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所攜帶的顆粒物,在河流不同河段的沉積分布是怎麼樣的?

2021-01-08 地理沙龍號

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是在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通常來說內力作用總是希望把地表趨向「崎嶇不平」,而外力作用則剛好像相反,總是希望把地表趨向「平整平坦」。所以,外力作用總是把高山削平,而把低地和窪地填平,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地球表面的形態始終處在動態變化之中。外力作用的最重要實施者就是流水和風力,根據流水的流速和風力的大小不同,兩者會表現出侵蝕性、搬運性和沉積性等形狀。

攜帶大量泥沙的黃河水

以河流為例,當河流的流速快流量大的時候,流水的衝刷力較強,河道則會不斷地被流水侵蝕,通常發生在河流的上遊。由於河道不斷被侵蝕,深度不斷加深,常常會形成「V」形河谷,在這樣的河流中很少有流水的沉積作用,除非是粒徑巨大的石塊。此時河流中的流水將會攜帶大量的大小不同的沉積物流向河流中下遊地區,隨著河流流速的不斷下降,流水中攜帶的物質也將會逐漸沉積。通常來說河流的流速從上遊到中遊和下遊地區,由於地形坡度逐漸降低,攜帶的大小顆粒物會分批沉積。

一般來說,顆粒最大的「礫石」會最先沉積下來,比如我們在山區河流通常會看到大量礫石堆積的河灘,這些礫石不斷的流水衝積相互摩擦,逐漸失去稜角,形成鵝卵石。如果大量的礫石逐漸沉積最終形成的沉積巖,我們就稱為「礫巖」。繼續往中下遊地區前進,河流的流速和流量繼續下降,那麼顆粒居中的「砂石」就會沉積下來,如果大量砂粒沉積最終固結成巖形成的沉積巖,我們就稱為「砂巖」。

黃河三角洲

到了河流的最下遊地區,地勢低平,河流流速十分緩慢,河流中的攜帶物只能是顆粒十分細小的淤泥類物質,最終這些細小的顆粒也會沉積下來,沉積的位置通常是在河流的中下遊地區和入海口附近。這些細小顆粒的沉積會形成衝積平原和三角洲,以及帶來肥沃的土壤,十分適宜農業耕作。如果,這些淤泥固結成巖形成沉積巖,我們就稱為「頁巖」,頁巖是質地十分細膩的沉積巖。

有些特定條件下的河流,會把所攜帶的礫石、砂石和淤泥在很小的範圍內沉積下來,這主要需要地形條件的配合。比如某些山區的河流,上遊在山區流淌,落差大流速很快,攜帶的物質不易沉積,但是當河流突然流出山區的山口進入到地勢低平的區域(高原、平原等)時,河流流速迅速下降,從而在山口形成扇形的堆積,我們稱為「衝積扇」,通常來說山口附近的沉積物顆粒最大,往扇形的外圍區域,沉積物的顆粒不斷變小。所以我國西北地區的人們,通常生活在衝積扇的外圍地勢低平、土壤細膩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區。

相關焦點

  • 高考常考考點——河流階地
    真題:(2018·全國卷Ⅰ)下圖示意某河流上遊河段的單側斷面。該河段兩岸依次分布著海拔不同的四個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積著河流沉積礫石。礫石的平均粒徑T3>T0>T2>T1。洪水期河水僅能淹沒T0。據此完成1~3題。1.面積仍在擴大的平坦面是 (  )A.
  • 河流地貌的發育
    2.圖解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一般而言,河流上遊多位於高原、山地,以侵蝕為主,中遊以搬運為主,下遊以堆積為主。因此,上遊為高山峽谷,中遊河道變寬,下遊為衝積平原、河口三角洲、衝積島等。受此影響,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圖所示:
  • 河流的水系特徵、水文特徵,河流的相關考點
    在可溶性巖石廣泛分布區,受河流的溶蝕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如暗河、溶洞等)和地表喀斯特地貌(如、峰林、峰叢、孤峰、溶蝕窪地等)。  (2)河流堆積地貌:在河流出山口處河面變寬,流速變緩,其攜帶的泥沙沉積,形成衝積扇,洪積扇;在河流中下遊河段,泥沙沉積形成衝積平原、江心洲、地上河,在河流的入海處形成三角洲。
  • 河流地貌專題!
    在平面上,河流的主流線偏向凹岸,水體呈螺旋式前進,使凹岸侵蝕,侵蝕下來的物質向凸岸搬運,隨著底流流向表層,能量逐漸減弱,所攜帶的物質便在凸岸堆積。② 科裡奧利力效應在科裡奧利力的作用下,水體運動的方向在北半球恆偏向前進方向的右側,在南半球恆偏向前進方向的左側。
  •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河流作用於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種侵蝕、堆積地貌。
  •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2017-11-30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河流專題!
    在平面上,河流的主流線偏向凹岸,水體呈螺旋式前進,使凹岸侵蝕,侵蝕下來的物質向凸岸搬運,隨著底流流向表層,能量逐漸減弱,所攜帶的物質便在凸岸堆積。讀圖可以看出普雷斯科特至康沃爾河段,布局有水電站,說明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水不易結冰;第三小題要知道河流凌汛危害形成過程是浮冰不斷累積,堵塞河道,抬高水位形成洪水,所以應當措施應想辦法降低水位或加高堤壩,避免洪水溢出。下圖為山東省沂源縣西南某局部區域等高線分布示意圖。圖中的東周河因溯源侵蝕,襲奪了沂河上源。讀圖,完成1-3題。
  • 【歸納加強】高考地理有關中國河流熱點問題匯總,影響河流含沙量的...
    這其實是含沙量與輸沙量之間的不同,我國長江含沙量小,但輸沙量大,另外說長江含沙量少也是就整體狀況而言,在其局部河段含沙量大。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兩者之間的不同。  河流輸沙量是指一定時段內通過河道某斷面的泥沙數量稱為該時段的輸沙量,單位為千克或噸。一年中最大輸沙量在汛期,最小輸沙量在枯水期,年際輸沙量也不一樣,變化較年徑流更為劇烈。
  • 【考向預測】全球主要河流水系,高考地理年年必考的「河流」為背景...
    亞洲河流分布不均,在降水豐富的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河網密度最大,年徑流量也較大;但在降水稀少的中亞和西亞,河網稀疏,有廣大的內流區和無流區,河流徑流量也較小。    南歐或地中海型:因阿爾卑斯山逼近海域,河流短小,以雨水補給為主。  混合型:因補給地區不同和流經氣候帶多,上下遊水文特徵不同,如多瑙河和萊茵河等。  山地型:高山河流以冰川融水補給,中等山脈河流以雪水和雨水補給。  三、非洲河流  非洲大陸有東南向西北傾斜的地勢特徵,決定其水系多流入大西洋(包括地中海)。
  • 小題速遞:河流地貌
    大同磧的形成是由於①位於凸岸,河流流速較緩,以沉積為主②幹流頂託,湫水河流速下降,亂石沉積③地勢平坦,黃河幹流中的亂石在此沉積④人為構築,減弱河水對磧口古鎮的侵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
  • 衝刺2020年高考地理熱點押題卷-河流問題
    (2020年廣東省東莞市高考一模地理試題)河流故道是指河流在遷徙改道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廢棄河道。長江幹流下荊江段為典型的婉延型河段,在地貌演化過程中河道擺動劇烈,發育了大量長江故道。讀「長江幹流下荊江段部分河道示意圖」,完成下面1~3小題。
  • 河流地貌與其它地貌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經常、最活躍的地貌作用,它貫穿於河流地貌的全過程。無論什麼樣的河流均有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類型。河流一般可分為上遊、中遊與下遊3 個部分。由上遊向下遊侵蝕能力減弱,堆積作用逐漸增強。河流根據平面形態、河型動態和分布區域的不同,有不同的類型。
  • 為什麼長江的「荊江」河段,會形成頭頂一江水的地上河?
    不過,有一些河流的情況十分特殊,這些河流的河床高出河流兩岸的地面,我們稱之為「地上河」,也可以叫做「懸河」。我國北方的母親河「黃河」,其下遊河段從桃花峪開始到入海口之間,黃河的河床高度一般都高出兩側的陸地3至5米,從而成為了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地上河。
  • 知識拓展:洪積一衝積平原、河漫灘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及河流階地的區別
    河漫灘平原一般是在中下遊地區,河流下蝕作用較弱,側蝕作用較強。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步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洪水季節,河漫灘被河水淹沒,繼續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寬廣的河漫灘平原。3.
  • 河流地貌的形成
    其形成過程如圖:2)表解河谷的形成階段2、河流堆積地貌(1)概念被河流搬運的物質,在河流搬運能力減弱的情況下,會沉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其中,衝擊平面是比較典型的河流堆積地貌。2)河漫灘平原①分布:河流中下遊;②形成: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
  • 河流入海口都會有「三角洲」出現嗎?非洲的剛果河可能是一個例外
    河流入海口都有「三角洲」嗎?河流是地表徑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來看,河流中的河水主要體現侵蝕、搬運和沉積這三種作用。就一條河流而言,通常來說河流的上遊地區,由於地勢落差較大,河流流速通常較快,流水多表現為「侵蝕性」,流水會對河床進行側蝕和下蝕,以及周邊地區被流水衝刷下來的各種地表物質,都會進入河道。接下來,河流就會通過河流的「搬運作用」,攜帶這些物質往下遊前進,到了河流的中下遊地區,由於地勢變得平坦,河流流速減慢,流水多表現為「沉積性」,河流所攜帶的泥沙就會沉積下來,形成衝積平原和三角洲。
  • 高考地理微專題15 河流水文特徵的描述及其影響因素
    【典型例題5】材料1: 某區域地形、水系分布示意圖材料2:不同地點測得的徑流變化曲線圖和E點以上流域的降水量變化曲線圖簡要說明G流量曲線較平穩的原因。(6分)【參考答案】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降水均勻;不同的河段(或支流)形成汛期的季節不一樣,在季節上的交錯減低了河流中下遊洪水的洪峰值。【典型例題6】圖5示意尼羅河三個源流流域年降水量分布。
  • 河流地貌及其成因
    河流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動過程中,不僅侵蝕地面,形成溝谷,同時將被侵蝕的物質隨水流一起運移、堆積,凡此地表流水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統稱為河流地貌。1、河流侵蝕 6、河流階地(1)定義:河流下切侵蝕,原來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穀穀坡上,這種地形稱為河流階地。
  •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發育——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教案
    2.通過閱讀河谷的演變過程示意圖,能夠分析不同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3.通過案例的分析學習和討論,綜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情感、態度及價值觀】1.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2.進一步培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加強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
  • 問答 |黃河下遊河段形成了「地上河」的現象,這是為什麼?
    容納河流水體的凹地,我們通常稱為「河道」,一般來說河道的底部往往是低於兩側地面的,成為一條下凹的凹地,有些河道的深度不斷加深,形成較深的河谷,這主要是由於河流流速較快,表現為侵蝕性,流水不斷向下侵蝕,加深河道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