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船舶領域不可不了解的科研院所

2021-01-12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一、七院簡介:

1961年,海軍組建艦艇研究院並正式成立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簡稱七院),七院屬國防部建制,在國防科委領導下進行工作,其黨政工作和日常工作的組織領導由海軍負責。1965年轉隸第六機械工業部。主要從事艦船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艦船系統頂層技術研究、系統集成及系統工程管理、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研究,與各研究所有機構成完整的艦船武器系統研究和科技開發的技術體系。中船集團在經歷分分合合後,現在又合併為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其下屬各研究所也得到長足的發展,成為眾多的船舶設計研究院,為中國的軍船和民船的頂層設計和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作為船舶圈不可不了解的科研院所。

二、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研究院所:

12所 熱加工工藝研究所

76所 船舶檔案館

701所 武漢船舶設計研究所

702所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無錫)

703所 哈爾濱船舶鍋爐渦輪機研究所

704所 上海船舶設備研究所

705所 西安精密機械研究所

707所 天津航海儀器研究所

709所 武漢數字工程研究所

710所 宜昌測試技術研究所

711所 上海船用柴油機研究所

712所 武漢船用電力推進裝置研究所

713所 鄭州機電工程研究所

714所 科技情報研究所(北京)

715所 杭州應用聲學研究所

716所 江蘇自動化研究所

717所 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武漢)

718所 邯鄲淨化設備研究所

719所 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

722所 武漢船舶通訊研究所

723所 揚州船用電子儀器研究所

724所 南京船舶雷達研究所

725所 洛陽船舶材料研究所

726所 上海船舶電子設備研究所

760所 大連測控技術研究所

750試驗場 昆明船舶設備研究試驗中心

602所 中船建築工程設計院

三、原中船重工各研究所簡介:

※中國艦船研究院:

主要從事艦船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艦船系統頂層技術研究、系統集成及系統工程管理、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研究,承擔研究生培養和學位管理工作。與各研究所有機構成完整的艦船系統研究和科技開發的技術體系。我院現有職工近800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近600人,包括研究員、教授在內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近200人,院士1人。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雙泉路堡甲2號

※12所(熱加工工藝研究所)

第十二研究所始建於1964年,船舶行業唯一的熱加工工藝技術研究所,水中兵器及艦船動力特種材料及工藝技術的專業研製機構,船舶動力國家工程實驗室製造技術主任單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針對艦船武器裝備「大、快、遠、準、深、隱」的發展趨勢,對零部件提出的 「大型化、輕量化、功能結構一體化和惡劣環境長壽命」的製造要求,開展與其適應的先進材料及工藝研究,重點發展大型複雜鑄鍛件熱成形技術、非金屬複合材料及成形技術、金屬基複合材料及成形技術、輕合金材料和高溫合金成形技術、表面工程技術、材料測試分析及可靠性評估技術、工藝仿真及數位化驗證技術、3D列印及智能製造技術等八個專業方向。

圍繞海軍武器裝備發展要求,根據科工局對研究所定位,按照「一代平臺,一代材料,一代工藝,一代型號」的建設原則,建設五個實驗室、三個中心。大型複雜件精密成形技術實驗室、非金屬複合材料及成形技術實驗室、金屬基複合材料及成形技術實驗室、表面工程技術實驗室、輕合金材料及高溫合金實驗室等五個專業實驗室,以及材料分析及可靠性評估中心、工藝仿真及數位化驗證中心、增材製造應用推廣中心。

地址:陝西省興平市西城區

郵編:713102

電話:029-38316156

Email: chwti@chinahotwork.com

網址:http://www.chinahotwork.com/index.asp

※76所(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技術檔案館)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技術檔案館地處陝西省興平市,技術檔案館隸屬於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擔負著收集、整理、保管、鑑定、統計、提供利用船舶工業各類檔案資料的任務,主要為船舶行業服務。近年來,技術檔案館在加強檔案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大了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了檔案工作區域網路,配備了現代化管理設備,運用了先進的檔案管理軟體系統,實現了館藏檔案計算機檢索。

技術檔案館成立以來,幾代檔案工作者「情系蘭臺、開拓創新」,兢兢業業,默默耕耘,為促進船舶工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九五」以來,檔案業務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成績顯著,先後榮獲了市級「文明單位」、「花園式單位」、機電兵船檔案學會「先進會員單位」、集團公司「檔案工作先進集體」和「全國科技保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04年1月,被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隨著技術檔案館基礎條件改造項目的立項批覆,基礎設施建設將得以徹底改善;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優化了人才結構,提高了知識層次;內部管理不斷加強,體制機制不斷創新,企業文化建設取得了重要成果。全體職工上下一心,積極進取,為建設「館藏豐富 技術先進 功能完善 服務高效」的一流專業檔案館而努力奮鬥!

地址:陝西省興平市金城路100號

郵編:713100

電話:029-38821400

傳真:029-38821401

郵箱:csic76@163.com

網址:http://www.csic76.com

※701所(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

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主要承擔艦船總體研究、設計、開發的任務,尤以艦船總體系統工程見長。自1961年建所以來,我所以艦船的研究與開發為己任,為保衛祖國的海疆、護航護漁、打擊走私、海難救助、出國訪問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在海洋工程、電磁兼容、噪聲控制及計算機輔助設計等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後獲得國家和部、省級及院頒發的成果獎280多項。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匯集了眾多的科技英才,由多學科、多專業的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工程師等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部級專家、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等專家、學者和科技精英。他們都在各研究室主持重大科研項目。所內建有電磁兼容性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噪聲振動試驗室等部級試驗檢測中心。自科技體制改革以來,總體所的地位更加凸現,國家對我所的投資強度進一步加大。一流的產品,一流的設施,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現代管理,成為我所的真實寫照。2003年我所通過了ISO9001和國家軍用標準GJB/Z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地址:武漢市武昌區紫陽路268號

網址:http://www.csic701.com/

※702所(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

七○二所,1951年建立於上海黃浦江畔,1965年總部搬遷至無錫,設有上海分部和青島分部。數十年來建有功能齊全、配套完整的大中型科研試驗設施近30座,設有三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兩個國家級檢測中心,一個國家能源海洋工程裝備研發中心和一個省級重點實驗室,佔地1300餘畝,現有職工1500餘人,其中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國家「萬人計劃」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重點培養對象2人,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學術帶頭人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2名,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名。建所以來,七○二所遵循「團結拼搏創新奉獻」的精神,為我國船舶和海洋工程事業的不斷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1978年以來共獲國家級等各級科技成果獎600餘項,1997年起連續獲得江蘇省文明單位稱號。七○二所主要從事船舶及海洋工程領域的水動力學、結構力學及振動、噪聲、抗衝擊等相關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與水下工程的研究設計與開發。七○二所堅持科技創新,成功研製了大深度載人潛水器、掠海地效翼船、小水線面雙體船、水翼船、援潛救生設備、Z型全迴轉推進器、高速遊艇、水上遊樂設施、環保型保溫棉生產線、以藍藻打撈與處理、生態清淤裝備為代表的水環境治理裝備等系列產品,開發了SHIDS船舶性能設計系統等專用軟體。許多科研成果已轉化為產品或應用於船舶設計、建造和標準規範的編制中,為我國船舶和海洋工程事業及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山水東路222號

郵編:214082

電話:86-0510-85555311

傳真:86-0510-85555193

郵箱:cssrc@cssrc.com.cn

網址:http://www.cssrc.com.cn/

※703所(哈爾濱船舶鍋爐渦輪機研究所)

哈爾濱船舶鍋爐渦輪機研究所組建於1961年,是隸屬於中國船舶集團公司的大型動力設備研究所,主要從事船舶與工業用蒸汽與燃氣動力裝置及設備、電站、熱能工程、機械傳動和自動控制等方面的應用和設計。共有十一個研究室、一個生產工廠、三十多座大型試驗臺架,可進行燃氣輪機整機及柴燃並車、全臺壓氣機、燃氣輪機燃燒室、鍋爐燃燒器、輪盤超速及低循環疲勞、葉柵吹風、閥門管道進排氣系統、機械傳動與元件、強度與振動等方面的試驗及測試分析。

地址:哈爾濱紅旗大街108號

網址:http://www.csic703.com

※704所(上海船舶設備研究所)

上海船舶設備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11月。主要從事船舶特輔機電設備與系統的應用研究、設計開發和總成。現以形成特種裝置、船舶綜合供電系統、船舶特輔機電設備、特種測試及環境條件與可靠性實驗研究五大船舶專業板塊,涉及到特種機械、甲板機械、輸送機械、特種推進、減搖裝置、艙室機械、電機與電站、環保設備、海水淡化、特種閥門、熱工空調、液壓、減震降噪等30多個專業門類,先後為150多型船舶以及海洋工程、廠礦企業提供了3000多項配套設備產品。研究所是國務院批准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也是船舶行業液壓技術歸口單位,船舶標準化歸口單位,上海市工業扭矩儀計量單位,持有國家頒發的軍、民品質量體系認證書,多年來還代表我國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有關活動。現有員工近800人,其中科技人員500餘人,含正高級職稱50餘人、副高級職稱150餘人、中級職稱200餘人,170餘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10餘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省部級專家多人。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衡山路10號

※705所(西安精密儀器研究所)

50年來,七零五所先後獲科技進步獎400多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20多項,兩大國家重點型號連續兩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該所被國家授予「重大貢獻單位」光榮稱號。七零五所現有職工1400餘人,其中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工程師等科技人員1000餘人,設有碩士、博士學位點和博士後工作站。全所研究領域涉及系統工程、信息工程、電子工程、機械工程、水聲工程、流體力學、自動控制、慣性制導、精密儀器、光纖通信、液壓技術、熱電機技術、仿真技術、測試技術、可靠性技術等30多個學科、60餘種專業,建有20多個技術先進、設備配套的大型實驗室和一個國家級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擁有3000多臺、套國內外先進設備和儀器儀表,既滿足了高性能水下武器裝備研製的需求,又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大作用。

地址:西安市高新開發區高新一路18號

網址:http://www.705.com.cn/

※707所(天津航海儀器研究所)

天津航海儀器研究所成立於1961年,歷經五十餘年創新發展,已成為我國船舶導航與操控領域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專業技術研究機構和系統設備供應商,擁有國內一流的技術研發中心、產品製造中心以及獲國家和國防認可委認證的計量檢測中心,通過了GB/T19001-2008和GJB9001-2009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榮獲各類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190餘項,擁有專利授權百餘項。

天津航海儀器研究所致力於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航海儀器設備,完善的系統解決方案和優質的服務,主要產品有:綜合船橋系統(IBS)、電子海圖顯示與信息系統(ECDIS)、電子海圖系統(ECS)、橋樓航行值班報警系統(BNWAS)、駕控信息顯示系統(Conning)、監測與報警系統、航跡控制系統、多功能系統、船用光纖羅經系統、磁羅經、自動操舵儀、計程儀、多功能數顯終端和航海顯示器,產品通過了中國船級社和德國勞式船級社型式認可,廣泛應用於遠洋漁船、油輪、散貨船、糧食船和海警船、海監船等各型公務船舶。

地址:天津紅橋區丁字沽一號路268號

電話: 022-26557925

傳真: 022-26557930

※709所(武漢數字工程研究所)

武漢數字工程研究所始建於1956年,是我國最早融數學、信息技術、計算技術、自動控制於一身,以艦船作戰指揮系統為主體,計算機技術為基礎,開發應用為目標的國家重點研究所。主要從事大型系統集成與控制、計算機加固技術、容錯技術、並行處理技術以及網絡技術與軟體工程、圖形圖像處理、工業過程控制、印製電路等專業的研究和開發工作。

地址:武漢市洪山區關山街珞喻路

※710所(宜昌測試技術研究所)

宜昌測試技術研究所主要從事水下特種裝備的研究、設計與開發工作,是我國艦船科技、海洋工程重點骨幹研究所,國家863、973高技術項目研究單位,國防磁學計量站定點建設單位。下設8個專業研究室、1個情報研究中心、1個裝備生產部、2個試製工廠和1個CAD工作站,擁有亞洲一流的高標準弱磁實驗基地,和我國室內最深的現代化試驗水池等一系列先進的科研設施。在水下多功能平臺、水下浮體定深、海洋智能拖曳、高抗流水下機器人、實時傳輸潛標系統、磁檢測與應用等方面,掌握著核心技術優勢,引領著該行業的發展。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勝利三路58號

網址:http://www.csic710.com.cn/

※711所(上海船用柴油機研究所)

七一一所創建於1963 年,隸屬於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七一一所是一個具有55年歷史的艦船動力研發機構和現代化高科技企業集團。七一一所具有雄厚的研發實力和齊全的專業配置,擁有柴油機及氣體發動機、熱氣機及特種動力系統、動力系統解決方案及相關產品、電氣及自動化系統、能源裝備及工程、分布式供能與新能源服務、海外業務等七大戰略業務,其核心技術與產品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並具國際影響,已發展成為集研發、生產、服務、工程承包為一體的現代企業集團,服務於機械、石化、能源、交通運輸等20多個行業和領域,涉及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地址:上海市閔行區華寧路3111號 

郵編:201108

電話:021-51711711

傳真:021-31310888

Email:711@csic-711.com

網址:http://www.csic-711.com/

※712所(武漢船用電力推進裝置研究所)

武漢船用電力推進裝置研究所創建於1963年,主要從事艦船電力推進系統和裝置研究。主要承擔船舶電力推進系統及設備、特種電池研製任務。專業範圍涉及電力推進系統、電機、開關電器、化學電源和化工材料等領域。主要研究領域有電機、開關電器、自動控制、電力傳動、電力電子、化學電源、絕緣化工材料等,擁有「電氣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自 1963 年組建以來,共獲得重大科研成果獎 300 餘項,其中國家級重大科技進步獎 40 餘項,現有職工 800 多人,其中高級工程師(副教授)及以上 126 名,省(部)級專家 8 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6 名。擁有一些設備先進的實驗室等。其中,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實驗室為國防重點實驗室、開關電器實驗室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實驗室,永磁電機推進系統聯調實驗室為國內一流實驗室,擁有大型科研試驗設備 300 多臺(套),在科研試驗和研究開發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地址:武漢市武昌區南湖汽校大院

電話:027-68896889

傳真:027-88035934

網址:http://www.csic712.com/

※713所(鄭州機電工程研究所)

第七一三研究所創建於1963年4月,坐落在河南省鄭州市,是專業從事機電成套設備研製和工程應用的國家重點研究所。七一三人不舍追求,攻關克難,出色完成了多項國家重點項目,為國防裝備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後獲得國家、國防科工委、省部級等各類科技獎勵400多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8項。進入新世紀,七一三所在集團公司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全面實現了三個跨越:產品構成由配套設備向系統總體的跨越;能力建設由單一能力向數位化綜合能力的跨越;體制建設由傳統研究所向多種經營、協同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的跨越。

近年來,七一三所按照「軍民融合」戰略要求,在確保完成軍品科研生產任務的同時,積極發揮軍工技術優勢,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化工作。目前民品產業已形成以戰略新興產業(新能源)、動力與機電裝備、海洋裝備、生產性現代服務業四大板塊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主要產品包括風電/光伏發電配套裝備、軌道交通站臺屏蔽門/安全門、智能立體車庫、特種車輛、車輛超限超載治理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智能建築系統等,可實現系統成套集成化、型號系列化以及差異化定製。

地址:鄭州京廣中路126號

電話:0371-67132072

網址:http://www.csic713.com.cn/

※714所(中國船舶信息中心)

中國船舶信息中心成立於1963年,是船舶行業唯一的綜合性科技信息研究機構。中心設有9個研究部(艦船技術信息研究部、信息資源部、聲像技術部、技術基礎部、信息技術部、編輯出版部、展覽展示工程部、艦船數字製造研究中心、船舶經濟研究中心),3 個中心(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工程信息網船舶行業網控中心、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網管中心),2個辦公室(中船重工集團公司展覽辦公室和中國國防船舶科技報告管理辦公室)和1個秘書處(ISO/TC8中國秘書處)。目前,中國船舶信息中心已形成以計算機網絡為平臺、以資料庫為核心、以多媒體為載體的現代化工作模式;形成了以船舶工業技術、軍民兩用技術、行業發展戰略、船舶市場經濟等為龍頭的優勢研究領域,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及船舶行業內知名度很高的信息諮詢與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德外雙泉堡甲2號

郵箱:sicc@sicc.org.cn

網址:http://www.csic.org.cn/default.htm

※715所(杭州應用聲學研究所)

第七一五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杭州西子湖畔,是我國專業從事聲學、光學、磁學探測設備研製的骨幹研究所。所內建有聲納技術重點實驗室、水聲一級計量站、水聲產品檢測中心、杭州無線電計量二級站等重要技術機構,擁有大型室內消聲水池、變溫變壓聲學測試裝置和國內一流的湖上試驗基地,具備一流的總裝總成科研生產條件,是國際標準化組織聲學技術委員會水聲分委會(ISO/TC43/SC3)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第87分委會(IEC/TC87)在國內的技術對口單位。第七一五研究所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以公司為科技產業發展主體、以研究所為主要技術支撐的創新體系,形成「一所兩平臺」的組織架構。重點發展海洋儀器與海工機械裝備、超聲電子與節能環保、光纖傳感與智慧交通和智能裝備四大新興科技產業板塊與現代服務業。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留下街道屏峰715號

郵編:310023

網址:http://www.715.com.cn/

※716所(江蘇自動化研究所)

本所創建於1965年5月,是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一個以軍為本,集科研、生產、經營於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主要從事電子信息和智能裝備兩大業務方向,建有完整的經營管理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總部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著名風景區花果山腳下,下轄十餘個控股子公司,在北京、上海、青島等地設有分支機構,現有從業人員3100餘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900餘名,擁有11個省級技術中心、一個機電產品製造中心,設有控制科學與工程碩士點、兵器系統工程聯合博士點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是國家一級學會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單位,是國家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單位、國家工業化和信息化部工業企業智慧財產權試點企業、國家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江蘇省「兩化」深度融合創新示範單位。通過了GJB9001質量管理體系、GJB5000A三級軟體研製能力評價、GB/T2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GB/T2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江蘇省質量信用AAA級認證,先後榮獲「全國質量獎」、「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優秀單位」、「中央企業先進集體」、「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稱號。

地址:江蘇省連雲港市聖湖路18號

郵編:222061

電話:0518-85981716

傳真:0518-85983716

網址:http://www.716.com.cn/

※717所(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

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已成為一個集研發、規模製造能力於一體的技術力量雄厚、科研設施先進、學科建設配套、學術交流活躍的國內一流科研水準的光電技術研究單位。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現有員工九百餘人,其中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和工程師六百餘人,擁有一流的光電探測技術、天文導航技術、光電系統集成技術和光電對抗技術和光電通信技術,有一批光機電一體化、圖像處理、信息處理、控制工程等省部級學科帶頭人。建所以來,共有300多項科研成果與專利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與國家專利註冊。擁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多波段紅外探測實驗與檢測系統、國內一流的光電技術研究實驗室、光學膜系研究基地和天文導航、光電對抗重點實驗室;擁有CAD中心、計量檢測中心、環境試驗中心和華中地區極具影響力的數控精密加工基地等。

地址:武漢市洪山區雄楚大街981號

※718所(邯鄲淨化設備研究所)

七一八研究所創立於1966年,總部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是集軍民產業的科研開發、設計生產、技術服務於一體的國家級科研單位。全所現有職工近2000人,其中科技人員870多人,享受國家政府特貼30人,研究員84人,高級工程師390多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5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科技人員420多人。建所以來,為用戶提供了500多種先進可靠的裝備及產品,陸續建立了中國船舶工業化學物質檢測中心、中國船舶工業化學計量測試檢定站,建立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應用化學、環境工程等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點,擁有高能化學工程、電解水制氫、氣體淨化、分析檢測等現代化實驗室,並裝備了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能譜儀、X射線衍射儀、原子發射光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等大型科研試驗設備580多臺(套)。持有國家環保部頒發的環境影響評價證書和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民用核安全電氣設備設計/製造許可證,具備壓力容器設計和製造資格,通過了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是國家火炬計劃邯鄲新材料產業基地、國家科技興貿新材料創新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軍民結合產業示範基地的骨幹企業。

地址:河北省邯鄲市展覽路17號

網址:http://www.peric.ac.cn/index.asp

※719所(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

第七一九研究所又稱武漢第二船舶設計研究所(719所),成立於1965年,地處武漢,是中國唯一的核動力艦船總體設計研究所,是集總體研究、設計、民用產業化等業務的多學科、多專業的國家重點科研院所。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國家級專家13名、省部級專家30多名、研究員級專家60多名,所科研力量雄厚、科研設計任務飽滿,科研經費充足,擁有綜合仿真、劑量監測防護、高溫高壓、空調、液壓、電氣及自動化等現代化實驗室。建有「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核能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碩士、博士點及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地址: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450號

※722所(武漢船舶通訊研究所)

武漢船舶通訊研究所主要從事綜合通信系統和設備的研製。成立於1968年,地處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一條街,佔地面積二十餘公頃。全所現有員工1000餘人,其中研究員49人,高級工程師180餘人,工程師300餘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等專家29人。本所具有綜合通信系統、天線與電波傳播、收發信機、無線數據通信網絡、光纖綜合信息傳輸網絡、信號處理、系統控制管理、程控交換、信息安全與保密通信、機電一體化、無線電測量、機械設計、科技情報和計算機網絡及信息處理等專業,建成了綜合通信系統聯調實驗室、數字光纖環網實驗室、數據傳輸及網絡實驗室、C31通信網絡及互通互聯實驗室、電磁兼容實驗室、天線及天線測試實驗室、EDA實驗室、機電產品環境與可靠性試驗檢測中心、無線電計量測試中心等科研開發專業實驗室。建所以來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200多項。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珞喻路312號

※723所(揚州船用電子儀器研究所)

揚州船用電子儀器研究所建於1968年,地處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市,主要從事電子工程系統與設備的研製。多年來,跟蹤世界先進技術,出色完成了多項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系統與設備的研製工作,130多項科技成果獲得了國家、部(省)獎勵。目前有職工1000餘人,其中研究員50多名,高級工程師200餘人,博士生、碩士生近60名。有19人享受國家特殊津貼,6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江蘇省"333人才工程"等,產品涉及醫療儀器、船用電器、通訊電子、機電設備等諸多領域。

地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南河下26號

網址:http://www.yz723.com.cn/

※724所(南京船舶雷達研究所)

南京船舶雷達研究所是國防電子信息系統技術重點研究所,地處南京,佔地60萬平方米,固定資產3億元,現有職工1000餘人。主要從事海用探測技術研究和系統裝備研發,先後研製出大批性能可靠、技術先進的系列化電子信息裝備以及軍民兩用高新技術產品,廣泛應用於軍事和民用領域。有百餘項重大科研成果獲國家、部省級以上獎勵,為國防裝備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南京船舶雷達研究所具有先進、完善的科研條件和科研生產組織體系。設有總體、信號處理、微波天線技術等六個專業研究室,擁有環境和可靠性試驗、微波測量、高功率試驗等六個專業實驗室,以及大型電子信息系統綜合試驗基地。

地址:南京市中山北路346號

網址:http://www.china724.com/

※725所(洛陽船舶材料研究所)

洛陽船舶材料研究所成立於1961年,隸屬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是專業從事艦船材料與工藝及應用性研究的軍工科研事業單位,在五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為海軍武器裝備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七二五所是海軍各型號的材料技術責任單位,構建了海軍武器裝備的基本材料體系,有效保證了裝備工程對材料技術的需求,為海軍武器裝備研製提供了強有力的材料技術支撐,是我國艦船裝備發展的中堅力量。科研涉及船體結構材料、有色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腐蝕與防護技術、特種材料、焊接工藝、自然環境試驗等多個重點領域。目前,七二五所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創新平臺,3個國家級海洋試驗站,1個國家級大型構件焊接技術中心,4個國家級檢測認證中心,16個省部級技術中心;並擁有材料學和材料加工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材料學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工作站。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濱河南路169號

電話:0086-379-67256326

傳真:0086-379-67256777

網址:http://www.725.com.cn

※726所(上海船舶電子設備研究所)

中國船舶第七二六研究所是國內較早主要從事水聲電子、超聲設備、海洋開發和船用電子設備的應用開發的綜合性研究所。現有職工700餘人,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400餘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有100餘人,其中研究員30餘人;具有博士及碩士以上學歷約200人。726所是水聲工程專業碩士、博士學位培養點,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擁有一批碩士和博士生導師。所內擁有較為先進的綜合消防試驗樓、實驗樓、消聲水池和一批聲學測試儀器及加工設備。通過質量體系達標,獲得國家二級、國防三級計量機構證書;科技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國家二級證書;先後榮獲國家、省部級等重大科技進步獎,榮獲了上海市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治安安全合格單位、上海市平安單位稱號,並連續十一屆獲得上海市文明單位稱號。七二六所秉承以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的理念,倡導學術自由和民主,加強職業教育、繼續教育與培訓,培養了一支富於探索興趣和科學精神的技術專業人才。

地址:上海市閔行區金都路5200號

電話:021-51587260

郵箱:726@stn.sh.cn

網址:http://www.726.com.cn/

※750所(昆明船舶設備研究試驗中心)

七五零試驗場是我國水中裝備唯一的集科研、生產、試驗三位一體的科研事業單位。由科研區、試驗區和生產區組成;科研區位於繁華的昆明市中心(船舶大樓),試驗區位於風景秀麗的「高原明珠」——撫仙湖畔,生產區位於昆明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主要從事測試技術與測試方法的研究,目標模擬產品、水下探測與打撈測試設備(設施)的科研、試製、生產;水中產品的試驗及試驗技術與試驗方法的研究;以及工業自動化控制、計算機網絡應用、環保設備等通用技術研發。

地址:雲南省昆明市人民東路3號(船舶大樓)

郵編:650051

※760所(大連測控技術研究所)

大連測控技術研究所始建於1975年,隸屬於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是從事船舶噪聲振動檢驗測試、海洋工程測試研究、海洋應用物理研究、海洋環境研究及海上試驗技術服務的科研事業單位。下設研究室、軟體開發中心、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檢測中心、海上試驗船隊及所屬民品集團公司。建所以來,圓滿完成多項科研和試驗任務,獲國家及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上百項,部分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地址: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濱海街16號

※602所(中船建築工程設計研究院)

中船建築工程設計研究院成立於1965年5月,是經全國工程勘察設計資格審定委員會審查認定、建設部頒發證書的甲級設計院,具有工程設計、工程監理、工程造價、工程諮詢、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等多項資質及業務能力。建院四十多年來,完成設計的工業、民用建築項目遍及全國,為軍工行業、船舶行業、機械行業、紡織行業、食品行業、輕化工行業以及民用建築等領域的廠、所、院、校進行了設計諮詢服務工作,其中20多項分別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優秀設計獎、科技進步獎。承擔遼寧省船舶工業園、青島海西灣造船基地、山東膠南船舶工業基地、葫蘆島修船工業區等的規劃、設計;承擔過杭州715所、宜昌710所、宜昌612廠、昆明750試驗場、705所西安分部、上海726所遷建工程等大型工程項目的設計;承擔過301醫院心血管研究所、航天部207所航天測試中心樓、中國美術館畫庫、昆船物流技術改造工程項目、天津707所超淨試驗室、西北工業大學水聲試驗室、杭州715所中低頻消聲水池、候馬874廠精密儀器加工、裝配試驗工房和熱動力站、重慶468廠大型機械加工車間、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科技研發大廈及集團公司下屬研究所、工廠的高新工程技術改造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與工程設計。

地址:北京朝陽區雙橋中路北院1號

四、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下屬研究院所

※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工程研究院

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工程研究院成立於1970年4月,是我國較早以「系統工程」命名的國防科研機構,也是國內最早運用系統工程理論和方法進行軍工項目研究與開發的單位之一。多年來,船舶系統工程部主要承擔了艦船發展戰略研究、艦艇作戰系統、武器電子系統等研究與開發。現已形成了大系統集成的優勢,具有較強的大系統頂層設計、系統設計與研製和技術協調能力,在綜合電子信息工程、艦船武器電子系統、綜合通信與導航系統、船舶總體配套工程等技術領域享有國內較高的地位和聲譽。系統工程研究院以建設強大海軍、服務國家為己任,凝聚多專業、多領域科研能力和多地布局的子公司產業化力量,立足海軍、聚焦海洋,形成了從研發、設計、試驗到產品生產及售後的全產業鏈架構,覆蓋體系研究和頂層規劃、系統綜合集成、系統核心設備研製三個層次,以軍工主業帶動科技產業,以應用業務集群為科技產業重點,向船海業務集群和船海服務集群延伸,形成軍工主業與科技產業相互支撐的局面,成為海軍裝備建設和國家海洋裝備事業的中堅力量。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翠微路16號

郵編:100036

電話:010-59518822

傳真:010-59517959

Email:clients@shipbuilding.com.cn

網址:http://seri.cssc.net.cn/

※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

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隸屬於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是船舶行業唯一的綜合性國防軍工技術基礎研究單位。中船綜合院秉承「支撐國防工業發展,運籌船舶行業未來」的發展使命,以建設「一流行業智庫、一流基礎院所、一流央企黨校」為願景目標,以「軟實力助力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基礎科研支撐海軍戰鬥力生成」為戰略主線,統籌發揮專業領域優勢,努力打造集行業智庫、科研試驗、創新應用產業和央企黨校(三平臺一黨校)為一體的一流智庫型基礎科研院所,奮力為實現強國夢強軍夢、推動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助力集團公司建設世界一流船舶集團。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學院南路70號

郵編:100081

電話:010-62177744

傳真: 010-62183696

網址:http://cimtec.cssc.net.cn/

※611所(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

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專門從事船舶、海工以及各種鋼結構建造工藝研究的綜合性應用研究所,創建於1964年,現有職工400餘人,擁有1個研發中心(7個專業方向)、4個子公司、1個工程中心。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以促進船舶工業工藝技術發展為目標,主要開展艦船及海工總體工藝研究;船體焊接工藝及裝備研究開發;大型數控切割和自動化裝備生產線研究開發;塗裝工藝及裝備研究開發;船用非金屬材料的應用、工藝研究開發;造船軟體系統和信息技術集成平臺開發;金屬材料無損檢測,非金屬材料技術檢測等。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人秉承「團結、求實、嚴謹、創新」的企業精神,以「服務國家戰略、支撐國家發展、引領先進位造技術進步」為使命,為打造國際一流的海洋裝備先進位造技術研發機構和產業集團而不懈努力。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中山南二路851號

郵編:200032

電話:021-64685120

網址:http://stri.cssc.net.cn/

※708所(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

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創建於1950年11月,是中國船舶行業成立早、規模大、成果多的研究開發機構,是船舶設計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依託單位,是國際拖曳水池會議(ITTC)、國際船舶結構會議(ISSC)的成員單位,是流體力學和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與製造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單位。建所60年來,主要業務領域不斷拓展,自主開發出多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各類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和船用裝備,為我國 船舶工業、海洋事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建立了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通過了GJB9001A-200、GB/T19001-2000質量體系認證。通過了國家檔案管理一級評審。

地址:上海市西藏南路1688號

郵編:200011

郵箱:webmaster@maric.com.cn

電話:021-63161688

傳真:021-63161212

網址:http://maric.cssc.net.cn/

※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

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SDARI)成立於1964年,隸屬於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是目前我國民船設計領域規模最大、船型最豐富、市場佔有率最高、人才隊伍最穩定的研究設計單位之一。SDARI擁有一個全資子公司上海斯達瑞船舶海洋工程服務有限公司。

SDARI現有員工500餘人,各專業人才齊全,具備三維設計平臺和各種先進軟體。SDARI的服務範圍涵蓋了前期可行性論證、方案設計、基本設計、詳細設計、直至生產設計的全過程。設計產品主要包括散貨船、貨櫃船、液貨船、礦砂船、滾裝/ 客滾船、多用途船、特種工程船、海洋工程輔助船、海洋工程作業船、海洋平臺等。SDARI牽頭組建智能船舶創新聯盟,建立智能船舶實驗室仿真中心,實現了聯調實驗室、船舶性能大數據中心、船舶性能監控和服務中心的建成。產業化產品涵蓋扇形導管、節能轂帽、艙櫃節能系統、螺旋槳設計打包、裝載計算機、高效舵、側推管口蓋、對外消防系統集成和可調槳節能系統等產品。

自建院以來,SDARI累計開發新船型1,000型。多次承擔並出色完成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研製任務,截至2018年底,共獲得國家、省部級和學會科技成果330項。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祖衝之路2633號

電話:021-38139388

傳真:021-64040001

網址:http://sdari.cssc.net.cn/

※中國船舶工業第九設計研究院

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1953年5月23日,是由原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改制而成,隸屬於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2001年5月1日由事業單位改制為企業,2007年1月22日改制成立「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2016年與中船科技重組,資產整體裝入上市公司。公司是一家多專業、綜合技術強的大型工程公司,主要從事工程諮詢、工程設計、工程管理、工程項目總承包及投融資業務,在國家海洋強國建設中,承擔著踐行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的船舶工業規劃設計「國家隊」的角色。公司是「全國工程勘察設計百強單位」、「全國文明單位」、「國家級技術中心」、「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創新型企業」、「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已取得了國家及有關部委批准的船舶、軍工、機械、水運、建築、市政、環保等領域的工程設計綜合資質甲級,以及工程諮詢、工程監理等多項甲級、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等資質,具備了對外工程總承包、境外設計顧問及施工圖審查的資質。

地址:上海市普陀區武寧路303號

郵編:200063

電話:021-62549700

傳真:021-62573715

網址:http://www.ndri.sh.cn/

※中船勘察設計研究院

中船勘察設計研究院是中船集團公司系統唯一一家工程勘察單位,成立於建國初期的1953年。本院是國家綜合甲級工程勘察單位,同時具有工程測繪、工程諮詢、工程監理甲級資質和對外承包工程、地質災害評估等資質,本院擁有工程地質、工程測量、巖土工程設計施工和監測、工程監理、工程測試、水文地質勘察與鑿井、工程總承包、地球物理勘探、勘察設備製造與維修、勘察技術研究與諮詢等專業。

地址:上海市普陀區中山北路3302號

網址:http://www.csei.cn/

※廣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

廣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創建於1974年10月15日,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CSSC)在華南地區的唯一一家艦船總體科研設計院,屬中央財政全額預算事業單位。擁有國家主管機關頒發的各類設計和工程資質證書,專業配套齊全。

本院主要業務領域為軍用艦船、民用船舶、海洋工程的科研設計以及港口與航道、房屋建築、市政公用工程的監理。在高性能船舶方面具備一流的設計研發能力,擁有穿浪船型的技術優勢和豐富經驗。在海洋工程單點系泊、多點系泊和輸油終端技術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擁有多項專利技術。在工程監理方面,擁有三項甲級資質。

建院以來,先後設計了各類船舶產品400餘型,包括成品油船、三用工作船、公務執法船、觀光旅遊船、1500噸級起重船和消防船等,承接海洋工程科研設計項目60餘項,承擔和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科研任務,獲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近年來,又在LNG動力船舶研發和FPSO改裝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

地址:廣東省廣州海珠區革新路126號

郵編:510250

電話:20-84371498

傳真:20-84128428

Email:office605@vip.163.com

網址:http://gumeco.cssc.net.cn/

※6354所(九江精密測試技術研究所)

九江精密測試技術研究所是從事精密測試、精密加工和精密測量的綜合科研機構,目前有37000平方米的科研區,總建築面積19000平方米,全所的資產總值達億元,置有1600餘臺計量、測試、加工、計算機等設備(其中進口設備100餘臺),具備了擴大再生產的實力。

我所建所四十多年以來形成了機、光、電、計算機為主的多種專業的科技隊伍,現有在職職工450人,其中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1人,研究員8人,高級工程師65人,技師6人,中初級職稱人員165人,技術機構設置有一個研究中心、一個試製中心、一個專業研究室、四個事業部、一個校準實驗室,累計完成科研項目140餘項,獲得重大科研成果獎50餘項。

主要經營慣性導航測試技術研究及設備製造、運動仿真設備研製、振動與平衡技術研究及設備製造、精密加工工藝研究、精密測量和測試技術研究、精密元器件設計製造和環保設備技術開發研究等業務,其產品廣泛用於我國各行業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工礦企業。

被認定為江西省高新技術企業、九江精密測試技術研究所檢測和校準實驗室,並且是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水汙染治理委員會單位常務委員和江西省環保產品認定檢驗中心。

地址:江西省九江市九瑞大道83號

郵編: 332000

電話:0792-8369671

傳真:0792-8369670

Email:office@jjjmcs.com

網址:http://jjjmcs.cssc.net.cn/

五、其他相關研究院所

※長江船舶設計院:

長江船舶設計院是國內大型專業船舶設計研究單位之一, 1951年成立於北京,1965年遷址武漢,2001年作為中央所屬的工程勘察設計單位成為科技型企業。CSDI作為國家級專業船舶和港機總體設計和水運工程諮詢單位,擁有一批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其中包括國家級和省部級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CSDI 主要從事各類海洋及內河民用船舶、軍輔船舶和港口起重機械的研究與設計,以及水運工程大型設備製造安裝的監理,並從事船舶通用機械、環保工程及設備、計算機應用技術的開發與研究。CSDI堅持「精心設 計、優質守信、求是創新、顧客滿意」的質量方針和服務理念,建立了完善和嚴謹的質量保證體系,通過了國際 ISO9000標準的認證,並已被湖北省評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半個世紀以來,CSDI開發研究和設計了各種海洋型、內河型船舶近千型,已投入運行的達5000多艘,船舶種類包括了客船、幹散貨船、豪華旅遊船、推拖船、消防船、高性能船、貨櫃船、滾裝船、各類工程船(含起重船、打樁船、挖泥船、救撈船、溢油回收船、浮船塢等)以及液貨船(含LPG運輸船、 瀝青船、化學品船);開發研究了300多臺港口起重運輸機械(含大型岸邊貨櫃裝卸橋、多用途門機、龍門起重機、臺架式起重機、全互轉起重機等)這些設計科研成果,有的填補了國內空白,有的達到或超過國外領先水平,近二十年來,就有一百多項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省部級獎勵,其中有的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特別是近幾年來,CSDI高度注重科研成果轉化為企業生產力,為企業帶來了良好經濟效益,深受市場的好評。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臨江大道387號

郵編:430062

電話:027-88210816

傳真:027-88223528

郵箱:csdi@csdi.com.cn

網址:http://www.csdi.com.cn/

※長江航運科學研究所

中國長航長江航運科學研究所是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國最大內河航運企業——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總公司(CSC)下屬二級單位。長江航運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60年,為加快推進我國航運事業的發展,促進內河航運科技進步,在專業設置上特別強調結合水運交通行業特色,專門設有市場營銷部、項目管理部、航運經濟研究部、航運技術研究部、造船工藝研究部、船用產品研究部、船舶工程研究部、港口工程研究部、能源技術研究部、信息與自動化研究部等專業研究部門。主營業務包括:為水運行業用戶提供船舶工程、內河船型的研究與開發、水上運輸方式的研究論證、船舶性能與發動機測試、航運物流系統研究以及港口裝卸工藝及設備、船用機電產品、航運信息與自動化工程、造船工藝及技術、航運經濟與技術等科研設計項目的研究與開發,提供船用機電產品和港口裝卸設備的交鑰匙工程、船舶性能與船用節能技術產品的檢測及節能技術服務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解放大道2749號

電話:027-82311588

※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

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62年,位於上海浦東陸家嘴地區東部,佔地總面積130餘畝,是我國最大的交通運輸綜合技術研究開發基地。目前主要的研究開發領域有:新船型及運輸系統、艦船自動化系統、環境工程及環保技術、智能交通系統等;開展新技術、新裝備及系統工程的論證、設計、開發、生產、經營,以及環境評價、工程承包、施工監理、技術諮詢等業務。作為國家最大的交通運輸綜合技術研究開發基地,船研所擁有船舶運輸控制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航運技術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籌)和航運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船研所專業特色突出、技術力量雄厚、試驗設施先進,長期從事交通運輸行業共性技術、前瞻性技術的開發研究。船研所在艦船自動化、智能交通、環境工程以及船舶水動力業務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目前研究開發和生產經營領域包括:艦船自動化設備研製、智能交通系統機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及汙染防治工程、船舶水動力及海事技術試驗研究等;開展主營領域新技術、新裝備和系統集成的論證、開發、設計、生產以及工程承包、技術諮詢等業務。

地址:上海市民生路600號

電話:021-58856638

傳真:021-58855073

郵箱:cys@sssri.com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歐洲海上風電,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科研院所的招生情況知多少?你考研會選科研院所嗎?
    實際上,除了清北復交、雙一流、985、211,還有一些研究生招生單位,是大多數同學所不了解的,他們就是「神秘」的科研院所。研究院所是獨立於教育部和高校系統之外、以科研工作為業務核心的各級、各類研究機構。
  • 科研院所與高校,哪個「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而科研院所大多數是政府部門下屬的事業單位,因行業性質與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個院所的個性特徵非常明顯。而研究所的業務機構、網站欄目設置千差萬別。例如,在情報學領域,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國協和醫科院信息所等差別非常大,相互之間無從比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會的東西會更多。
  • 科研院所與高校,究竟誰的「含金量」更高?
    所以有些導師的項目更像是工作,這些項目往往是下達的任務,而不是需要申請的科研項目。在高校,導師拿下的項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幹;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項目中並不是主力,因為研究所往往有較為穩定的團隊。研究所的教師一般不為本科生上課,研究生基本沒有助教的機會。
  • 這家國家級科研院所今天直播啦
    這家國家級科研院所今天直播啦 2020-05-24 04: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有人寧願去科研院所讀研,也不去高校讀研?答案很現實
    但在考研路上,很多人的眼裡只有高校,只有985和211,而忽略了另一支神秘軍團,就是科研院所。因為不了解,所以不敢選擇,進而錯失了考研上岸的機會。今天董師兄就在這裡給大家講講,科研院所和高校究竟有什麼不同。
  • 為啥不選科研院所?
    這些科研院所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可能很陌生,甚至有些同學們平日都不清楚,但不了解並不意味著這些科研院所實力不強,相反,這些科研院所在其所在的領域往往處於研究前沿,科研實力不容小覷。一、優勢  與一般的高校招生單位相比,選擇科研院所有許多優勢:  第一,與一般高校相比,科研院所的錄取率高,錄取程序也更公正。"
  • 盤點國內知名機器人企業及科研院所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詳細盤點國內知名機器人企業以及知名科研院所。政府資源的傾斜、軍工領域的需求是不爭的優勢。隨著杭州基地、青島基地的落成,產能逐漸釋放,預計新松的觸角將遍及中國主要工業重地。     5.廣東拓斯達: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民營企業)是中國整廠自動化領域的代表性企業,被譽為「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運營商」標杆企業,公司機器人憑藉技術及商業領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成為國產領域的工業機器人領先者之一。憑著對行業與市場的獨特理解,拓斯達成功闖出一條「機器換人,一年回本」為企業實現快速回本、整體持續增效的自動化研發運營模式。
  • 讀研選擇科研院所還是高校
    在研究生教育階段,科研院所也是重要的教育力量,而且由於科研研所有較為完善的科研生態,所以科研院所在培養研究生方面也有自己的優勢。研究生教育不論是高校還是科研院所,教育資源的整合能力對於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有非常直接的影響,而教育資源包括三個大的方面,分別是導師資源、課題資源和行業資源。由於不少科研院所在課題資源和行業資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所以科研院所往往也會匯集大量的行業專家,這對於研究生的培養會起到比較積極的促進作用。當然,很多重點高校,在課題資源和行業資源方面也有非常強的整合能力。
  • 國際極地領域專家齊聚江科大研討極地船舶
    金山網訊 21日,由江蘇省教指委主辦、江蘇科技大學承辦的2019年江蘇省研究生「極地科學與海洋工程」學術創新論壇暨「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國際研討會,在江蘇科技大學舉行。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挪威、瑞典等極地領域的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以及河海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以及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等18家高校科研院所的80多位研究生代表參加學術研討。會議以主題報告的形式開展。開幕式中江蘇科技大學長江學者吳國雄教授做題為「極地流體力學:波/冰/體相互作用」的大會學術報告。
  • 考研掃盲:科研院所與普通高校有何區別?
    摘要:說到考研擇校,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高校,很少有人會了解科研院所,因此錯過了其他選擇的機會,今天幫仔就給大家普及一下科研院所,擇校
  • 大學、科研院所、企業、事業單位都不像…山東建「四不像」產研院...
    ·產研院為不納入編制管理的獨立法人事業單位,無主管部門,無行政級別,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可自主開展職稱評審、證書發放和評審結果使用,省內高校、科研院所認可產研院的職稱評審結果;·產研院專業研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歸專業研究所所有,轉化收益自行處置。
  • 綿陽創新創業大賽科研院所端「金點子」
    綿陽創新創業大賽科研院所端「金點子」     本報訊 (記者 鄒俊川)8月28日,第二屆中國科技城·綿陽「科創杯」創新創業大賽科研院所專賽舉行。
  • 昊華科技胡冬晨:將12家科研院所擰成一股繩
    ⊙記者 王子霖 ○編輯 李魁領  2018年12月,天科股份完成了自2001年登陸資本市場以來規模最大的資本運作——這家中國化工集團實際控制的上市公司,一口氣注入了控股股東旗下11家化工領域的頂級科研院所。重組後的第二年7月,天科股份證券簡稱變更為現在的昊華科技。  伴隨上市公司資產硬實力的陡增,一個個挑戰紛至沓來。
  • 徐匯區這家科研院所最新科研成果入選《Nature》期刊 2019年度世界...
    徐匯區這家科研院所最新科研成果入選《Nature》期刊 2019年度世界十大科學進展 2019-12-19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食品領域31項項目通過2020年海南省屬科研院所技術創新專項申報...
    食品夥伴網訊 8月26日,海南省科學技術廳公示了2020年省屬科研院所技術創新專項申報項目形式審查結果,其中,58項技術創新科研項目通過審查,3項項目不通過。  據統計,食品領域有31項技術創新科研項目通過審查,另外,1項海南省糧油科學研究所申報的「瓊崖海棠果中香豆素類化合物的提取及應用研究」項目不通過,不通過原因為2020年度,同時申報了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再出「大手筆」 進軍「極地...
    來自中、俄、法、英、美、烏克蘭、新加坡、韓國、日本、泰國、葡萄牙、紐西蘭等12國的100餘位海內外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眾多國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代表齊聚哈工程,圍繞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關鍵技術進行交流與研討,並開展相關技術培訓,不斷促進和加強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領域各單位之間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資源共享上的深度合作和共同發展。
  • 考研選擇科研院所的有這9大優勢
    而事實上與一般的高校招生單位相比,選擇科研院所同樣具備很多優勢,這些都值得2018考研的同學們仔細斟酌考慮。  1.錄取率較高  名校具備普通院校無法企及的硬體實力和軟體資源。名校的學術資源、人脈資源對讀研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會有很大幫助。因此名校每年的報考學生都是扎堆往上湧,而名校錄取人才時是「優中選優」,所以考生能被順利錄取的難度非常大。
  • 20考研:高校研究生or科研院所研究生,選哪個更合適?
    聲明一下,這不是絕對的,高校研究生也有去做學術的,科研院所研究生依然有進企業工作的。下面說一下二者的區別。1.學術氛圍不一樣科研院所學術氛圍比高校濃,科研院所以做科研為主,學術氛圍濃重,教學是老師的一部分工作內容,更多精力還是放在學術研究上。高校老師則承擔更多的教學任務,同時兼顧學術研究。
  • 明年建船舶海工裝備服務平臺
    湖北日報訊 (記者彭一葦、通訊員鄧界)昨從湖北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院士工作中心2015年度工作會獲悉,明年,中心將建設湖北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對行業發展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據了解,該平臺將圍繞行業情報、技術需求、科技成果轉化等產業發展動態與需求,加強總裝企業、配套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的信息溝通與交流。中國工程院吳有生院士表示,2010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但存在低端產能過剩,而高端產品和配套產品國產化率不足等問題。加強行業內技術交流合作,深化行業優勢資源整合很有必要。
  • 考研報考:科研院所,最易被忽視的別樣選擇
    二、選擇科研院所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 在選擇科研院所時一定要選擇成規模,有「體量」的研究所。所謂有體量,就是研究所成規模,培養方式規範,一般有研究生院的研究所都是有體量的研究所。 例如: 中科院就是一家有體量的研究所。中科院的培養機制是很健全的,研究生是在培養模式下和指導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