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冰期是什麼?怎麼形成的?

2021-01-15 星球地理
地球上第一個大冰期

冰河期,又叫冰期、冰川期,是地球表面覆蓋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4次超大冰期:休倫冰期、瓦蘭吉爾冰期、安第薩哈拉冰期、卡魯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此外還有數不勝數的小冰期。其中最持久的一次,也是最早的一次,就是休倫冰期。


冰川期的地球

休倫冰期,又叫第一次「雪球地球」事件,出現於24億年前到21億年前,沒錯,地球被冰凍了2億~3億年,差點就把剛剛出現的原始生物徹底滅絕。我們都知道,同等材質的物體顏色越深,越容易吸收熱量,而白色吸熱量最少。由於地球被凍成了一個白色雪球,地球反射陽光的量越來越大,使得整個地球系統獲得的太陽能愈來愈少。此外,當時地球的大氣層幾乎沒有二氧化碳之類的溫室氣體,所以地球的這次冰期持續了很久。但你可能沒想到,最後「破冰」的不是太陽,而是地球自己的「內力」—由於冰川的擠壓,地球內部的巖漿按捺不住,噴湧而出,大量二氧化碳被送入大氣層,地球開始變暖,逐漸走出冰期。


藍藻


猛獁復原圖

冰期的成因是什麼

造成第一次大冰期的「罪魁禍首」是一種今天仍然存在的細菌—藍藻。藍藻是一種結構簡單的單細胞生物,是目前我們知道的最早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體。雖然被大家稱為「藻」,但它並不屬於植物中的藻類,它和其他細菌一樣屬於原核生物,因此還是叫藍細菌比較合適。

距今38億年前,最早的生命出現在海洋之中,由於當時大氣中氧氣含量極低,所以那時候還沒有需要吸收氧氣的生物,早期生物都是一些厭氧細菌。它們靠攝取一些有機物分子為生,甚至可以靠硫酸鹽、鐵鹽等簡單的化學物質就能活下來。但是萬萬沒想到,34億年前出現了藍細菌,它還學會了光合作用這一「逆天技能」—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但是在藍細菌出現早期,由於地球上還有很多可以氧化的還原性物質,比如海水中的亞鐵離子,所以藍細菌產生的氧消耗掉早期地球上的還原性物質共用了近10億年。到距今24.5億年前,海洋裡所有的亞鐵離子都已經被氧化,游離的氧終於釋放出來,並在海洋和大氣中積累。

從24.5億年前到18.5億年前,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從0.02%上升到了4%,這就是地質史上著名的大氧化事件。在這一時期,大量的厭氧生物被氧氣殺死,從此那些厭氧的古細菌只能躲在缺氧的環境中苟活,如在熱泉水、缺氧湖底、鹽水湖、高酸鹼度水體、海底火山口等極端環境中。

大氧化事件之後,休倫冰期降臨地球。當時,大氣中的主要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藍細菌吸收了二氧化碳,釋放的氧氣又把甲烷氧化,於是溫室氣體越來越少,地球急劇降溫,凍成了一個雪球。此時,地球進入休倫冰期,這是地質史上第一次持續最久也是殺死生物最多的冰期。對比之下,人類祖先和猛獁一起趕上的那場冰期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進入休倫冰期以後,雖然太陽光度的周期變化也會影響地球的氣候,但是由於實在太遠,太陽的溫度變化也不大,因此對地球影響很有限。其實,歷史上的地球冰期都有相似的「套路」:首先,看似人畜無害的生物讓地球的溫室氣體減少,然後進入冰期,生物被凍死之後,又進入下一個比較溫暖的間冰期;溫暖的時候,生物也大量繁殖,搶佔水體中的氧氣,導致大量其他生物死亡;死去的生物成為肥料供其生長,最終再度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讓地球再度變冷。所以,對於地球來說,含氧量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恰當就行。不過凡事都有兩面,如果不是水中含氧量降低,便也不會逼迫一部分魚類登陸,從而進化成今天的人類。

下一次大冰期何時到來

我們還會遇到大冰期嗎?這個問題其實本身就有些問題,因為從更大的時間尺度上看人類現在就正處於一個大冰期之中—晚新生代大冰期,也是地球歷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大約在8000~10000年前,全球又普遍轉暖,大量冰川和冰蓋消失或收縮,地球進入冰後期。但是,各個大陸的冰川和冰蓋並未完全消失。雖然很多證據都是我們現在可以直接看到的,但由於線索眾多,對於這次大冰期,學術界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細節劃分。有德國學者認為其中包含4次小冰期和3次間冰期。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也認為包含4個冰期,但是由於觀測點都在中國,因此劃分方法和外國研究者不同,包含鄱陽冰期、大姑山冰期、廬山冰期以及大理冰期。


美國密西根州北部麥基納克島形成於冰期的拱形巖石


花崗巖基巖中的冰川溝槽,是冰期留下的遺產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氣候變冷都和冰期有關,例如20世紀70年代北半球的低溫時段(南半球為高溫時段),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低溫少雨時段。究其原因,20世紀70年代是地球自轉的慢段,是太陽黑子的相對低值時段,也是中國大陸地震多發的時段,這些特點均與小冰期相似,但是科學家已經證明,這段氣候變化並不屬於小冰期。

擔心冰期會毀滅人類還為時尚早,目前人類的活動並不會讓地球的溫度出現劇烈而持續的變化。與其去猜測下一個未知的地球毀滅時間點,還不如腳踏實地設計更有效的應對舉措。雖然冰期時不時會干擾到地球氣候,但是按照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在寒冷中生存下來,保持種族的延續,還是不成問題的。


相關焦點

  • 地球上的冰期是什麼?怎麼形成的?
    然而,一些特殊的變化也會時常在地球上出現:世界氣溫下降,冰川擁抱地球。這些特別的情況被稱為——冰期(Ice Age)。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樣廣泛且影響巨大的氣候變化呢?地球上冰期的真面目到底如何?今天就讓我們回到過去,看一看這些冰川形成背後的原因。或許冰期時代的歷史能夠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地球氣候的未來!
  • 遠古地球曾變「雪球」,冰期是怎麼形成的?地球被冷凍過幾次?
    其實不是的,科學家表明,在地球漫長的進化史中,地球至少經歷了5次冰川時期。雖然每次冰川時期間隔的時間不同,但是一般百萬年間都要經歷一次。在冰川時期,氣溫會急劇下降,很多動植物因為忍受不了極寒天氣,慢慢走向滅亡。這段期間,地球會被白色所覆蓋,形成了真正的冰雪世界。
  • 冰期是指什麼?為什麼地球上會出現寒冷的冰期?有怎樣的假設?
    ,是指地球歷史上大規模的寒冷時期。在這個時期裡,不僅地球的兩極和高山頂上有冰川分布,就是一些緯度較低的溫帶地區和低矮山嶺上,也分布著許多冰川。地球的歷史告訴我們,全球各地在地質歷史中曾發生過3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冰期和第四紀冰期。而每次大冰期又是由許多小冰期組成的。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是70萬年前開始的,至今已發生過7次小冰期,每次持續時間為9萬年之久,而兩次冰期之間總是伴隨著大約1萬年的溫暖的間冰期。
  • 地球上冰期的真面目到底如何?
    然而,一些特殊的變化也會時常在地球上出現:世界氣溫下降,冰川擁抱地球。這些特別的情況被稱為——冰期(Ice Age)。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樣廣泛且影響巨大的氣候變化呢?地球上冰期的真面目到底如何?今天就讓我們回到過去,看一看這些冰川形成背後的原因。
  • 【冰期】什麼導致了冰期,冰期還會不會再來?
    我們知道地球歷史上出現過好幾次大冰期,也就是溫度低、冰川多作用強的時期,最直觀的地質證據就是像冰鬥、冰鬥湖這樣的冰川遺蹟,比如長白山天池上的冰鬥,我們之前說過了,又比如喀納斯湖,也是在冰川消退之後,在U形谷上形成的湖。
  • 是什麼引發了冰期?
    地球曾出現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從而形成冰期到底是什麼引發了冰期?科學界對此說法不一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而大冰期內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氣候冷暖交替和冰蓋規模的擴展或退縮時期
  • 地球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次「大冰期」,下一次大冰期什麼時候來?
    不僅是一個地區的氣候在變化,我們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也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氣候變化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徵,如氣溫、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下次冰期什麼時候來?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把地球氣候變化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
  • 正處在十萬年間冰期的地球,歷經多次冰期,因人類活動推遲到來
    導致冰原和冰川急速擴張具體原因是什麼?儘管在電影中可能會把它用一個簡短的畫面展現出來,但冰河時期事實上是由一系列複雜而又相互關聯的因素驅動的。如今的地球雖已從冰期中走出,正處在十年間冰期,但下一個冰期或大冰期何時到來,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攸關生死。
  • 冰期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
  • 歷史上的「小冰期」是什麼?又要來嗎?
    不過根據NASA的定義,「小冰期」指1550年到1850年之間全球氣溫顯著偏低的時期,主要是與之前的中世紀暖期作比較。「小冰期」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主流的說法是與地球軌道變化、太陽活動偏弱以及大規模火山爆發等有關。由於地球軌道變化與大規模火山爆發發生的概率很低,太陽活動偏弱就成了一種佔據主導地位的觀點。
  • 地球經歷過的五個主要冰期
    地質學家收集到的數據首次證實,地球會不時地經歷冰川作用的時期,也就是冰期。我們的星球經歷過一些時期,可能持續數億年,期間地表大面積凍結。這就是冰期。冰期的冰凍是嚴酷的,它不是冬日清晨的霜凍,而是厚厚的冰川覆蓋大地,形成冰蓋,就像現在的極地。「雪球地球」( Snowball earth)是一個極端的冰期,當時南北兩極的冰川甚至可能已經交會於赤道,把整個地球包裹在冰雪之中。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不過我相信你也看到過這樣的報導,說是目前的太陽即將進入「極小期」,開啟「冬眠」模式,由於太陽是地球光和熱的來源,所以地球也即將進入「小冰期」,並且有可能會持續30年的時間。看完後感覺有點懵,不是說全球變暖麼?為何又說要進入「小冰期」了?這是怎麼回事?
  •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我們地球的氣候就是在不停的變化之中,不僅僅是一個特定地點,或是區域,乃至全球的氣候都在變化之中。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可以把地球氣候的變化歷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其中近現代氣候,是指近一兩百年以來,人類有氣象觀測記錄的時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時期相對應差不多是工業革命以來到現在,這一時期地球氣候的整體變化主要體現為「全球變暖」。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主要原因是從上世紀開始,隨著人類工業的發展,大量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被大量的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氣體就像是給地球蓋了一層厚厚的棉被一樣,導致了全球氣溫的增長。為何又說要進入「小冰期」了?這是怎麼回事?那地球往後的幾十年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 首先我們說下什麼是「小冰期」?
  • 小冰期什麼時候到來?太陽或在2030年進入休眠期,地球要變冷?
    地球即將迎來小冰期?今年夏天大家都感受到極為炎熱,甚至極寒地區都突破歷史高溫,這似乎和傳言中的地球即將迎來小冰河時期不符合,可是地球以實際證明告訴我們,目前它的地表溫度仍然在持續上升中,並且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地球溫度只升不降,這全都是因為人類過多行為造成溫室效應,讓地球一步步走到了現在這般模樣,然而在今年科學家竟然提到了,預計再過幾年時間,地球將會進入一個小冰期,那麼下一個小冰河時期,會在什麼時候到來?
  • 地球發生過3次大冰期,曾冰層厚度超300米
    地球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星球,這樣的距離使得地球不會像水星那樣受到太陽的炙烤,也不會像海王星那樣受到太陽的冷落。但是科學家在研究地球的發展史時發現,地球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被太陽「冷落」的情況,也就是地球上也曾經出現過冰雪覆蓋全球的情況,而且這樣的冰河期多達3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 問答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我們地球的氣候就是在不停的變化之中,不僅僅是一個特定地點,或是區域,乃至全球的氣候都在變化之中。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可以把地球氣候的變化歷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其中近現代氣候,是指近一兩百年以來,人類有氣象觀測記錄的時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時期相對應差不多是工業革命以來到現在,這一時期地球氣候的整體變化主要體現為「全球變暖」。
  • 地球史上曾經經歷過哪些極寒大冰期
    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為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在地球發展史上有冰期的時間只佔整個地球歷史時期的十分之一左右,而絕大部分時間是處於溫暖期。目前已被確認的大冰期有以下幾次。前寒武紀中期大冰期 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最早的大冰期。以加拿大南部和美國大湖區西部的休倫群高幹達組冰磧層為代表,該地層年代為距今27~23.5億年前。另外,在南非、澳大利亞西部、印度都有這次冰期的產物。這次大冰期持續約4000萬年。
  • 冰期與間冰期
    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
  • 地球冰期的天文起因和早期的太陽變星說
    地球自形成至今已經有46億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地球曾經歷過許多複雜的變化,變化之一是,在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三次顯著寒冷期一 大冰期。它們就是6~7億年前的震旦紀大冰期,2.5~3.2億年前的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以及近二、三百萬前開始的第四紀大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