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本輪區域汙染「元兇」?何時好轉?你想知道的這裡都有!

2021-01-13 網易

2020-12-28 18:08:27 來源: 金堂生態環境

舉報

  

  

  

  進入12月,全國不少城市遭遇了霧和霾和雙重來襲,成都也在12月21日起出現了今年入冬以來持續時間較長、程度較重的汙染過程,12月26日傍晚甚至開始出現小時重度汙染。

  

  這一輪的重汙染為何如此來勢洶洶?

  「元兇」到底是誰?

  空氣品質何時才能好轉?

  現在就來聽聽

  成都市大氣汙染防控院士(專家)工作站

  張遠航院士怎麼說!

  「重度霧霾」為啥來勢洶洶?

  擴散條件極差,全省區域連片汙染加重

  「12月以來,上中旬冷空氣影響較為頻繁,成都市空氣品質維持優良。自11月18日至12月20日成都市均未出現汙染,創下了新標準實施以來,在冬季連續43天無汙染的記錄。」張遠航院士關注到,良好的態勢之所以不能持續,冬季四川盆地靜穩天氣頻發仍是常態,是非常關鍵的原因。從12月19日起,大氣環流形勢調整,四川盆地轉為多雲天氣,氣溫回升,進入靜穩態勢。在12月16日成都市召開的省市聯合專家會商上的結果顯示,本次汙染過程預計持續時間較長(持續至28日左右),長時間的累積汙染疊加區域汙染影響,有中度及以上汙染風險。

  

  四川盆地汙染實況圖(12月26日22:00時)

  為儘可能縮短汙染時段,降低汙染峰值,按照四川省統一部署,成都市及周邊城市於19日陸續啟動了重汙染天氣黃色預警,成都市爭取了19-20及22日三個達標天。「但從23日起,四川盆地氣象條件持續轉差,形成區域汙染態勢,共有13個城市出現汙染。」張遠航介紹,其中的川東北區域汙染較重,達州24日夜間至25日出現重度至嚴重汙染。同期,全國大部地區華北、汾渭及長江中下遊地區均呈現汙染連片態勢。

  

  成都市27日06時40分能見度(單位km)

  事實上,從12月26日開始,成都市及周邊區域邊界層下壓至250m左右,垂直和水平擴散條件極差,全省區域連片汙染加重傳輸影響,12月27日上午受大霧天氣影響,成都市維持中度至重度汙染。張遠航注意到,截至27日20時,四川省除阿壩和甘孜地區未出現汙染外,其餘地(市)州及重慶地區均呈現連片汙染態勢,全省有半數城市出現中度及以上汙染,區域汙染進一步加重。

  

  12月23-27日雷射雷達反演邊界層高度示意圖

  本輪重汙染天氣 「元兇」到底是誰?

  靜穩、高溼、低邊界層條件下,氣態前體物濃度高且二次轉化速率快

  12月27日,不少市民發現成都被濃霧所籠罩,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張遠航院士介紹道,成都地處四川盆地腹地,歷年進入秋冬後,來自西南的暖溼氣流在盆地內堆積,相對溼度較高,多雲霧天,逆溫層出現頻率高,持續時間長,導致大氣層結多處於穩定狀態,邊界層高度低,不利於大氣汙染物的擴散,汙染呈多發態勢。極端靜穩、高溼、低邊界層條件,是本次出現中度至重度汙染的主要原因。

  除了氣象形勢極端不利外,本輪汙染過程的成因是什麼?結合成都市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觀測數據分析,張遠航認為: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氣態前體物濃度高,二次轉化速率較快。「本次汙染過程以硝酸鹽、硫酸鹽、銨鹽等為代表的二次汙染物佔比達到60%。」張遠航院士分析,從12月26日汙染累積速度加快階段,硝酸鹽轉化速率顯著加快,最高達0.6,硝酸鹽出現爆發性增長,峰值濃度達到57μg/m3。同時在大霧等極端高溼條件(95%以上),SO2在高溼度下轉化速度加快,硫酸鹽轉化速率達到0.77,硫酸根峰值達到24μg/m3。

  

  12月23-27日顆粒物組分濃度變化圖

  預計本次汙染過程將於12月29日結束

  建議:成都仍需加大汙染源管控力度並聯合成都平原區域協同減排

  在預警升級後,成都全市各級各部門按照預案要求全面落實相關減排措施,加強巡查檢查和監督幫扶,盡最大努力降低汙染物濃度,減輕重汙染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但市民更關注,本輪汙染過程何時才能結束?

  本寶寶了解到,根據生態環境部門和氣象部門聯合會商結果,12月27日夜間,成都平原地區相對溼度將進一步增加,並處於弱風場,靜穩天氣維持,空氣品質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預計強冷空氣將於12月28日起影響我國大部分區域,受此影響,成都市28日以陰天為主,白天850hpa北風滲透,午後至傍晚風速增大,冷空氣主體影響在夜間至29日凌晨,並伴隨降溫降水過程;預計29日成都市空氣品質將得到明顯改善,本次汙染過程結束。

  當然,在冷空氣到來前,汙染形勢仍十分嚴峻,「成都市仍需進一步加大對工業企業、工地揚塵、移動源、社會生活源等汙染源的管控力度,嚴格落實應急管控措施,壓實責任,同時聯合成都平原區域協同減排,減緩汙染累積速率,盡最大努力降低汙染峰值濃度。」張遠航建議,從長遠來看,成都市大氣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沒有根本改變。「下一階段,仍需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方向,堅持多汙染物協同控制,需要進一步優化能源和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深化產業結構調整,重視農業結構調整,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低碳發展為抓手,實現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最後

  本寶寶在此提倡大家

  「低碳環保,綠色出行」

  儘量選擇乘坐公共運輸或步行等出行方式

  減少空氣汙染

  主管 | 成都市金堂生態環境局

  來源 |成都生態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成都連續9天臭氧汙染結束!5月3日最高氣溫超35℃,屬歷史最早高溫
    四川在線記者 吳亞飛5月7日,記者從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獲悉,從4月25日開始,受持續高溫強輻射天氣影響,四川盆地陸續出現臭氧汙染,並在26日逐步形成區域汙染,成都平原、川南和川東北區域均出現不同程度汙染,截至5月6日,成都市共出現連續9
  • 四川盆地出現今年以來首次區域性臭氧汙染過程
    區域性汙染特徵及成因分析解讀 2020年4月25日開始,受持續高溫強輻射天氣影響,四川盆地陸續出現臭氧汙染,並在26日逐步形成區域汙染,成都平原、川南和川東北區域均出現不同程度汙染。截至5月6日,成都市共出現連續9天汙染。
  • 第五輪調查結果出來啦,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又新增6種!
    9500種鳥類,遍布七大洲,在每一個森林、海洋、草原、戈壁、雪山,甚至是沙漠也都可以尋找到鳥類蹤跡,其中有很多就生活在我們的身邊。  許多鳥類都具有沿緯度時節搬遷的特性,夏天的時分這些鳥在緯度較高的溫帶區域繁衍,冬季的時分則在緯度較低的熱帶區域過冬。夏末秋初的時分這些鳥類由繁衍地往南搬遷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時分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衍地。
  • 濟南本輪重汙染天氣成因是什麼?煙囪冒的白煙會加重汙染嗎?你想...
    同時,還包括停止拆除工程施工作業等揚塵汙染減排措施,繞城高速公路以內及各區縣建成區禁行渣土砂石運輸車等移動源汙染減排措施。不利氣象條件疊加高排放量導致重汙染冬季是重汙染天氣的高發期。本輪重汙染天氣的成因是什麼?
  • 詳解都江堰及成都平原的地理結構
    俯看成都平原,最讓人驚奇的有兩點:一是整個平原西側幾乎看不到山地與丘陵間常見丘陵地帶。整個地勢一下子高海拔上千米的山地驟降為平原;二是整個平原為兩大水系所覆蓋:北部的沱江水系和中南部的岷江水系。然而無論沱江還是岷江,它們在成都平原的部分都是中上遊水系。兩條江水都是在穿透龍泉山後再在川中丘陵地帶匯入長江。
  • 如何防治近地面臭氧汙染?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冉倩婷)成都市環保局5月18日晚發布相關消息:據統計,今年4月成都市大氣汙染物中的顆粒物濃度環比上月下降了36%到49%,但從監測數據來看,臭氧汙染已成為繼PM2.5之後,影響成都市空氣品質的又一因素。那麼什麼是臭氧?產生近地面臭氧的原因是什麼?臭氧有什麼危害、又該如何控制呢?......
  • 「2020年度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氣臭氧多維成因解析與管理防控體系...
    11月25日,「四川省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建設駐點跟蹤研究項目——2020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氣臭氧汙染多維成因解析與管理防控」課題驗收會在成都召開,會議由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錢駿主持,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華大學和成都市機動車排氣汙染防治技術保障中心等項目成員單位代表出席會議
  • 關於平原,你知道多少?
    來源:小氣質女神、百度百科 平原是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的一個較大區域,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平原地區的自然本底條件相對較好,是人口和經濟集聚的地區,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人類社會影響深遠!
  • 當「焚燒秸稈」遇逆溫天氣 成都再現重度空氣汙染
    10月13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成都市環保局官方微博獲悉,10時數據顯示,成都AQI(空氣品質指數)高達218,為重度汙染。這是今年4月後,成都首次出現重度汙染天氣。同時,和4月一樣,兩次重度汙染都是秸稈焚燒「惹禍」。  深陷「霾伏」的不止成都,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9時數據顯示,眉山、內江等12個市(州)同樣遭遇不同程度的空氣汙染,其中自貢、成都為重度汙染。
  • 當焚燒秸稈遭遇逆溫天氣 成都再現重度空氣汙染
    原標題:當焚燒秸稈遭遇逆溫天氣 成都再現重度空氣汙染   12個市(州)連片汙染,原因是什麼?   「本次汙染情況,主要汙染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因。」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羅彬說,內因主要是秸稈焚燒,空氣沒有邊界,某些市(州)焚燒秸稈的同時,不僅汙染了該城市空氣,也會影響周邊城市。逆溫,是本次汙染情況出現的外因。「最近天氣晴好,早晚容易出現逆溫,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四川遭遇「霾伏」,何時才能衝破?羅彬說,根據氣象預測信息,10月17日,將有一次全國大範圍的冷空氣。
  • 我國除三大平原外,還有哪些著名小平原?成都平原算一個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複雜,但是我們國家的平原面積相對於我們的國土的面積來說,比例是較低的,一般情況下說到我國的平原,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哪一個呢?相信大家一定最先想到三大平原,因為三大平原在書本中涉及是很多的,大家應該也是比較了解的。但是大家知道除了這三大平原外,還有哪些著名的小平原嗎?
  • 成都平原發現年代最早墓地 未來或納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高山古城遺址發掘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7日訊(記者 彭亮)成都平原年代最早的奠基人牲及人祭坑、成都平原上最早的古城之一...這些詞彙被用來描述位於大邑縣的高山古城遺址。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高山古城遺址發現了早於目前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第一期的考古學遺存,其中十二橋文化遺址的發現與確認,為目前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中所不見。  據悉,高山古城遺址已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 成都高山古城遺址出土保存完好人骨 為成都平原最早人骨資料
    ,位於成都平原西南緣、岷江支流斜江河中遊的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三岔鎮高山古城遺址出土了一批保存十分完好的人骨,這是目前成都平原發現的最早的人骨資料。鍾欣 攝  為詳細了解成都平原西南腹地的先秦遺址狀況,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啟動了「斜江河流域先秦遺址考古調查」項目,高山古城遺址是這個項目的重點調查區域。  「在前期試掘工作中,我們發現城址中部一低洼地帶文化層保存較為完整,遺蹟豐富,且分布有較密集的墓葬。」
  • 為什麼世界上有些「平原」的海拔,比一些「高原」的海拔還要高?
    我們知道地球的表面並不是平坦均一的,不管是陸地還是海洋中的海底都是有高低起伏的變化的,這種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態變化,就是「地形」。在地球的一些區域,由於受到不同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作用,從而形成了不同地形類型,基本的地形類型有五種,分別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等類型。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張曉雯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勢頭強勁,田野和研究工作齊頭並進,不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進行了紮實了研究。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從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勢頭強勁,田野和研究工作齊頭並進,不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進行了紮實了研究。報告會現場,9位青年學者代表各項目團隊,對2019年的考古收穫進行了精彩的匯報演講。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2019年新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採集盤狀石核、手斧、礫石製品等100餘件。
  • 不能公開的調查 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與超採圖景
    本報記者查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的官方網站發現,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呈現三個特點:首先是汙染指標多,以三氮(NO3-﹑NO2-﹑NH4+)、重(類)金屬(Pb﹑As﹑Cd﹑Cr6+﹑Hg)和微量有機汙染物為主;其次是多為點狀汙染,分布較廣,多集中在城市周邊和重化工開發區及影響帶範圍內;三是以淺層地下水汙染為主,深層地下水亦有多點檢出汙染物。
  • 北方54城重汙染天氣,攻關中心:區域汙染物排放量整體升高
    攻關中心建議,針對此次過程中汙染相對突出的晉冀魯豫交界地區,應進一步加大工業源管控力度;針對北京16–17日可能受到的偏東汙染傳輸影響,應進一步加強偏東和東南通道沿線城市工業、燃煤汙染管控,科學、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重點區域汙染物排放量有所增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多城遭遇重汙染天氣過程。
  • 11日零時,成都啟動今年首個重汙染天氣黃色預警!車輛限行有調整
    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擴散條件轉差,1月12日至16日將出現一次區域性汙染過程,成都平原、川南及川東北部分城市有輕度至中度汙染風險,局部城市有短時重度汙染風險,四川省汙染防治攻堅戰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函建議相關城市於1月11日零時啟動重汙染天氣黃色預警,採取有力措施,減少汙染排放,減緩重汙染天氣影響。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漢中平原類同成都平原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漢中平原類同成都平原易旭東一部古蜀邦交史。一部戰爭史、遷徙史。戰國早期。前387年的中國,大地一片寧靜。烏雲翻滾。成都平原的古蜀國與渭水一帶的秦國,戰爭一觸即發。兩軍激戰,秦軍退守雍都。圖騰時代,神兵天降,容易摧垮防守意志。秦軍不敢久戰,並非怕死膽怯,而是害怕褻瀆神靈,雍都剛修築不久,城高池寬,足以容納10多萬軍民,躲進城,一直到「神兵」糧盡退去。雍都在關中西部,陝西寶雞附近。事後,秦人才知,漢中南方尚有一個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