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氣,是越來越熱了。在芒種過後,很多地區就迎來了「三夏時節」,氣溫也是在變高的路上一去不復返。但今年的情況不同,今年是閏四月,按理來說,天氣熱得會比較晚,具體怎樣算呢?今年的三伏天什麼時候到呢?今天,我們來說一下。
老話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古人規定,夏至節氣以後出現的第三個庚日就開始「入伏」了,這也就是常說的「夏至三庚數頭伏」的意思。那麼什麼是「庚日」呢?這就得聯繫到我國古代流行到「幹支紀年法」了。「幹支紀年法」是古代人記錄時間到一種方式,其中有10個天幹和12個地支,它們組合起來循環使用就是幹支紀年法。而「庚日」就是指含有庚字的日子,庚指到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當中的第七個字,所以說,庚日也就是每十天會出現一次。
那麼我們再來用「夏至三庚數頭伏」這句話來算,從夏至開始,按照幹支紀日的佩雷,第三個庚日為頭伏、也就是初伏。一般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夏至節氣出現的第一個庚日為6月26日,第三個庚日為7月16日。算下來,今年的三伏天是從7月16日開始,8月24日結束,歷時40天。分別是
初伏,是在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中伏:是在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末伏:是在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那知道了三伏天大約在什麼時候出現,也給大家在出行方面提了一個醒。天氣很熱的時候最好不要外出,免得中暑,引發一系列身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