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處在十萬年間冰期的地球,歷經多次冰期,因人類活動推遲到來

2020-12-06 騰訊網

距今一百萬年前, 地球經歷全球性大幅度氣溫變冷,在中高緯地區形成了大面積的冰川,32%的陸地被冰川雪原覆蓋。

導致冰原和冰川急速擴張具體原因是什麼?儘管在電影中可能會把它用一個簡短的畫面展現出來,但冰河時期事實上是由一系列複雜而又相互關聯的因素驅動的。如今的地球雖已從冰期中走出,正處在十年間冰期,但下一個冰期或大冰期何時到來,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攸關生死。

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周期十萬年

冰河時期是地球表面存在大量冰川的地質時期,在大陸學術界,也稱冰河時期為「大冰期」,而在大冰期中,又存在多個冰期和間冰期。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地球都在低溫的冰期和溫暖的間冰期之間呈現周期性波動。

目前,地球正處於間冰期——一個介於兩個冰期之間的短暫溫暖時期。地球在過去大約260萬年的時間裡,一直在漫長的冰期和較短的間冰期之間交替。在過去的大約100萬年裡,這種現象大約每10萬年發生一次——大約90000年的冰期,接著是大約10000年的間冰期。

在大約12000年前結束的上一個冰期,巨大的冰塊覆蓋了現在居住著數百萬人的大片土地。那時的地球,加拿大和美國北部完全被冰覆蓋,整個北歐和北亞也是如此。在歐洲,英國通過一個叫道根蘭的冰川與歐洲大陸相連。地球的平均溫度比今天低6攝氏度。

不同的學科有時會使用一些不同的術語。在冰川學中,冰河時期意味著南北半球都存在大面積的冰原。在大多數情況下,冰河時期指的是被稱為更新世的地質時期,從大約2588000年持續到11700年前。更新世跨越了世界上最近的一段反覆冰川時期——這些冰川有時也被稱為第四紀冰期,這次大冰期,可分四次亞冰期、三次間冰期和一個冰後期。

米蘭科維奇周期:三個周期開啟冰河時期

冰河時期的開啟與多種因素有關,但是如果我們想真正理解這一現象,必須從地球軌道變化出發解開其中的奧秘。

冰河時期的發生與米蘭科維奇周期密切有關,米蘭科維奇周期指的是長時間以來地球軌道變化對氣候的集體影響。

地球軌道變化

我們知道,地球無時無刻不在自轉和公轉,地球軌道的任何微小變化都會改變太陽光照射地球的角度。雖然這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實際上卻有著巨大的影響。

即使地球微小的傾斜變化也能使地球大氣溫度改變幾度。當傾斜度較低時,南北極冰蓋會增大,雪會不斷堆積。當傾斜度很大時,冰蓋的融化速度便會增加。大約10000年前,傾角達到了最大值24.2度,目前地球的傾角大約為23.5度,大冰原被限制在極地地區。

地球軌道與冰期的關係

不僅僅是傾斜角度,地球軌道的其他因素也能發揮作用。三個主要軌道參數是:

偏心率(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有多圓):以大約100000年一個周期發生變化。

黃赤交角(地球赤道平面相對於其軌道的傾斜程度):以大約40000年一個周期發生變化。

歲差(同一季節太陽和地球之間距離的變化):以大約20000年一個周期發生變化,在赤道附近尤為重要。

三個不同周期會導致一些難以預測的相互作用,我們所知道的冰河時期通常可以追溯到這些因素。100000年的周期是最重要的一個周期,同時也與40000年和20000年的周期之間的相互作用相吻合——基本上所有的因素都在「合作」發揮作用。

然而,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明了。實際上,一個冰河時期需要幾千年甚至上億年才能開始。

當北半球的夏季溫度多年未能升至冰點以上時,便是冰河時期開始的一個重要標誌。這引發了雪球效應:冬天的降雪不會融化、堆積、壓縮,隨著時間的推移,結冰形成冰原。這進一步加強了冷卻,因為雪和冰有更高的反照率,這意味著它們反射更多的太陽能,吸收的熱量更少。

幾千年後,這些冰原開始堆積。它們從加拿大或俄羅斯等北方地區開始,然後擴展到整個北半球。這一現象的出現又一次與米蘭科維奇周期有關——但是這些地球傾斜和軌道的變化結合在一起,又被其他有利於冰河時期出現的地質因素所補充。

當所有這些因素協調一致,北半球在夏天獲得較少的太陽輻射時,就擁有了冰河時期所需的所有條件。

冰期的特點是地球大部分地區氣候涼爽乾燥,大塊陸地和海冰從兩極向外延伸。由於較低的雪線,未受冰川影響的山區冰川會延伸到較低的海拔。

我們已經很好地勾勒出了大致的畫面,但是仍然缺少一些細節。例如,受板塊構造影響的大陸位置也能影響冰河時期,因為它們控制著海洋和大氣的循環,而這又反過來影響洋流如何將熱量帶到高緯度地區。

大氣成分是另一個重要參數。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的科學家們已經表明,過去冰河期的開始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的減少引起的,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急劇增加,由於人為排放,可能在長達10萬年的時間裡抑制了下一個冰河期的開始。

南極冰芯氣泡二氧化碳含量

PIK的前主任漢斯·約阿希姆·施倫胡伯說:「冰河時期塑造了全球環境,從而決定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這在地球上是前所未有的。」「例如,我們的沃土要歸功於上一個冰河時期,它也塑造了今天的地貌,留下了冰川和河流,形成了峽灣、冰磧和湖泊。然而,今天,決定地球未來發展的是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排放物。」

然而,儘管有些方面可能更難評估,但總體過程還是很好理解的。

冰河期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今天,地球不到10%的大陸被冰覆蓋,但這個數字在過去高達30%。

冰河時期導致了地球表面的巨大變化。冰川不是靜止的——它們在勢不可擋的推動下,拾起巖石和土壤,侵蝕山丘,以其巨大的重量刮削地殼,從而重塑了地貌。

隨著這些冰崖附近地區的溫度下降,寒冷天氣下的植物被推向了南緯。這些過程往往會創造出壯觀的景色,在加拿大、斯堪地那維亞和阿爾卑斯山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

與此同時,海平面的急劇下降使得河流能夠劃出更深的山谷,形成巨大的內陸湖泊,以前被淹沒的陸地橋梁出現在大陸之間。在溫暖時期退縮,冰川留下分散的沉積物脊,用融化的水填滿盆地,形成新的湖泊。

在上一個冰河時期,從大約11萬年前到1萬年前,較低的海平面允許人類在整個世界遷徙。雖然亞洲和澳大利亞之間仍有一些水,但只需幾次短途獨木舟旅行,就能把第一批人類帶到澳大利亞。

人類進化也與波動的冰原相互關聯。地球生態系統也試圖適應這些氣候變化。有些生物能夠生存和適應,有些則不能。極端的冰川時期給物種帶來了極大的生存壓力,它們進化出適應寒冷或溫暖時期的方法。

如履薄冰的北極熊

五次冰河時期,塑造地球的過去與未來

科學家們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對冰層、地層結構進行深挖、研究。最近一次冰河期的證據來自過去海平面的變化,這可以通過觀察珊瑚礁或現代景觀,以及保存在冰川中數百萬年前的樣本來觀察。

冰芯記錄提供了過去80萬年間溫度和溫室氣體變化的寶貴信息。如果我們想追溯到更久遠的過去,可以從海洋沉積物中尋找,那裡儲存著過去幾千萬年的冰河時期的重要證據。

對於發生在幾千萬到幾億年前的深冰河期,科學家們利用地質記錄,通過分析不同年代的巖石來揭示海平面和氣候的故事。

地球歷史上至少發生了五次主要的冰河時期,包括卡魯冰期、安第薩哈拉冰期、瓦蘭吉爾冰期、休倫冰期和第四紀冰期。

休倫冰期可以追溯到24億到21億年前的前新生代,持續了大約8.5億到6.3億年,可能是地球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安第薩哈拉冰期發生在晚奧陶世和志留紀(約4.6億至4.2億年前)。

卡魯冰期歸因於泥盆紀開始時陸地植物的進化,發生於3.6億到2.6億年前。當前的冰河時期,被稱為第四紀冰期,開始於大約258萬年前的上新世晚期,當時北半球的冰蓋開始擴張。從那以後,世界經歷了幾次冰期和間冰期。

在過去的一百萬年裡,地球發生了十幾次大的冰川作用,其中最大的一次在65萬年前達到頂峰,持續了5萬年。

地球目前處於間冰期,最後一次冰期大約在一萬年前結束。曾經遍布全球的大陸冰蓋現在僅限於格陵蘭島和南極,以及較小的高原冰川。

如果一個新的冰河時期開啟,會發生什麼?

雖然人類的活動可能推遲了下一個冰河時期的開始,但就目前而言,一個新的冰河時期將對人類文明產生重大影響。除了天氣會變得更冷這一事實之外,數億人居住的大片地區將變得完全不適於居住,會被厚厚的冰原覆蓋,受到惡劣氣候的影響。

可利用的農業用地會少得多,因此很難養活龐大的人口。在整個地球上,大陸的物理形狀看起來會完全不同。此外,高達120米的海平面大幅下降將關閉眾多海洋通道——地中海、託雷斯海峽、巴斯海峽和白令海峽——並創造可用於居住或農耕漁牧的新的陸地區域。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上所述,冰河時期的開始是一個地質過程——它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過程漫長。這就引出了最後一點。

不要把人為的氣候變化歸咎於自然過程!

全球氣候目前正在升溫。這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有大量確鑿的證據表明,這個過程是由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由人類帶來的惡果,不僅由人類承受,還將眾多地球生命拉下了馬。

相關焦點

  •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可以把地球氣候的變化歷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其中近現代氣候,是指近一兩百年以來,人類有氣象觀測記錄的時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時期相對應差不多是工業革命以來到現在,這一時期地球氣候的整體變化主要體現為「全球變暖」。
  • 問答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可以把地球氣候的變化歷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其中近現代氣候,是指近一兩百年以來,人類有氣象觀測記錄的時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時期相對應差不多是工業革命以來到現在,這一時期地球氣候的整體變化主要體現為「全球變暖」。
  • 地球冰期的天文起因和早期的太陽變星說
    由於第四紀大冰期距今時間較近,它所留下的許多遺蹟仍清晰可辨,因此使我們有可能對它進行較詳細的研究。通過這些研究,人們發現在第四紀大冰期裡,氣候並不是一直很寒冷的,而是出現過冷熱的交替,人們把夾在寒冷時期中的溫暖期,稱為間冰期,把兩個間冰期之間的寒冷期,稱為冰期。根據現有的地質資料,我們知道在第四紀大冰期中曾有過多次的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
  • 科學家預測小冰期即將到來,或導致全球降溫,人類科技能否應對?
    普爾科沃天文臺曾表示地球將在2030年~2040年進入低溫期,並持續200~250年。但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則表示小冰期會到來,但只會持續30年,應該屬於迷你小冰期。小冰期人類並不是沒有經歷過,何況如今人類的科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冰期一提到冰期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冰河世紀》的畫面,似乎到處都是冰天雪地,實際上小冰期並沒有那麼可怕。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主要原因是從上世紀開始,隨著人類工業的發展,大量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被大量的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氣體就像是給地球蓋了一層厚厚的棉被一樣,導致了全球氣溫的增長。地球的溫度無非跟太陽和地球本身有關係,19世紀末天文學家沃爾特·蒙德提出,從1650年到1710年間,沒有觀測到太陽黑子存在的跡象,而且這70年正好對應了當時小冰期最為寒冷的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段也被稱為蒙德極小期。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主要原因是從上世紀開始,隨著人類工業的發展,大量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被大量的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氣體就像是給地球蓋了一層厚厚的棉被一樣,導致了全球氣溫的增長。所以未來是否還會迎來、什麼時候迎來大冰期目前並不是很清楚。 我們認識小冰期主要是來自16世紀到19世紀中葉這段時間,因為根據記載這三個世紀,全球氣溫普遍偏低,因此帶來了很多的自然災害,這段時間我國正好處在明清兩代,因此也被稱為明清小冰期。 這個時期到底有多冷呢?
  • 小冰期什麼時候到來?太陽或在2030年進入休眠期,地球要變冷?
    今年夏天大家都感受到極為炎熱,甚至極寒地區都突破歷史高溫,這似乎和傳言中的地球即將迎來小冰河時期不符合,可是地球以實際證明告訴我們,目前它的地表溫度仍然在持續上升中,並且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地球溫度只升不降,這全都是因為人類過多行為造成溫室效應,讓地球一步步走到了現在這般模樣,然而在今年科學家竟然提到了,預計再過幾年時間,地球將會進入一個小冰期,那麼下一個小冰河時期,會在什麼時候到來?
  • 250萬年前,地球曾進入「間冰期」,如今人類正往「間冰期」前進
    ,漫長的冰期也無法將它們趕盡殺絕。此外,曾有考古隊伍在美洲古人類遺址中發現乳齒象的痕跡,這說明那個時候的人類就已經接觸過乳齒象了。 根據乳齒象種群遷徙的情況,研究人員推測250萬年前地球可能處於間冰期。
  • 冰期與間冰期
    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
  • 2030年太陽活動下降60%,地球或進入小冰期,人類該怎麼辦?
    2030年太陽活動下降60%,地球或進入小冰期,人類該怎麼辦?根據資料顯示,歷史上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場地球小冰期發生在17世紀40年代,一直延續到17世紀80年代才結束。那時,地球大部分地球都陷入極寒中,我國廣東、福建等地區在當時也是狂降暴雪。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科學家們發表了一篇對於太陽活動觀測的報導,表示太陽的活動會在2022年達到峰值,之後就會逐步回落。最終在2030年的時候,太陽活動會比現在下降60%,這意味著地球或許將迎來繼17世紀之後最嚴重的一次小冰期。
  • 地球上的冰期是什麼?怎麼形成的?
    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4次超大冰期:休倫冰期、瓦蘭吉爾冰期、安第薩哈拉冰期、卡魯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此外還有數不勝數的小冰期。其中最持久的一次,也是最早的一次,就是休倫冰期。冰川期的地球休倫冰期,又叫第一次「雪球地球」事件,出現於24億年前到21億年前,沒錯,地球被冰凍了2億~3億年,差點就把剛剛出現的原始生物徹底滅絕。
  • 遠古地球曾變「雪球」,冰期是怎麼形成的?地球被冷凍過幾次?
    眾所周知,地球是在數億萬年的演變中。經歷了多次生物大滅絕。去年大火的影視劇《慶餘年》中的女主角葉輕眉曾經歷了冰川時代,他們這類人在新世界到來之前選擇了冰封自己,隨著他們的不斷覺醒,來到了這個新世界。這其實是影視劇杜撰出來的。
  • 17世紀地球曾出現小冰期,學者認為其導致明朝滅亡,靠譜嗎?
    雖然在我們的眼裡,地球是一顆處於宜居帶之中的星球,不過,在地球40多億年的時間裡,地球並不是一直都如此的宜居。伴隨著太陽的活動,地球也曾經歷過很多次寒冷的階段,科學家將這種情況稱作「大冰期」或「小冰期」。
  • 地球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次「大冰期」,下一次大冰期什麼時候來?
    不僅是一個地區的氣候在變化,我們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也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氣候變化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徵,如氣溫、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下次冰期什麼時候來?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把地球氣候變化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
  • 2030年太陽黑子減少,地球會迎來小冰期嗎?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如果太陽表面的黑子增多,這代表著這段時間太陽活動比較劇烈,此時將可能引起地球磁暴現象,使得地球許多電子產品無法使用。 當冰川開始融化時,封印在冰川之內的甲烷冰也會因溫度過高而重新氣化,並阻礙太陽光子的反射,以至於地球溫度越來越高。
  • 【冰期】什麼導致了冰期,冰期還會不會再來?
    我們知道地球歷史上出現過好幾次大冰期,也就是溫度低、冰川多作用強的時期,最直觀的地質證據就是像冰鬥、冰鬥湖這樣的冰川遺蹟,比如長白山天池上的冰鬥,我們之前說過了,又比如喀納斯湖,也是在冰川消退之後,在U形谷上形成的湖。
  • 人類將遭遇又一個小冰期?
    最近幾年,「地球將迎來小冰期」的傳言經常出現,其根據是太陽上的黑子越來越少,甚至有說法認為,未來幾十年即將出現一個看不到太陽黑子的「極小期」。真正激起公眾對太陽活動興趣的,是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瓦倫蒂娜·扎爾科娃教授的研究團隊於2015年發表的一篇審稿論文,以及她隨後在一系列國際會議上的演講。
  • 是什麼引發了冰期?
    地球曾出現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從而形成冰期到底是什麼引發了冰期?科學界對此說法不一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而大冰期內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氣候冷暖交替和冰蓋規模的擴展或退縮時期
  • 冰期是指什麼?為什麼地球上會出現寒冷的冰期?有怎樣的假設?
    在這個時期裡,不僅地球的兩極和高山頂上有冰川分布,就是一些緯度較低的溫帶地區和低矮山嶺上,也分布著許多冰川。地球的歷史告訴我們,全球各地在地質歷史中曾發生過3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冰期和第四紀冰期。而每次大冰期又是由許多小冰期組成的。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是70萬年前開始的,至今已發生過7次小冰期,每次持續時間為9萬年之久,而兩次冰期之間總是伴隨著大約1萬年的溫暖的間冰期。
  • 地球變冷還是變熱?科學家:太陽活動急劇下降,或迎來「小冰期」
    雖然當前氣候變暖持續,地球可能會持續升溫,但是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可能會出現「小冰期」。由於當前太陽活動處於第24周期與第25周期的過渡期,所以當前太陽的活動水平是較低的。相信大家也知道,我們地球的主要熱量來自太陽的照射,當太陽活動水平下降,釋放的熱量減少,從理論上來看,我們地球是應該會有降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