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期是指什麼?為什麼地球上會出現寒冷的冰期?有怎樣的假設?

2021-01-20 網易

2021-01-15 13:35:04 來源: 出淤泥不染的

舉報

  所謂冰期,是指地球歷史上大規模的寒冷時期。在這個時期裡,不僅地球的兩極和高山頂上有冰川分布,就是一些緯度較低的溫帶地區和低矮山嶺上,也分布著許多冰川。地球的歷史告訴我們,全球各地在地質歷史中曾發生過3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冰期和第四紀冰期。而每次大冰期又是由許多小冰期組成的。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是70萬年前開始的,至今已發生過7次小冰期,每次持續時間為9萬年之久,而兩次冰期之間總是伴隨著大約1萬年的溫暖的間冰期。

  科學家們推測第七次冰期在2萬年前已結束,我們目前正生活在第七次溫暖的間冰期末尾,再過5000年,我們居住的地球又將進入一次小冰期,那時整個地球將重新銀裝素裹,全球的每個人都會生活在類似今天南極的冰天雪地之中。

  面對這一預言,人們難免會問:為什麼地球上會出現寒冷的冰期呢?對此,科學家提出了許多假說予以解釋。

  首先進行推測的是德國地質學家希辛格爾。他在1831年提出,第四紀冰期的出現與第三紀的造山運動有關。後人發展了他的觀點,認為冰期的發生是由於造山運動所造成的海陸分布不同。在造山運動以後,地球上出現了一些高聳的大山,為山嶽冰川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山的升高和冰雪堆積的增厚,還使山區附近的氣候發生變化,氣溫下降,並逐漸擴展影響到全球,使整個地球的平均溫度下降,導致冰期出現。反之,當造山運動平靜後,山地受到侵蝕,高度不斷降低,海水有可能浸入大陸上被削平的低洼地區,使其成為淺海。因為海水的熱容量較大,能貯存較多的熱量,所以當海洋面積擴大並積蓄較多熱量之後,氣候開始逐漸轉暖,出現了間冰期。一旦造山作用重新發生,山脈再次升高,冰期便又重新來到。

  但是人們很快發現,造山運動劇烈的時期與冰期並不完全吻合。

  1896年,瑞典地球物理學家阿列尼烏斯,提出了植物可能是產生冰期的禍首。他認為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加到現在含量(0.03%)的2~3倍時,地球的年平均溫度就會升高8℃~9℃。據此可以解釋第三紀的溫暖氣候。溫暖的氣候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濃度,促使植物大量繁殖。但是,植物大量繁殖的結果,又使二氧化碳大量消耗,使其在空氣中所佔的比例下降。當它降低到現在含量的一半時,就會使地球的年平均溫度下降4℃~5℃,足以導致中、高緯度地區廣泛發育冰川,產生冰期。冰期的出現又會減緩植物生長,從而使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恢復正常。於是氣溫又逐漸升高,冰川消退,出現間冰期,植物又開始繁盛起來,為另一次冰期到來準備了條件。

  但是,歷史上植物十分茂盛時期之後,並沒有出現冰期,相反在6℃~7億年前的古代,生物運動沒有現在繁盛,卻有震旦紀大冰川的出現。因此上述說法缺乏充分依據。

  為了彌補這一說法的不足,有人提出了塵幔說,認為是由於地球上火山的猛烈噴發,大量的火山灰塵給地球撐起了一把塵埃大傘,張起了一道塵幔,於是,陽光就再也照不到地球上了,冰期由此而生。然而,造山運動也是火山極盛時期,但並不是每次造山運動後都有冰期接踵而來。

  1920年,南斯拉夫塞爾維亞的天體物理學家米蘭柯維奇提出了天文說,認為地球上所以有周期性的冷暖變化,根本原因在於地表受到的太陽光照不均勻,而造成受熱不均勻,無非是地軸的偏斜,地球的顫動以及地球本身是橢圓的,在圍繞太陽轉動時有近日點和遠日點之差……

  目前這一天文假說成為當前最受擁護的冰期成因假說。但這一假說也並非完美無缺,它充其量只能解釋一個大冰期中的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而沒能回答整個大冰期產生的原因。

  近年來,在探索冰期形成機制的各種理論中,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假說,認為,地球冰期的發生與太陽帶領它的家族通過銀河旋臂的時間有關。

  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漩渦狀星系,它具有4條旋臂。根據星系旋臂形成假說,太陽及其家族在繞銀河系核旋轉時,每隔2億多年就要通過一次旋臂,而在旋臂裡星際物質比較密集。因此有人認為,當太陽通過旋臂時,大量星際塵埃的存在使星際空間的透明度減少。太陽輻射出來的光和熱受到星際塵埃的反射和折射,到達地球表面的能量有明顯的削弱,就使地球的年平均溫度下降,冰期發生。這一理論的重要證據是地球上3次大冰期發生的間隔時期,正好與通過旋臂的時間吻合。

  但是,旋臂附近的星際空間是否果真有那麼多星際塵埃,卻是令人懷疑的。而且這一假說是建立在另一假說的基礎上的。

  因此,儘管人們長期以來不斷地探討冰期的成因,也有了許多科學假說,但這仍然是懸而未決的地質之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地球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次「大冰期」,下一次大冰期什麼時候來?
    不僅是一個地區的氣候在變化,我們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也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氣候變化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徵,如氣溫、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下次冰期什麼時候來?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把地球氣候變化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
  • 冰期與間冰期
    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
  • 地球上的冰期是什麼?怎麼形成的?
    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4次超大冰期:休倫冰期、瓦蘭吉爾冰期、安第薩哈拉冰期、卡魯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此外還有數不勝數的小冰期。其中最持久的一次,也是最早的一次,就是休倫冰期。冰川期的地球休倫冰期,又叫第一次「雪球地球」事件,出現於24億年前到21億年前,沒錯,地球被冰凍了2億~3億年,差點就把剛剛出現的原始生物徹底滅絕。
  • 冰期
    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
  • 【冰期】什麼導致了冰期,冰期還會不會再來?
    我們知道地球歷史上出現過好幾次大冰期,也就是溫度低、冰川多作用強的時期,最直觀的地質證據就是像冰鬥、冰鬥湖這樣的冰川遺蹟,比如長白山天池上的冰鬥,我們之前說過了,又比如喀納斯湖,也是在冰川消退之後,在U形谷上形成的湖。
  • 地球上的冰期是什麼?怎麼形成的?
    然而,一些特殊的變化也會時常在地球上出現:世界氣溫下降,冰川擁抱地球。這些特別的情況被稱為——冰期(Ice Age)。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樣廣泛且影響巨大的氣候變化呢?地球上冰期的真面目到底如何?今天就讓我們回到過去,看一看這些冰川形成背後的原因。或許冰期時代的歷史能夠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地球氣候的未來!
  •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可以把地球氣候的變化歷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其中近現代氣候,是指近一兩百年以來,人類有氣象觀測記錄的時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時期相對應差不多是工業革命以來到現在,這一時期地球氣候的整體變化主要體現為「全球變暖」。
  • 問答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其中近現代氣候,是指近一兩百年以來,人類有氣象觀測記錄的時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時期相對應差不多是工業革命以來到現在,這一時期地球氣候的整體變化主要體現為「全球變暖」。,我們主要是通過對於古代文字記載和考古發現來進行的,歷史時期近5000年以來,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分別是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溫暖期」,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要高大約3至4℃;另一次是從15世紀以來的「寒冷期」,其中大約1550年至1850年屬於十分寒冷的時期,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大約1-2℃,差不多是對應我國的明清時期。
  • 歷史上的「小冰期」是什麼?又要來嗎?
    字數:1109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小冰期」概念首先由美國科學家弗朗索瓦-埃米爾·馬泰於1939年提出,大約從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通稱為「小冰期」,小冰期結束於20世紀初期不過根據NASA的定義,「小冰期」指1550年到1850年之間全球氣溫顯著偏低的時期,主要是與之前的中世紀暖期作比較。「小冰期」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主流的說法是與地球軌道變化、太陽活動偏弱以及大規模火山爆發等有關。由於地球軌道變化與大規模火山爆發發生的概率很低,太陽活動偏弱就成了一種佔據主導地位的觀點。
  • 【微地理】冰期與間冰期
    天文學成因說         天文學成因說主要考慮太陽、其他行星與地球間的相互關係。①太陽光度的周期變化影響地球的氣候。太陽光度處於弱變化時,輻射量減少,地球變冷,乃至出現冰期氣候。米蘭科維奇認為,夏半年太陽輻射量的減少是導致冰期發生的可能因素。②地球黃赤交角的周期變化導致氣溫的變化。黃赤交角指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它的變化主要受行星攝動的影響。
  • 正處在十萬年間冰期的地球,歷經多次冰期,因人類活動推遲到來
    導致冰原和冰川急速擴張具體原因是什麼?儘管在電影中可能會把它用一個簡短的畫面展現出來,但冰河時期事實上是由一系列複雜而又相互關聯的因素驅動的。如今的地球雖已從冰期中走出,正處在十年間冰期,但下一個冰期或大冰期何時到來,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攸關生死。
  • 釋惑 | 冰期、間冰期與寒冷期、溫暖期
    水平方向兩端的地球其北極端指向太陽的表示夏至日,水平的另一端(或者說北極端偏離太陽的)表示冬至日。循著地球公轉方向以四季的順序來定春、秋分。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
  • 250萬年前,地球曾進入「間冰期」,如今人類正往「間冰期」前進
    從乳齒象的復原圖上可以看出,它和現代大象的外形沒有太大的差別,比較明顯的差別就是乳齒象的體表和猛獁象一樣覆蓋了許多毛髮,而現代大象的體表毛髮較為稀疏。考古研究發現,乳齒象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400萬年前,它們最後一次在地球上出現可能是1萬年前左右。
  • 是什麼引發了冰期?
    地球曾出現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從而形成冰期到底是什麼引發了冰期?科學界對此說法不一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而大冰期內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氣候冷暖交替和冰蓋規模的擴展或退縮時期
  • 地球上冰期的真面目到底如何?
    然而,一些特殊的變化也會時常在地球上出現:世界氣溫下降,冰川擁抱地球。這些特別的情況被稱為——冰期(Ice Age)。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樣廣泛且影響巨大的氣候變化呢?地球上冰期的真面目到底如何?今天就讓我們回到過去,看一看這些冰川形成背後的原因。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那地球往後的幾十年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首先我們說下什麼是「小冰期」?我們現在就處在一個間冰期,在間冰期中會周期性的出現小冰期,關於大冰期的形成,目前沒有一個準確且令人信服的說法。19世紀末小冰期結束以後,我們就經歷了相對溫暖的一個多世紀。那麼當時的小冰期是怎樣形成的?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小冰期」,並且有可能會持續30年的時間。為何又說要進入「小冰期」了?這是怎麼回事?那地球往後的幾十年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 首先我們說下什麼是「小冰期」?19世紀末小冰期結束以後,我們就經歷了相對溫暖的一個多世紀。 那麼當時的小冰期是怎樣形成的?
  • 地球冰期的天文起因和早期的太陽變星說
    地球自形成至今已經有46億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地球曾經歷過許多複雜的變化,變化之一是,在地球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三次顯著寒冷期一 大冰期。它們就是6~7億年前的震旦紀大冰期,2.5~3.2億年前的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以及近二、三百萬前開始的第四紀大冰期。
  • 小冰期什麼時候到來?太陽或在2030年進入休眠期,地球要變冷?
    今年夏天大家都感受到極為炎熱,甚至極寒地區都突破歷史高溫,這似乎和傳言中的地球即將迎來小冰河時期不符合,可是地球以實際證明告訴我們,目前它的地表溫度仍然在持續上升中,並且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地球溫度只升不降,這全都是因為人類過多行為造成溫室效應,讓地球一步步走到了現在這般模樣,然而在今年科學家竟然提到了,預計再過幾年時間,地球將會進入一個小冰期,那麼下一個小冰河時期,會在什麼時候到來?
  • Geology:火山作用——晚古生代大冰期重要的驅動力
    【前沿報導】Geology:火山作用——晚古生代大冰期重要的驅動力火山噴發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可以有效降低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從而引發晚古生代大冰期的出現。 晚古生代大冰期(LPIA,約360-260 Ma)是顯生宙以來規模最大的冰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