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中國船艇的曙光
迎面駛來的一艘船平穩地劈浪而來,如此造型別致的船型,把參觀者的目光吸引住了。這船狀似有三個船頭:兩個在水下,一個在水上;兩個形如"潛艇"的尖錐圓柱體,將主船體穩穩浮起。
形成了寬闊的甲板上,不僅布置有流線型的駕駛室,還足足可以停放一架直升飛機。
這就是汕頭大洋船舶工業總公司和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共同為國家海關總署設計建造的我國第一艘小水線面雙體船--「海關201艇」,該船於4月3曰正式交付拱北海關三門島監管站,成為我國第一艘高性能的海關監管艇。
小水線面雙體船是世界上近三十年來開發出的一種新船型,它在海關緝私、海事教難、旅遊交通、海洋科學考察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該船由於具有水線面小和良好的耐波性,已成為各國造船和海事界近年來普遍關注的"新寵"。
我國首次開發的小水線面雙體船,專家們一致認為有多處創新:在世界百噸級的小水線面雙體船上,成功地採用了斜(折角)軸系的推進動力傳動,尾軸推進功率傳遞效率達到92%以上,又有效地解決了振動問題;首次採用了鋼和玻璃鋼混合的結構形式;創造了研製高性能船設計建造周期只有1年多的全國先進紀錄。
「海關201」號艇準備下水
對於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國有小型企業,走出自己的一條高科技產業化的創新之路,填補了造船工業的一項技術空白。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理事長、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總理王榮生給予極高評介,認為它象是"21世紀中國船艇的曙光"。
中國的第一個"吃膀蟹者"
從1973年美國率先設計建造了世界第一艘實用型小水線面雙體船之後,日、英、德等國便著力研發這種新船型。各國在90年代更是加緊開發步伐,特別是美國在開發新一代小水線面船的勢頭有增無減。
其實,早在70年代初,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就開始對小水線面雙體船有關技術進行跟蹤研究,在設計與試驗技術上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積累。大洋船舶工業總公司謝家驥總經理以企業家敏銳的目光,經過認真調查發現:軍、民兩種領域在海上作業的眾多部門對此型船會有需求的。於是,作為造船行業「小阿弟」 的大洋船舶工業總公司,主動與從事國防科研的"老大哥"--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的"聯姻",形成了"產研結合"的新機制,開始了艱難、曲折的的準備建造小水線面實船的技術開發與市場開拓之路。
應當說,到90年代中期,我國在技術上己經具備了設計和生產了小水線面雙體船的能力,然而,由於市場經濟發育尚不完善,仍然找不到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在中國潛在的用戶都不願冒技術風險,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1999年,國務院作出了"強化海上打擊走私力度"的指示。具有創新觀念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國家海關總署領導及機關主管人員等在聽取國內知名專家鄭明海軍少將和程天柱總工程師等的建議之後開始考慮:海關的緝私和監管艇採用高技術、高性能的船。當海關得知小水線面雙體船特別適合用於監管作業,但外國在這方面對我實施技術封鎖或者要高價,而我國自己有能力自行設計生產這種高性能船舶的時候,於是在國務院領導的支持下高瞻遠矚地採取果斷決策,即使冒一定的技術風險,也選擇國內技術自己設計生產。在海關總署領導下,大洋船舶工業總公司和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的專家們,經過現場調研、方案論證、專家評審等科學程序,積極準備把可吃的"螃蟹"拿出來。
充分利用國內資源 堅持自主開發
"只有優秀的設計,才有合格的產品"。兩個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們首先抓好設計關,對於影響艦艇性能的數據和尺度,堅持通過試驗或其它科學的辦法解決後才進入施工。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船舶工程專家吳有生的帶領下,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幾位專家反覆多次進行船模水池試驗,又進行多方案優化設計計算;大洋船舶工業總公司總工程師何正曼從總體設計全局出發,統籌兼顧,反覆改進完善設計方案;海軍工程大學幾位教授放棄春節休息突擊運用有限元計算,摸清了艇體結構應力分布,掌握了該艇在各種波浪載荷下的受力情況。各路專家在大洋船舶工業總公司的組織指揮下為提供一份合格的設計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在大洋船舶工業總公司內部成立了總經理領導下的「三師體系」由他們分別領導設計、工藝和質量工作,具體解決施工建造過程中的難題,為確保道道工序的高質量,他們對船臺、車間約有關工藝裝置等進行了適當技術改造。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中國船級社質量體系認證要求和駐廠海軍代表質量監督要求嚴格控制質量。
辛勤的汗水終於澆灌出豐碩的高科技之果。下水試驗結果已經證明:此船在線型、主尺度、耐波性、快速性等設計方面都比較優化,為我國高性能新船型科學技術填補了一項空白。她的成功推出,為我國開拓這一領域的國內外市場,已經開創了美好的前景。
不怕風吹浪打 勝似閒庭信步
中國首艘實用的小水線面雙體船的誕生經歷了很多風浪難關,由於造船企業家與科學家的團結合作奉獻精神、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科學態度、靈活機動的市場經濟機制,終於一個一個地被克服了。該艇建造合同是在1999年12月29日由國家海關總署與大洋船舶工業總公司籤訂的,2000年3月30日開工,10月27日下水,12月7日開始系泊試驗,2001年1月開始海上摸底試驗,3月轉入海上試航,4月3日正式交船。很多大船廠,著名研究設計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在參觀後都讚揚小廠辦成了大事。海軍原副司令張序三中將,海軍原裝備技術部部長鄭明少將聯合題詞「不怕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既是對中國首艘小水線面雙體船優異的耐波性能的讚譽,又是對參與這項工程所有人員不畏艱難,終於攀登高峰的表彰。這艘船曾先後十餘次在汕頭港外海試驗,參試人員近600人次,僅個別人感到不適,所有其它人員都突出地感到耐波性優異、運動航態平緩舒適。遭遇過9級陣風、3米以上浪高,越過艇駕駛臺,兩艇的縱橫搖擺幅值都在設計指標之內。4月份一次約有2米浪高的海上演示活動中參加配合保障的有汕頭港務局的拖船、汕頭水產部門的漁政船、汕頭海關的快速緝私艇,這三艘艦艇排水量與海關201艇基本相當,但當天搖擺都較大,少的也在±15°,多的達到±35°。因此在這3艘船上的不少參演人員都發生了暈船嘔吐現象,唯有在海關201艇上的人員因搖擺小於±3°。無一人暈船,反而覺得當日海情不足以考核它的性能。鮮明的對比,更生動地顯示小水線面雙體船比常規船型的優越性。
參加「海關201」號艇下水的嘉賓依次為鄭明少將和鄭淑平、郭景路、程率等海關總署代表
4月14日,首艇離開汕頭船舶碼頭順利航渡到珠江口三門島開始服役,參加監管作業。但是"大洋人"並沒有真的去"閒庭信步",而是抓緊總結首艇經驗,進一步改進2號艇;又在積極提出小水線面雙體船系列方案,推薦給國家有關海事用戶部門,著手向海洋市場闊步前進,爭取更好地為我國海洋開發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