡像片裡以藍色顯示出來。[1]在宇宙學中,暗物質(英語:Dark matter),是指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透過重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已經發現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
  • 科學家從特殊星系中發現暗物質的線索,沒暗物質的星系是什麼樣?
    科學界把宇宙中的物質分為能直接看到的和不能直接看到的,並且認為不能直接看到的物質佔據了宇宙總質量的90%,那些炫麗的星系、星雲等物質只佔據了全宇宙的10%左右,科學家認為宇宙中的大多數星系是受到暗物質的影響維持運行的,然而近幾年天文觀測中發現了幾個完全不受暗物質影響的星系,這些星系顛覆了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地位,其中典型就是NGC 1052-DF2星系這類奇怪的超漫射星系
  • 科學家們尋找引力波背景和暗物質的答案越來越接近
    科學家們越來越接近尋找引力波背景和暗物質研究人員在本周舉行的第237屆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報告說,天文學家們可能越來越接近於發現尚未隱藏的宇宙秘密,如暗物質的性質和空間中普遍存在的扭曲現象。暗物質的存在,一種被認為在宇宙中超過五分之四的物質的無形物質的存在,可能有助於解釋各種宇宙謎題,例如星系如何可以像它們那樣快速旋轉而不被撕裂。然而,關於暗物質的本質——甚至它是否存在——的很多問題仍然不得而知。為了幫助確定暗物質的特性,研究人員試圖直接測量暗物質對恆星在銀河系中移動速度的引力效應。
  • 宇宙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未知的部分統稱暗物質
    而科學家們認為暗物質正是維持這張巨大網絡存在的基礎。對比,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洛琳·克勞福德(Carolin Crawford)作了非常通俗的比喻,她指出,換句話說,暗物質實際上就構成了這個網絡的骨架和核心,而我們所能看到的「普通物質」就「懸掛」在這種骨架上。她說:「我們知道暗物質必須存在於早期宇宙中。它對於物質的聚集是至關重要的,在那之後便逐漸演化出現了我們今日所見的這種結構。」
  • 人工智慧大幅提高引力透鏡分析能力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文章稱,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國家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最新研究首次表明,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可以準確地分析引力透鏡,且比傳統的方法快1000萬倍,報告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上。  引力透鏡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描述的一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