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漁奏新歌 - 人民日報海外網

2020-12-05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圖①:6月3日,船舶行駛在福建寧德三都澳退養區海域。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圖②:修復後的東岙沙灘充滿童趣。林俊榜攝 圖③:在海南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旅遊區工作人員即將下潛到海洋牧場進行作業。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圖④:山東青島棧橋景區海鷗成群。王海濱攝(人民視覺)

「多年不見的大牙鮃又出現了,我們老漁民都覺得新鮮!」山東青島會場社區的漁民杜海生說,「海洋牧場裡,平常不咋見的小黃魚、鱸魚、黑頭多了,漁船出去一個多小時,就能撈上100多斤梭子蟹。」

滿載而歸的杜大爺也曾經歷無魚可捕的苦悶。「那些年撈得太狠,出去一趟都帶不回啥!」改變發生在興建海洋牧場以後,投放廢舊漁船、移植海藻、放流魚苗蝦苗,「像放牧牛羊一樣放牧魚蝦。」

趕海變牧海,水質淨了,環境好了,海洋資源也恢復了。約300萬平方公裡的主張管轄海域,1.8萬多公裡大陸海岸線,成千上萬座堪稱海上明珠的海島……作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中國堅持「保護優先、生態用海、集約節約用海」新理念,創新海洋生態保護模式,「藍色海灣」「南紅北柳」「汙染防治攻堅戰」等一項項重大工程大力推進。

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人和,中國海洋生態保護成效顯著。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人海和諧共生,「藍色國土」正奏響耕海牧漁新歌。

整治海灣:把最好的岸線還給自然,把最美的海灣留給百姓

浙江溫州洞頭。乾淨澄澈的海灣像一塊碧玉,柔緩的波浪輕輕湧動,柔軟潔白的沙灘上,人們光著腳開心地嬉戲。

「水溫20攝氏度、波浪2級、能見度良好、漂浮物零……」洞頭海洋生態與藻類研究院院長李昌達盯著沙灘電子屏上的藍色海灣指數,露出了笑容,「每天,這些指數幫助市民遊客了解海灣實況,還能指導漁民出海。」

「你想像不出這裡以前啥樣。」李昌達掏出一張老照片,畫面上碎石裸露、汙水橫流、岸線破碎。「當時村民為了生計,填海造地、挖沙蓋房。景觀變得髒亂差,還因為缺了沙子的緩衝,海浪直接拍岸引發災害。」

今昔巨變,得益於生態治理。

先治汙——洞頭區率先成為全國第一批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的18個城市之一。把直排沙灘的汙水管網集中改造,淨化處理後再排放,又把山體水引流到海裡,防止變成洪水汙染大海。

再修復——「控制好汙染源,再進行碎石整理和新沙堆放,沙子的粗細都要精心挑選。」李昌達捧起把沙子放在手心細細研磨,「經歷了多次颱風天氣,沙灘沒被卷跑,我們的修復經受住了考驗。」

岸邊,一溜錯落有致、整潔有序的房子映入眼帘,牆體都塗刷上了鮮亮的色彩,配上碧海藍天,宛如闖入了童話世界。外出打拼的東岱村村民,看到家鄉環境變美了,紛紛回鄉開上了民宿。

如今,洞頭整個「藍色海灣」整治區域的民宿已有151家,佔全區六成多,戶均年收入10萬元以上,帶動了千餘名漁民農民創業就業,真正實現了修復一片沙灘,激活一個村莊,帶動一片經濟。

沙灘整治修復,僅僅是自然資源部「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的一部分。海洋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廊道建設,在洞頭也一刻沒有落下。

「颱風天,我們都來東沙漁港避風。」陳阿婆打漁多年,對漁港了如指掌。「過去漁港能容納600多艘漁船,但後來淤泥堵塞、塑料瓶泡沫箱遍地,漁民都不願來嘍。」

重拳出擊,海底清淤疏浚,東沙漁港水深平均提升2.7米,水質改善了,淺灣終於又變回了美港。

精準發力,建設海洋生態廊道。依託洞頭獨特的海石崖地貌,景觀由點及面、串珠成鏈。

海洋和陸地唇齒相依,如果傷害了海洋生態,也會對陸地生態和生態全局造成損害。「碧海潔灘同樣是金山銀山。」洞頭的海洋生態治理實踐,幫海島群眾換了一種方式「靠海吃海」,也讓這片藍色海灣成為美麗的海上花園。

放眼全國,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海灣整治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尤其2018年《國務院關於加強濱海溼地保護 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印發以來,自然資源部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續以高壓態勢震懾違法圍填海,加強用海監管,嚴格審核用海項目,並加強圍填海歷史遺留區域的生態修復。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爭取把最好的岸線還給自然,把最美的海灣留給百姓。

海洋放牧:讓水下荒漠變「森林」,實現對大海的反哺

打開一段歷史影像,大塊的人工魚礁被扔進貧瘠荒涼的海底。一年、三年、五年……當屏幕上的時間數字向後推移,畫面終於發生了神奇變化。藻類在礁石著陸,魚蝦貝類「安家落戶」,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這是河北省祥雲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裡的一幕。十幾年海洋生態修復,這裡的海底「荒漠」耕成了茂密的「森林」,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也有了。

祥雲灣地處灤河與薊河的入海口,有著獨特的牡蠣礁資源,一度灘淨岸美、水清藻綠、沙蟹如潮。隨著沿海經濟發展,過度捕撈、環境汙染等原因,海裡的牡蠣礁體銳減,生物多樣性下降。河北樂亭縣閆各莊村漁民李慶春回憶:「拖網的網眼越來越小,捕到的東西卻越來越少,一些魚類幾乎絕跡。」

海洋生態惡化,令人痛惜不已!從2005年開始,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聯合中國海洋大學,與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共同進行技術攻關,建設以人工魚礁為主體的海洋牧場。

「把礁石投放到海底,本質上是人工為藻類『搭臺』,為魚兒造窩。」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初期有些費力不討好,常常一船幾十萬元的構件礁,投進水裡幾天就消失不見,而且見效非常慢。但看準了就不能放棄,「我們背負著巨大壓力,堅持投礁。」

投放人工魚礁,背後是一套嚴密的海洋生態修復邏輯。礁石入海,牡蠣就找到了著床點,馬尾藻、剛毛藻、海膜、孔石蓴等藻類才能附著在牡蠣上。有了藻類,魚蝦蟹貝等自然就聚集過來。

年復一年,2.35萬畝泥沙質人工魚礁生態系統工程效果良好,水質清澈,礁區內生物量是非礁區生物量的30倍以上,帶動海產品養殖、飼料加工、海產品交易、海產品加工、休閒漁業等上下遊產業,直接及間接帶動2000餘名漁民就業,漁戶年人均收入達4.5萬元。

海洋牧場應該「牧」什麼?各地集合優勢、因海制宜。山東省芙蓉島西部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大規模推行「貝、藻、參」立體生態循環養殖,上層養殖龍鬚菜,中層養殖扇貝,底層投礁、底播增殖海螺、牡蠣和海參。海南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海洋牧場內,排排珊瑚茁壯成長、搖曳多姿。

數據顯示,從2015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創建工作算起,截至目前已創建五批110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相比單一的增殖放流方式,海洋牧場之於生態修復具有長效性、系統性等優勢。」專家說,海洋牧場本質上是一個抓手,從保護修復海洋生態做起,實現海洋生物的自我補充,對海洋漁業資源枯竭進行根本修復,實現對大海的反哺。

無數實踐證明,只有充分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完整和平衡,才能實現漁業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綠色發展。實現海洋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陸海統籌、節約利用,始終把海洋生態保護擺在突出位置。

生態修復:在海底「種樹」,把紅樹林變成金樹林

「阿嬤,你看種好了多漂亮。」「阿公,種上了,你還能拿林子管護費……」

洪榮標至今記得,當年自己調入廈門海洋與漁業局的第二天,就被派到翔安區去協調海灘「種樹」。

種的啥樹?這樹不一般——樹冠龐大、根系發達、深扎水中,表皮暴露處呈紅色。沒錯,就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紅樹林。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以14%的國土面積,承載了40%的人口,創造了60%的國內生產總值。本世紀以來,沿海地區圍填海規模日益增大,用途擴大到港口物流、臨海工業和城鎮建設等,導致濱海溼地面積持續減少。

彼時,為響應國家保護海洋生態的號召,廈門市選定下潭尾村作為試點,開展紅樹林試驗性種植。

「當時村民為了生存,把濱海溼地統統圍起來搞養殖。突然不讓人幹了,牴觸情緒很大。」為了做通工作,洪榮標跟著當地幹部一趟趟往村民家裡鑽。

滄海桑田。16年後,人們愛惜紅樹林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但保護紅樹林的工作仍在繼續,幫助廈門築起更加堅實的海上綠色長城。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紅樹林研究團隊的陳光程和同事們定期在紅樹林開展溼地調查。「我們想弄清楚,紅樹林生態修復後,生態系統如果變化,溼地功能是否得到提升。」

在紅樹林學術界,流傳著很多動人的故事。以林鵬院士、盧昌義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們,都是打著赤腳站在灘涂、水中,一寸寸確認紅樹林生長的土壤,親手栽培幼小的樹苗,他們對海洋生態的重視和熱愛,激勵著年輕人。

老廈門人林敏,每天清晨都要在篔簹湖跑步鍛鍊,觀賞悠閒覓食的白鷺群。「70年代圍海造田讓篔簹港變成了篔簹湖,紅樹林沒了,魚蝦也不見蹤影。」林敏說,從80年代開始,市裡對導流堤灘涂進行改造,2000年開始複種上了紅樹林,童年記憶裡的生態景象慢慢復原,離去的魚兒鳥兒都回來了。

如今廈門的紅樹林連綿成片,遍布島內外灘涂,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是名副其實的「城市綠肺」,還有效帶動了科普、旅遊、休閒和觀賞等產業發展,紅樹林成了「金樹林」。

在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紅樹林修復和研究等工作有序展開,我國紅樹林面積減少的趨勢得到扭轉。在全球紅樹林面積整體遞減的同時,我國卻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淨增」的國家之一。此外,全國退圍還海、退養還灘、退耕還溼的工作有序推進,被修復的濱海溼地累計已達8000多公頃。

嚴守保護紅線,彌補生態欠帳。自然資源部將繼續依託「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推進工程建設,今年計劃完成紅樹林修復100多公頃,濱海溼地1200多公頃。同時,依託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充分發揮生態系統防潮御浪、固堤護岸的減災功能,實施海堤生態化建設,對連島海堤、圍海海堤和海塘等沿岸建設工程整治改造,構建更具韌性的海岸帶綜合防護體系。此外,針對全國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的現狀調查也在進行中。

保護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我國海洋事業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藍色經濟點燃綠色引擎,201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2%,海洋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建設海洋強國的航道上,中國這艘巨輪風帆高揚、勢頭正勁。

(記者 劉詩瑤 朱雋)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8月03日 第 04 版)

相關焦點

  • 東方海洋:科研助力 讓「耕海牧漁」更智慧
    膠東在線4月25日訊(記者 孫宗順 劉妙 攝影 李剛)截至2018年末,煙臺已建成百萬畝海洋牧場,規模全國最大;全市封閉循環水養殖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全市水產種苗業實現產值29億元,繼續保持全省領先……25日,2019聚焦海洋經濟大市建設媒體採訪團走進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方海洋),直觀感受東方海洋如何依託科研力量,讓「耕海牧漁
  • 煙臺:耕海牧漁開發蔚藍沃土
    從向海而生因海而興,到靠海吃海資源衰退,再到如今修復海洋愛海護海,在海洋牧場的加持下,漁業養殖逐漸走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攜手並進的道路。四人養千噸魚乘船數小時,記者終於踏上了長鯨1號。「平臺上只有4個工作人員,承擔著1000噸成品魚的養殖工作。」平臺負責人陳德剛對記者說。
  • 《海客健康》線上全球直播,共話中醫藥海外戰疫
    為推動更多中醫藥抗疫經驗傳播海外,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在全球抗疫中的作用,4月24日下午,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的《海客健康》欄目推出首期線上沙龍,以「全球疫情影響下,中醫藥的未來」為主題全球直播,並在騰訊視頻、抖音、快手、同步直播,受到廣泛關注。
  • 主播帶你揭秘「耕海1號」的科技範兒
    這幾天,朋友圈被「耕海1號」刷了屏。看過了美輪美奐的高清航拍,也欣賞了綻放在海上的旖旎美景,今天,我們要帶你去「海上花」看一看。說起「耕海1號」,你想到的打卡方式是什麼?是去領略耕海牧漁的海洋文化,還是欣賞四十裡灣的獨特海景?
  • 人民日報海外網:天大再辦「新式」地理科學專業
    (單雯 焦德芳 天津大學供圖)人民日報海外網:https://m.haiwainet.cn/middle/3542412/2020/0310/content_31738812_1.html(編輯 趙暉 陳錚傑)
  • 人民日報海外網:天津大學研發新型光催化材料
    (單雯 焦德芳 天津大學供圖)人民日報海外網:http://m.haiwainet.cn/middle/3542412/2020/0326/content_31752220_1.html(編輯 趙習鈞 於丹陽)
  • 重基礎 看潛力 -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左)為信息電子領域獲獎人黃芊芊(右)頒獎。主辦方供圖11月14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50名獲得2020年「科學探索獎」的青年科學家手持獎盃,在舞臺上合影留念。臺下,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兩院院士和知名科學家齊聚一堂,為科學界的「後浪」送上鼓勵。
  • 本周網紅:「海知了」
    ▽沒錯,我就是最近在石老人附近出現的「海知了」啦!聽說我在青島成了網紅?有、有點害羞呢…我的真名其實是解放眉足蟹也可以叫我海蟬蟹、海節令我可不是蟬蝦!如果你們把我當成這傢伙我可是會生氣的!聽過了專家的科普很多人對我們的看法也有了改變甚至連@人民日報 都對我進行了轉發報導!
  • 日照漁民節,漁與海的深情見證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就像漁家人的布兜,伸手就掏了不盡的海味兒,「鎮鮮」! ——大海又是一個巨大的布兜,一上了船、出了海,人就裝進了海的布兜,遇風遇浪,是生是死,大海說了算! 千百年來的傳說中,海底是有龍王的。 於是,細軟的沙灘之上,離海最近的地方,立起了龍王廟;以海為生的人們,過起了漁民節。
  • 大連有個網紅景點,有草原和牧場,值得去看看!
    包含:動物牧區、童話森林以及會耕部落,二期奶牛工社(原養殖基地原址)、為木有小鎮,三期則由文創園、民宿等配套組成,是帶孩子帶老人家閨蜜出遊的好去處。三寰牧場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英歌石植物園旁,這裡有一望無盡的綠色草原,可以和奶牛、山羊、羊駝親密接觸。
  • 中國船舶集團與山東海洋集團籤訂戰略合作協議,「耕海1號」二期
    記者了解到,為了加快推動海洋牧場轉型升級,高起點、高質量制定海洋牧場綜合體「山東標準」「山東模式」,加速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布局,山東海洋集團還與中國船舶集團籤訂了「耕海1號」二期項目建造合同。作為全國首制裝備休閒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一期項目已於今年7月份在煙臺正式運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牢記囑託 走在前列 全面開創|耕海探洋叫響「山東製造」
    7月10日運營至今,這朵「海上花」成了網紅。「海上花」大名叫「耕海一號」,它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集漁業養殖、休閒漁業、科技研發、科普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尉巖介紹,「耕海一號」在主體結構設計和技術層面進行了突破,諸如可移動坐底式結構、新材料網衣、智能化設備等都是創新,這才有了漁業養殖、休閒垂釣和海洋文化旅遊的有機結合。
  • 海外網深一度:又出問題,波音深陷「多重危機」
    來源:海外網屋漏又逢連夜雨。在空難和疫情兩座大山下的波音公司又遇上了麻煩。當地時間9月7日,波音787客機被曝出存在安全製造問題。該公司南卡羅來納州工廠生產的部分零件,不符合自身的設計和製造標準。據悉,美國航空監管機構已經著手重新審查波音的質量控制問題。分析人士指出,這是自波音737MAX發生墜機事故以來,波音公司面臨的又一起挑戰。
  • 提升海之魅力 打響雷州濱海旅遊品牌
    萬眾期待喜迎開漁 千帆競發耕海牧魚    千帆競出海,喜迎開漁來。16日上午11時許,雷州烏石國家級中心漁港一派鑼鼓喧天,彩旗飄揚,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備受矚目的湛江開漁節雷州烏石分會場啟動儀式在此舉行,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簡樸而又隆重的儀式,祝願漁民開啟新一輪的耕海作業一帆風順,滿載而歸。
  • 《人民日報》頭版!大鵬成為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靚麗名片
    近日 大鵬新區又上了《人民日報》 這一次是《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頭版! 圖片說明為: 廣東深圳大鵬新區 是深圳的「生態特區」和「旅遊旺區」 通過《人民日報
  • 於嘉樂新歌《信了你對我撒的謊》上線,挑戰歐美電音曲風獲贊
    11月18日,於嘉樂新歌《信了你對我撒的謊》全網上線,引發全網熱議。於嘉樂首次突破性嘗試歐美電音風格,用深情男聲唱出傷感歌詞,傳達出愛情回憶中的甜美與現實的冰冷對比,擊中聽眾內心。於嘉樂新歌《信了你對我撒的謊》強勢上線「於式」深情唱腔催人淚下由廖偉志作詞作曲,於嘉樂演唱的新歌《信了你對我撒的謊》11月18日在各大音樂平臺全網上線,這首歌以通俗的歌詞寫出回憶中愛情的甜蜜,與分開後的冰冷。
  • [HK]昊海生物科技:海外監管公告 - 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HK]昊海生物科技:海外監管公告 - 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審計委員會2019年度履職報告 時間:2020年03月27日 09:12:59&nbsp中財網 原標題:昊海生物科技:海外監管公告 - 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審計委員會2019年度履職報告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會審計委員會
  • 海外網評:美美與共,演繹亞洲文明大合唱
    (海外網評論員 王法治)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31557547,.海外網評
  • 牧師網紅,樂評賈斯汀·比伯新歌《Holy》
    沒想到的是,網紅牧師輕鬆發出愛的「化骨綿掌」,硬是挖掘出這首風格暗黑的歌曲背後真切的福音需求。預想的尷尬、衝突,變成了感人親切的福音現場,Chris還隔空向碧莉表示關懷。(精彩PK可以戳上圖回看)最近,二貨青年的「黑手」又伸向了賈斯汀·比伯的新歌《Holy》。懂潮流的你,這就來領教一下Chris牧師的手段吧。看完有沒有發現Chris牧師的福音功力依然強勁?
  • 麗江古城謀創新 - 人民日報海外網
    資料圖片製圖:潘旭濤本報記者 葉曉楠 李 貞《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7月09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