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就一定是看不見的物質嗎?引力透鏡效應能與暗物質有所關聯

2020-12-08 騰訊網

在宇宙中,佔到主要成分的並不是暗物質,而是暗能量。暗物質只佔26.8%,而暗能量佔到了63.8%。除此之外的9.4%,就是我們已知的宏觀世界、少量的電磁波以及反物質。

簡單了解下暗物質

暗物質,從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得知,它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在天文意義上,暗物質不會吸收、反射或者輻射光,也不會與電磁力發生作用。因此我們無法通過電磁波的形式觀測到它,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引力,間接觀測到它的存在,並且,我們已經證明出宇宙中確實存在著大量暗物質的這一事實。

暗物質間接被發現的一個經典證據就是星系自轉曲線(Galaxy rotation curves),我們知道螺旋星系(Spiral galaxy)的旋臂,會圍繞其星系中心旋轉,那麼螺旋星系發光部分的質量密度,就會隨著從中心到外圍距離的增大而減小。如果發光部分是該星系所具有的全部物質,那麼我們可以將該星系中心模型化為一個點質量,並測試這些圍繞其中心旋轉的發光物質,這種模型類似於我們的太陽系。根據克卜勒第二定律,我們可以預計其自轉的速度,會隨著物質到中心距離的增加而降低。在我們太陽系中,水星距離太陽系中心的距離最近,因此其速度也就最快;海王星距離遙遠,因此其速度很慢。既然克卜勒第二定律適用於我們的太陽系,那麼按理說它肯定也適用於龐大的星系。然而實際觀測的結果並非如此,星系最邊緣物質的運行速度與靠近其中心的物質差不多一樣快。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有兩點:要麼是克卜勒第二定律並不適用於星系整體,要麼就是有其它物質在「作怪」。總之,難以直接被探測到的暗物質,它的組成成分還是一個謎團。

從引力透鏡產生的效應,星系團CL0024+17內部被發現存在有一個暗物質圈,在這張哈勃太空望遠鏡像片裡以藍色顯示出來。圖:NASA, ESA, M.J. Jee and H. For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分布

在我們已知的物質中,暗物質可能在宇宙中佔到大約85%。大多數暗物質在自然界中被認為是非重子的,可能是由一些尚未發現的亞原子粒子組成。暗物質遍布宇宙,影響著宇宙的演化。

在宇宙學的標準Lambda-CDM模型中,我們得出了宇宙的總質能裡,包含有5%的普通質能、27%的暗物質和68%的未知能量,也就是暗能量這一結論。而暗能量加上暗物質的總和佔總含量的95%。

(由於暗能量不算作為物質,因此我們可以算出26.8/(4.9+26.8)=0.845)

前面我們提到星系自轉曲線,我們觀測到的大多數螺旋星系都遵循這一規律,因此我們可以確定宇宙中大多數螺旋星系中都存在一定數量的暗物質。

典型的螺旋星系自轉曲線:預測的(A)和觀測的(B)。圖:PhilHibbs

接下來我們要提到的是一種速度離散(Velocity dispersion)現象,也與暗物質相關。約束系統中的恆星,必須遵守維裡定理(Virial theorem)。該定理與測量的速度值的分布相結合,可用於測量約束系統(如橢圓星系或球狀星團)中的質量分布。但也有一些例子不遵守維裡定理,即對一些橢圓星系的離散速度的估計,與觀測到的質量分布的預測離散速度不匹配。即使假設恆星軌道是複雜分布的,它們之間也仍然不匹配。或許也只有暗物質能夠解釋這一點。

星系團(Galaxy clusters)也與暗物質有關聯,星系團對於研究暗物質的特性是特別重要的,因為它們的質量可以用三種獨立的方式來估計。通常,這三種方法合理地認為暗物質與可見物質的比值大約為5比1。

引力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lensing)也與暗物質有所關聯。根據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由於時空在大質量天體附近會發生畸變,使得光線經過大質量天體附近時發生彎曲。物體越大,觀察到的引力透鏡效應越強。

基於Kilo-Degree調查的引力透鏡數據分析得出了一張暗物質地圖。圖:ilo-Degree Survey Collaboration/H. Hildebrandt & B. Giblin/ESO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暗物質」概念是如何提出的,暗物質到底是什麼
    暗物質的基本性質可以概括為:參與引力相互作用。火星和其他行星是一樣的。中國發射的暗物質衛星「五孔」正在尋找天文觀測,並試圖通過測量宇宙射線中正電子和負電子的比例來尋找暗物質信號。所謂暗物質的「看不見」並不是簡單地用肉眼在可見光中隱形,而是說不管探測到哪一段電磁波,例如紅外線、紫外線和X射線,現在科學家認為暗物質實際上是某種粒子。科學家們已經正式提出了「暗物質」這個術語,我們對暗物質的探測越來越多地是通過所謂的「引力透鏡」來完成的,而引力透鏡是由大量的質量來彎曲光線所引起的。但它們不涉及電磁相互作用。
  • 靈魂是暗物質嗎?
    我們肉眼所能觀察到的大部分物質被稱為正常物質或物質,它屬於目前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然而,有這樣一種物質,雖然目前為止也只是存在於科學家的推測中,只能確認它的可能存在,而不能直接觀察和探索,甚至迄今為止都沒有真正發現過它的存在痕跡。這就是暗物質或反物質。通過對靈魂和暗物質特性的推測對比,也許表明靈魂與暗物質有關,或者可能靈魂本身就是一種暗物質的存在。
  • 為什麼相信暗物質一定存在?暗物質是什麼呢?
    其實,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天文學家們通過銀河系恆星的運動以及對后髮座星系團的研究都推斷出了他們的內部應該存在著大量看不見的物質,但當時還不叫暗物質,只是叫丟失了的質量。但是通過引力透鏡效應看到的質量分布卻不是這個樣子,而是圖中類似等高線的綠色圈圈這樣的分布。星系團的兩側那兩個小圈才是兩個星系團的質量中心。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當兩個星系團發生碰撞時,正常物質由於在引力之外還存在著其他相互作用的摩擦,從而導致兩者存在一定的粘連。而暗物質呢,由於他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所以可以順暢地穿過去。
  • 宇宙探索:人類看不見的,暗物質構成的虛空,才是這個宇宙的真身
    第二,最有力的證據:星系旋轉曲線與彌散速度分布和引力透鏡效應。這些氣體溫度之高,要是沒有額外的引力,它們早該消散在宇宙空間而成不了形了。b,引力透鏡效應。根據廣義相對論,強大的引力會彎曲光線,當背景光源發出的光在引力場附近經過時,光線會像通過透鏡一樣發生彎曲。光線彎曲的程度主要取決於引力場的強弱。
  • 引力透鏡效應,使人們探測到了暗物質
    宇宙中充滿了暗物質,它們的質量至少6倍於普通物質,沒有它們宇宙不會以現在的方式運行。人類非常想了解它們,但是以現在的技術水平,只能通過間接方式去嘗試。人們想到可以通過觀察暗物質對光的作用來間接探測到它們。
  • 宇宙探索:人類看不見的,暗物質構成的虛空,才是這個宇宙的真身
    第二,最有力的證據:星系旋轉曲線與彌散速度分布和引力透鏡效應。 這種強大的引力是從哪裡來的?科學家認為來自暗物質。
  • 非自然現象=暗物質?傳說中神秘的「暗物質」真的存在嗎?
    暗物質是一種不參與電磁作用的有質量的物質,簡單來說就是暗物質不發射光也不接受光的一個能夠提供引力的物質。總的來說,就是現在的技術,我只能確定暗物質的存在,但是它長什麼樣,我們還不知道。暗能量是一種不可見的、能推動宇宙運動的能量,宇宙中所有的恆星和行星的運動都是由暗能量與萬有引力來推動的。暗能量充溢空間、且具有負壓強,而這種負壓強在長距離類似於一種反引力。簡單來說,暗能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提供斥力的物質。暗物質是引力自吸引的,而且與普通物質成團並形成星系。
  • 暗物質的前世今生,什麼是暗物質?
    儘管專家們已經觀察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幾十年,但仍然對它的真實性質感到困惑。誰發現了暗物質?在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開始推測一些看不見的物質——暗星或者氣體和塵埃,它們可能散布在整個宇宙中。大多數人認為這種神秘物質只佔宇宙總質量的一小部分。直到1933年,瑞士裔美國天文學家弗裡茨·茲威基注意到,遙遠的星系彼此繞著對方旋轉,其速度遠遠超過了用望遠鏡觀測到的可見物質所能達到的速度。他在當年發表在《Helvetica Physica Acta》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寫道:「如果這一結論得到證實,我們將得到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那就是暗物質的存在量遠遠大於發光物質。」
  • 將伽馬射線和引力透鏡對比,科學家找到暗物質線索
    一份新研究將引力透鏡數據和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如果加入暗物質成分,能夠較好地解釋兩者的偏差。研究者稱這可能是發現暗物質存在的間接證據。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示意圖。(NASA)遠處天體發出的光線抵達地球的過程中,受到途中大質量物質或天體的影響產生彎曲,導致抵達地球的影像出現一定程度的失真。科學家將這種效應稱為引力透鏡效果。科學家利用得到的影像,推算光線發源地與地球之間物質的質量。流行的天文理論估計27%的宇宙由暗物質構成,68%由暗能量構成。
  • 哈勃觀測表明暗物質理論缺少成分
    星團中所有恆星的質量加起來僅佔防止成員星系逃離星團的引力場所需的重力的百分之幾。他預測,「丟失的物質」(現在稱為暗物質)是將團簇凝聚在一起的膠水。顧名思義,暗物質是看不見的物質。它不發射,吸收或反射光,也不與任何已知的粒子相互作用。這些難以捉摸的粒子的存在只能通過它們在太空中可見物質上的引力來知道。這種神秘的物質是我們宇宙形成的無形的腳手架,形成了長長的絲狀結構(宇宙網)以及星系。
  • 暗物質會不會和伽馬射線暴有關?答案超乎想像!
    伽馬射線暴,宇宙中最強的光;暗物質,宇宙中最神秘的物質,這不僅讓人聯想到兩者是否存在著一絲關聯?一項研究表明,神秘的暗物質可能會影響伽馬射線暴!我們知道,伽瑪射線是宇宙中最明亮、最強大的光,划過人類肉眼無法識別的太空。
  • 探索暗物質
    1922年,天文學家卡普坦最先提出「暗物質」可能存在的說法,但當時沒有證據證明暗物質的存在。人們對暗物質的起源以及其他等等都是了解也不多。但是研究,不過暗物質仍是目前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一直無法解決的謎團。這種難以捉摸的物質瀰漫於整個宇宙之中,並造成了許多可被探測的引力效應,而其本體卻總是無法被人類直接探測。
  • 暗物質是什麼?究竟有沒有暗物質?
    暗物質是什麼?究竟有沒有暗物質?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看過《地質災難》這部電影,暗物質自天外之內,頃刻間穿過地球!造成的一系列毀滅性災難,而且明顯還是弱化了暗物質的實力。那麼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究竟有沒有暗物質?
  • 「你存在,深深的宇宙裡~」是時候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啦!
    在宇宙中,佔到主要成分的並不是暗物質,而是暗能量。暗物質只佔26.8%,而暗能量佔到了63.8%。除此之外的9.4%,就是我們已知的宏觀世界、少量的電磁波以及反物質。簡單了解下暗物質暗物質,從字面意思我們就可以得知,它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
  • 「暗物質」的候選粒子是什麼,網友:黑色的物質
    宇宙之大,從來不能阻止人類探索的腳步,人類的探索之眼已經看向了幾百萬光年之外。在美麗的夜空下,天上繁星眾多,然而黑色的空白區域是什麼呢,也許那是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裡面有我們不知道的物質。首次發現暗物質暗物質是那些不發光,不能用常規方法進行觀測,不與電磁力相互作用的物質。20世紀,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首次為暗物質的提供了最基礎的數據。
  • 趣探索:暗物質是物質宇宙的骨架,沒有暗物質就沒有人類文明
    (宇宙尺度上的暗物質3D分布圖)此後,天文學家通過引力透鏡效應、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觀測結果表明暗物質可能大量存在於星系物理學家認為暗物質具有以下特點。a,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因此人類無法用光學或電磁監測設備直接「看到」。b,密度小、速度快,難以捕捉。c,宇宙大爆炸時,包括暗物質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物質同期產生。d,暗物質貢獻引力且不與物質發生作用,高度穩定,是宇宙絲狀結構的主要支撐者。
  • 哈勃的最新數據表明,目前的暗物質理論缺少一種成分
    嵌入星團中的是遠處背景星系的扭曲圖像,被看作是弧形和拖影特徵,這些畸變是由星團中的暗物質引起的,它們的引力會彎曲並放大來自遙遠星系的光線,這種現象稱為引力透鏡,這種現象使天文學家可以研究遙遠的星系,否則這些星系將很難被發現,天文學家測量了由該星團引起的引力透鏡作用的量,以產生其中暗物質分布的詳細圖,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粘合劑,它將恆星束縛在一起,並構成了整個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質。
  • 數學物理|什麼是暗物質?
    01什麼是暗物質?我們宇宙中的星系並不完全是由我們所能看到的物質組成的,而是由所謂的暗物質的引力作用而聚集在一起的。我們不應該假設所有事物都是同樣明顯的,因此不應該對這一發現感到驚訝。星系或星系團似乎被比我們實際看到的更多的物質的引力吸引在一起——這種看不見的物質被稱為暗物質,被認為佔我們宇宙的25%左右。通過觀察一組星系以及它們是如何移動的,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它們之間的引力有多大。從計算我們可以推斷,如果沒有更多的重力保持系統在一起比我們所看到的,然後就會飛離而去。
  • 「暗物質」——一個必須存在,卻又找不到的物質
    在科學界也有一種「傳說中的物質」,人類除了知道它的存在以外,卻對它一無所知,沒有人見過它,沒有人找到過它,這種物質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必須存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如此靈異的事件,我們往往號稱自己見了「鬼」,而科學家顯得文雅一些,他們給宇宙中這類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起了一個名字叫做「暗物質」。
  • 暗物質的秘密:存在還是不存在?
    但當他測量星系速度時,扎維奇發現它們移動得太快了,星系團本來應該已經分裂了,可相比之下,它質量引力太小不夠支持星系團的分裂。扎維奇似乎不太可能在分崩離析中抓住這一集群。相反,其他星系不可觀測的物質,卻對星系團總質量做出了巨大貢獻,並將其聚集起來。茲維奇認為,這裡一定有某種看不見的物質在起作用,這種物質產生了可觀察到的引力效應,但卻不像正常物質那樣進行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