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院當地時間4月30日消息,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2013年該院外籍院士。此前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據5月1日《人民日報》)。
值得關注的是施一公教授,這位在美國先後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雙料院士」,卻在2012年落選我們自己國家的中科院院士,當時就引來一片鳴不平,這次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筆者注意到,在媒體報導的網絡評論中,不乏很多偏激語言,矛頭顯而易見是直指我們的院士評選,更有部分網友對我國中科院院士評選機制展開某些無端的「聯想」,筆者不能說網友的這些評論和「聯想」完全沒有道理,但筆者以為,還應該用更多的理智來冷靜的看待。
誠然,要說我國的中科院院士評選機制沒有任何問題似乎也有偏頗,比如說菸草院士的當選就很難讓人信服,但如果以偏概全的來看待所有院士的當選都有問題,顯然更不符合客觀事實,比如說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抗擊非典的英雄院士鍾南山等等,不僅其貢獻為公眾所熟悉和認可,在各自領域所獲得的崇高學術成就也為世界公認,而且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凡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各類院士的科學家,基本上都是在我國乃至世界各類科學領域中的領軍人物或拔尖人才。
從以往的媒體報導中我們不難發現,施一公參選中科院院士儘管落選,但幾乎沒有人對他的科學成就和學術水平有任何質疑,也較普遍認為憑著施一公教授的科學成就和學術水平當選中科院院士不存在任何問題,之所以沒有當選完全是事出有因,據當時的公開報導,施一公教授參選中科院院士,一是「國籍」問題,二是對國家的「貢獻」,儘管中科院公開回應稱施一公教授落選與「國籍」無關,但事實上直到院士評選進行時,施一公教授的「國籍」,才真正「回到祖國」,而此前他一直是美國「戶口」,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選票」;其次是施一公教授回國工作的時間比較短,儘管有很高的科學成就和學術水平,但真論起對我們國家的直接貢獻,顯然沒法和其他參選院士相比,而在我們國人的觀念中,無論對待院士還是其他領域的評選,大多更關注參選者以往所取得的成績與貢獻,往往不太關注某些「潛力股」,這也讓施一公落選幾乎就是必然,但回過頭來也可以想像,假如施一公教授沒有入選美國院士,或許這一切都是正常,現在施一公當選了美國「雙料院士」,我們就以此來否定自己的院士評選,確實有失公允。
當然,從施一公當選美國院士這一「事件」中,我們的院士評選確實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這些年,幾乎每次院士評選都會引起一番「熱議」,也說明我們院士評選機制和制度確實需要有待改革和完善的地方,但筆者以為,重要的還是觀念的更新,施一公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落選在我們評選的觀念上,而不應看著是我們評選機制和制度有問題,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當選院士年齡普遍「老化」的一個主因,如果按論資排輩,只注重對國家現有貢獻而忽視對「潛力股」及學術水平的「加分」,觀念不改變,中國年輕科學家「牆內開花牆外香」、成為別國「外籍院士」,甚至流失現象都可能會繼續上演。(朱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