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收穫!模式動物研究所甘振繼教授課題組揭示骨骼肌纖維特性和...

2021-01-16 澎湃新聞
探索·收穫!模式動物研究所甘振繼教授課題組揭示骨骼肌纖維特性和運動耐力決定最新進展

2020-06-25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昨日小南推文

探索·收穫!有序原子雜化Re2MnS6納米片實現雙金屬位點驅動選擇性氮還原

2020年6月16日,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甘振繼教授實驗室在國際著名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線發表了題為「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MLL4 controls myofiber identity and muscle performance through MEF2 interaction」的研究成果。此項工作揭示了骨骼肌纖維特性和運動耐力決定新機制。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劉林和丁宸云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甘振繼教授為通訊作者,共同作者裡還有美國NIH的戈凱教授和南京鼓樓醫院的邱勇教授等。

骨骼肌首先是人體最大的運動器官,約佔全身體重的40%。在生理狀態下,骨骼肌纖維收縮產生運動,是人類一切精彩生命活動的基礎。此外,骨骼肌還是人體最大的能量代謝器官。在基礎狀態下,30%的能量由肌肉提供,峰值時可達90%,並且80%的胰島素誘導的葡萄糖吸收發生在骨骼肌中。骨骼肌依賴於其收縮和代謝基因表達程序的精確編排,來指導纖維類型的排列,並確保肌肉的性能,骨骼肌結構和代謝功能紊亂與500多種人類疾病相關。然而,這種骨骼肌纖維類型特異性的基因表達模式究竟是如何建立和維持的尚不清楚。

表觀基因組調控作為基因-環境相互作用的主要位點,日益被認為是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一環。甘振繼教授課題組研究組蛋白甲基轉移酶MLL4(一種慢型肌纖維中富含的增強子調節因子)在控制肌纖維特性和肌肉性能方面的作用。利用3個獨立的基因敲除小鼠品系及原代肌肉細胞培養系統,發現骨骼肌MLL4控制肌纖維特性和運動耐力。小鼠骨骼肌特異性的MLL4敲除導致慢氧化肌纖維基因下調,I型肌纖維數量減少,線粒體呼吸減少,從而導致運動過程中肌肉脂肪利用率和運動耐力下降。全基因組ChIP-seq和mRNA-seq分析揭示了MLL4驅動慢氧化型肌纖維基因程序的分子基礎,即MLL4直接與增強子結合,作為激活肌細胞增強子因子2(MEF2)的共激活因子,以激活慢氧化肌纖維基因的轉錄。重要的是,該研究組還發現MLL4調節通路與人運動鍛鍊及人肌纖維類型重塑密切相關。這一發現揭示了MLL4在決定骨骼肌纖維特性和運動耐力中的關鍵作用,為增強肌肉健康以對抗各種代謝和肌肉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機會。

MLL4通路調控骨骼肌纖維特性和運動耐力(圖1)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江蘇省科技廳以及中央高校等基金的支持,並在相關研究方面得到國內外合作實驗室的大力協助與支持。

原文連結:https://www.jci.org/articles/view/136155

掃碼訪問南京大學新聞網,開啟更多精彩~

來源:科技處、南京大學新聞網

原標題:《探索·收穫!模式動物研究所甘振繼教授課題組揭示骨骼肌纖維特性和運動耐力決定最新進展》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探索·收穫!大氣科學學院丁愛軍與符淙斌團隊揭示長三角和京津冀重...
    昨日小南推文探索·收穫!現代工學院魏輝教授課題組報導納米酶傳感器陣列檢測農藥的新策略以PM2.5為特徵汙染物的大氣複合汙染問題是我國東部地區面臨的一大環境挑戰。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江蘇省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丁愛軍與符淙斌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國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城市群秋冬季的重霾汙染如何通過相互作用增強長距離傳輸的新機制,同時提出了減緩這種區域尺度相互影響以實現科學治霾與精準治霾的新思路。
  • 研究發現SRSF1調控小鼠骨骼肌衛星細胞增殖以及NMJ的成熟過程
    2020年9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Stem 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馮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Splicing factor SRSF1 is essential for satellit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postnatal
  • 分子醫學研究所周專課題組揭示兩種神經遞質(激素)量子化共分泌的...
    2019年2月14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生物膜國家重點實驗室、麥戈文(北大)腦科學研究所周專教授課題組在Neuron雜誌在線發表題為「Differential co-release of two neurotransmitters from a vesicle fusion pore in mammalian adrenal chromaffin
  • 馮英研究組合作發現SRSF1調控小鼠骨骼肌衛星細胞增殖以及神經肌肉接頭(NMJ)的成熟過程
    2020年9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Stem 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馮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Splicing
  • .| 生物學院孟慶勇團隊揭示ISLR基因在骨骼肌發育及重建過程中的...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ISLR在骨骼肌重建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具體的分子調控機制, 這對於骨骼肌的發育和修復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為未來解決相關疾病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該研究中,研究團隊利用骨骼肌特異性敲除ISLR基因的小鼠模型以及體外細胞系模型, 系統地闡述了ISLR基因在骨骼肌重建中的重要功能和具體的分子調控機制。
  •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清華新聞網8月19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忠軍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田志剛課題組合作在《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自身活化性 SLAM家族受體在NK細胞「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吳哲褒課題組揭示垂體瘤藥物治療耐藥的新機制
    原創 吳哲褒醫療組 瑞金神外醫哲褒揚今日(2020年6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吳哲褒教授課題組、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胡榮貴教授課題組合作揭示垂體腺瘤耐藥的全新機制—— KBTBD6/7介導多巴胺2型受體(DRD2)蛋白的泛素化降解調控垂體腺瘤對其治療的敏感性
  • 探索·收穫!化學化工學院蔣錫群課題組提出克服腫瘤光動力治療乏氧...
    探索·收穫! 昨日小南推文探索·收穫!
  • ...高璞課題組與美國Sloan研究所合作揭示細菌對外源DNA的適應性免疫
    近期,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璞課題組與美國Sloan研究所Patel課題組合作,揭示了兩類新型CRISPR-Cas系統(Type V-A Cpf1及Type V-B C2c1)響應外源DNA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論文分別發表於2016年8月的Cell Research 雜誌和2016年12月15號的Cell 雜誌
  • 分子醫學研究所張秀琴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RIPK1/MCU對結腸癌...
    2018年3月12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張秀琴課題組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蔡建強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在線發表題為「RIPK1 binds MCU to mediate induction of mitochondrial Ca2+ uptake and promote colorectal oncogenesis」的文章,揭示了結腸癌發展的新機制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動物主動接近並探索同類的自然行為,即社會親和行為(social approach behavior)。該行為提供近距離社會交往的必要條件,並表徵動物摒棄孤獨去社會交往的意願。社會親和行為是動物各種行為的主要內在動力之一,這種社會動機賦予種群中的個體超過孤獨個體的生存能力。
  • 西大一教授研究成果上了《Nature》雜誌 - 揭示5.3億年前兩類動物...
    本報訊 (記者任娜 通訊員李琛) 10月7日,西北大學地質學張志飛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5.3億年前軟體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的共祖特徵,再次登上英國《Nature》雜誌的在線出版物。這是該雜誌繼2013、2014年之後連續第三次報導西北大學在寒武紀冠輪超門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而這一科研成果對理解後生動物門類,尤其是冠輪動物超門的系統演化有重要科學意義。  威瓦亞蟲(Wiwaxia)是一類出現在寒武紀早期(5.3~5.15億年前)的奇特冠輪類生物,因為其背部覆蓋葉片狀的骨片、外形詭異,一直被認為是寒武紀大爆發生物的明星代表。
  • 未來技術學院肖瑞平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報導高糖抑制AMPK信號...
    研究能量過剩如何抑制AMPK信號通路,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全面了解AMPK信號通路的調控,而且對於探尋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分子機制和治療策略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1月4日,未來技術學院肖瑞平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Negative Regulation of AMPK Signaling by High Glucose via E3 Ubiquitin Ligase MG53」的文章,報導了高糖抑制AMPK活性的調節機制,為能量過剩引起的代謝紊亂,特別是骨骼肌的代謝失調提供了新的理論。
  •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王顯花課題組揭示線粒體炫調控心臟ATP穩態...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王顯花課題組揭示線粒體炫調控心臟ATP穩態平衡 來源:北大新聞網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7-13   今日/總瀏覽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學院肖瑞平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報導高糖抑制AMPK信號通路的...
    研究能量過剩如何抑制AMPK信號通路,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全面了解AMPK信號通路的調控,而且對於探尋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分子機制和治療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1月4日,未來技術學院肖瑞平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Negative Regulation of AMPK Signaling by High Glucose via E3 Ubiquitin Ligase MG53」的文章,報導了高糖抑制AMPK活性的調節機制,為能量過剩引起的代謝紊亂,特別是骨骼肌的代謝失調提供了新的理論
  • 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肖瑞平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報導高糖抑制...
    研究能量過剩如何抑制AMPK信號通路,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全面了解AMPK信號通路的調控,而且對於探尋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分子機制和治療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1月4日,未來技術學院肖瑞平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Negative Regulation of AMPK Signaling by High Glucose via E3 Ubiquitin Ligase MG53」的文章,報導了高糖抑制AMPK活性的調節機制,為能量過剩引起的代謝紊亂,特別是骨骼肌的代謝失調提供了新的理論
  • ...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揭示代謝分子肌酸的免疫調節功能
    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與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揭示代謝分子肌酸的免疫調節功能清華新聞網8月7日電 2019年8月6日,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課題組聯合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在《細胞》(Cell)子刊《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Slc6a8介導的肌酸轉運和積累通過調控細胞因子應答來重編程巨噬細胞的極化》(Slc6a8
  • 探索·收穫!吳稚偉教授團隊關於新型布尼亞病毒SFTSV治療研究獲突破
    由於其對公共衛生和健康的巨大威脅,新型布尼亞病毒SFTSV越來越受病毒學界的重視。最近醫學院吳稚偉教授在免疫學研究基礎上,研發成功治療SFTSV的駱駝納米單克隆抗體,並受到市場關注。這是SFTSV感染治療領域的一項重大進展。南京大學吳稚偉教授課題組自2014年開始新型布尼亞病毒的SFTSV研究。
  • 動物會主動尋求社會交往嗎?科學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巖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動物主動接近並探索同類的自然行為,即社會親和行為(social approach behavior)。該行為提供近距離社會交往的必要條件,並表徵動物摒棄孤獨去社會交往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