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作用和沉積物:化學和生物搬運的沉積作用

2021-01-08 風雷說地質

化學搬運的沉積作用

溶解物質

母巖風化產物中的溶解物質,主要為Cl、S、Ca、Na、K、Mg、P、Si、Al、Fe 等。

前面元素的溶解度較大,多呈真溶液; 後面的溶解度較小,多呈膠體溶液。

它們均呈溶解狀態,在河水或地下水中,向湖泊和海洋中轉移。

1. 膠體溶液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

膠體:一種物質的細微質點分散在另一種物質中的不均勻分散體系。

膠體質點一般介於100~1μm之間,多呈分子狀態。膠體質點常有電荷。

膠體沉積物的特徵:

常呈鍾乳狀、腎狀、豆狀、膠凍狀等 常具貝殼狀斷口 多為含水礦物,且含水量很不固定 其化學成分也不夠固定 常具離子交換性及吸附性 常失水乾裂老化或重結晶2. 真溶液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

母巖風化產物中的真溶液物質主要是Cl、S、Ca、Na、K、Mg等,P、Si、Al、Fe、Mn等也可部分呈真溶液狀態。

真溶液物質的搬運及沉積作用的根本控制因素是它們的溶解度 溶解度越大,越易搬運,越難沉積。溶解度越小,越易沉積,越難搬運。

對於溶解度大的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水介質的影響不大。它們只有在乾熱的氣候條件下,在封閉或半封閉的盆地中,或在水循環受限制的潮上地帶,即在蒸發條件下,才能沉積下來。如石膏、硬石膏、鈉鹽、鉀鹽、鎂鹽等。

生物的搬運和沉積作用

生物在母巖風化產物的搬運和沉積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少沉積巖和沉積礦產的形成都與生物作用有關,或直接由生物作用而形成。如碳酸鹽巖、磷酸鹽巖、沉積鐵礦、硅藻土、白堊、煤、油頁巖和石油等。在各類生物中,尤以藻類和細菌等微生物在沉積巖和沉積礦產形成作用中的意義較大。

生物的搬運和沉積作用有兩種方式:

生物通過新陳代謝作用,在其生活過程中不斷地從周圍介質中吸取一定的物質成分,從而把一些元素富集起來 。另一種方式是由於生物作用而引起的周圍介質條件的改變,從而影響某些物質的搬運和沉積。 各種生物殼體是形成生物灰巖的主要成分

生物碎屑灰巖

生物碎屑灰巖

棘屑灰巖裡大量出現海百合莖化石

棘屑灰巖裡大量出現海百合莖化石

藻粘結形成疊層石

藻粘結形成疊層石

複合沉積作用及沉積物

由物理、化學和生物沉積作用共同實現的物質的遷移和聚集過程稱為複合沉積作用。在複合沉積作用中,總是先在沉積盆地以內,通過各種作用(物理、化學、生物或它們的複合作用)生成某種遊移性的中間產物,這些中間產物再在動力作用下或多或少被搬運,最後才以機械方式沉積或靜止下來。由於複合沉積作用都要通過機械方式才最後完成,所以由複合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物在結構面貌上就與陸源碎屑沉積物相似。

結構面貌出發,複合沉積作用形成的中間產物可按粒度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泥級大小的細微質點,稱泥晶,另一類是粉砂或以上級別的較粗粒實體,稱自生顆粒。

泥晶又稱微晶(Micrite),是指呈機械性運移和沉積的泥級碳酸鹽質點。

泥晶可以是單個的晶體,也可以是由更細小的晶體與其它物質(如有機質)共同構成的小集合體。

自生顆粒:指在沉積盆地以內由化學、生物、機械或它們的複合作用形成的粒度不小於粉砂級的遊移礦物集合體(極少數也可以是單晶體)。

(1)生物碎屑(Bioclast):簡稱為生屑,又稱化石顆粒或骨粒,指粒度大於泥級的遊移性生物硬體,由帶骨骼或外殼的生物(主要是無脊椎動物和骨骼藻類)死亡、軟組織腐爛後形成。

(2)內碎屑(Intraclast):指先沉積的碳酸鹽沉積物在固結或半固結狀態下(通常未埋藏或淺埋藏)、在沉積盆地以內經機械破碎形成的一種自生顆粒,破碎營力主要來自流水、波浪等的衝刷,擾動或擊打。

(3)鮞粒:是由核心和核外包殼構成的形同魚子的顆粒,以球或橢球形為主,有時可多少承襲核心的形態,表面一般光滑,大小通常在砂或粗粉砂級範圍。

(4)團粒:也稱球粒,指大小在粉砂左右、主要由生物凝聚作用形成的泥晶質顆粒,常常成群出現且粒度均勻。典型的團粒有兩種、即藻團粒和糞團粒(或簡稱糞粒)。

(5)凝塊石:由低等藍綠藻等生物相互粘結形成的無定形顆粒稱凝塊石,內部主要為泥晶質,有機質含量較高,色暗,常有藻跡顯示或比較均一,邊緣通常清晰截然,粒度可大可小。

(6)核形石:又稱藻灰結核或藻包粒,指由核心和核外藻包殼構成的同心狀顆粒。核形石大小變化很大,最大可達十幾釐米或更大,以 1 到幾釐米最常見。較大核形石的形態常常不很規則,較小核形石則多呈球狀或近球狀。

相關焦點

  • 天天學普地||湖泊的化學沉積作用
    化學沉積作用按氣候條件可分為兩類:(1)潮溼氣候區湖泊的化學沉積作用潮溼氣候區水量充足,生物繁盛,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強烈,地面上易溶的K、Na組分最早流失,由Ca、Mg等組成的較易溶解的鹽類和由Mg、Fe、Al、Si、P等組成的難溶鹽類,隨後也呈離子或膠體溶液搬運入湖,並在一定條件下相繼發生沉積,如由含鐵巖石分解而成的氫氧化鐵的溶液,膠體溶液與湖水中的電解質發生中和或與湖水相混後
  • 橫跨大陸的碎屑物質搬運與沉積作用:西藏東南部郎傑學群研究實例
    通過對現今「源-匯」系統的觀察可以發現,大江大河在沉積物的搬運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量的沉積物在經過跨越大陸的搬運之後,才在大陸邊緣發生沉積作用(如亞馬遜河將安第斯山的碎屑物質搬運到南美大陸的東海岸;長江、黃河將源自青藏高原的碎屑物質搬運到中國東部;圖1)。
  • 沉積巖: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及一般特徵
    一、沉積巖的概念沉積巖是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條件下,在常溫常壓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質經過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形成的一類巖石。③生物作用——在石灰巖、矽質巖等沉積巖的形成過程中,生物作用很重要。④某些火山作用——指火山活動可形成大量火山碎屑,火山碎屑經過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後形成沉積巖(火山碎屑巖)。
  • 史上最精彩的沉積知識圖解!
    地球物質的化學風化主要發生在土地表面以下,巖石,水和生物分泌物的相互作用使得基巖中的裂縫增強。堆積作用是沉積物在搬運過程中,所受的水流、風、冰川、波浪作用減弱,逐漸堆積的過程。01 沉積環境沉積物會在各類沉積環境中搬運和沉積。陸地上,沉積環境有河流的洪泛平原、沼澤、沙丘和沙漠盆地等。沿海地區,沉積環境有三角洲、瀉湖、海灘、障壁島等。其中,高能沉積環境:河流、海灘、沙丘、珊瑚礁;低能沉積環境:洪泛平原、沼澤、河漫灘、湖水沼澤。
  • 西藏那些有趣的石頭-沉積巖篇
    沉積巖是由堆積於地球表面的顆粒物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形成,它的分布最為廣泛,約佔地球表面的75%。 沉積巖明顯區別於火成巖和變質巖:沉積巖在三維空間上通常呈層狀近平行分布;沉積巖成分包括分散的顆粒和膠結物,其中顆粒包括各種礦物碎屑、生物碎屑以及經過搬運的巖屑。沉積巖中可見各種化石和沉積構造。
  • 沉積巖的兩大特徵: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和含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
    沉積巖形成的丹霞地貌根據巖石的成因來劃分,我們可以把巖石分為巖漿巖、變質巖和沉積巖三大類。其中巖漿巖是指由於巖漿冷卻凝結而形成的巖石,可以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變質巖是指巖石在溫度和壓力的作用下,多是高溫高壓的作用下發生變質作用,巖性發生改變,從而形成變質巖。
  • 沉積巖層巖性分析
    關於碎屑物質搬運方向的為數不多的資料(根據斜層理、相變)表明,在這裡搬運主要是從北、北東和北西,即沉積物厚度增大的方向上進行的。分水嶺以北,雅圖林沉積層厚度變化比較明顯,從500米變為1600米。例如,在謝哥捷羅湖一魯哥捷羅和契爾卡一克米河地區,雅圖林巖石的成分在厚度增大的方向上發生變化。
  • 【視點】氨基糖對東海顆粒和沉積有機質成巖作用的指示
    「編者在20年2月7日文獻情報關注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研究員和袁華茂研究員團隊關於氨基糖對東海顆粒和沉積物有機質成巖作用的指示研究
  • 2017年巖土工程師考試《基礎知識》知識點:沉積巖
    沉積巖 (在地表分布約佔75%,體積約佔7.9%)  1、定義:母巖的風化物質、火山物質、有機物質以及宇宙物質等,經過水、風等介質搬運以後,在一定條件下沉積下來,再經過成巖作用形成的巖石。  2、沉積巖的物質組成:  沉積巖有兩部分組成:沉積物顆粒和膠結物。
  • 沉積巖:沉積巖的結構,構造,分類及主要類型
    5)結晶結構:也稱化學結構,主要由原地化學沉澱的礦物晶體形成,所謂「原地」是指晶體的大小、形態和相對位置都是在礦物沉澱時形成的。沉積巖的構造層狀構造是沉積巖最典型的特徵,是沉積巖最主要的構造特徵,也是區別於巖漿巖、變質巖的主要標誌之一。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口沉積地貌
    參考答案:(1)差異:長江口流水沉積地貌發育典型,多江心島和沙洲;杭州灣流水沉積地貌缺失。原因:海水不斷向河口附近侵蝕,剝離了沉積物並進行搬運作用,重礦物在河口附近沉積,輕礦物被搬到距離河口較遠的地方。典型例題四:(2019·全國高三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木質素是一種廣泛存在於植物體的有機物。由於植物主要存在於陸地上,且木質素具有明顯的抗降解性質,因此木質素可以定量的作為河口陸源物質的指示物。
  • 【長知識】沉積巖
    組成沉積巖的物質是一些礫石、砂、粘土、灰泥和生物殘骸等鬆散物質(這些物質大多來自風化的巖石,其次是火山噴發物、有機物和來自宇宙的一些物質)。這些物質有的是溶解在水裡的。更多的則是被水搬運,它們逐年累月地集聚起來並沉積,最終壓實並變成了巖石。沉積巖分布在地殼的表層。露出地面的面積約佔75%。沉積巖種類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頁巖、砂巖和石灰巖,它們佔沉積巖總數的95%。
  • 化學氣相沉積技術解決深盲孔電鍍問題
    化學氣相沉積技術解決深盲孔電鍍問題2008/12/23/8:59來源:慧聰表面處理網    化學氣相沉積技術     化學氣相沉積是沉銅工藝方法之-,它是將氣相中的一種組份或多種組份聚積於基體上
  • 沉積巖肉眼鑑定
    鑑定內容和方法:碎屑巖:礫巖、砂巖、粉砂巖  粘土巖:頁巖、泥巖化學巖及生物化學巖:碳酸鹽巖:石灰巖、泥灰巖、白雲巖;矽質巖;鐵質巖等火山碎屑巖:火山角礫巖、凝灰巖對照教材中所列沉積巖的主要鑑定特徵,在肉眼下藉助於放大鏡、小刀等觀察不同巖石類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特徵。
  • 普光氣田新類型儲藏--四川盆地海相飛仙關組的沉積特徵和模式
    研究結果表明,普光地區飛仙關組小型礫屑灰巖多為異地搬運後沉積形成的,它的形成與濁流有關;而大型礫屑白雲巖多為未經過搬運(或經短距離搬運)、巖崩塌積後沉積形成的。普光氣田飛仙關組斜坡帶礫屑碳酸鹽巖沉積模式中,碳酸鹽臺地為礫屑灰巖提供物質來源;上斜坡一般發育大型礫屑白雲巖,是儲層發育的有利地帶;下斜坡處發育薄層礫屑灰巖,儲層發育條件差。
  • 海洋沉積物檢測:海洋的沉積物分為哪幾種類型?
    海洋沉積物(marine sediments)是指各種海洋沉積作用所形成的海底沉積物的總稱。以海水為介質沉積在海底的物質。沉積作用一般可分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3種不同過程,由於這些過程往往不是孤立地進行,所以沉積物可視為綜合作用產生的地質體。
  • 它生沉積巖類:粉砂巖和泥質巖
    粉砂巖多由牽引流的底懸浮物(較粗的懸浮物)在弱水動力條件下沉積後再經成巖作用改造而形成。2)粉砂巖的結構:受粒度限制,顆粒的粗細差別不大,但在被搬運過程中,互相碰撞的機會少。因此,分選好,磨園差(碎屑顆粒稜角分明)。
  • 海洋底質沉積物研究簡史及採樣技術簡述
    傳統上,按深度將沉積物劃分為:近岸沉積(0~20米):主要是分布在海灘、潮灘地帶的機械碎屑,即不同粒度的沙、礫石和生物骨骼、殼體的碎屑等。淺海沉積(20~200米):淺海帶佔海洋面積的25%,但這一海域的沉積物卻佔海洋全部沉積物的90%。半深海沉積(200~2000米):通常以陸源泥為主,也有少量化學沉積物和生物沉積物。
  • 專欄三分鐘了解薄膜沉積之物理氣相沉積技術
    現在提供一個選擇:花三分鐘時間,快速的了解下薄膜沉積中的物理氣相沉積技術(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來吧,各位材女材子們,一起來認識物理氣相沉積技術這位朋友!在真空度較高的環境下,通過加熱或高能粒子轟擊的方法使源材料以原子、分子或離子的形式逸出沉積物粒子,並且逸出的粒子在基片上沉積形成薄膜的技術。
  • 沉積巖的成因及分類?
    沉積巖是在地殼表層常溫條件下,由風化產物、有機物質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等一系列地質作用而形成的層狀巖石。沉積巖廣泛分布於地表,佔陸地面積的75%。  沉積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地質作用過程,一般可分為風化、搬運、沉積、硬結成巖等四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