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耕海牧漁開發蔚藍沃土

2021-01-09 山東頻道

◇從原始捕撈到科技養殖,從被動粗放到精緻發展,海洋牧場讓蔚藍海洋正變成「海上糧倉」◇「大漁帶小漁」,海洋牧場企業引領組建漁民專業合作社,有效整合16萬畝海域,實現大規模海域使用權流轉◇每一個礁體都是一個「生態銀行」。投礁區全年生物資源量是未投礁區的2.6倍到6.4倍

位於渤海灣中央、黃渤海分界線中點附近,有一座長寬各66米、高30多米的鋼質龐然大物。

這是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長鯨1號」,目前中國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網箱。在這裡,每年能養1000噸魚,設計使用壽命10年,相當於100個普通網箱,但日常僅需4名工人即可完成全部操作。

從灘涂到海洋,從淺藍到深藍,養殖換了底色,漁民換了戰場。從向海而生因海而興,到靠海吃海資源衰退,再到如今修復海洋愛海護海,在海洋牧場的加持下,漁業養殖逐漸走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攜手並進的道路。

四人養千噸魚

乘船數小時,記者終於踏上了長鯨1號。

「平臺上只有4個工作人員,承擔著1000噸成品魚的養殖工作。」平臺負責人陳德剛對記者說。

長鯨1號配備國內首個通過美國船級社檢驗和漁業船舶檢驗局檢驗的網箱設施,依託自動投餌、水下檢測、成魚回收、雲數據處理等多項技術,養殖效率成倍提升,人工成本大幅下降。

記者看到,在養殖網箱中,許氏平鮋和大瀧六線魚分層而居,充分利用空間的同時,節省餌料。「許氏平鮋售價40元一斤,大瀧六線魚52元一斤,如果1000噸成品魚全部能在明年休漁期賣出,利潤能有5000萬元左右。」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說,海洋牧場的生產能力和效率明顯優於傳統養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補充力量。

海洋牧場使附加值較高的魚類規模化養殖成為現實。

在萊州灣東部的明波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一個距離海岸10公裡、周長400米、有著16萬立方米水體的圓形生態圍網內,斑石鯛、半滑舌鰨、紅鰭東方魨真鯛等魚類在此生長。

「依託核心育種技術和海洋牧場的養殖條件,公司現在年產半滑舌鰨、紅鰭東方魨斑石鯛等高檔水產品1000噸,年產值1個億,利潤3000萬元。」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升對記者說。

山東省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介紹,當地擁有國家級海洋牧場14處,佔全國總數的八分之一,總面積超過110萬畝,產業鏈年產值突破500億元,平均畝產近5萬元。

養魚也接力

在山東長島大欽島鄉,記者提起離島不遠的長鯨1號,當地漁民總會豎起大拇指:「原本以為這個鋼鐵大傢伙會耽誤我們搞養殖賺錢,後來發現它不但不搶生意,還給我們帶來不少收益。」

傳統漁業養殖模式下,養殖戶從幼魚苗到成魚養殖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期間發病概率高,且養成後市場銷售狀況不確定,養殖收益不能保證。

「海洋牧場網箱及平臺建成後,公司與周邊中小型養殖戶籤訂中苗魚供應合同,養殖戶按照公司要求及標準養殖,養殖到一定規格後,公司負責收購,並投入海洋牧場網箱中繼續養殖。」陳德剛說。

記者了解到,這種「接力養殖」實現了養殖戶和海洋牧場的雙贏:養殖戶養殖周期縮短,有效規避市場風險,保證養殖收益;海洋牧場接收的中魚苗可保證供應數量和質量,減少損耗成本。

在李傳強看來,海洋牧場大多專注於養殖難度大、需要技術加持的遠海養殖,能夠與散戶漁民形成術業有專攻的默契配合,共同開發蔚藍沃土。

通過「大漁帶小漁」模式,煙臺當地實力較強的海洋牧場企業引領組建漁民專業合作社,有效整合16萬畝海域,實現了全省最大規模的海域使用權流轉。截至目前,當地漁民合作社達到300家,輻射帶動2萬多戶漁民增產增收。

海洋牧場的綜合效益不止於此。當記者登上位於煙臺市區漁人碼頭以東海域的「耕海1號」海洋牧場平臺時,遊客張先生興奮地向記者展示他的「戰果」:一個小時左右,他就從網箱中釣到了14條加吉魚。「這些魚的價格比市價高一些,但是自己釣的,意義不一樣。」

耕海1號平臺負責人、山東海洋現代漁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尉巖介紹,平臺共四層,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域,可以喝咖啡、垂釣、吃飯、看科普電影等等。預計年產魚類15萬公斤之餘,年遊客接待量將達到5萬人次。

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柏對記者說,未來當地將通過集團化運營,建設深海大網箱100個,以點帶面,逐漸形成具有典型示範作用的三產融合試點牧場,為全國探索海洋牧場多元融合發展、提升綜合效益提供經驗。

舍近以求遠

夕陽下,漫步於長島南長山島的環島木棧道上,滿目皆是海天一色的碧藍,岸邊的彩色環島騎行車道上不乏偕伴賞海景的自在身影。海邊退潮後的石縫裡,偶爾可見幾尾小魚和蟹子穿梭其中。

眼前的美景讓人很難想像,這裡曾被海參育苗大棚和近岸養殖設施佔據,海水被不同程度汙染,當地居民苦不堪言。

「附近海域建設的多個海洋牧場,使長島有了既能夠保障養殖戶生計,又可以恢復良好生態的兩全之策。」長島綜合試驗區工委副書記李俊傑說。

海洋牧場日益成熟的「耕海牧漁」生產方式賦予漁業更科學的養殖方式和更廣袤的發展空間,讓深遠海成為「良田」。

「較遠的海域空間相對充足,可以更加科學地控制養殖密度,增加產量。」長山海珍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德連說,雖然從近海轉移到遠海,養殖成本有所增加,但產出的海參、扇貝、牡蠣等個頭大,品質更好,從長遠來看能夠獲得更多收益。

同時,海洋牧場在潛移默化間改變著海域生態,有利於延緩甚至改善海洋荒漠化。

在明波水產公司,記者看到一個用於展示的人工魚礁實物,金字塔形狀的混凝土構件上的「枝枝叉叉」可以在不影響洋流整體流向的情況下,在魚礁範圍內減緩水流速度,並形成回流,為水生動植物創造生活空間。

每一個礁體都是一個「生態銀行」。礁體表面富集了大量的牡蠣、脈紅螺等貝類,礁區聚集大量斑石鯛、梭魚、大口蝦虎魚、黑鯛等野生魚類。

「我們從2010年開始投礁,至今完成了1萬畝人工魚礁建設。魚礁幾個月起就開始附著藻類,慢慢地魚蝦蟹貝就來了,而魚的代謝物正是藻類所需要的營養物。」李文升說,投礁區全年生物資源量是未投礁區的2.6倍到6.4倍。人工魚礁還能避免拖網作業,防止過度捕撈,實現良性循環。

「通過海洋牧場建設,建立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篩選適宜的生物修複種類開展規模化增養殖,可對水質和底質起到有效的調控和修復作用。」楊紅生說。 (參與採寫:王凱)

相關焦點

  • 主播帶你揭秘「耕海1號」的科技範兒
    這幾天,朋友圈被「耕海1號」刷了屏。看過了美輪美奐的高清航拍,也欣賞了綻放在海上的旖旎美景,今天,我們要帶你去「海上花」看一看。說起「耕海1號」,你想到的打卡方式是什麼?是去領略耕海牧漁的海洋文化,還是欣賞四十裡灣的獨特海景?
  • 山東煙臺:做好海洋經濟大文章
    這個由山東煙臺中集來福士公司自主研發建造,有37層樓高、足球場般大小的海上「巨無霸」,能在15級颶風中屹立不倒、作業自如;從貝類中提取具有抗腫瘤功效的活性物質,從魚鱗、魚骨中提取防治心血管病和關節病的硫酸軟骨素原料藥……曾生產傳統生化藥的東誠藥業,把新藥開發的目光從陸生動物轉向海洋,「發掘」了許多寶貝。向大海覓寶,向深海挺進。
  • 中國船舶集團與山東海洋集團籤訂戰略合作協議,「耕海1號」二期
    12月21日,中國船舶集團與山東海洋集團在濟南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船舶業務、內河港口航道開發、新能源開發利用、現代海洋牧場及冷鏈物流等領域開啟全面深度合作。記者了解到,為了加快推動海洋牧場轉型升級,高起點、高質量制定海洋牧場綜合體「山東標準」「山東模式」,加速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布局,山東海洋集團還與中國船舶集團籤訂了「耕海1號」二期項目建造合同。作為全國首制裝備休閒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一期項目已於今年7月份在煙臺正式運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深耕碧海,牧漁未來——廣東海洋牧場建設駛入「快通道」
    在深圳大鵬海洋牧場種珊瑚,陽江啟動「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戰略合作,全國首臺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遊平臺「澎湖號」投入運營,成為省內首個「可遊玩的海洋牧場」……近年來,廣東省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高度重視海洋牧場建設,堅持把海洋牧場建設作為保護海洋生物資源、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提高漁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大力打造藍色糧倉,蔚藍的南粵海洋正奏響一曲
  • 東方海洋:科研助力 讓「耕海牧漁」更智慧
    膠東在線4月25日訊(記者 孫宗順 劉妙 攝影 李剛)截至2018年末,煙臺已建成百萬畝海洋牧場,規模全國最大;全市封閉循環水養殖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全市水產種苗業實現產值29億元,繼續保持全省領先……25日,2019聚焦海洋經濟大市建設媒體採訪團走進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牢記囑託 走在前列 全面開創|耕海探洋叫響「山東製造」
    「蛟龍」號讓科學家得以前往海平面6500米以下開展研究,「深藍一號」開創世界溫暖海域養殖三文魚先河……耕海探洋,裝備先行。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煙臺基地時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所屬國有企業,一定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研發和掌握更多的國之重器。
  • 煙臺「耕海一號」打造海洋牧場新發展模式
    美麗的煙臺「四十裡灣」海域「耕海一號」海洋牧場全貌  「耕海1號」是智能化大型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位於美麗的煙臺「四十裡灣」海域,採用鋼質坐底式結構,真正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生態化,將智慧漁業、休閒漁業
  • 外地遊客抓海蝨子當美味 煙臺人稱「太嚇人」
    海蝨子(資料圖)  水母網8月30日訊(YMG記者 姜曉)黑色的海蝨子,許多煙臺人下海都要躲著它,卻有外地人把它當做「寶」。昨日,天津遊客劉先生來電:「你們煙臺人叫海蝨子的一種海蟲子,我們撿回家烹飪,發現美味可口!大海的資源取之不盡,你們完全可以研究利用起來。」  外地客:海蟲子是美味!
  • 外地遊客抓海蝨子當美味 煙臺人稱「太嚇人」(圖)
    海蝨子(資料圖)    水母網8月30日訊(YMG記者 姜曉)黑色的海蝨子,許多煙臺人下海都要躲著它,卻有外地人把它當做「寶」。昨日,天津遊客劉先生來電:「你們煙臺人叫海蝨子的一種海蟲子,我們撿回家烹飪,發現美味可口!
  • 煙臺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成果出爐 透視1038公里海岸線
    調查背景:    1038公裡的海岸海島曲線,賦予了煙臺優美多姿的濱海風情,更為我市陸海統籌發展提供了廣闊天地。闊步走向蔚藍,摸清海岸帶綜合地質情況是一項基礎性科學工作。    水母網7月25日訊(YMG記者 侯召溪 通訊員 耿仁東 李明 於劍鋒 攝影報導)紮根煙臺59年的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懂海、愛海,更勇於闖海、弄海,先後在我市探明了亞洲首個海底煤礦、中國最大的單體金礦,耕海探寶、查油勘氣,打開了海底寶藏大門。
  • 【動能轉換看煙臺】中集來福士由「油」轉「漁」 進軍布局全球「大...
    JOSTEIN ALBERT由 Nordlaks、NSK Ship Design共同開發設計,中集來福士進行基礎設計、詳細設計和總裝建造。工船全長385米,型寬59.5米,總面積約等於4個足球場首尾相接,由6座深水智能網箱組成,養殖規模可達1萬噸,約合200多萬尾三文魚,是全球首條通過單點系泊系統進行固定的養殖裝備。
  • 新動能·新山東|煙臺:在海洋經濟戰略中崛起的藍色之都
    水母網11月13日訊(記者張奕)煙臺是被時代眷顧的濱海之城,它的興衰,與海洋息息相關。在文人眼中,《煙臺的海》是一篇散文,也是一首詩。散文裡的煙臺,是中國沿海城市中少有的北面臨海的城市。現代詩裡的煙臺,是兒童文學作家冰心的第二故鄉,煙臺的海與山、水兵與燈塔,讓冰心寫出了富有「海化」風格的文字。
  • 「新動能·新煙臺——雲端聚焦製造業創新」媒體行|正海生物:堅持...
    「新動能·新煙臺--雲端聚焦製造業創新」媒體行|正海生物:堅持「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眾日報記者 楊秀萍2020-10-30 23:31:38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埠腔修復膜、生物膜、皮膚修復膜、骨修復材料……這就是煙臺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對外展出的全部產品
  • 臺商談朝陽街開發方向:打造煙臺的"女王頭"(圖)
    開發朝陽街,焦佑倫躊躇滿志。    水母網11月19日訊(YMG記者 孟憲臣 孫長波 文/圖)煙臺山上,緩步徜徉於使館群;煙臺山下,仔細端詳百年老街區。    煙臺山與朝陽街區的保護與開發,未來步向何方?    幾天前,將有望參與其中的臺灣華新麗華集團董事長焦佑倫,給出自己的思考:「煙臺山與朝陽街區的開發,不能以簡單的商業地產概念看待,也不是集合旅遊和商貿功能的酒吧街,應該是一個涵蓋創意、創業等多元主題的綜合生活區!」
  • 中國打造世界最長海底隧道,跨海連接大連、煙臺
    當然我國也不例外,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斥資2600億,中國基建再次出手,打造世界最長海底隧道,跨海連接大連、煙臺。在廣闊的黃海側大連灣海域,目前連接大連境內南北的大連灣海底隧道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當中,而與北方最長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緊密相連的,是中國即將建造超百裡的跨海通道,將大連和煙臺兩地跨渤海連接起來,其隧道長度將超過54公裡的日本青函海底隧道,位居全球隧道長度之最。
  • 煙臺非遺傳承人梁巧豔用六幅作品六種顏色表達文明主題
    水母網5月29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劉晉 攝影報導)文明城市是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作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煙臺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昨日,煙臺剪紙非遺傳承人梁巧豔用剪刀記錄下了煙臺創城的真實一面。創城全景圖由六幅剪紙作品組成,「不同主題用不同顏色來表達,可以給觀眾以直觀感受。」梁巧豔告訴記者,「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非遺傳承人,我想以我市寶貴的文化遺產為載體,為創城凝心聚力。弘揚仁愛之心,倡導孝敬之心,增強責任之心,加強個人品德建設,以優雅得體的文明言行,塑造煙臺人文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