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猩猩
進入2020年以來,我們看到了不少關於高溫天氣的消息,如南極地區的最高氣溫達到20.75℃,這是南極地區有記錄以來首次突破20℃的高溫。除此之外,很多地區在今年冬天也度過了一個暖冬,部分地區甚至是度過了一個史上最暖冬。在前段時間,我們又看到關於2020年很有可能會成為史上最熱年份的話題。從這些情況來看,地球真的在變熱了。
這些年來,地球氣溫之所以會出現較明顯的上升,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導致地球溫室效應越來越明顯,讓地球氣候變暖成為了趨勢。和工業革命前的氣溫相比,當前的氣溫已經上升了1.1℃左右。鑑於碳排放、溫室效應等趨勢,看起來,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地球的氣溫似乎會持續上升。
其實,對於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地球的氣溫趨向如何,也有科學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聲音。雖然當前氣候變暖持續,地球可能會持續升溫,但是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可能會出現「小冰期」。
據2020年5月13日發布在《太陽報》的科學報告,科學家指出,當前太陽的活躍水平下降,太陽活動處於最低水平。因此當前太陽的黑子數量是非常少的。天文學家託尼·菲利普斯(Tony Phillips)博士表示,當前太陽釋放的能量達到極小值。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則擔心,這可能是道爾頓極小期的重演。在1790年至1830年期間,太陽活躍水平也是達到極小值,導致了那個時代出現了20年的「小冰期」,地球平均氣溫下降了2℃。
由於當前太陽活動處於第24周期與第25周期的過渡期,所以當前太陽的活動水平是較低的。相信大家也知道,我們地球的主要熱量來自太陽的照射,當太陽活動水平下降,釋放的熱量減少,從理論上來看,我們地球是應該會有降溫的。所以科學家提出地球可能會出現降溫,甚至可能會迎來小冰期的觀點。
不過,由於當前地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了一個趨勢,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研究數據表明,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以每年0.9ppm左右的速度逐漸上升,在2010年至2019年期間,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速度加快了,達到每年2.4ppm的速度。這些數據表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來越高,而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可以為地球「保溫」。所以,即使太陽活躍水平下降,地球的氣溫也不一定會出現明顯的降溫。
即使當前太陽活動水平較低,但是在新的周期到來以後,太陽活躍水平也會開始出現上升,意味著太陽釋放的能量也會逐漸恢復。有研究表明,即將到來的第25周期內,太陽活躍水平和第24周期的活躍水平是相當的,即與過去11年內太陽活躍水平是相當的。既然如此,如果即將到來的太陽周期出現小冰期,為什麼過去這一個周期內,沒有出現小冰期呢?在過去的第24周期內,不僅沒有出現小冰期,地球的氣溫還不斷創紀錄。
有研究表明,史上最熱的10年中,有5年出現在2015年以後,其中2016年是史上最熱的年份,2019年是史上第二熱的年份。既然這兩個周期的活躍水平相當,意味著積極到來的第25周期內,地球的氣溫與過去第24周期內的氣溫相差不大。不過鑑於地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所以地球接下來這一個周期內,可能會出現更高溫的情況。所以,地球不一定會進入小冰期。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