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國際空白!哈工程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探海「神器」

2020-10-15 技皆知

 央廣網哈爾濱10月13日消息(記者遲嵩 通訊員霍萍)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

  

  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了國際上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集三種功能於一身的探海「神器」——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並得到廣泛應用。日前,與之相關的「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技術與裝備研製」項目通過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組織召開的成果鑑定會並獲得好評。

  


  李海森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共點同步探測新方法,建立了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信號處理技術體系,研製成功了國際首款寬帶一體化組合聲學基陣和海底地形地貌及淺地層剖面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解決了海底地形地貌及淺地層剖面特徵信息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技術國際難題,實現了海底聲學探測作業模式的升級換代,保證了多元海底特性同時、同步、共點測量,克服了當今國際上普遍採用的多種聲吶聯合進行海底特性探測時存在的精確位置配準與多源異步數據融合難、探測效率低、作業成本高等缺陷,填補了國際上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的空白。

  經鑑定專家認定這一技術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共點同步探測技術以及淺剖探測扇面、淺剖探測解析度、一體化探測波束數等指標國際領先。已應用於海底地形地貌勘測國家重點專項,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基礎設施調查,東海大橋、舟山海纜等重大工程檢測項目等領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對推動我國自主水下聲學探測技術進步與裝備國產化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這項國際首創技術的背後是哈工程科研團隊傳承哈軍工、哈船院優良傳統,12年堅持不懈刻苦攻關灑下的汗水與智慧的結晶。

相關焦點

  • 填補國際空白 哈工程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探海「神器」
    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實物(央廣網發 哈爾濱工程大學供圖)央廣網哈爾濱10月13日消息(記者遲嵩 通訊員霍萍)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
  • 國際首創!哈工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
    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國際上
  • 國際首創!哈工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 海底探測「神器」
    想要「看看海底有什麼」進行海底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為海底繪製地圖更好地經略海洋就要探明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近日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教授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教授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國際上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集三種功能於一身的探海「神器」——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 哈爾濱工程大學科研團隊國際首創「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曹曦 通訊員 霍萍)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
  • 填補國際空白!東北又出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近日,由大連理工大學建工學部張吉禮教授團隊承擔的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國節能協會團體標準《建築基本單元信息模型》送審稿在北京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通過審查專家組審查,專家組認為"該標準模型具有原創性,標準填補了國際空白
  • 填補技術空白!南極首個區域固定冰預報系統研發成功
    目前尚無成熟的技術手段獲取大範圍南極海冰厚度信息,面對南極考察的實際需求,該中心組織攻關團隊歷時3年,成功研發了南極首個區域固定冰預報系統——普裡茲灣固定冰預報系統,填補了此領域的技術空白。
  • 填補國內空白!北侖這家企業挺進國際高端材料市場
    12月28日,位於寧波市北侖區芯港小鎮的寧波錦越新材料有限公司傳來好消息:憑藉在超高純金屬領域的核心技術優勢,該企業已成功研製出純度為6N3(99.99993%)的電子級超高純鋁,並得到了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PAT(博飛克)驗證,產品質量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高純鋁。
  • 浙大皮衛星研發20年:填補中國空白 明年再發射20顆
    浙大提供中新網杭州8月11日電 題:浙大皮衛星研發20年:填補中國空白 明年再發射20顆作者:謝盼盼 童笑雨「想像一下,將來颱風軌跡以分秒的速度更新,打開APP,就能調遣皮衛星為你服務。無論山村還是更偏遠的地區,流暢通信不再是夢。」說這話時,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正帶領團隊,準備下一顆皮衛星的發射。
  • 武大向中高層大氣伸出「望遠鏡」填補我國空白
    武大向中高層大氣伸出「望遠鏡」填補我國空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1日 23:27 來源: 來源:湖北日報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韓曉玲、通訊員王懷民、趙華成)憑藉著自主研製、國際領先的觀測設備,武大6年來致力大氣遙感觀測,獲取大量關於中高層大氣的第一手數據,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
  • 我國四大探海「神器」首次同步聚首青島 將構建「七龍探海」立體...
    本報青島訊 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臺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現階段最先進的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能夠深入4000米海底鑽巖取樣的「深龍」號、萬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海龍11000」……近日,「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國際研討會在青島召開,我國四大探海「神器」首次同步聚首於即墨鰲山灣畔的國家深海基地,向來自全球十幾個國家的上百名海洋專家學者展示我國強大的深海科研和勘探實力
  • 填補國內空白 均瑤又創第一
    他自豪地表示,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飛行模擬機,填補了國內裝備製造業的一項技術空白,也突破了國際上在該領域的技術壁壘。更為重要的是,從今往後,我們將擁有在此基礎上開發配套各種型號的模擬機產品的能力。華模科技具有此次鑑定的模擬機的完整智慧財產權,包含所有軟體原始碼和技術文檔、電氣設計方案和結構設計方案及文檔,這標誌著華模科技具備了自主研發民航大中型飛機最高端模擬機的所有能力。華模科技完全按照最新版本CCAR-60部以及ICAO Doc 9625(4thedition)等國內和國際最新標準進行模擬機的研發和製造,模擬機質量滿足國內和國際最新鑑定標準要求。
  • 【觀|動態】打破壟斷、填補空白,中國鋼鐵超!硬!核!
    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實現國際領先……鋼企研發生產出系列產品,展現出中國鋼鐵的硬核實力! 鞍鋼集團 填補空白,研發ⅠNi系耐海洋大氣腐蝕橋梁鋼
  • 「人源化小鼠」技術模型項目落戶珠海 填補領域空白
    原標題:「人源化小鼠」技術模型項目落戶珠海 填補領域空白   引領世界製藥行業技術的人類疾病「人源化小鼠」技術模型產業化項目昨天籤約落戶珠海香洲區。香洲區政府、珠海金控公司與海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籤署籌建合作框架協議。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寧卡,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振新,副市長劉嘉文出席籤署儀式。
  • 莞企填補國內MEMS傳感晶片產業空白
    2012年,他們在松山湖創立了廣東合微集成電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微」),並引入基於矽微機電系統(MEMS)振蕩器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經過幾年的探索,現在,依託這個創新團隊,合微自主研發的MEMS傳感晶片已成功實現產業化,今年銷售額有望突破8000萬。
  • 中國冰盤國際公開賽哈爾濱開賽 填補亞洲空白
    【解說】10月15日晚,2019年國際冰盤聯合會首屆中國冰盤國際公開賽在黑龍江哈爾濱拉開帷幕,來自世界五大洲10個國家的頂尖冰盤高手參賽。這項發源於16世紀的體育項目落地中國,填補了亞洲空白。  【同期】國際冰盤聯合會大中華區主席 鍾帥  那麼哈爾濱本來就是中國的黑吉遼地區冬季運動的首位,應該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冰雪運動之都,也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的冰雪運動之都,能夠攜手國際冰盤聯合會,讓冰盤運動在中國哈爾濱落地,而且以哈爾濱為中心,打造中國冰盤產業,冰盤賽事產業鏈,然後向全中國,向亞洲推廣。  【解說】冰盤在玩法方面,和冰壺很類似。
  • 中國大型無人機颱風探測試驗成功 填補海洋觀測資料空白
    填補海洋觀測資料空白 提升颱風監測預報水平中國大型無人機颱風探測試驗成功本報北京8月3日電 (記者劉毅、趙貝佳)8月2日下午,在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影響海南期間,一架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高空大型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博鰲機場起飛
  • 大連這位女教授:從日本毅然歸國,填補國內空白,科研成果達國際先進!
    她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回國,投身教育創辦特色專業;她和團隊的科技成果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應用於30餘個港口、船舶及鑽井平臺。近日,《大連日報》更是刊登了她的優秀事跡和科研成果。近年來,李穎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30餘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201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並作為唯一獲獎代表出席了科技部新聞發布會,是當年技術發明獎最年輕獲獎團隊。
  • 國儀量子新品填補國內多項空白
    國儀量子新品填補國內多項空白 快訊
  • 我國成功研製機載SAR測圖系統 填補國內空白
    這不是「天眼」的神話,這是我國測繪科技工作者歷時5年攻關,打破西方技術壁壘,研製成功的一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測繪高新技術。    5月13日在京舉行的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系統成果發布會上,西部測圖工程實施領導小組組長、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宣布,由國家測繪局組織、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牽頭自主研製的國內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系統,取得了圓滿成功。
  • 黃大年:用生命書寫探地故事
    原標題:黃大年:用生命書寫探地故事 傳承民族精神 奮鬥新時代距離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教授黃大年去世,已經過去了22個月,很多人都很想念他。「黃老師傾盡畢生心血的地球探測項目還在繼續,我們時刻都在懷念他,他的為人處世永遠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