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氨基糖對東海顆粒和沉積有機質成巖作用的指示

2021-01-19 天然有機質研究情報

編者在20年2月7日文獻情報關注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研究員和袁華茂研究員團隊關於氨基糖對東海顆粒和沉積物有機質成巖作用的指示研究,特邀袁老師和宋老師為本公眾號撰寫了該研究的亮點部分,一方面,豐富天然有機質研究領域,尤其是氨基糖評估河口顆粒態和沉積物有機質季節變化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希望該團隊的研究成果能給關注者啟發,從中獲得靈感,促進天然有機質研究工作的開展。」


導讀

陸架邊緣海是有機質產生、礦化和埋藏的重要場所,海洋中90%以上的有機質沉積於此並在早期成巖作用過程中礦化,因此深入研究陸架邊緣海有機質的生物活性和降解過程將有助於對全球海洋碳循環過程的理解。氨基糖是海洋浮遊生物以及細菌細胞壁肽聚糖的基本組成單元,其含量、組成和結構等賦存特徵可用於海洋有機質來源、轉化和降解的指示。海洋環境中氨基糖的活性一般高於總有機碳庫,因此隨著有機質的降解,其對總有機碳、總氮的貢獻(%THAS-TOC和%THAS-TN)不斷降低。葡萄糖胺(GlcN)和半乳糖胺(GalN)是海洋中含量最豐富的兩種氨基糖,海洋浮遊生物中GlcN/GalN比值通常高於8,而細菌來源的GlcN/GalN比值約為1-3,因此GlcN/GalN可用於指示海洋有機質的來源及細菌對有機質的降解和改造程度。胞壁酸(MurA)是一類僅存在於細菌細胞壁的氨基糖,在細菌死亡後快速分解,因此胞壁酸被作為活的或新近死亡細菌的一類特異性生物標誌物,可用於估算細菌有機質的貢獻。目前氨基糖指標已應用於大洋、近岸以及缺氧環境中顆粒物和沉積物有機質的降解和細菌再改造過程的指示,但在我國近海有機質降解過程中的指示作用的研究有限。


本研究通過分析不同季節長江口鄰近海域顆粒物和東海內陸架表層沉積物中氨基糖的分布及組成特徵,解析了該海域顆粒物和沉積物中有機質的來源、活性及降解狀態,並估算了細菌源有機質對總有機質的貢獻率。


研究發現浮遊生物和細菌是長江口水體顆粒物中有機質的重要來源,顆粒物中較高的氨基糖指標如GlcN/GalN,碳、氮歸一化含量%THAS-TOC和%THAS-TN均指示了具有較高初級生產力或藻華發生海域顆粒有機質較強的浮遊生物來源特徵,同時較高的MurA含量還表明了細菌對長江口顆粒有機碳具有較大貢獻。從春季到秋季,長江口附近海域近岸顆粒物中GlcN/GalN、%THAS-TOC出現降低(圖1),指示了其顆粒有機質從浮遊生物和細菌的混合來源向細菌來源為主進行轉變,而秋季升高的%THAS-TN及水體較低的溶解氧則表明顆粒有機質在秋季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降解。整體而言,秋季相比春季顆粒有機質具有更高的降解程度和更高的細菌有機碳貢獻率,體現了秋季顆粒有機質的礦化再生作用,但局部初級生產力的提高(CJ-4站位),導致新鮮浮遊生物有機質的摻入,同時提高了細菌有機質的貢獻,整體增加了顆粒有機質的生物可利用性。根據MurA估算,春季和秋季新鮮細菌有機質分別佔長江口典型斷面顆粒有機碳10.8±3.7%和40.5±19.1%,表明細菌對長江口顆粒有機碳具有較大貢獻,且秋季的貢獻更為明顯。


▲ 春季和秋季長江口CJ斷面顆粒物中氨基糖,碳、氮歸一化產率及GlcN/GalN變化特徵(來源:Elsevier)


東海內陸架所有站位表層沉積物中GlcN/GalN在夏、秋季均小於2,低於顆粒物中的GlcN/GalN,表明顆粒有機質沉降進入表層沉積物後經歷了進一步的降解過程,細菌是東海內陸架表層沉積物有機質的重要來源。表層沉積物中%AS-OC和%AS-N高於細菌中的特徵值,同樣也說明表層沉積物中的有機質經歷了一定程度的降解。近岸泥質區相比於遠岸非泥質區具有更高的有機質含量, GlcN/GalN和MurA含量以及更低的GlcN/MurA,表明泥質區有機質中含有更多新鮮的浮遊生物和細菌有機質。秋季相比於夏季,東海泥質區水體葉綠素a含量降低,沉積物中有機碳、氮含量下降,同時GlcN/GalN略有降低,MurA含量升高,說明夏季水體沉降至表層沉積物的有機質在秋季逐漸轉變為細菌有機質,並且這種來源的變化在生產力較高的近岸更為明顯,表明近岸水體顆粒物的沉降對表層沉積物有機質的組成具有重要影響。根據MurA估算,東海內陸架表層沉積物中新鮮細菌有機質對有機碳的貢獻率在春季和秋季分別為13.1±6.4%和28.5±17.9%,具有秋季高於春季,近岸泥質區高於遠岸非泥質區的特徵。


▲ 夏季和秋季東海內陸架表層沉積物中氨基糖,GlcN/GalN 和 GlcN/Mur的變化特徵(來源:Elsevier)




[1]  Ren, C.Z., Yuan H.M., Song J.M., Duan L.Q., Li X.G.,Li N., Zhou B. 2020. The use of amino sugars for assessing seasonal dynamics of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Marine Chemistry220:103763[2]   Ren, C.Z., Yuan H.M., Song J.M., Duan L.Q., Li X.G.,Li N., Zhou B. 2019. Amino sugars as indicator of organic matters source anddiagenesi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EcologicalIndicators 97:111-119.



宋金明,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Email:jmsong@qdio.ac.cn

袁華茂,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Email:yuanhuamao@qdio.ac.cn



更多信息關注「天然有機質研究情報」。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沉積作用和沉積物:化學和生物搬運的沉積作用
    真溶液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 母巖風化產物中的真溶液物質主要是Cl、S、Ca、Na、K、Mg等,P、Si、Al、Fe、Mn等也可部分呈真溶液狀態。真溶液物質的搬運及沉積作用的根本控制因素是它們的溶解度 溶解度越大,越易搬運,越難沉積。溶解度越小,越易沉積,越難搬運。 對於溶解度大的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水介質的影響不大。
  • JAES:東海內陸架泥質沉積區物源示蹤綜述
    2018年發表的一篇關於東海內陸架浙閩泥質區物源的綜述性論文(如下圖),在此分享一下,文章內容如下:本文總結了已發表的
  • 媒體稱馬英九指示設秘密小組 探勘南海東海油氣
    中新網10月2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在馬英九指示下,臺當局「經濟部」日前秘密成立了東海和南海小組,24日首次召開會議。會中「經濟部長」尹啟銘指示,「中油」應儘速在太平島和釣魚島附近進行油氣探勘。
  • 沉積巖:沉積巖的結構,構造,分類及主要類型
    沉積巖的結構沉積巖的整體結構可分為 5 種基本類型:1)碎屑結構:主要由礫、砂等較粗的陸源碎屑(或它生礦物顆粒)機械堆積形成。這些碎屑顆粒之間的物質稱為填隙物。2)泥狀結構:主要由極細小(泥級)的固態質點機械堆積形成。
  • 餘桂華團隊AM實現鋰金屬顆粒可逆沉積的超共形可拉伸石墨烯薄膜
    通過構建3D高比表面積的鋰沉積框架、改變電解液組成和構建人造SEI等手段來提高鋰沉積的均勻性和/或提高SEI膜的機械強度,進而抑制鋰枝晶和死鋰的產生。鋰金屬負極在不同SEI膜下的沉積溶解行為:(a)不可變形SEI膜下的不可逆鋰金屬沉積溶解過程;(b)可變形和超共形SEI膜下的可逆鋰金屬沉積溶解過程。
  • 它生沉積巖類:陸源碎屑巖的組分和結構
    他生沉積巖類: 指主要由它生礦物構成的沉積巖。主要包括陸源碎屑巖和火山碎屑巖。陸源碎屑巖:指主要由母巖風化的碎屑物質和不溶殘餘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之後形成的沉積巖,其中碎屑顆粒佔50%之上。2) 填隙物基質:和粗大的碎屑顆粒一起沉積下來的細粒填隙物,是碎屑巖中細小的機械成因組分,其粒級以泥為主, 可包括一些細粉砂,粒度一般< 0.03mm。
  • 日本科學家用噴霧沉積法製備矽納米顆粒 實現高容量全固態鋰電池
    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導,一項由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NIMS)研究人員進行的新研究顯示,在固態電解質中,用噴霧沉積法製備商業矽納米顆粒,然後僅用此種矽納米顆粒製成的矽陽極展示出優異的電極性能,而此前只在用蒸發法製備薄膜電極才展示了如此優異的性能。
  • 為什麼原生動物會對活性汙泥有指示作用
    但是對於細菌的觀察、分類鑑定的時間很長,不能及時起指導生產的指示和預報作用。原生動物與細菌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功能關係;原生動物個體大,便於觀察;對於環境變化比細菌敏感,更早更容易反映環境的變化。直接觀察原生動物的種類組成、數量、生長和變化狀況,也能反映出細菌的生長和變化情況,即間接地評價汙水處理過程和處理效果的好壞,起指導生產的作用。
  • 它生沉積巖類:粉砂巖和泥質巖
    粉砂巖多由牽引流的底懸浮物(較粗的懸浮物)在弱水動力條件下沉積後再經成巖作用改造而形成。粉砂巖的分類此外,顏色和膠結物成分也可參與命名3. 粉砂巖的主要類型 泥質粉砂巖:填隙物以黏土(雜基)為主,含量25%~50%,為快速沉積的產物。 鈣質粉砂巖:粉砂級顆粒主要被鈣質膠結。多為河口三角洲前緣、前三角洲或海灘的沉積。
  • 地質地球所重新解讀海洋風塵記錄對源區古環境演化的指示意義
    已有研究普遍認為,北太平洋地區風塵通量越高,指示亞洲風塵源區越乾旱;但有研究指出風塵通量變化與源區乾旱化程度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為深入探究北太平洋風塵記錄對亞洲風塵源區古環境演化的指示意義,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張強在其導師、研究員劉青松的指導下,綜合研究北太平洋ODP Hole 885A巖心風塵沉積物。
  • 沉積巖肉眼鑑定
    鑑定內容和方法:碎屑巖:礫巖、砂巖、粉砂巖  粘土巖:頁巖、泥巖化學巖及生物化學巖:碳酸鹽巖:石灰巖、泥灰巖、白雲巖;矽質巖;鐵質巖等火山碎屑巖:火山角礫巖、凝灰巖對照教材中所列沉積巖的主要鑑定特徵,在肉眼下藉助於放大鏡、小刀等觀察不同巖石類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特徵。
  • 橫跨大陸的碎屑物質搬運與沉積作用:西藏東南部郎傑學群研究實例
    全篇約5704字,7圖,閱讀需要6分鐘碎屑物質的風化、搬運和沉積作用是地球表層重要的地質過程。「由源到匯」也是沉積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這些差異包括:(1) 郎傑學群古水流方向大體向南,而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層向北;(2) 郎傑學群砂巖中含有5~20%火山巖巖屑和少量斜長石,碎屑組分、重礦物組合以及全巖地球化學成分指示造山帶來源,而大部分喜馬拉雅地層源自穩定的印度「克拉通內部」;(3) 郎傑學群的全巖Nd同位素較特提斯喜馬拉雅地層更虧損;(4) 郎傑學群具有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碎屑鋯石年齡,這組鋯石的εHf(t) 值集中在
  • 沉積巖: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及一般特徵
    一、沉積巖的概念沉積巖是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條件下,在常溫常壓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質經過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形成的一類巖石。③生物作用——在石灰巖、矽質巖等沉積巖的形成過程中,生物作用很重要。④某些火山作用——指火山活動可形成大量火山碎屑,火山碎屑經過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後形成沉積巖(火山碎屑巖)。
  • 河流所攜帶的顆粒物,在河流不同河段的沉積分布是怎麼樣的?
    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是在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通常來說內力作用總是希望把地表趨向「崎嶇不平」,而外力作用則剛好像相反,總是希望把地表趨向「平整平坦」。所以,外力作用總是把高山削平,而把低地和窪地填平,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地球表面的形態始終處在動態變化之中。
  • 沉積巖的結構
    【學員問題】沉積巖的結構?  【解答】沉積巖的結構主要有下列幾種。  ①碎屑結構  碎屑物質被膠結物粘結起來而形成的一種結構。按碎屑粒徑大小,將碎屑結構分為下列幾類:  礫狀結構碎屑粒徑>2mm.  砂質結構碎屑粒徑2.0~0.05mm.
  • 分析稱東海劃界案系基於大量科學和法律依據完成
    因此,外大陸架劃界必須依據大陸邊緣地質理論,利用海底地形、沉積物厚度等高精度科學數據,通過陸坡坡腳、百分之一沉積物厚度點、2500米等深線等關鍵參數的確定,劃定外大陸架的外部界限。因此,東海大陸架在地形、地貌、沉積特徵和地質構造上都與我國大陸有著天然連續性,是我國大陸在海底的自然延伸,而衝繩海槽與東海陸架地質特徵顯著不同,是具有顯著隔斷特點的重要地理單元,是中國東海大陸架延伸的終止。
  • 天天學普地||湖泊的化學沉積作用
    化學沉積作用按氣候條件可分為兩類:(1)潮溼氣候區湖泊的化學沉積作用潮溼氣候區水量充足,生物繁盛,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強烈,地面上易溶的K、Na組分最早流失,由Ca、Mg等組成的較易溶解的鹽類和由Mg、Fe、Al、Si、P等組成的難溶鹽類,隨後也呈離子或膠體溶液搬運入湖,並在一定條件下相繼發生沉積,如由含鐵巖石分解而成的氫氧化鐵的溶液,膠體溶液與湖水中的電解質發生中和或與湖水相混後
  • 【視點】生物炭和希瓦氏菌共運移研究
    儘管目前對生物炭等膠體顆粒在飽和多孔介質中的單運移行為已有研究,但除pH和離子強度等理化因素外,有關生物作用對膠體顆粒運移行為的影響還少見報導。以往關於膠體運移行為的研究中往往將生物細胞簡單視為一種膠體顆粒而忽略其生物活性作用。廣泛存在於土壤環境中的胞外呼吸微生物能夠與生物炭發生氧化還原作用。
  • 玉屏風顆粒 玉屏風顆粒的功效與作用
    玉屏風顆粒的功效與作用其實玉屏風顆粒的功效與作用不僅僅是可以治療感冒的,還是有其他的作用的,那就來看看玉屏風顆粒還有什麼功能吧。一、預防感冒的作用玉屏風顆粒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感冒,其中防風具有治療感冒的作用,對病毒性感冒、表虛不固、自汗、微惡風寒,面色恍白,鼻塞流清涕等病症具有很好的療效。
  • 廣州海洋局峽谷體系沉積演化研究獲新認識
    ◎孫美靜/文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近日對臺灣東部海域研究進行總結,在峽谷體系沉積演化方面取得了新認識。、單道地震和多波束測深數據為基礎,對臺灣東部海域峽谷體系的形態特徵、沉積充填演化及成因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