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力學又要修正?為了解釋暗物質,科學家提出大膽假設

2021-01-11 網易

  暗物質

  1970年,當天文學家魯賓和福特在對仙女座大星系進行觀測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對遠離星系核的恆星公轉速度進行計算的時候,發現最終數據和利用恆星和星系核心距離計算的結果並不相同。

  我們知道,星系的核心處擁有著最為密集的恆星,因此質量也比較大,這裡的公轉速度應該會比較快。相比之下,遠處的恆星密度較低,所以越遠離星系核心的位置上,恆星公轉速度也應該越慢。

  

  但是,兩個人發現,在遠離核心的區域,恆星的公轉速度竟然保持著恆定的數據。即使兩顆恆星與核心的距離有很大的差別,它們的速度似乎也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奇怪了,難道星系外圍還有我們沒有觀測到的質量存在?

  他們很快就想起了1922年時天文學家卡普坦提出的理論:宇宙天體周圍可能隱藏著我們還看不見的物質,能夠提供引力作用。儘管卡普坦的理論當時已經提出了近50年,但這次對於仙女座大星系的觀測成為了這個理論最有力的證據。從此,科學家們知道了宇宙中隱藏著一種人類還無法探測的物質——暗物質。

  

  (圖片說明:理論上恆星與星系之間的距離和速度之間的關係A和實際觀測數據B的對比,差異非常明顯)

  隨著我們對河外星系的觀測越來越多,暗物質存在的證據也越來越確鑿。根據現在的理論模型,暗物質佔據了宇宙總質量的85%,是可見物質的近6倍。

  即便如此,由於它與可見物質幾乎沒有任何引力之外的相互作用,人類終究還是沒有實際觀測到暗物質的存在。因此,直到今天,還有人在質疑暗物質理論,並且提出新的想法,甚至有一些暗物質的堅定支持者都會忍不住思考有沒有其他可能的答案。

  牛頓力學的局限

  除了暗物質之外,也有科學家利用其他理論來解釋星系外圍恆星運動規律的現象,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修正的牛頓動力學。

  

  我們知道,自從牛頓力學建立之後,人類對於物體的運動模式就有了科學的理解。它不僅可以解釋我們生活中任何物體的運動規律,甚至連宇宙中的天體都要遵從它的法則。因此,直到今天,牛頓力學仍然被奉為圭臬,至少在除了天體運動之外的領域是這樣的。

  直到1905年,偉大的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他告訴我們:牛頓力學在地球上的確適用,但是在宇宙中,尤其是在大質量天體上或者是高速運動的條件下,牛頓力學就不適用了。愛因斯坦通過他的相對論,告訴我們在一些極端條件下,物體該遵從怎樣的運行規律。從某種角度上說,相對論就可以看作是對牛頓力學的一種修正。

  不論是利用經典力學還是相對論,星系外圍恆星的運動規律都得不到有效的解釋。因此,有些科學家開始思考:是不是牛頓力學仍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呢?

  

  修正的牛頓動力學

  為了解釋星系外圍恆星的運動規律,有些科學家提出了修正的牛頓動力學(MoND)。他們認為:恆星運行規律和牛頓力學不匹配,我們未必就要把鍋全都甩給恆星或者星系,難道牛頓力學就牢不可破的嗎?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就指出了牛頓力學的局限,是否牛頓力學還有愛因斯坦都沒有發現的問題存在呢?

  這也不是不可能的,我們也曾經介紹過,有的科學家為了解釋這個現象,甚至還提出了對廣義相對論的修正。在完全確定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不可避免地要敢於嘗試並去證明各種可能的理論,最終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那麼,科學家們這一次要如何修正牛頓動力學呢?

  周圍星系的影響

  以往科學家們利用暗物質模型來解釋這個現象的時候,都認為暗物質佔據了星系的許多質量,並且彌散在整個星系中,而不是集中在星系核心處。

  而本次研究中所提出的MoND模型則假設來自於其他星系的引力作用會對星系外圍的恆星產生幹擾,改變其慣性質量,這就導致了它們比理論上的公轉速度要快得多。

  

  相信大家也看得出來,在這個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周圍星系的引力對這個星系旋轉曲線的幹擾。為此,提出這個理論的研究團隊利用斯皮策光度測量及精確旋轉曲線資料庫中的數據,對175個星系的旋轉曲線進行了分析,然後將這些旋轉曲線和星系周圍其他星系的分布情況進行了對比。

  如果暗物質模型是正確的,那麼其他星系的存在與否應該都不會對這個星系的旋轉曲線產生影響;如果他們的MoND模型是正確的,那麼周圍星系的分布情況和旋轉曲線之間應該有非常明顯的相關性。

  

  令人驚愕的結果出現了:他們真的發現了二者之間有一些相關性。尤其是周圍星系影響最強的樣本中,這種影響的置信度達到了8-11西格瑪。而通常來說,當置信度達到5西格瑪的時候,實驗結果就算是得到確認了。因此,我們非常有理由相信二者之間是有直接關係的。而且,在周圍星系較弱的情況下,也的確沒有看到星系明顯的曲線效應。

  令人震驚的結果

  看到這個結果的時候,研究團隊也震驚了。他們介紹說,在一開始進行這個實驗的時候,他們甚至是抱著推翻這個猜想的心態來研究的,沒想到結果反而印證了這個猜想。

  那麼,這是否證明暗物質理論是錯誤的呢?

  

  (圖片說明:旋轉曲線應該以0為中心,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並不是,本次研究也並不是全盤否認了暗物質的理論,或許二者的共同作用造成了我們看到的外圍恆星運行規律。

  另外,暗物質理論也不僅僅能夠解釋這一個現象,它還是現在的星系形成模型中的重要環節。如果想要徹底推翻暗物質模型,那麼與它相關的所有理論恐怕都要崩塌。倒不是說科學家為了防止這個情況而不肯承認,但是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證據來推翻所有這些理論才能否認暗物質。

  

  不管怎麼說,暗物質模型目前的地位仍然是比較牢固的。另一方面,此前經常被嗤之以鼻的MoND模型這一次終於取得了一次勝利。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科學家進行這方面的研究,這或許會導致新的天體物理學理論建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暗物質和修正引力理論 誰是解釋宇宙本質的真理
    投稿請聯繫:mike300@126.com本期作者:晗冰 責編:王真暗物質理論是當前的主流理論,但在暗物質沒有完全得到證實的情況下,一些科學家又提出了修正引力理論來解釋宇宙現象。萬有引力定律是迄今為止最成熟的物理學定律。但是宇宙中的行星、恆星、星系甚至於更廣意義上的現象似乎並不符合萬有引力定律的描述,以至於你會反覆對你所看到現象進行反覆檢查。
  • 牛頓定律已過時了?科學家提出月球核心理論,稱月核或有暗物質
    有了這條物理定律,很多自然現象就解釋得通了,比如之前一直令人費解的海洋潮汐現象,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解釋,海洋潮汐由於月球引力吸引導致,要知道月球移動速度約1千米/秒。針對牛頓關於海洋潮汐方面的理論,來自英國前皇家飛機製造公司科學家艾倫·洛伊(Alan Lowey)提出「月球核心理論」,根據他的說法,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理論已經過時了,在解釋一些天體現象和自然現象時存在一些漏洞,需要進一步修正和補充。
  • 牛頓定律已過時了?科學家提出月球核心理論,稱月核或有暗物質
    有了這條物理定律,很多自然現象就解釋得通了,比如之前一直令人費解的海洋潮汐現象,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解釋,海洋潮汐由於月球引力吸引導致,要知道月球移動速度約1千米/秒。然而今天,有科學家認為萬有引力定律理論已經過時了。 針對牛頓關於海洋潮汐方面的理論,來自英國前皇家飛機製造公司科學家艾倫·洛伊(Alan Lowey)提出「月球核心理論」,根據他的說法,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理論已經過時了,在解釋一些天體現象和自然現象時存在一些漏洞,需要進一步修正和補充。
  • 如果暗物質不存在,修正牛頓引力理論會是正解嗎?
    暗物質不可能是任何這些東西,它也不可能是由標準模型中的粒子構成的。但是,暗物質並不是唯一一個解釋在宇宙中觀測到的引力現象。另一個想法是修正引力理論本身,並且有很多人已經在嘗試構建這樣的理論。比如「修正牛頓引力理論」(MOND),這是眾多替代暗物質最廣為人知的理論。為了更好的解釋這其中的來龍去脈,讓我們回到19世紀,來解決一個長久懸而未決的問題:消失的質量。
  • 改良牛頓力學?新的模擬提出暗物質或並不存在
    一個新的計算機模擬可以在沒有暗物質的情況下形成星系,為一個存在爭議的宇宙理論支持者提供依據,這個理論認為暗物質並不存在。天文學家模擬了星系的形成過程,但沒有使用括暗物質,一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宇宙模型---- 改良牛頓力學模型的勝利。 圖中,淺色的點顯示年輕恆星的形成。
  • 有什麼證據可以表明暗物質是普通物質而不是其他的物質?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拿修正引力理論舉例。修正牛頓引力理論(別稱MOND)介紹了一種叫a0新自然常數。它是有維度的加速度。如果分加速度實際比a0大,牛頓第二定律證明:力與加速度成正比;但是如果加速度小於a0,牛頓第二定律就會改變:力與加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暗物質有可能不存在嗎?它會是下一個以太?
    以太最早由亞里斯多德提出,直到牛頓才將其發揚光大。在牛頓提出萬有引力之後,我們建立起全新的力學框架。但同時帶來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問題,那就是引力是超距作用。因為在牛頓看來:兩個物體沒有任何直接或者間接接觸就可以相互作用,而這其中並沒有傳播子。
  • 否認暗物質的物理學家
    他的理論修正了牛頓物理學。在牛頓物理學中,暗物質和暗能量是被假設存在的,並且根據標準物理定律來計算引力的話,暗物質和暗能量佔據了宇宙總能量的95.1%。   當我拜訪他在魏茨曼研究所的辦公室時,這位70歲的物理學家在以色列炎熱的夏天裡穿著短褲,興奮激動的時候也會不知不覺地提高語調。
  • 科學家提出月球核心理論,稱月核或有暗物質
    有了這條物理定律,很多自然現象就解釋得通了,比如之前一直令人費解的海洋潮汐現象,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解釋,海洋潮汐由於月球引力吸引導致,要知道月球移動速度約1千米/秒。然而今天,有科學家認為萬有引力定律理論已經過時了。針對牛頓關於海洋潮汐方面的理論,來自英國前皇家飛機製造公司科學家艾倫·洛伊(Alan Lowey)提出「月球核心理論」,根據他的說法,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理論已經過時了,在解釋一些天體現象和自然現象時存在一些漏洞,需要進一步修正和補充。
  • 最新研究:也許「暗物質」根本不存在
    但是它從未被看到或沒有得到充分的解釋。儘管暗物質已成為解釋宇宙更大奧秘之一的流行理論,但一些科學家仍在不斷尋找替代解釋,以解釋星係為何以其行為方式行事。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說,他們已經發現了新的證據,證明可能暗物質根本就不存在。
  • 暗物質與科學發展的愛恨糾纏,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條路
    在今天,當我們研究星系,宇宙,光線彎曲等問題時,會發現問題:引力和物質的量不相符,觀測到的物質不足以產生這樣大的引力,似乎總有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在影響著外面對宇宙的觀測。所以科學家推測存在某種未知的新物質(暗物質),其與我們看得見的普通物質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這樣之前發現的問題才得到合理的解釋。
  • 艾薩克·牛頓錯了嗎?科學家的一個異常「空間發現」提出了質疑理論
    但是,一位70年代的天體物理學家幾乎對過去300年所教授的一切都提出了質疑,當時遙遠星系中的恆星以恆定的速度運動,為什麼天體物理學家相信宇宙中存在一種神秘的、看不見的物質呢?牛頓的理論需要修改嗎?還是我們需要提出一種新的非常重的物質,來產生必要的引力,使這些方程成立?
  • 最新研究:要解釋暗物質,引力一定要變得很奇怪
    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東西,其引力被認為是可以將星系保持在一起,這可能是物理學中最不令人滿意的概念。但是,如果要擺脫它,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需要用更奇怪的東西代替它:引力會在一定距離處將巨大物體拉在一起,而在其他距離處會將它們推離分開。該研究分析強調了解釋暗物質的難度。
  • 尋找了幾十年,科學家又說暗物質可能不存在,難道是竹籃打水?
    這兩項研究,都暗示著可能是十幾年前卡普坦所推測的暗物質所提供的引力導致的。1970年的時候,魯賓和福特在對仙女座大星系的恆星運動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外圍恆星的公轉角速度一點不落後於內側恆星,這違背了克卜勒第三定律。這是暗物質存在的最有力證據,科學家同樣推測是暗物質所帶來的引力或者其他牽引效果,導致外圍恆星公轉速度比預計要快。
  • 為了尋找暗物質,我們發射了一隻「龍蝦眼」
    什麼是「暗物質」假設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在對天體運動的觀測中發現很多不符合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現象,比如我們所在的銀河系,按照人類目前掌握的物理學定律,外側天體的運動速度應當比內側慢星系旋轉之謎,直接催生「暗物質」假設科學家無法解釋這種現象
  • 人類對宇宙的無知,才有了暗物質的假設!
    暗物質是目前理論上預言的一種不發光的神秘物質,目前人類只能通過暗物質的引力作用來間接推測暗物質的存在,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對暗物質的真實性感到困惑,這也是當今物理學最大的謎團之一。
  • 困擾人類100年的「暗物質」只是個幻覺?
    對這個星系團的觀測結果首次向人們表明暗物質的存在。Adam Block / 萊蒙山天空中心 / 亞利桑那大學要解釋我們在宇宙中觀察到的引力現象,暗物質其實並不是唯一方案。還有人試圖通過修改引力理論來達到相同的目的。最著名的莫若「牛頓引力動力學修正(MOdified Newtonian Dynamics,MOND)」及其衍生觀點了,它們是最為流行的暗物質替代方案。
  • 中國發射「悟空」尋找暗物質:科學家已走投無路
    我國也不例外,就在今天,2015年12月17日,我國的一顆重要衛星已經升天,而目的,就是為了抓住你身邊的幽靈,它也是宇宙的幽靈,你猜錯了,它不是中微子,而是暗物質!如果您曾經對暗物質感興趣,並去看相關文章,就會看到,網友們對暗物質的評論可謂是五花八門,甚是精彩:也許要用中國的陰和陽才能解釋暗物質;以前說有以太,後來說以太不存在,現在又說有暗物質,不就是以太換個名字麼?暗物質會不會是更高維度世界的某種能量對我們四維世界的影響?
  • 科學家在150個星系中發現「修正引力」的證據,或能挑戰暗物質假說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暗物質是目前最被廣泛接受的假說,用於解釋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一些怪異現象--但它不是唯一的可能性。暗物質的概念是在20世紀30年代被提出來的,以回應與牛頓引力定律相悖的天文觀測。
  • 最新天文觀測結果支持不引入暗物質的引力模型
    擺在大家面前有兩條路:或者牛頓第二定律,乃至引力定律是錯的,或者往星系裡添加點別的東西,填充質量。問題是牛頓第二定律早已經過無數次驗證,可以解釋大量的現象——任何試圖取代牛頓定律的理論,必須要先能夠容納牛頓定律所能解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