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夏天有啥特點?熱在三伏,老祖宗留下的這句俗語很不俗

2020-12-04 膠東鄉村

2020年有點特別,庚子鼠年,閏四月又恰逢兩頭春,農村流傳著不少的俗語,甚至用「十九年頭七年寡,鼠年難逢雙春年」來形容年份的特別。

說實話,2020年委實特殊,全球遭遇了疫情,經濟出現了放緩,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今年夏天氣溫有什麼特點,引人關注。下面,通過老祖宗留下的「熱在三伏」這句俗語,咱就來詳細剖析一下。

我們知道,傳統的夏季是由立夏開始,但真正的炎熱卻並不始於此,甚至當小暑節氣來臨時,氣溫也不是全年最高,真正意義的炎熱是從入伏開始。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寓為隱伏避暑之意。聰慧的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這種自然現象,並且在遙遠的2600多年前,秦德公就設立入伏曆法,直至如今。

古人對於入伏日期的確定,是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計算,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這裡,由於庚日的日期不確定,所以,中伏的時間並不固定,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

庚日是古代計時天幹的數字之一,另外9個為甲、乙、丙、丁、戊、己、辛,壬、癸,它與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數字相配,從而得到不同的計時。

那麼,今年的入伏情況是怎樣呢?

2020年的入伏在7月16日--7月25日,頭伏共有10天。

2020年的中伏從7月26日(農曆6月初6)--8月14日,中伏共有20天。

2020年的三伏從8月15日--8月24日,立秋在8月7號,秋後有一伏。

下周就要入伏了,根據今年的三伏時間,總結一下今年的夏季溫度特點。

(1)中伏為20天,今年夏季炎熱的時間有點長,可能遭受桑拿悶熱天氣的機率極大,防暑防病,應提前準備。

(2)秋後加一伏,秋老虎的餘威也不可小覷,畢竟農村有「三伏帶一秋,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的說法,而這與連年氣溫升高,全球變暖亦息息相關。

(3)三伏天防暑應遵從立體防範,從吃、喝、住、行全方面合理應對。

●第一應多補充水分,入伏期間,可經常飲用三湯。這三湯分別為促進消化的海帶綠豆湯、生津止渴的蓮子銀耳湯和解暑的扁豆薏米湯。

●第二要合理安排起居,尤其保證晚上有充足的睡眠,並且儘量午間要小眯一會。

●第三在陽氣最盛時應提防寒氣的侵襲,合理使用空調和風扇等納涼產品。另外,冬病夏治,溫補驅寒。

●第四飲食要以清暑、益氣、滋陰生津為主。由於夏天暑溼重,溼氣易困於脾,應多吃健脾養胃的食物。頭伏的餃子二伏的面,三伏的烙餅卷雞蛋,這些傳統的飲食,對於消除苦夏、解饞、養生都有明顯作用。同時,頭伏的羊肉、二伏的雞、三伏天的金豬蹄也是進補的食材。最後,苦瓜、絲瓜和冬瓜可以祛痱子和平痰喘增食慾,可以多加食用。

三伏天即到,又是一年炎熱季。古時有「伏日萬鬼行」的說法,將烈日炎炎的三伏天說的恐怖而又窒息,實際上,只要心靜自然涼,我們只要合理地採取避暑措施,就一定能歡快地度過酷暑。

相關焦點

  • 古人云:「吃飯大汗,一生白幹」老祖宗這句經典俗語是什麼意思?
    ——明·袁白賓《楚江情》農村中至今還流傳著一些古人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聽起來並不複雜,基本上都是大白話,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是知道俗語背後道理的人其實並不多。農村的俗語五花八門,這些俗語的內容也包羅萬象,大多是古人的經驗之談,比如老祖宗留下的這兩句俗語,就讓人受益終身。古人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養生。
  • 農村俗語「夏至無雨三伏熱」,夏至這天是天晴好?還是下雨好?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夏至無雨三伏熱」,夏至這天是天晴好?還是下雨好?夏至到伏天來,夏至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裡的第十個節氣,過了夏至意味著夏天真的來了,天氣越來越熱,伴隨著火辣的太陽就入伏了,開啟了一年中的桑拿季節。
  • 農村的俗語,「豬長三秋,魚長三伏」,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冷在三九,熱在三伏。這意思就是說夏天最熱的時候正是三伏天。而在農村地區,這三伏天可非常講究,在頭伏的時候要煮餃子吃,因為夏天非常炎熱,人們的胃口也比較差,比較喜歡吃涼食,但是涼食又比較寒,容易傷胃,為了解饞和開胃,人們就會選擇吃餃子。
  • 「三伏有一九,三九有一伏」,農村常說的「三伏天」是什麼時候?
    在農村地區,流傳著很多的俗語、諺語,很多是關於時節、天氣的,也有一些是關於人情世故的。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從事農業生產的歷史十分悠久,而在這個過程中也積累了很多的經驗,流傳下來很多的農業知識。今天小編就來說幾個關於最近大家說的很多的「三伏」俗語吧。俗話說「冬有三九,夏有三伏」,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國陰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
  • 老祖宗留下的俗語,有科學道理嗎?
    老祖宗留下的俗語,有科學道理嗎?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的更新換代也很是頻繁。但與此同時,也伴隨著一些問題,為了快速適應這個時代,人們必須更加辛苦的工作來賺錢養家,很多人為了多賺了錢,熬夜加班都是常有的事情,熬夜肯定對人體損傷很大,那麼與此同時,也使得睡一個好覺變得多麼困難。如果前一天晚上沒有睡好,會很大程度影響你後一天的工作質量。
  • 農村俗語「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為啥三九最冷?今年何時三九?
    今天是1月2日,在前幾天強冷空氣的影響下,我國大部分地區均出現了強降溫天氣,雖然現在溫度已經降到很低,但是卻還沒有到全年最冷的時候,在農村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意思是全年之中三九天最冷,三伏天最熱。那麼為啥三九是全年最冷的時候呢?今年什麼時候是三九呢?
  • 俗語「戌時不貪食,子時莫戀色」,老祖宗的生活總結,句句在理!
    等到夜幕降臨的時候,洗漱完的人們便會安然入睡,農村很少會出現夜深人靜時還在外面遊蕩這一現象。為什麼農民如此在意作息習慣?主要原因就是為了保持健康,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主要靠種地為生的農民,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與強壯的體魄,就沒有什麼力氣去勞作的,所以農村人是很愛惜自己的身體。農民雖然非常講究養生,但是他們的養生之道,大多來源於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俗語。
  • 俗語:寧可葷口念佛,不可素口罵人,是什麼意思?蘊含老祖宗智慧
    農村有句俗語,叫「寧可葷口念佛,不可素口罵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我跟大家一樣,在初念到這句俗語的時候有點蒙,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文化程度不夠。後來查了下資料,原來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要我們可以吃著肉,喝著酒,口裡念著佛,也不要吃著素去罵人。
  • 今日夏至,俗語「夏至三庚入伏」,啥意思?看看今年哪天入伏?
    今天是父親節,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的夏至,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在周代的時候,人們就通過土圭測日影的方法確定了最早的四個節氣,這個節氣之中就包括夏至,至的意思就是達到的意思,所以夏至的意思就是說,夏天已經來臨了,夏至這一天白晝的時間最長,太陽的角度最高,古人非常看重夏至這個節氣
  • 「生七不娶,暗九不過」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留下的忌諱有道理嗎?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國,從古至今一直流傳著很多人生大智慧,老祖宗勸誡子孫後代的經驗之談。正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對於老祖宗的一些有道理的話,還是有必要傾聽的。那麼在民間流傳的「生七不娶,暗九不過」,這句話有沒有道理?老祖宗留下的忌諱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不怕出山狼,就怕藏家鼠,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俗語:不怕出山狼,就怕藏家鼠,老祖宗的經驗之談眾所周知,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田間水壩間流傳了許多智慧名言,統稱俗語,也是與廟堂之上的雅語相對稱,都是先人們在田間勞作和日常生產中總結出來的智慧之談。今天給大家介紹了這麼一句俗語,「不怕出山狼,就怕藏家鼠」便來源於老祖宗的口口傳誦,如果從字的表面意思來解讀,似乎是在闡明一個生產之道,不用害怕出山狼,反而要提防家裡的老鼠,然而其中所蘊藏智慧僅限於此嗎?在曲波的《山呼海嘯》當中有這麼一句經典的話語,孟凡達說道:咱們春華的老鄉,在那裡一直有三句話流傳。
  •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農村的這句俗語,你同意嗎?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冬至不冷,夏至不熱」,農村的這句俗語,你同意嗎?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現在的有關俗語,來了解有關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這也是對歷史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借鑑。大家知道一年四季的變化都是很快的。這也證明了時間是很快的。但農村有很多的俗語,都是今來傳承下來的歷史經驗總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今天就讓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下。大家也正好看看是否有道理。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男人需謹記
    民間俗語就是我們了解古人人生經驗的重要渠道,在農村老人的口中,有這樣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這句俗語傳達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而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才是重點,可惜少為人知!我們來解讀這句話「少食壯火,自取其禍」。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火力壯」來形容年輕小夥子,意思就是年輕人身體好。古人將「營養」稱之為「火」。所謂「少不食壯火」,指的是年輕人不要吃太多營養品,既年輕人不要營養過剩。
  • 俗語「十個光頭九個富」,後半句是啥?老祖宗的經驗現在還適用嗎
    現在脫髮已經是困擾當代年輕人一個很大的問題,尤其是那些平時工作壓力很大天天加班的人,什麼髮際線上移、突現地中海之類的,也有很多人因此而感到困擾,但其實這個問題早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了,並且古人還留下了與此相關的俗語,如「十個光頭九個富」。
  • 俗語「三不問,四不吃,五不摸」啥意思?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提要:俗語「三不問,四不吃,五不摸」啥意思?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文/二狗農村俗語是古代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這些話都是世人通過長時間觀察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這些俗語對於古代生活在廣大農村的人,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和指導價值。
  • 俗語: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老祖宗預測天氣,今年春天冷不
    俗語:大寒地不凍,驚蟄地不開,老祖宗預測天氣,今年春天冷不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國家一直都是農業大國。第一因為我國農耕文明悠久,第二就是因為我們全國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農民。那麼老祖宗們是怎麼了解天氣狀況,來及時應對對莊稼不好的天氣呢?答案就是老祖宗們銅通過他們善於發現的眼睛,長時間觀測天氣變化規律,再總結成相應的俗語,等到再遇到相同的情況就不會手足無措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句這樣的俗語,看看老祖宗們的經驗是不是可信的。
  • 俗語:「出門千裡不拿針」,針代表什麼意思?老祖宗看得很通透
    農村俗語大多是舊時人們經驗的積累,是一種傳統文化,自然就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如果放在現代社會,因背景不同,看似很簡單的一句話,大多數的人從現代思維的角度去理解,就會是現代社會的烙印。要準確理解這句話,還得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
  • 農村說的:「五月不蓋房,六月不搬家」這句話是封建迷信嗎?
    但是儘管是這樣,老祖宗留下來的很多東西他們也是保留著的。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的是一些農村的俗語,且聽小編往下說:在農村的這些俗語中,有些俗語可以說的上是很經典了。有的俗語那就是人生的哲理,有的就是老一輩人的人生經驗,可以說那是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有的時候其實這些俗語帶給大家的是不一樣的的知識、不一樣的感受。
  • 俗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大家都誤解了老祖宗的意思
    這句俗語在古代就已經被廣泛流傳了,一直延續到現在。在現代大多數人將這句話理解為「人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否則就遭到上天的懲罰」。在影視劇或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聽到這句話。一些人在做自私自利的事情時,經常以此作為託詞來掩飾自己的惡行。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古人一直宣揚的是儒家和佛學「行善」的理念,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言論呢?
  • 老祖宗俗語:「一旋人,二旋鬼,三旋兇過鬼」,究竟啥意思?
    在這片無邊無際的海洋中,俗語、民諺作為最接地氣、最為尋常百姓所能接受的存在,延綿至今,且必然歷久彌新。今天講一下老祖宗總結的一個俗語:「「一旋人,二旋鬼,三旋兇過鬼」,究竟是啥意思呢?頭旋也被人們稱之為發旋,每個人的頭上都會有頭旋,大多數人為一個,少數人為兩個甚至三個,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人的頭上會長頭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