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師出品,必屬精品
水系是指流域內具有同一歸宿的水體所構成的水網系統。組成水系的水體有河流、湖泊、水庫、沼澤等,河流是水系的主體,單一由河流組成水的網系統又稱河流水系。
河流水系通常具有各種形狀,表現出複雜的幾何特徵。河系的支流以等級劃分,一種方法是將流入幹流的支流稱為一級支流,流入一級支流的支流稱為二級支流等。另一種方法是將最初形成地表水流的支流稱為一級支流,流入幹流的支流稱為末級支流。
一般來說,河流水系中最長或水量最大的河流稱為河系的幹流,但也有部分例外。比如,美國密西西比河的幹流就較同一河系中的密蘇裡河短得多。
河流分級示意圖
不同類型的水繫結構
一、亞洲河流
亞洲河流年徑流總量13190立方千米,佔世界的河流年徑流總量的33.9%,居各洲首位。亞洲河流分布不均,在降水豐富的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河網密度最大,年徑流量也較大;但在降水稀少的中亞和西亞,河網稀疏,有廣大的內流區和無流區,河流徑流量也較小。
亞洲主要河流示意圖
太平洋流域: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和湄公河等,流向與地形方向一致,多東流入海,主要屬於降雨補給的季風型河流。
印度洋流域:主要河流有發源於青藏高原南側的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以及發源於安納託利亞高原和亞美尼亞高原的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前者為熱帶季風型河流,後者屬於融雪水和雨水補給型河流。
北冰洋流域:主要河流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河水補給主要靠冰雪融水。因處高緯度地區,結冰期長,春季經常導致凌訊,形成廣大沼澤地帶。
內陸流域: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錫爾河、伊犁河和塔裡木河等,大部分發源於中亞高山,以冰雪融水為主要水源。
二、歐洲河流
全歐洲河流以東北—西南向的總分水嶺(北烏瓦累丘陵、瓦爾代高地、喀爾巴阡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安達盧西亞山脈)為界,該線西北屬北冰洋和大西洋流域,東南則屬裏海和黑海、地中海流域。歐洲河流大部分屬外流區,但因歐洲第一大河伏爾加河為內流河,故內流區也佔相當比率。歐洲平原廣闊,氣候溼潤,大多數河流水量豐富,水流平緩,通航裡程長。
歐洲主要河流示意圖
按水文特徵的差異,歐洲河流可分為以下六種類型:
東歐俄羅斯型:主要流經平原地區,流速緩慢,以雪水補給為主,如伏爾加河、第聶伯河、頓河等。
西歐大西洋型:以雨水補給為主,全年水量相對均衡。
北歐型:河湖不分,以雪水和雨水補給為主。
南歐或地中海型:因阿爾卑斯山逼近海域,河流短小,以雨水補給為主。
混合型:因補給地區不同和流經氣候帶多,上下遊水文特徵不同,如多瑙河和萊茵河等。
山地型:高山河流以冰川融水補給,中等山脈河流以雪水和雨水補給。
三、非洲河流
非洲大陸有東南向西北傾斜的地勢特徵,決定其水系多流入大西洋(包括地中海)。乾旱地區廣大和大陸邊緣多山的地形特徵,形成了大陸內流區和無流區面積廣大及沿海河流相對短小的水系特點。大陸東部南北縱貫的主要分水嶺,把全洲水系分為大西洋流域和印度洋流域兩大部分。外流流域面積2030萬平方千米,其中印度洋流域約佔四分之一,大河較少;大西洋流域佔四分之三,地勢低平,較大河流多分布於此。內流區與無流區面積約900多萬平方千米,包括撒哈拉沙漠、卡拉哈裡沙漠、納米布沙漠以及東非大裂谷湖區等。
非洲主要河流示意圖
降水地區差異懸殊決定了非洲水系的分布格局。赤道地區終年多雨,水源充足,地表起伏不大,河流眾多,形成著名的剛果河水系。大陸東南部地區,終年受印度洋暖溼氣流影響,降水豐沛,地表徑流充足,形成贊比西河等較大水系。廣大乾旱地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因而河流稀少,河網密度很小。
全洲流域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千米的大河有剛果河、尼羅河、尼日河與贊比西河,4條河的流域總面積約佔全洲外流流域面積的一半。此外,還有塞內加爾河、沃爾特河、奧蘭治河和林波波河等較大的河流。
四、北美洲河流
全洲平均年徑流總量約8200立方千米,僅次於亞洲和南美洲,居各洲第三位。
在流域性質上,外流區具有絕對優勢,佔全洲總面積88%;內流區主要局限於西部山區和墨西哥高原北部,佔全洲面積的12%。
北美洲主要河流示意圖
外流區大河中,除聖勞倫斯河外,育空河、馬更些河、哥倫比亞河、密西西比河、科羅拉多河、格蘭德河都發源於大陸主要分水嶺落基山脈,分別注入墨西哥灣、太平洋和北冰洋。發源於阿巴拉契亞高地的河流,分別向東注入大西洋或西經俄亥俄河-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灣。源出勞倫琴高原的河流,分別北流注入哈得孫灣、東南匯入五大湖-聖勞倫斯河或經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灣。
在水系發育的規模和程度方面,地域差異也十分明顯。阿巴拉契亞高地以東,降水豐富,河網稠密,水量充沛,但由於山地逼近東岸,空間面積局限,所以河流比較短促,大多單流入海。大陸西岸也因山脈緊逼,河流短小。西部也有較大的水系,如育空河、哥倫比亞河、科羅拉多河等,但大部分流經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屬「過境河」。中部地區北有馬更些河,南部有密西西比水系,河網密度較高。
五、南美洲河流
全洲河流年平均徑流總量11759立方千米,僅次於亞洲;平均徑流深度661毫米,居各洲之首。在地形結構和氣候的影響下,河網分布表現為東西之間的差異。
安第斯山脈是南美大陸最重要的分水嶺。由於它逼近西岸,太平洋流域的河流一般短促陡急、獨流入海,很少構成系統,流域面積較小;西部沿海還有許多地區氣候乾旱,河流少且水量小。
太平洋流域的徑流量僅佔全洲徑流總量的11.3%,流域面積僅佔全洲的7%。安第斯山脈以東的大西洋流域,河流源遠流長,水量豐富,擁有亞馬孫、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和奧裡諾科、聖弗朗西斯科四大水系。大西洋流域的徑流量約佔全洲徑流總量88.2%,流域面積約佔全洲的85%。
南美洲主要河流示意圖
南美洲內流區面積約140萬平方千米,僅佔全洲總面積的8%。安第斯山區的玻利維亞高原,地形閉塞,降水稀少,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若干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流入高原盆地後,通過蒸發、滲漏而最終消失,成為南美洲主要的內流區。此外,阿根廷西北內陸介於安第斯山和科爾多瓦山之間,為另一內流區。
巴塔哥尼亞高原中北部,也屬內流區域。
全洲內流區河流年徑流量為59立方千米,僅佔全洲河流年徑流總量的0.5%。
六、大洋洲河流
由於氣候炎熱乾旱,澳大利亞大陸水網稀疏,無流區面積大,河流流程短,季節性河流較多。大陸上共有240多條大小河流,分屬於以下三大水系:
大洋洲主要河流示意圖
沿岸河流:主要分布在大陸東部、東南部、塔斯馬尼亞島和北部海岸。東部河流都源出大分水嶺東坡,由於降雨豐富,水量較大,但源短流急。北部河流水量也較大,主要有流入帝汶海的維多利亞河、奧德河、戴利河,流入卡奔塔利亞灣的弗林德斯河等。南部主要河流有亞拉河。大澳大利亞灣沿岸沒有河流。西部海岸大都是季節性河流。
墨累河-達令河水系:這是大陸最大的水系,流域面積約106萬平方千米。這一水系流經人口集中的大陸東南部平原地區,為農牧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內流水系:廣大內陸雨量少,蒸發強烈,河水流不到海洋便注入鹽湖或沒入沙漠。最大的內流河為流入艾爾湖的迪亞曼蒂納河,它在昆士蘭州西南部形成縱橫交錯的季節河。西部高原也有若干內流小水系。
河是人的甘泉
要點精講
一、知識聯繫要理清
二、重點對象記心中
1.值得關注的河流
河流
考查主方向
中亞的伊犁河、錫爾河、阿姆河;南亞的印度河、恆河;西亞的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
流域內氣候、河流的水文特徵及開發整治、「一帶一路」問題
歐洲的萊茵河、多瑙河;南美洲的亞馬孫河;非洲贊比西河、剛果河
區域氣候、河流水文特徵分析;流域開發與整治
歐洲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埃布羅河、澳大利亞的墨累河、達令河
區域環境條件對河流的影響、流域開發等
我國長江、黃河、海河、淮河、塔裡木河等,美國密西西比河
區域開發與流域經濟發展
2.重要河流微型圖
典例剖析
[考查方式一]
以河流流域圖和其他相關資料為載體,考查河流水文、水系特徵及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聖勞倫斯河(圖a)是一條著名的「冰凍之河」。圖b示意蒙特婁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據此完成1~3題。
1.蒙特婁附近河段結冰期大致為()
A.2個月 B.3個月
C.4個月 D.5個月
2.據圖示信息推測,冬季可能不結冰的河段位於()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爾河段
C.蒙特婁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3.減少該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①加深河道②綠化河堤③分段攔冰④拓寬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圖為伏爾加河主要流經地區示意圖。完成4~5題。
4.從水循環的過程和地理意義看,伏爾加河()
①流域內總體上蒸發旺盛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風帶
③河水主要參與陸地內循環④使東歐平原總體趨於高低不平
⑤促進裏海的水分和熱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5.圖中所示石油、天然氣()
A.與伏爾加河水能的能量來源不同
B.直接形成於伏爾加河的沉積作用
C.開發得益於伏爾加河水資源豐富
D.輸出主要通過伏爾加河運往西歐
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問題。
一位被熱帶雨林風光吸引的遊客從馬瑙斯出發,乘船沿內格羅河(下圖)溯源而上,見兩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橋。行至內格羅河與布朗庫河交匯處,發現兩條河流的河水因顏色迥異,呈一黑黃分明的界線,景色令人震撼。船繼續前行,岸邊的沼澤漸漸映入眼帘……當晚他查閱資料,得知內格羅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質,顏色烏黑,而布朗庫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黃色。
分析內格羅河河水富含腐殖質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解析:首先明確該題要從河水腐殖質多和含沙量少兩個方面回答,其次注意內格羅河與布朗庫河流域的主要差別:一是有無沼澤,二是流域等高線的密集程度。腐殖質是生物遺體在土壤中經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因此分析腐殖質多的原因既要考慮當地有適合大量生物生存的氣候條件,又要考慮有腐殖質形成的場所即沼澤;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一方面從不利於泥沙產生的地形條件考慮,另一方面從沼澤對泥沙沉積的影響考慮。
答案:氣溫高,溼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澤形成大量腐殖質。地處平原,地勢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澤,泥沙沉積。
1.C2.B3.C第1題,讀圖b可知,蒙特婁一年內氣溫低於0 ℃的月份為1月、2月、3月和12月,共4個月,故選C。第2題,比較四個河段,普雷斯科特至康沃爾河段緯度較低,加上上遊有水電站,受水電站冷卻水影響水溫應當最高,因而其冬季可能不結冰,故選B。第3題,加深河道是為了蓄洪、行洪,綠化河堤是為了美化環境,這些措施對防凌幾乎沒什麼作用;分段攔冰能夠控制上遊來冰,拓寬河道能夠有效地防止冰壩的形成,減少凌汛危害。故選C。
4.C5.C第4題,伏爾加河流域的緯度較高,總體上蒸發較弱,排除①;伏爾加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地處西風帶,雖然距離大西洋較遠,但西部並無特別高大的山地阻擋,西風仍然能給該流域帶來降水;伏爾加河注入裏海,裏海為內陸鹹水湖,因此伏爾加河參與的是陸地內循環;伏爾加河中上遊地區以侵蝕作用為主,下遊地區以沉積作用為主,故伏爾加河使流經地區總體趨於平坦,排除④;注入裏海的河水來自較高緯度地區,水溫較低,有利於促進裏海的水分和熱量平衡;綜上可知,選項C正確。第5題,水能和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量的根本來源均為太陽輻射能,故選項A錯誤;石油和天然氣大多是由缺氧環境下迅速被掩埋的死亡微生物生成的,而不是直接形成於伏爾加河的沉積作用,故選項B錯誤;伏爾加河豐富的水資源有利於油氣開發,比如將河水注入油井和氣井,可降低油氣的開採成本;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輸往西歐主要依靠管道,或通過管道將石油和天然氣輸往其沿海港口,再通過海運輸往西歐,故排除選項D。
[考查方式二]
以河流流域圖或河流區域圖為背景,考查流域資源開發、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1.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上圖為巴音布魯克地區示意圖。巴音布魯克溼地發育於天山山脈中部大、小尤爾都斯盆地中。盆地內河流蜿蜒,流向區外。冬季嚴寒,年平均氣溫-4.7 ℃。
巴音布魯克溼地內有國家級天鵝自然保護區,棲息著大量的野生天鵝。溼地周圍草場廣闊,是傳統的畜牧業區。20世紀中後期,出現過牧現象。同時,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進入自然保護區,嚴重幹擾了天鵝的生存與繁殖。
(1)描述圖示區域河流幹流流向。
(2)簡析巴音布魯克溼地的形成條件。
(3)請你對巴音布魯克天鵝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提出建議。
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遼河地處我國東北半乾旱半溼潤地區,流域內人口密集,工農業生產集中,水資源量遠小於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為此國家規劃實施「引松濟遼」調水工程。下圖為遼河流域局部區域圖。
(1)目前遼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現地下水不再補給河水的現象,分析其原因。
(2)「丁壩」是遼河河道整治中常採用的一種工程。上圖右上角為丁壩景觀圖。試推斷丁壩的作用。
(3)指出建設「引松濟遼」調水工程、打造東北黃金水道,對遼河幹流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
1.解析:第(1)題,圖中水系複雜,注意題幹問的是「幹流流向」,因此要找出本區水系的幹流,一般認為一個水系中最長的一條為幹流。在描述幹流流向時注意河流途中經過的地形區及幹流方向發生變化的河段。第(2)題,溼地的形成條件,一般從水的盈、虧兩方面分析。盈一般指水的來源(冰雪融水、大氣降水、地下水);虧要分析排水條件(盆地地形排水不暢)、蒸發量(與氣溫有關、年平均氣溫-4.7 ℃)、下滲(有凍土,不利於水分下滲)等方面。第(3)題,由材料中的描述「是傳統的畜牧業區……出現過牧現象……大量的畜群進入自然保護區」等,可以推知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主要包括合理放牧、退耕還溼、加強管理、加強環境教育等。
答案:(1)(自源頭)由東向西流經小尤爾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魯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爾都斯盆地,然後再向東南流出本區。
(2)該地區有較多的冰雪融水、大氣降水和地下水補給,河流眾多;盆地內地勢平坦,排水不暢;氣溫低,蒸發弱;地下凍土發育,阻滯水分下滲。
(3)合理放牧,防止草場退化,恢復天然植被,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保護溼地,嚴禁人類活動對天鵝棲息地的幹擾和破壞;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
2.解析:第(1)題,地下水不再補給河水的原因,說明河流已經形成了「地上河」主要從過度採水地下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大導致泥沙淤積等方面思考。第(2)題,根據題幹信息,「丁壩」的作用可主要從提高流速和枯水期水位方面進行分析。第(3)題,「引松濟遼」可以緩解遼河流域水資源緊缺狀況,從而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答案:(1)生產生活用水量大,過度開採地下水;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於河流水位。
(2)保護河岸;提高枯水季節河流水位,利於通航;提高河流流速,減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積。(答對一點即可)
(3)增加水資源量,促進工農業發展;發展內河航運,加強區域間的聯繫;改善環境,促進旅遊業發展(或優化投資環境)。
[考查方式三]
以河流流域圖為載體,考查區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
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示意河套平原地區,當地將黃河水通過引水渠引入區內灌溉農田,農田灌溉退水經過排水渠匯入烏梁素海。近年來,烏梁素海出現汙染加重趨勢。
(1)判斷河套平原的地勢特點,並簡述理由。
(2)指出長期維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須解決的問題,並簡述原因。
(3)分析近年來烏梁素海汙染嚴重的原因。
(4)提出治理烏梁素海汙染的措施。
2.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河流的侵蝕、沉積及沼澤的吸收(附)影響河流泥沙和營養物質含量。水體中營養物質含量影響浮遊生物量,與水溫共同制約魚類資源數量。下圖所示的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凍土發育,河流眾多,沼澤廣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亞平原沼澤廣布的原因。
(2)分析葉尼塞河泥沙含量較多,而鄂畢河泥沙含量較少的原因。
1.解析:第(1)題,根據灌渠的走向特點推測地勢的高低變化。第(2)題,根據黃河含沙量大的特點推測長期維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泥沙淤積灌渠。第(3)題,既要注意從工業、農業和生活等方面分析烏梁素海汙染嚴重的人為原因,還要從當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動性差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第(4)題,治理烏梁素海汙染的措施,要從控制汙水排放、減少農業汙染、清淤、建立環保法規和加強環保意識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1)特點:西高東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東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東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東北走向。
(2)問題:泥沙淤積。原因:黃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後流速變緩,泥沙易沉積。
(3)河套灌區的農田退水絕大部分排入該湖,化肥、農藥的使用使得湖水汙染加劇;當地工業與城鄉生活廢水也都排入該湖。所在區域氣候乾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進入和排出,吞吐量較小,流動性差,汙染物在湖中積累,汙染逐漸嚴重。
(4)①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改變種植結構,採取綠色生產;②嚴格執行工業和生活廢水的排放標準,控制入湖廢水排放量;③及時清淤,採用生物措施淨化;④執行環保法,加大違法排汙處罰力度;⑤加大環保宣傳,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等。
2.解析:第(1)題,沼澤的形成原因一般從地形、氣候、水文和土壤等四個方面分析。河流流經地勢平坦的平原,往往排水不暢,汛期河水易泛濫,溢出兩岸形成沼澤;緯度較高的地區,氣溫低而蒸發弱,且易形成地下凍土層,導致地表積水形成沼澤;有凌汛現象的河流在凌汛發生時河水泛濫,溢出兩岸形成沼澤。第(2)題,流經平原的河流,水流平緩,衝蝕和搬運能力弱,河流含沙量小;流經山區、高原的河流,流速較快,侵蝕、搬運作用明顯,因而河流含沙量大。
答案:(1)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氣溫低,蒸發量小;下部土層凍結(永凍層),阻滯水分下滲;(凌汛等導致)河水泛濫。
(2)葉尼塞河支流多流經中西伯利亞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蝕強,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畢河主要流經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積,含沙量小。
[考查方式四]
以河流流量過程曲線圖或其他相關圖示為載體,考查圖表判讀能力、水文特徵及與地理環境關係等
某河流位於浙江東部,下遊河床受徑流與潮汐共同影響:枯水期,以潮流帶來的泥沙淤積為主;汛期,上遊下洩的徑流衝刷河床。下圖示意該河下遊某地1962年兩個時期河床斷面形態,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時期的斷面。1964年在該河上遊建成水庫;2000年,在該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閘。據此完成1~3題。
1.河床斷面形態從甲至乙的變化過程發生在()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2.水庫竣工後,水庫下遊河流()
A.徑流量增大
B.河道淤積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寬
3.在該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閘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斷潮流泥沙補給
B.加速汛期洪水下洩
C.提高潮流衝淤能力
D.攔截河流入海泥沙
降雨量指一定時間內的降雨平鋪在地面的水層深度;一定時間內的河流徑流總量平鋪在流域地面的水層深度叫徑流深度。下圖是我國某地氣溫、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徑流深度統計圖。讀圖回答4~5題。
4.該流域河流夏季補給來源主要是雨水和()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澤水
5.能反映該流域地域特徵的地理現象是()
A.地表風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樹上柑橘紅 D.草場犛牛跑
1.D2.B3.A第1題,讀圖可知,甲時段河床較深,水位較高,是河流衝刷作用的結果,主要發生在汛期。受鋒面雨帶進退的影響,浙江東部地區的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此時為河流的汛期。圖中乙時段河床較高,是泥沙淤積的結果,應為枯水期,因此河床斷面形態從甲至乙的變化過程發生在由汛期到枯水期的時段,9~12月符合,故選項D正確。第2題,水庫竣工後,汛期水庫下遊流量減小,徑流衝刷河床的作用減弱,河道淤積加重,故選項B正確。第3題,在該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閘,可以減弱潮流帶來的泥沙補給,從而減少河流的泥沙淤積,故選項A正確。
4.C5.B第4題,由圖示信息可知,該流域全年降雨量並不豐富,夏季降雨量較多,且在氣溫高的月份,徑流深度快速增大,故該流域河流夏季補給來源主要是雨水和冰雪融水。第5題,根據該流域的氣溫和降水特點可知,該流域位於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氣候乾旱,外力作用以風力作用為主,地表多風沙;柑橘性喜溫暖溼潤,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草場犛牛跑」反映的是青藏高原地區的地理現象。
對點精煉
閱讀下列表格,完成1~2題。(人類灌溉用水量也包括在內)
表一:(年徑流深度即年徑流總量除以流域面積)
清水河(黃河上遊某支流)流域面積435 km2
森林覆蓋率(%)
年降水量(mm)X
年徑流深度(mm)Y
徑流係數(Y/X)
20世紀60年代
25.31
489
55
0.11
20世紀70年代
55.29
451
46
0.10
20世紀80年代
57.88
416
23
0.055
表二:
萬泉河(海南島)流域面積727 km2
森林覆蓋率(%)
年降水量(mm)X
年徑流深度(mm)Y
徑流係數(Y/X)
20世紀60年代
40
2 428
1 676
0.69
20世紀70年代
15
2 601
1 805
0.69
1.從表格中可知()
A.清水河地區,森林覆蓋率增加,導致流域年徑流係數相對減少
B.普遍而言,年降水量越大,年徑流深度越大,徑流係數越大
C.萬泉河地區森林覆蓋率的變化對徑流的影響大於清水河地區
D.兩流域徑流係數都小於1,最主要是森林的吸收、截留和蒸騰
2.就清水河流域而言,為了提高徑流係數,人們的下列做法符合當地實際的是()
A.大規模植樹造林
B.人工降雨,增加年降水量
C.種植耐旱的喬木、灌木和草
D.開墾梯田,發展種植業
尼日河流域地勢平緩,落差小,中遊形成了少見的內陸三角洲,下圖為尼日河水系圖。讀圖完成3~5題。
3.尼日河從甲地到入海口的年平均徑流量變化特點與下列河段相似的是()
A.長江從重慶至入海口段
B.黃河中下遊河段
C.黃河從源頭至三門峽段
D.淮河幹流洪澤湖以上河段
4.影響尼日河各河段支流匯入數量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氣候
C.植被 D.人類活動
5.該河河口三角洲發育良好,下列人類活動會導致河口三角洲加速擴大的是()
A.甲地過度放牧 B.乙地過度開墾
C.丙地修建水庫 D.丁地毀林開荒
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多瑙河是歐洲第二大河,年通貨量上億噸,上遊有一條長171 km、寬55 m的萊茵河—多瑙河運河與萊茵河相通,下遊有一條長64 km的多瑙河—黑海運河經康斯坦察港與黑海相通。下面為多瑙河的水系分布圖及流域概況統計表。
流域面積
81.7萬平方千米
長度
2 850 km
支流
300多條
平均流量
約6 430 m3/s
流經國家
10個
河口地區
是世界最大的野生蘆葦產區,冬季河口附近有約40天的結冰期,融冰時間需兩個星期
(1)多瑙河運輸繁忙,是世界上航運較發達的河流之一,試分析多瑙河航運發達的原因。
(2)試從河口通航條件方面分析,多瑙河在下遊可直通黑海的情況下卻要開鑿多瑙河—黑海運河的原因。
(3)多瑙河—黑海運河是多瑙河出入黑海的捷徑,試評價開鑿該運河的有利條件。
(4)鐵門水利樞紐是多瑙河上集發電、航運於一體的大型水利樞紐,試分析鐵門水利樞紐選址於圖示位置的原因,並評價其對多瑙河航運發展的影響。
1.A2.C第1題,從表一可以看出,清水河地區隨著森林覆蓋率增加,流域年徑流係數相對減少,因此選A。萬泉河的降水不同,但徑流係數一樣,其森林覆蓋率變化大,但徑流變化相對較小,徑流係數與蒸發、下滲等都相關。第2題,從表中可以看出,清水河地區降水量較少,因此需要種植耐旱的喬木、灌木和草,C正確 。
3.C4.B5.D第3題,結合所學知識及圖示經緯度可知,尼日河的上遊和下遊流經熱帶雨林氣候區,中遊流經熱帶草原氣候區。從甲地開始,先有多條支流注入,然後流經熱帶草原氣候區,再經下遊熱帶雨林氣候區注入海洋,所以徑流量的變化特點為先增大,後減小,再增大。長江從重慶至入海口段和淮河幹流洪澤湖以上河段的徑流量都是一直增大的,故A、D錯誤;黃河中下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支流注入多)和華北平原(為地上河,支流匯入少),所以徑流量先增大,後減小,故B錯誤;黃河從源頭開始,因支流匯入多,徑流量先增大,流經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時,由於蒸發量大和農業灌溉用水量大,水量減小,流經黃土高原,由於支流注入多,水量又增大,故C正確。第4題,尼日河流域地勢平緩,落差小,故地形對河流水系影響不大;由圖可知,尼日河上遊支流匯入和下遊支流匯入均較多,中遊支流匯入少,由上題分析可知,上遊降水和下遊降水均較多,中遊降水少,降水多有利於河流水系的發育,故尼日河各河段支流匯入數量的差異主要受該河沿岸降水量的影響,故選B。第5題,根據尼日河水文的變化特點可推斷,其上遊地區的泥沙主要沉積在河流中遊的內陸三角洲,故A、B項錯誤;丙地修建水庫,水庫會攔截泥沙,使下遊河流含沙量減小,不利於河口三角洲發育;丁地毀林開荒,易造成水土流失,則下遊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口三角洲面積擴大,故D正確。
6.解析:第(1)題,可從通航裡程、流域面積、流經國家數量、流域內的地形與經濟狀況、交通運輸網絡構建等方面來思考。第(2)題,可從河口所處緯度及水文特徵、河道泥沙淤積、河口經濟狀況、蘆葦分布等因素對水運的不利影響方面來分析。第(3)題,可從地形、工程量大小、施工難度等方面來分析。第(4)題,選址原因可從峽谷位置對建壩難易、河流落差大小、上遊集水區域面積大小的影響方面來分析;評價可從對上遊水位和河流水量調節的有利影響以及大壩對運輸連續性、運輸時間的不利影響方面來分析。
答案:(1)河流流程長,通航裡程長;流域面積廣,支流多,流量大,通航能力強;幹流流經盆地和平原,水流和緩,通航條件好;流經國家多,與歐洲其他河流有運河相通,經濟腹地廣;與流域內的其他運輸方式相互交織,可實現水陸聯運、河海聯運。
(2)多瑙河河口段緯度較高,又正好處於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河段,不僅結冰期長,且結冰融冰時期會出現凌汛,通航季節較短;入海口地勢低平,河床泥沙淤積嚴重,河道變淺,通航條件差;河口水流分散使河流分汊,水量變小,通航能力有限;野生蘆葦廣布,沼澤溼地多,航行阻礙物多;河口地區人口少,經濟活動少,建港條件差。而修建多瑙河—黑海運河,可避開上述不利條件,縮短從多瑙河進入黑海的航程。
(3)開鑿裡程短,投入較少;地勢平坦,施工難度低。
(4)選址原因:地處峽谷,河流落差大;上遊集水區域面積廣,河流水量大且穩定;峽谷處易於建壩,工程量小,淹沒損失少。對航運的有利影響:調節了河流水位,使河流水量變化平穩,提高了通航的效益;抬高了上遊河段的水位,降低了上下遊的水位差,可增大上遊的通航能力。對航運的不利影響:水庫大壩的修建使得上下遊間的通航必須通過船閘來實現,從而延長了通航的時間,影響了上下遊間通航的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