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要解釋暗物質,引力一定要變得很奇怪

2020-12-05 量子認知

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東西,其引力被認為是可以將星系保持在一起,這可能是物理學中最不令人滿意的概念。但是,如果要擺脫它,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需要用更奇怪的東西代替它:引力會在一定距離處將巨大物體拉在一起,而在其他距離處會將它們推離分開。該研究分析強調了解釋暗物質的難度。

卡內基梅隆大學理論物理學家、斯科特·多德爾森(Scott Dodelson)表示,認識到這種引力理論「太複雜了,似乎不可能有人提出可行的方案。」儘管如此,一些理論物理學家還是說有可能通過測試。

根據宇宙學家的流行理論,暗物質幾乎遍及每個星系,提供了額外的引力,以防止恆星旋入太空,天文學家看到星系旋轉的速度。巨大的團塊和網線充當了宇宙發展的構架。然而,經過數十年的嘗試,物理學家還沒有發現周圍漂浮著暗物質的粒子,如果這個想法不奏效,許多人會高興地拒絕這個想法。如圖所示斯隆數字天空調查所測量的超過400萬個星系的空間分布,很難通過修改引力來解釋。

一些科學家嘗試排除暗物質的習慣。 以色列物理學家、米爾德海·米爾格羅姆(Mordehai Milgrom)發現,他可以通過修改著名的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來解釋繞星系外圍旋轉的恆星的高速運動。這種見解表明,至少在單個星系的尺度上,通過改變引力定律可以消除對暗物質的需求。但是,理論家們努力了數十年,才將其轉變為一個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類似的連貫的引力理論,為此,他們不得不增加新的領域,即通常的引力場的表親。

如圖所示從2016年到2018年運行的XENON1T檢測器,有的科學家認為可能已經看到、有的科學家認為沒有看到奇異粒子的跡象。

但是,要消除暗物質,理論家還需要解釋它在更大的宇宙學尺度上的影響。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宇宙學家Kris Pardo和普林斯頓大學宇宙學家David Spergel認為,這要困難得多。為了說明這一點,他們通過測量大爆炸的餘暉(宇宙微波背景(CMB)),將早期宇宙中普通物質的分布與當今星系的分布進行了比較。

宇宙的進化是一個由兩種流體組成的故事:一個是與光不相互作用的暗物質,另一個是與光發生相互作用的普通物質。大爆炸在暗物質上留下了漣漪,暗物質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開始聚結到較稠密的斑點中。普通物質,然後是自由飛行的質子和電子的熱湯,也開始掉入暗物質團塊中。但是,這些帶電粒子本身會產生輻射,將其推回,從而產生一種稱為重子聲振蕩(baryon acoustic oscillations)的聲波。這種波繼續傳播,直到宇宙冷卻到足以形成中性原子為止,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誕生時,是宇宙大爆炸38萬年後。聲波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上留下了印記,在銀河系的分布中也隱隱留下了印記。或者,可以僅通過改變引力相互作用的普通物質來解釋這種演化?

如圖所示關於圍繞如煙花星系的漩渦星系(spiral galaxies)運動中的規律撞擊的漩渦的爭論。

為了探索這種可能性,Pardo和Spergel在最近的《物理評論快報》中報導指出,他們推導了一個數學函數,該函數描述了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揭示的普通物質分布到星系的當前分布,引力將如何工作。他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發現:該功能必須在正值和負值之間擺動,這意味著引力在某些長度尺度上是有吸引力的,而在其它長度尺度上則是排斥的。

如圖所示根據IllustrisTNG的模擬,當前3億光年寬的宇宙網絡的視圖。 星系(金色)吹散了衝擊的氣體(白色)。

Pardo說, 「那真是太奇怪了。」需要一個奇怪的行為來解釋較大的重子聲振蕩是如何隨著宇宙時間而消退的,而較小的星系卻出現了。就像米爾格羅姆對單個星系所做的一樣,新研究表明,沒有暗物質,引力將如何改變以解釋宇宙的大規模結構。這種改變必須是徹底的。他說:「他們證明,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跳過13個方面。」如圖所示一些模擬(例如FIRE)專注於單個星系。

但是,理論家似乎已經準備好克服這些困難。在最近發布到預印本伺服器arXiv的一篇論文中,捷克科學院的理論宇宙學家Constantinos Skordis和TomZosnik提出了一種無暗物質的修正引力理論,他們說,這些理論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數據對應。為此,研究人員在諸如廣義相對論之類的理論中增加了一個額外的可調場,稱為標量場。它具有能量,並且通過愛因斯坦對質量和能量的等效,它的行為就像質量的一種形式。在大空間尺度上正確設置事物時,標量場僅與自身相互作用並且像暗物質一樣起作用。

該研究尚未明確表明該理論通過了Pardo和Spergel的特殊測試。但是,由於它的設計是為了模仿暗物質,所以應該這樣做。 「我們將其設計為具有這種行為。」Pardo說,Skordis和Zosnik的論文「非常令人興奮」。但他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只是用一種精心調整的標量場代替了一個神秘的暗物質事物。鑑於其複雜性,Pardo說:「暗物質是一種更容易的解釋。」

參考:1. What Is the Price of Abandoning Dark Matter? Cosmological Constraints on Alternative Gravity Theories. Phys. Rev. Lett. 125, 211101 – Published 16 November 20202. A new relativistic theory for Modified Newtonian Dynamics. https://arxiv.org/pdf/2007.00082v1.pdf

相關焦點

  • 牛頓力學又要修正?為了解釋暗物質,科學家提出大膽假設
    暗物質  1970年,當天文學家魯賓和福特在對仙女座大星系進行觀測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對遠離星系核的恆星公轉速度進行計算的時候,發現最終數據和利用恆星和星系核心距離計算的結果並不相同。
  • 最新研究:也許「暗物質」根本不存在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Dark matter)是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已知的物質,無法透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透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認為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的奇異物質存在。根據數學模型,暗物質佔宇宙中所有物質的四分之三。
  • 暗物質就一定是看不見的物質嗎?引力透鏡效應能與暗物質有所關聯
    在天文意義上,暗物質不會吸收、反射或者輻射光,也不會與電磁力發生作用。因此我們無法通過電磁波的形式觀測到它,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引力,間接觀測到它的存在,並且,我們已經證明出宇宙中確實存在著大量暗物質的這一事實。
  • 暗物質和修正引力理論 誰是解釋宇宙本質的真理
    目前,在如何解釋宇宙引力問題上學術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個陣營所持暗物質的觀點解釋宇宙引力問題,而另一陣營則堅持對現有的引力定律進行修正。在暗物質理論模擬中,一個星系需要包含數萬億的暗物質粒子,其中還需要考慮光子壓力、恆星形成、超新星以及其他效應。這樣推論,每個個體星系需要包含10的60次方甚至10的80次方暗物質粒子。要知道一萬億隻有10的12次方。暗物質理論對於那些大星系比較有效,這些星系至少要是銀河質量的10%甚至更大。但在另一方面,在根據暗物質所進行的模擬中,那些質量更小的星系往往需要包含更多的暗物質才能夠達到引力的平衡。
  • 為什麼相信暗物質一定存在?暗物質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宇宙中的普通物質其實只佔宇宙總物質達不到5%。除了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外,其餘的佔比將近三分之一都是暗物質。那這些大尺度結構的形成是不是又和暗物質有關呢?沒錯,現代研究表明,宇宙中這些大尺度結構的形成關鍵就依賴於暗物質。因為是科學,所以才要把暗物質引入。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得從暗物質是怎麼一步步被當今科學界所接受說起了。歡迎來到濤濤隨記,精彩分享馬上開始。
  • 暗物質是什麼?人類為什麼費盡心思要研究它
    )「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最早提出「暗物質」可能存在的是天文學家卡普坦,但最早證實「暗物質」存在的是瑞士天文學家弗裡茲·扎維奇。現代科學理論在解釋某些科學文聽時顯得相形見絀,但如果在解釋過程中加上暗物質存在理論,就可以將一些無法解釋的科學現象成功的解釋。
  • 來自哈勃的新數據,解釋了消失的暗物質
    NGC 1052-DF2星系的這一奇怪發現,令天文學家倍感意外,因為依據現有的理解,暗物質是當前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實際上,如果沒有暗物質的存在,原初氣團將缺乏足夠的引力來開始它的塌陷過程,也就無法並形成新的星系。在此一年之後,研究人員又發現了另一個缺失暗物質的星系,NGC 1052-DF4星系,這進一步引發了天文學家關於這些天體性質的激烈爭論。
  • 最新天文觀測結果支持不引入暗物質的引力模型
    擺在大家面前有兩條路:或者牛頓第二定律,乃至引力定律是錯的,或者往星系裡添加點別的東西,填充質量。問題是牛頓第二定律早已經過無數次驗證,可以解釋大量的現象——任何試圖取代牛頓定律的理論,必須要先能夠容納牛頓定律所能解釋的現象。
  • 哈勃最新數據解釋暗物質缺失星系成因
    12月8日訊,自2018年起,科學家曾發現兩個暗物質缺失星系,它們引發了天文學界關於天體性質和引力定律的激烈爭論。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消息稱,NASA與歐洲空間局(ESA)利用哈勃望遠鏡的最新數據,解釋了為什麼星系中會有大部分暗物質「失蹤」。
  • 暗物質&暗能量:未知的~95%
    但是,如果我們假設有額外的質量圍繞著星系,那麼星系的自轉曲線就可以被解釋,這些額外的質量便是「暗物質」。至此之後,許多天文觀測都表明了暗物質存在的跡象,比如對星系團以及引力透鏡的觀測。儘管還有一些科學家正在嘗試構建其它的理論,比如對引力的修正。但目前大多科學家都傾向於相信暗物質,有了暗物質的存在,很多問題也就都會迎刃而解了。
  • 目前沒有任何的理論能夠解釋暗物質
    第二種:宇宙中一定隱藏了某種不發光,我們無法看到的物質,它能夠施加引力改變恆星預期的旋轉速度。第二種可能性也就是說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即這些星系不僅是我們看到的球狀物或者是發光的螺旋,而是被巨大的能量包圍,形成了一個我們無法看到的巨大光環,這種光環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可以用來解釋恆星的異常行為,隨後其他現象如引力透鏡,宇宙微波背景中的痕跡或某些星系的運動,都證實了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的發現徹底改變了天文學的歷史。
  • 引力、暗能量、暗物質……
    這個時候科學家發現引力並不能解釋宇宙的所有現象,因為隨著宇宙的不斷膨脹,星系間的距離越來大,引力的影響也越來越小。可是這個時候,我們驚奇地發現,宇宙並沒有因為星系間引力的不斷減弱而出現不穩定情況。暗能量是驅動宇宙運動的一種能量,暗能量和暗物質並不會吸收、反射或者輻射光,所以人類無法直接使用現有的技術進行觀測。於是研究測試它們的性質變得十分困難。天文學家們一直以來通過觀測一些宇宙結構和物質受引力的影響以及能夠探測到的輻射來研究這一概念。雖然科學家目前還沒有尋找發現任何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但是種種的宇宙觀測現象表明,它們是存在的。
  • 一個新的理論可以改寫我們所知道的物理定理,並解釋暗物質是什麼
    如果它是物質的一種形式,那麼它一定是宇宙中最豐富的物質,然而所有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甚至大型強子對撞機也沒有看到它的身影。它仍然像它的名字一樣神秘:暗物質。現在,一位理論家用一個極其簡單的解釋引發了爭議,解釋了為什麼暗物質仍然沒有被發現:它不存在。
  • 暗物質的前世今生,什麼是暗物質?
    儘管專家們已經觀察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幾十年,但仍然對它的真實性質感到困惑。誰發現了暗物質?在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開始推測一些看不見的物質——暗星或者氣體和塵埃,它們可能散布在整個宇宙中。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天文學家肯特·福特(Kent Ford)和維拉·魯賓(Vera Rubin)對鄰近仙女座星系外部區域的恆星進行了詳細研究,該領域的許多人仍對茲威基的結果持懷疑態度。這些恆星繞著星系核心旋轉的速度太快了,就好像有一些看不見的暗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拉著它們,推動它們向前移動——科學家們很快在整個宇宙的星系中發現了這個現象。
  • 暗物質真的存在嗎?
    Weiss)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暗物質」,宇宙的很大一部分都被認為是由這種隱形且未知的物質構成的。他們堅持這個理論的原因是暗物質可以解釋星系不符合基礎物理法則的現象。然而,對暗物質的搜尋一直未果。但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釋為什麼星系的行為如此奇怪。
  • 科學家提出新量子引力理論解釋暗物質暗能量-科學家提出新量子引力...
    騰訊太空訊 當你問任何理論物理學家什麼是物理學中最深刻的奧秘時,如果她提到量子引力論與暗物質和暗能量之外的領域,你一定會深感驚訝。有些問題諸如我們如何調解廣義相對論與量子論?什麼是暗物質?什麼是暗能量?這些問題可以讓大多數物理學家難以入眠。
  • 由黑洞形成的引力分子:將指引我們發現暗物質
    例如,有研究人員證明,一種特殊的粒子可以存在於一對黑洞的附近,就像電子在兩個氫原子之間形成化學鍵一樣——這是首個"引力分子 "的例證。 這種奇異的結構可能會提示出暗物質的身份和時空的終極本質。 要解釋引力分子的存在,首先需要探索現代物理學中最基本的——但幾乎從未被弄明白的對象:場。
  • 由黑洞形成的引力分子:將指引我們發現暗物質
    例如,有研究人員證明,一種特殊的粒子可以存在於一對黑洞的附近,就像電子在兩個氫原子之間形成化學鍵一樣——這是首個"引力分子 "的例證。這種奇異的結構可能會提示出暗物質的身份和時空的終極本質。要解釋引力分子的存在,首先需要探索現代物理學中最基本的——但幾乎從未被弄明白的對象:場。
  • 什麼是暗物質?
    暗物質是一個神秘的非發光物質宇宙,儘管幾十年來專家們一直在觀察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儘管如此人們仍然對暗物質的真實性質感到非常的困惑。在19世紀末,天文學家開始猜測散布在整個宇宙中的看不見的物質-昏暗的恆星或氣體和塵埃。
  • 盤點2015十大奇怪科技新聞:恐龍或亡於暗物質在列
    ,包括空調涉嫌性別歧視、暗物質殺死恐龍、地球開個洞掉到另一面要多久……  在《科學》網站新聞編輯選出的這十大奇怪科技新聞中,排名第十的是空調涉嫌性別歧視。如果你是一名女性,可能經常有在辦公室被空調凍得要裹一件毛衣的經歷,這要怪一名叫做Povl Ole Fanger的丹麥研究人員,他在上世紀60年底開發的模型認為,辦公室空調的適宜溫度是21攝氏度。  但其模型的依據是,那個年代典型的辦公室人員是西裝齊整的40歲左右男性,而沒有多少職業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