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公民意識覺醒,維權熱情高漲的情況下,政府是害怕躲避,還是積極應對,成為一個課題。逐步地通過溝通、談判、博弈,來形成共識,才是促進政府決策科學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近幾年,因環境項目、環境汙染、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有越來越多的趨勢。2007年歲末的廈門PX項目,最後因市民的散步與政府最後的理性決策而遷離廈門。2009年,廣東番禺關於建垃圾焚燒場的百姓與政府的博弈與溝通,最後也以垃圾焚燒場暫停而告一段落。今年的7月3日,在經歷了一周的風波後,四川省什邡市政府正式發布通告稱,今後不再建設鉬銅項目。至此,什邡震後首個超過百億投資重大項目的命運,畫上了一個問號。
什邡事件釋放了什麼樣的信息?地方政府的決策與老百姓的意志之間應該處於一個什麼樣的關係?新時期如何加強黨的群眾路線?中央黨校學習時報社副編審鄧聿文近日就此接受了人民網強國論壇訪談。
利益博弈機制必須加入政府決策程序
「對於這種牽涉到民眾利益的項目的決策,政府對老百姓不應是一個簡單的告知,而應該把利益博弈引入政府的公共決策,並且,這種博弈必須對不同的群體開放。」鄧聿文指出,「不單單是政府和老百姓的利益不一樣,老百姓本身的利益也不一樣。 」
鄧聿文說,什邡事件是一個完全可以避免、不該出現的事件。當什邡的老百姓對鉬銅項目提出質疑的時候,什邡市政府就應該及時地進行權威性的解釋和說明,比如請當地的幹部、村代表到項目的廠家參觀,比如用社會上獨立的第三方的環保專家來檢測這個項目。
「政府為什麼不夠重視群眾的思維意識呢?」鄧聿文繼而分析,這與我們講中國老百姓把官員稱為父母官有關係。就像父母對小孩來說,你的一切都要我來管,我來代替你決策,這就是父母官的意識。如果存在這種意識,群眾工作自然就做不好,這與計劃經濟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傳統的政府思維有關係。
政府必須走出「城堡」
新時期,群眾工作確實有弱化危險。有些基層政府把自己關在一個城堡裡面,不與老百姓打交道,什邡事件就典型地反映了基層政府的城堡意識。
鄧聿文指出,一些領導幹部認為,現在的工作重點是搞經濟建設,經濟問題複雜而專業,老百姓沒有經濟知識,因此沒有必要問老百姓的意見。但是,老百姓的參與意識、權利意識在提高,矛盾於是產生。
新形勢下,不同的利益整合,不同的階層整合,考驗著黨和政府的領導能力。對於新時期如何做好群眾工作,鄧聿文總結出兩個關鍵詞——表達和回應。政府必須走出「城堡」,走到群眾中去,建立群眾的利益表達機制,用法律制度保證把不同利益的博弈機制整合到政府的公共決策中來。同時,要建立回應機制,無論是公眾的請願、遊行還是示威,政府要及時、真實地回應。
疏導情緒,群體性事件便不會萌芽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中國社會長期都有一些不滿情緒,它們是各種不如意的結合物。它們的一部分很自然會通過網際網路轉移到什邡事件上,反過來增加什邡的善後難度。這也是網際網路時代中國各地具體矛盾容易擴大化的深層原因之一。現在官方不僅要與什邡群眾做好溝通,網際網路上的不滿情緒事實上也已經成為事件的一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急劇下降。這種不信任感長期累積就可能形成一種針對政府部門及政府官員的「抽象憤怒」,近年來多起針對政府的群體性事件就是這種「抽象憤怒」的集中爆發。
網友「黃愛平orange3c_com」:建立一個機制來保證弱勢群體的生機與出路,而不是簡單打壓執法激化矛盾,執法也應當是疏堵結合,不然底層的矛盾到一定程度容易爆發成過激行為或群體性事件,目前其實本身底層的情緒就極度對立化了,仇富、仇官的心理已經到一種程度,社會對於富人與官員的信任本身就很低。
網友「周小蓁」:很多時候,基層的群眾確實很苦,確實是真的遇到困難需要政府出面幫忙。很多影響大的群體性事件,是可以消滅在萌芽期間的。對於那些態度愛理不理高高在上的公務員來說,就是白領工資白披這身皮,真不知道他有什麼資格洋洋得意。
網友「萩悅蒓渢」:群眾工作是化解矛盾的關鍵,其實他們也知道很多問題不是我們能馬上解決的,我們處理的同志能在言語和態度上稍加安撫,就可以將矛盾的火苗熄滅。可是還是有些同志冷硬橫,才火上澆油的激化矛盾。群眾工作是相互的,只有你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理解別人,別人才會理解和支持你。
訪談背景事件回顧
四川什邡事件
經過
2012年6月29日上午10時,什邡動工建設「四川宏達集團鉬銅多金屬資源深加工項目」。官方稱這一舉措將會增加就業,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7月1日,大量群眾聚集什邡市中心地帶,表達對鉬銅項目對環境汙染的不滿。不少當地網民通過手機、電腦對現場進行文字、圖片直播。人民網等新聞網站及電視媒體也進行了報導。
7月3日下午,什邡市政府正式發布通告,稱停止宏達鉬銅項目建設,什邡今後也不再建設鉬銅項目。
7月5日,事件平息,店鋪開始正常營業。5日晚,據什邡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消息,四川德陽副市長左正兼任什邡市委第一書記;原市委書記李成金協助左正工作。(本網記者整理)
相關新聞:從什邡事件中吸取什麼教訓
媒體聲音
事情發生後,什邡市委、市政府發布通告明確表示,群眾不理解、不支持就不開工,這是一種以人為本、把群眾放在心上的表現。但是轉念一想,如果把這件事情做在項目開工之前豈不更好?亡羊補牢雖然猶未為晚,但終究走了不少彎路。(來源:人民網)
如果招商引資一開始就把環境生態因素視為基本門檻,很多爭議項目就不會那麼容易提上議程。這也正是堅持服務型政府,又做到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涉及環境生態的重大項目,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是一件敏感的事。美國、日本、歐洲都曾頻繁出現過因反對涉及環境生態項目上馬的大型遊行示威,對此,一些輿論大可不必將此次什邡事件上綱上線。(來源:《環球時報》)
延伸閱讀
廈門PX事件
經過
2007年3月,105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建議PX項目遷址。
2007年6月初廈門市民理性、和平「散步」。
2007年12月,廈門市政府召開兩場市民座談會,與會市民代表高票反對上馬PX項目。
2007年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針對廈門PX項目問題召開專項會議,決定遷建PX項目。(本網記者整理)
相關新聞:改革開放30年中國環保大事記--2007年廈門PX事件
媒體聲音
政府在大項目建設上能本著尊重民意,最終能以公正、透明的區域環境評估,以及用公眾座談會的形式徵求廣大市民意見,甚至敢於公布百分之九十幾的市民反對率,這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也標誌著廈門市政府執政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廣東番禺垃圾焚燒廠選址之爭
經過
2010年1月,廣州開展公眾意見網絡徵詢,讓居民在「垃圾焚燒、垃圾填埋、垃圾堆肥」中「三選一」。
2010年1月,番禺眾多市民聯合起草了一份致全國人大的「建議書」,呼籲全國人大檢視垃圾處理政策。
2010年2月底,廣州邀請全國32名權威專家就垃圾處理方式面向社會公開討論,形成《廣州市生活垃圾處理專家諮詢意見書》。
2011年4月12日,廣州番禺區正式公布垃圾焚燒廠5個備選廠址。(本網記者整理)
相關新聞:番禺垃圾焚燒廠選址重論證 副市長:尊重市民意見
媒體聲音
番禺垃圾焚燒廠事件的精髓在於官民互動,「五選一」讓網友看到官民互動的延續性。環衛系統亟需一場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變革,使垃圾處理走向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來源:《南方日報》)
【訪談回放】中央黨校學習時報社副編審鄧聿文談群體性事件的處置與新時期加強黨的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