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熱到蒸發?是時候聊聊3億年前的那次「大冰期」了!

2021-01-08 中國科普博覽

當揮汗如雨的你得知,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並不是地球最熱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很意外?emmmmmm……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盛捷 陳孝政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無論是北方地區的鐵板燒烤,還是南方地區的(黃)梅後燜蒸,舉國上下,離不開一個字"熱"!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當揮汗如雨的你得知,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並不是地球最熱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很意外?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這還不是最壞的消息!自工業革命之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迅速上升,導致了近百年來全球顯著的變暖現象,逐步打破了地球系統原有的自平衡狀態。

現代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橫坐標是年度,縱坐標是濃度ppm):

(圖片來源:Chen et.al,2018)

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們或要面臨更為酷熱的夏天!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別緊張,因為……

這些,對於有著46億年"球齡"的地球來說,冷暖交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事實上,從地球歷史大尺度的角度看,我們現在仍處在相對較冷的時期。

TIP: 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地球表面沒有大陸冰川的時期則為"溫室"氣候。而在冰川時期,冰川的進退則會形成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出現。我們的地球現在正處於中的一次小的間冰期。

地質歷史時期冰川發育事件及冰蓋波及範圍(Hoffman 2009),圖中橫坐標為地質年代(百萬年),縱坐標為冰川到達的古緯度:

近十億年來,地球都是以溫室氣候為主,冰期只佔據不到四分之一的時間。

其中,冰期持續時間最長的是,距今約三億多年前的晚古生代大冰期,那次冰期持續了近七千萬年,也是顯生宙最大的一次冰期事件。

晚古生代大冰期

時間回到約3.5億年前的石炭紀早期,那時的地球各圈層(包括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全球的巖石圈發生著劇烈的構造運動,大陸碰撞,形成泛大陸(全球主要陸塊連成一片)、陸地上的維管束(木質)植物開始繁盛,最古老的熱帶雨林正在逐步形成規模等,陸地植被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當然,最為奇特的是,那時的昆蟲都非常巨大,蜻蜓展翅長達70多釐米,除此之外,還有長達兩三米的巨型千足蟲、巨型海蠍子等節肢動物也在這裡生活著。

晚石炭紀熱帶雨林與巨型蜻蜓:

(圖片來源:美國史密森研究院)

到了距今3.4億年前,地球進入晚古生代大冰期。全球年平均氣溫驟降,位於南半球的泛大陸,被冰川廣泛覆蓋。

在整個大冰期期間,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很低,最低時僅為100ppm左右,約為現在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四分之一。

晚古生代大冰期事件記錄了陸地自有植被以來,第一次從大規模"冰室氣候"向"溫室氣候"的轉變。因此對該時期古氣候和古海洋的系統研究,無疑對於認識當今地球系統從"冰室氣候"向"溫室氣候"轉變的趨勢,具有重要的"深時"地質借鑑和啟示意義。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為深入了解這個過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近年來圍繞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間的古氣候和古環境,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二氧化碳與全球氣候

作為最著名的"溫室氣體",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無疑直接影響了全球氣候的變化。一旦抓住二氧化碳變化的規律,某種意義上,也就意味著抓住了"冰室氣候"和"溫室氣候"變化的規律。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降低,說明二氧化碳被儲存起來了。有兩種地質作用能夠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存儲起來,一是大陸風化;二是有機碳(煤)的埋藏。

大陸風化使得矽酸鹽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形成碳酸鹽。碳酸鹽在海底逐漸沉積,這樣便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儲存了起來。

(圖片來源:中科院南古所)

植物的光合作用會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形成有機質。有機質的埋藏,也可以將一部分二氧化碳儲存起來。有機質在陸地上埋藏的形式通常是煤;在海洋中的埋藏形式是通過低等微生物光合作用,將碳富集起來(通常是石油)。

(圖片來源:中科院南古所)
(圖片來源:中科院南古所)

在貴州納慶的新發現

納慶剖面,位於貴州黔南羅甸縣納慶村。

晚古生代大冰期期間,由於冰川擴張引起全球海平面下降,導致各大陸大都從海底暴露出來,並剝蝕掉之前的很多沉積記錄,因此缺失了這段時間的沉積。

而位於華南貴州的納慶剖面,當時正好處在一個海底斜坡的下部,未被暴露出來,很獨特地擁有了這段時期完整的沉積記錄。

納慶剖面(黃色星號標記)的古地理位置:

(繪圖:R.Blakey)

近日,中科院南古所陳吉濤研究員等通過對貴州納慶剖面等地層的鍶、碳同位素綜合研究,在國際著名地學雜誌《地質學》(Geology)上發表了關於晚古生代大冰期古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之所以選擇鍶、碳同位素作為研究對象,其原因在於:鍶同位素可以反映大陸風化速率,而碳同位素則可以作為有機碳埋藏的指標。兩者結合,便可以推出二氧化碳降低究竟是因為大陸風化加強,還是因為有機碳埋藏。

石炭紀–早二疊世全球事件、鍶、碳同位素及古大氣CO2對比圖:

(圖片來源:中科院南古所)

陳吉濤等的研究顯示,晚古生代大冰期是由大陸風化和有機碳在陸地上的埋藏(形成煤炭)導致,而大冰期的最高峰則因為有機碳埋藏由大陸轉向海洋。

此次發現的科學意義

通過研究,佐證了晚古生代大冰期的起始與加強是由大陸風化和有機碳在陸地上的埋藏(形成大量煤炭)導致的。

石炭紀廣泛分布的溼地森林。該時期形成了大量的煤炭——這也是"石炭紀"這一名稱的來源:

(圖片來源:美國史密森研究院)

經過對納慶剖面高解析度、高精度的牙形刺鍶同位素研究發現,該鍶同位素曲線間接地反應了當時大陸風化的變化速率,這與當時的泛大陸造山運動、熱帶雨林的繁盛情況、以及泛大陸赤道附近的古氣候狀況都具有密切的聯繫。

2. 首次對大冰期最高峰產生的原因提出假設:在當時大陸風化整體下降,且熱帶雨林植被更替(氣候乾旱,煤炭埋藏減少)的背景下,二氧化碳濃度降低的原因是有機碳儲藏由大陸轉向海洋。

石炭紀晚期氣候轉為乾旱,熱帶雨林減少,煤炭埋藏也隨之減少:

J. Svoboda 繪製(Oplutil et al, 2013

前面提到二氧化碳濃度降低有兩個原因,一是大陸風化加強,二是有機碳的埋藏。

大冰期最高峰時,二氧化碳濃度最低。但是,那時的鍶同位素呈下降趨勢,這說明當時大陸風化整體減緩。這也與前期研究得出的當時環境——熱帶雨林由溼地到幹地轉化,不利於大陸風化一說相匹配。

所以,只能是因為有機碳的埋藏導致當時的二氧化碳降到最低。

那麼,問題又來了!是陸地上的有機碳埋藏(煤的形成)導致二氧化碳降低?還是海洋中的有機碳埋藏導致的呢?

在冰期最高峰時,從全球範圍來看,除了華南華北等少數地區,其他地區如歐美大陸,幾乎沒有煤系的形成。因此,因煤系形成(即陸地上的有機碳埋藏)導致二氧化碳降低一說,也是不成立的。

最終,陳吉濤及其合作者提出假說:大冰期的最高峰是在大陸風化整體減緩及熱帶雨林植被更替的背景下,有機碳埋藏由大陸轉向海洋導致的。

現代阿拉伯海由浮遊生物形成的水華:

(圖片來源:NASA)

這樣的猜測,也符合當時一些地質作用的背景。例如,當時乾旱作用很嚴重,鐵等營養元素容易被帶入海洋,從而海洋生物得以繁盛,最終導致海洋有機碳的埋藏增高。

3、對鍶同位素的研究,重新釐定並填補了石炭紀–早二疊世的海水鍶同位素變化趨勢,為該時期全球地層對比提供了較為精確的鍶同位素地層依據,這也是我國申請石炭系相關層位"金釘子"的重要依據之一。

石炭系地層還有多個"金釘子"尚未確立

同時,該研究為晚古生代大冰期全球古氣候變化與古海洋循環提供了有力的生物地球化學證據,是我國對晚古生代大冰期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綜合性成果,也是國際上探討當時環境演變過程和控制因素的標誌性成果之一。

相關研究由中科院南古所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完成,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聯合支持。

論文信息:

Jitao Chen*, Isabel P. Montaez, Yuping Qi, Shuzhong Shen, Xiangdong Wang, 2018. Strontium and carbon isotopic evidence for decoupling of pCO2 from continental weathering at the apex of the late Paleozoic glaciation. Geology. 46 (5): 395-398.<br>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均已獲得授權)

相關焦點

  • 地球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次「大冰期」,下一次大冰期什麼時候來?
    地質時期三次大冰期地質時期中的寒冷期通常表現為,全球平均氣溫偏低,冰川覆蓋面積巨大,通常被稱為「大冰期」,在地球地質時期總共經歷了三次大冰期,分別是距今6億年前的震旦紀大冰期、距今2.5億年前的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距今200萬年前開始的第四紀大冰期。大冰期之間大約間隔2至3億年時間,這一時期相對溫暖,稱為「大間冰期」。
  • 幾億年前的大冰期什麼樣?一文帶你了解史上五大冰期
    6.35億年前的地質時期。 司圖特冰期(Sturtian glaciation)從約7.2億年前持續到6.6億年前,而馬林諾冰期(Marinoan glaciation))結束於大約6.3億年前,即Cryogenian冰期的結束。
  • 2020年閏四月,最熱的「三伏天」啥時候來?這份時間表收好了
    最近的天氣,是越來越熱了。在芒種過後,很多地區就迎來了「三夏時節」,氣溫也是在變高的路上一去不復返。但今年的情況不同,今年是閏四月,按理來說,天氣熱得會比較晚,具體怎樣算呢?今年的三伏天什麼時候到呢?今天,我們來說一下。老話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
  • 2.3億年前,下了200萬年的暴雨,形成原因是什麼?
    過去的某些時候,地球變得非常冷。在258萬年前,地球進入了第四紀大冰期。幾萬年前,美洲和亞洲的大陸還是通過白令海陸橋連接在一起的,如今只剩白令海峽。而在7億和23億年前,整個地球更是被完全冰凍,成為雪球地球。而在另一些時候,地球變得非常熱。
  • 地球發生過3次大冰期,曾冰層厚度超300米
    但是科學家在研究地球的發展史時發現,地球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被太陽「冷落」的情況,也就是地球上也曾經出現過冰雪覆蓋全球的情況,而且這樣的冰河期多達3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該論文指出研究人員通過收集每個階段不同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來建立地球氣候演化模型,發現除了第一次冰河期的原因是由地球生物導致之外,第二和第三次冰河期是由太陽輻射缺乏導致的。那麼地球曾經遭遇過哪三次冰河期呢?根據研究報告,第一次冰河期出現在大約24億年前,那時候整個地球表面所結的冰至少有300米厚。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次的大冰期呢?
  • 2018年入伏時間,三伏天快到了.
    百姓常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溼度最大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2018年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2018年三伏天從2018年7月17日開始。
  • 現在地球45億歲,那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地球正在發生巨變
    要了解「地球20億年前的樣子」,咱們得先科普一下,人類把地質年代,分為宙——代——紀——世——期;咱們現在處於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而20億年前的地球,位於元古宙——古元古代——造山紀。造山紀開始於20億5000年前,結束於18億年前,而20億年前剛好在這個時期。
  • 地球發生過3次大冰期,火山是幕後黑手,曾讓冰層厚度超300米
    但是科學家在研究地球的發展史時發現,地球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被太陽「冷落」的情況,也就是地球上也曾經出現過冰雪覆蓋全球的情況,而且這樣的冰河期多達3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根據研究報告,第一次冰河期出現在大約24億年前,那時候整個地球表面所結的冰至少有300米厚。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次的大冰期呢?來自德國的科研團隊通過研究提出了他們的看法,在這之前地球上有一個物種瘋狂繁殖,導致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下降,這種生物就是藍藻。
  • 2020三伏天時間表 今年三伏天從哪天什麼時候開始結束
    2020今年三伏天從哪天什麼時候開始結束>>  新華社天津6月21日電 6月21日,迎來夏至。「夏至三庚數頭伏」。天文專家表示,今年入頭伏時間是7月16日,三伏長達40天。  在農曆的節氣中,除了二十四節氣之外,還有一些雜節氣,如三伏、九九、入梅、出梅等。
  • 地球上的冰期是什麼?怎麼形成的?
    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4次超大冰期:休倫冰期、瓦蘭吉爾冰期、安第薩哈拉冰期、卡魯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此外還有數不勝數的小冰期。其中最持久的一次,也是最早的一次,就是休倫冰期。冰川期的地球休倫冰期,又叫第一次「雪球地球」事件,出現於24億年前到21億年前,沒錯,地球被冰凍了2億~3億年,差點就把剛剛出現的原始生物徹底滅絕。
  • 三伏天最熱的是哪幾天 現在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雖然現在已經是立秋時節,但是高溫天氣仍然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三伏天還沒有過完,不過再過去一段時間天氣就會轉涼了。   一般來說,中伏是最熱的時候。「熱」是中伏最突出的特點,「溼熱」的「桑拿」天氣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大蒸籠。
  • 冰期與間冰期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寒冷的冰期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億,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0 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時期。
  • 22億年前的小行星解凍了冰封的地球,或潛藏著生命起源之謎?
    近日,科學家確定了澳大利亞的雅拉布巴隕石坑(Yarrabubba)為22億年前,一個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留下的。這個隕石坑比科學家發現的20億年前,最古老的隕石坑——南非弗裡德堡隕石坑,還早了2億年。這次隕石坑的發現,很有可能解開地球如何在最可怕時期,重新綻放,生命得以倖存的謎團。
  • 一年中什麼時候最熱 一年最熱是幾月份
    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國也開始慢慢進入溫暖的春天,那麼一年之中什麼時候最熱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中什麼時候最熱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是三伏天,也是大暑。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三伏天多出現在每年公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間。  而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還有,大暑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大暑是鬥指向丙位,此時太陽黃經為120°,主要在每年公曆的7月22—24日交節。
  • 7億年前,誰讓「雪球地球」解凍
    超級大陸裂解導致氣溫驟降  「雪球地球」即全球冰凍現象,是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科學家約瑟夫·科什文克提出的概念,它在地球歷史中至少出現過3次。  科學界認為,在距今6至7億年前的成冰紀,地球經歷了斯圖特冰期和馬裡諾冰期兩次雪球地球事件。
  •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等時期,對於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研究,我們主要是通過對於古代文字記載和考古發現來進行的,歷史時期近5000年以來,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分別是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溫暖期」,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要高大約3至4℃;另一次是從15世紀以來的「寒冷期」,其中大約1550年至1850年屬於十分寒冷的時期,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大約1-2℃,差不多是對應我國的明清時期
  • 冰期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
  • 24億年前大雪下了整整3億年,赤道被冰雪覆蓋,地球凍成了雪球
    其實並不是,就在24億年前,地球層級經歷過一次最寒冷的時期,一場大雪足足下了3億年,就連地球最炎熱的地方赤道都沒有躲過結冰的浩劫,就在那次寒冷的冰期,地球被凍成了雪球,那麼問題來了,炎熱和寒冷哪個更為可怕呢?
  • 地球史上曾經經歷過哪些極寒大冰期
    兩次冰期之間為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在地球發展史上有冰期的時間只佔整個地球歷史時期的十分之一左右,而絕大部分時間是處於溫暖期。目前已被確認的大冰期有以下幾次。前寒武紀中期大冰期 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最早的大冰期。以加拿大南部和美國大湖區西部的休倫群高幹達組冰磧層為代表,該地層年代為距今27~23.5億年前。
  • 地球擁有45億年歷史,那麼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模樣?
    地球已經有45.7億年歷史了,20億年前的時候地球25.7億歲。科學家為了更好地描述地質史,對地質年代進行了劃分,由大到小是:宙—代—紀—世。例如,地球分四個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恐龍時代是顯生宙—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我們目前處在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