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中船重工28家研究所(部分)
航空母艦作為海上霸主,在各國海軍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決定航空母艦戰鬥力的主要因素,那就是是其上面承載的艦載機數量,所以航母的甲板面積越大,其承載的艦載機數量就越多。因此,各國只能通過不斷加大外飄來獲得較大的甲板面積。這就產生了雙體船和多體船的創想。
而在此前,好消息傳來,中船重工第七六O研究所6000噸級雙體船項目爆出,這也是世界首創的天才工程,讓廣大軍迷心潮澎湃,但我國為何要特立獨行,冒險建造雙體船呢?咱們娓娓道來。
事實上!多體船就是指船舶的吃水體不止一個。相反,可以分為兩到三個甚至更多。吃水是由額外的上層結構聯結成一個整體,即多體船。與最常見的單船相比,多體船的優勢是明顯的。其原因在於,它與水面的有效接觸面積比單船高出數十倍。雙船或多船,也是多年來愛好者們津津樂道的新艦類型。而且雙體航空母艦的優勢顯而易見。
我國海軍全面「下餃子」
具體地說,在同等吃水噸位下,兩艘或三艘航母的飛行甲板實用面積至少可達單體航母的2倍;而機庫如果建在兩艘吃水艦船之間和飛行甲板下面,其有效面積甚至可達單體航母的2.5倍以上。這就是說,如果是四萬噸級吃水噸位的雙體航母,那麼飛行甲板和機庫的有效面積將與八萬噸級以上的單體航母相當。
或者說80,000噸級的雙航母,其甲板和機庫將相當於160,000噸級的單艦。如此既減少了艦船材料,又增加了海上航空作業面積,是其它方法無法達到的理想狀態。另外,雙體航母穩定性更高,橫搖周期更長,這也是對海上起降飛機十分有利的條件。所以,既然好處如此之多,為什麼世界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出現過雙體航母,即使是大型雙體戰艦也很少見,只有試驗性的雙體快艇或快船呢?
這就是在於雙體船或多體船也有其固有的缺點。其最大的缺點是雙體結構比較適合中小型船舶,一旦達到萬噸級以上,各種不利因素就會增多。例如兩個身體之間的動力協調。若兩人在速度上各有不同的快慢,則會出現原地旋轉而不能正常行駛的情況。在側力失效的情況下,即使加上舵效也難以糾正。此外,大型雙體船或多體船的上層建築結構也不可做得太複雜、太重,否則整個船體的重心難以協調。但是,終究還是利大於弊的。
事實上!雙體船的首次實踐並非我國開的先河。在此之前,俄羅斯就已經開創了雙體船設計思路,只是不太理想。具體地說,據媒體報導,俄羅斯曾展示過一艘輕型航母,之所以能將重點放在這艘航母上,是因為這艘航母採用了史無前例的「雙體船」設計。但是,該航母的「雙體」部分並不能像普通雙體船那樣顯眼地顯示出來,其「雙體」的連接部分位於吃水線下面,這樣的好處是,航母可以擁有一艘輕型航母和一艘中型或重型航母所能承受的噸位!
而且從模型中也可以證實這個優點:停泊在該航母甲板上的艦載戰鬥機已有近20架,這還不包括該機庫中的飛機數量!而且難得的是,在停泊了這麼多艦載飛機之後,甲板上並不擁擠,甚至準備起飛和起飛區域都還能正常運行。
要知道如果一艘60000噸級的中型航母在其甲板上駐紮了這麼多的艦載機,那麼整個甲板將幾乎癱瘓,只有美國10萬噸級重型核動力航母的甲板能夠同時駐紮這麼多的艦載機,而且不會影響正常的彈射起飛,可想而知這樣的設計是天才式的。
但事實上!俄羅斯之所以要設計這樣一艘「奇葩」航母,最大的原因是缺乏資金和缺乏造船能力。儘管這艘「雙體航母」的甲板面積很大,但標準排水量僅為37,000噸,滿排也僅為44000噸,這一噸位介於輕型航母和中型航母之間。但是它的甲板長度只有304米,寬78米,吃水深度8.5米。
相比之下,遼寧號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為5.85萬噸,滿排6.75萬噸,甲板總長306米,寬70.5米。甲板帶機庫中也只有24架殲-15艦載戰鬥機,大約10架各種類型的直升機,這些都已經滿載了!可見俄羅斯這款「輕型雙體航母」的戰鬥力是如何強悍了。
而且俄羅斯這種「標新立異」的航母設計也引起了美國的注意,美國軍事專家推測,它能夠搭載28架米格-29 K左右的艦載戰鬥飛機,4架空中預警機,10多架卡-27反潛直升機。而且這種配置已經可以達到美軍一艘航母戰鬥力一半的水平,而且它還配備了「鎧甲-S1」彈炮一體的防空武器系統,能同時打擊15,000米以下、30公裡以內的4個目標,戰鬥力著實不同凡響。但是這種創新型武器似乎最終還是死於腹中,再也沒有進展消息。
而現如今似乎雙體航母的建設要成真了,據相關媒體報導,我國首艘6000噸級雙體試驗船已經合體成型,這艘雙體航母如果能夠投入使用,將填補多個空白,也將為未來的雙體航母提供更多的經驗,一時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具體地說,此前渤海船廠集團有限公司為中船重工第七六 O研究所建造的深海裝備綜合試驗船舉行了開工典禮。渤船集團董事長胡德芳在講話中,對領導、專家、職工及參與項目開發的所有人員表示感謝。深海裝備綜合試驗船是世界上最大的小水線面雙體綜合試驗船,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填補了深海特種裝備保障試驗平臺的空白,是中船重工發展戰略的重要成果。
七 O研究所張彥在講話中表示,該船是國家「十二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是國防科工局和中船重工十分重視的工程建設任務。通過前期的精心準備,七六 O所充分發揮了牽頭抓總作用,702和701所利用自身專業優勢進行設計,渤船集團建造船舶設施先進,建造設備一流,施工能力雄厚,我們對該船的建造充滿信心。我們期待著,在大家的真誠合作和共同努力下,深海裝備綜合試驗船能夠早日投入使用。
深海裝備綜合試驗船是我國第一艘最大的入級6000噸級小水線面雙體船,也是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小水線面雙體船,它運用了直流組網電力推進、定量聲學設計等先進技術和理念,可以在兩極以外無限航區航行,承擔深遠海海域聲學測試和深海空間站海上試驗保障任務,同時兼具水聲設備和電子信息組網等海上試驗功能。船體建成後,將大大提高綜合海上試驗保障能力。
深海型裝備綜合試驗船延續了以往試驗船建造「廠所聯合,優勢互補」的模式,由中船重工集團實力雄厚的研究所進行總體設計,由渤海造船廠集團公司承擔建造任務,既充分發揮了集團各部門在艦船設計、建造及配套方面的優勢,又體現了「造精品」的合力與作用。本船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高質量標準及管理要求建造,將全力打造渤船集團特種船舶領域的標杆品牌。
總體而言,目前世界上所有的航母都是單船體航母,而我國首創的雙船體航母相對於單船體航母來說,航速更快,抗海浪衝擊能力更強,航程更穩定。這個雙船體航母排水量更是令人驚嘆,今天世界上最大的航母是美國的「福特號」航母,而我國的雙體航母幾乎是它的兩倍,各種性能都超過了「福特號」航母。艦載機最多可達10萬噸級,而擁有較寬甲板空間和較大庫機的6000噸級航母則相當於擁有較大載機量,理論上可超過160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雙體航母已經提上了日程,相關技術人員已經開始了建設工作。以我國目前的造船技術,想必我們不會等待太長時間,屆時一艘超級航母,加上160架殲-20,我國海軍就多了一個神器。今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對於雙體甚至多體航母的建造也可能成為現實,甲板面積的擴大意味著航母戰鬥力的增強,未來,航母的「海上霸主」地位將堅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