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文觀測結果支持不引入暗物質的引力模型

2020-12-28 煎蛋

1930年代,瑞士的天體物理學家弗裡茨·茲維奇(Fritz Zwicky)注意到,星系團旋轉的速度太快了,考慮星系質量所能提供的引力,其向心力無法支持星系的高速旋轉——所以星系本應該分崩離析。

但它們顯然沒有。

擺在大家面前有兩條路:或者牛頓第二定律,乃至引力定律是錯的,或者往星系裡添加點別的東西,填充質量。

問題是牛頓第二定律早已經過無數次驗證,可以解釋大量的現象——任何試圖取代牛頓定律的理論,必須要先能夠容納牛頓定律所能解釋的現象。所以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實際操作上,大家都寧願押注在「別的東西」上

所以茲維基得出的結論是,星系團裡有大量我們無法看到的質量——他稱之為暗物質

從那以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一直反覆審視和完善暗物質假說,在理論上幾乎達到了自洽。除了唯一一點:最關鍵的暗物質本身,我們從來沒有找到。

有大量的實驗試圖檢測出所謂的暗物質,甚至製造出暗物質,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成功。

所以,也許我們要退回到前面的交叉路口,選另一條路重新探索?

實際上,一直有一小撮物理學家選擇了第二條路,試圖重新修正牛頓定律。現在,天文學家聲稱已找到支持特定引力模型的證據。該模型被稱為牛頓修正動力學(MOND)。

MOND由物理學家Mordehai Milgrom於1982年首次提出。模型中,在低加速度下引力效果要強於經典的萬有引力定律所描述的。副作用是,對象的運動不僅取決於其自身的質量,而且還取決於附近的所有質量。這種現象被稱為外部場效應(EFE)。

現在研究人員說,他們已經在153個不同的星系中觀察到了EFE的作用。該團隊正在研究星系的旋轉曲線,該曲線刻畫了恆星和宇宙氣態物質的軌道速度與其相對於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的關係。

研究人員發現,強外場的星系比弱外場的星系減速的頻率要高得多,與MOND的理論預測相符。這一發現讓天文學家們吃驚不已。

論文合著者Federico Lelli說:「預計外場對旋轉曲線的影響很小。我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檢查各種系統。最後,很明顯,結論經得起嚴格審查的。」

這是一個有趣的結果,它可能給MOND模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但還是要記住,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證據仍指向暗物質,要完全推翻該假設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非同尋常的結論,需要非同尋常的證據。

這項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來源:凱斯西儲大學

https://newatlas.com/physics/modified-gravity-evidence-dark-matter/

相關焦點

  • 持續的研究表明暗物質理論模型與觀測結果存在差異
    來源:cnBeta.COM自哈勃空間望遠鏡多年前進入軌道以來,利用哈勃空間望遠鏡進行的觀測以及其收集的數據幫助全世界的科學家解開了謎團。最近,天文學家利用哈勃觀測發現了暗物質在星系團中應該如何分布的理論模型與暗物質對星系團的控制的觀測結果之間的差異。
  • 天文名詞:暗物質
    從引力透鏡產生的效應,星系團CL0024+17內部被發現存在有一個暗物質圈,在這張哈勃太空望遠鏡像片裡以藍色顯示出來。[1]在宇宙學中,暗物質(英語:Dark matter),是指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透過重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已經發現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
  • 最新觀測: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和暗物質假說都受到挑戰!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暗物質是目前最被廣泛接受的假說,用於解釋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一些怪異現象--但它不是唯一的可能性。
  • 宇宙之謎 新觀測揭示暗物質模型重大缺陷!
    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目前對暗物質理論很可能有嚴重缺陷。這將可能動搖整個宇宙模型的基石。現在的宇宙模型認為宇宙中大約85%的物質都是暗物質。之所以稱為暗物質,是因為它完全不發光,所以無法被直接觀測。它的存在只有通過其對宇宙中可見物質的引力才能探測到。
  • 暗物質就一定是看不見的物質嗎?引力透鏡效應能與暗物質有所關聯
    在天文意義上,暗物質不會吸收、反射或者輻射光,也不會與電磁力發生作用。因此我們無法通過電磁波的形式觀測到它,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引力,間接觀測到它的存在,並且,我們已經證明出宇宙中確實存在著大量暗物質的這一事實。
  • 暗物質與暗能量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天文學家哈勃從星系光譜的紅移的觀測中發現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遠離退行,距離越遠,退行速度越大,二者成正比,這個比例係數被稱為哈勃常數,這個規律叫哈勃定律。在此基礎上,產生"膨脹宇宙"的概念和"大爆炸宇宙模型"。二十世紀大量的天文觀測和天體物理研究結果都證實這個模型。
  • 最新研究:也許「暗物質」根本不存在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Dark matter)是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已知的物質,無法透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透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認為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的奇異物質存在。根據數學模型,暗物質佔宇宙中所有物質的四分之三。
  • 宇宙中的暗物質找不到,科學家又想出了「熱暗物質」模型!
    在上個世紀,研究星系運動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特性的天文學家們認識到,宇宙中大部分物質是不可見的。宇宙中大約84%的物質是「黑暗」物質,既不發光,也不發出任何其他已知的輻射,因此它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的另一個主要特性是,暗物質只通過引力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例如,它不攜帶電磁電荷。
  • 模擬與觀測的10倍差距,帶來暗物質的新問題
    最新計算表明,物質約佔宇宙總質量和能量的31%。我們可見的這些構成行星、恆星、星系的常規物質又僅僅佔到了總物質的20%,而剩下的80%是未知的、無法看見的暗物質。一些研究推測,暗物質很可能由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粒子構成。上世紀7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Vera Rubin)觀測研究大量星系自轉曲線,發現星系外圍的旋轉速度遠超過預期。她由此推斷,存在大量看不見的物質在為星系提供質量,才能維持它們如此高速的旋轉。這一發現成了暗物質存在的重要線索,也是暗物質這一研究領域的裡程碑之一。
  • 模擬與觀測的10倍差距,帶來暗物質的新問題
    最新計算表明,物質約佔宇宙總質量和能量的31%。我們可見的這些構成行星、恆星、星系的常規物質又僅僅佔到了總物質的20%,而剩下的80%是未知的、無法看見的暗物質。但這些都只是科學家對暗物質做出的假設。由於暗物質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也就是說它不會發射、吸收或反射光,所以也就無法通過電磁波進行觀測和研究。因此,它一直是宇宙中最神秘的未解之謎之一。在現代天文學研究中,科學家們會利用引力透鏡對暗物質進行探測。
  • 上海交大公布暗物質相關研究最新結果-自旋,原子核,探測,物質,相互...
    原標題:上海交大公布暗物質相關研究最新結果  據《青年報》報導:由上海交大主導的PandaX-II液氙暗物質探測實驗最近公布了暗物質和核子自旋相關作用的最新研究結果。該結果在《物理評論快報》上作為編輯推薦於近日發表。
  • 如果暗物質不存在,修正牛頓引力理論會是正解嗎?
    △ 后髮星系團,第一個被觀測並支持暗物質模型的星團。( Adam Block)在宇宙中,有84%的物質被認為是暗物質,這可以由其產生的引力大小測算出來。暗物質跟我們日常所知道的物質非常的不同。在太陽系中,太陽是質量最大的天體,它是由普通物質(比如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除了太陽,我們知道還有其它的一些物質來源,包括行星、氣體、塵埃、等離子體和恆星殘留物。
  • 科學家在150個星系中發現「修正引力」的證據,或能挑戰暗物質假說
    暗物質的概念是在20世紀30年代被提出來的,以回應與牛頓引力定律相悖的天文觀測。基本上,一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強--但瑞士天體物理學家弗裡茨·茲威基注意到,星系團的旋轉速度比它們的引力應該允許的要快得多,基於它們可見物質的質量。茲威基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星系團所包含的質量比我們能看到的要多得多,他將其稱為暗物質。
  • 天文學家在超過150個星系中發現「修正引力」證據 或能挑戰暗物質假說
    現在,一個天文學家團隊在超過150個星系中發現了「修正引力」這一長期存在的替代模型的證據。暗物質的概念是在20世紀30年代被提出來的,以回應與牛頓引力定律相悖的天文觀測。基本上,一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強--但瑞士天體物理學家弗裡茨·茲威基注意到,星系團的旋轉速度比它們的引力應該允許的要快得多,基於它們可見物質的質量。茲威基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星系團所包含的質量比我們能看到的要多得多,他將其稱為暗物質。
  • 科學家在150個星系中發現「修正引力」的證據 或能挑戰暗物質假說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暗物質的概念是在20世紀30年代被提出來的,以回應與牛頓引力定律相悖的天文觀測。茲威基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星系團所包含的質量比我們能看到的要多得多,他將其稱為暗物質。在此後的幾十年裡,這一假說經得起推敲,觀測結果不斷支持暗物質的觀點。但是,這個謎題還缺少一個重要的部分--找到這種東西本身。
  • 如何觀測到暗物質
    一小隊天文學家優化了"觀測"星系附近的暗物質的手段,新技術比以前最好的方法還要精確10倍。這項工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科學家目前估計,宇宙中高達85%的質量實際上是不可見的。這種"暗物質"無法被直接觀察到,因為它與光的相互作用方式與構成恆星、行星和地球上生命的普通物質不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觀測不能看到的東西呢?關鍵是測量暗物質產生的引力效應。
  • 看不見摸不著?最新計算機模擬帶你「窺見」暗物質容顏
    這是研究暗物質的天文學家所面臨的挑戰。儘管暗物質佔宇宙總物質的85%,但因為它與光不會相互作用,我們只能通過暗物質對光和其他物質的引力影響才能發現它。事實上,直到現在科學家都一直沒能成功直接檢測到地球上暗物質。儘管暗物質的質量難以估量,但我們對暗物質並非一無所知。我們知道,它黑暗且寒冷,但凝聚在一起時會成為星系團的溫床,還會經常在星系周圍形成暈圈,成為整個星系中質量最大的物質。
  • 為什麼科學家總是找不到暗物質,或許說暗物質根本不存在?
    事實上,對宇宙大爆炸餘輝的最新觀測表明,超過84%的宇宙物質是另類的「黑暗」粒子,不同於構成我們日常世界中常見物體的普通原子。根據目前正統的觀點,暗物質主導了星系、星系團和宇宙更大尺度結構的形成。也正是暗物質的引力維繫住了這些系統,使之免於瓦解。在迄今觀測到的無數星系中,以恆星繞星系中心轉動的速度之快,單靠該星系中的發光物質根本不足以束縛這些恆星。
  • 將伽馬射線和引力透鏡對比,科學家找到暗物質線索
    一份新研究將引力透鏡數據和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如果加入暗物質成分,能夠較好地解釋兩者的偏差。研究者稱這可能是發現暗物質存在的間接證據。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示意圖。(NASA)遠處天體發出的光線抵達地球的過程中,受到途中大質量物質或天體的影響產生彎曲,導致抵達地球的影像出現一定程度的失真。科學家將這種效應稱為引力透鏡效果。科學家利用得到的影像,推算光線發源地與地球之間物質的質量。流行的天文理論估計27%的宇宙由暗物質構成,68%由暗能量構成。
  • 五條線索,「緝拿」暗物質
    如此高速運行的恆星似乎早該脫離其運行軌道,除非星系內還存在大量無法直接觀測到的物質來提供額外的引力約束。根據計算,那些不發光的隱身物質總量遠遠超出了所有可觀測天體的總量。無人能解答這些物質究竟是什麼,暗物質也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