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風暴登陸後減弱變慢,權威研究:或與氣候變化有關

2020-11-13 氣象一淺閣

警惕!風暴登陸後減弱變慢,權威研究:或與氣候變化有關

全球變暖作怪,颱風颶風生命力將延長,未來登陸破壞力或更強

地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保護自然不容忽視。氣候變化,與地球的發展息息相關,近幾年來,全球變暖話題越來越熱就是明證,提醒著人們它的重要性。而且相對變化最為明顯是大陸溫度越來越高,天氣越來越炎熱,出現了多個最熱的一年。海洋上也更加明顯,變暖的加速,直接導致了海洋能量的瘋狂積蓄,熱帶風暴(颱風或颶風等)出現得越發頻繁,甚至超強颱風數量逐步增加。而這一切,大多與全球變暖有關。

全球變暖的提速

說到這個話題,估計整個地球人都感受得到。所謂全球變暖,它指的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逐步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的這種自然現象。這樣看來,它的變化發展,與整個人類休戚相關,畢竟人們是溫度動物,甚至獲取的事物,礦產等,都與氣候有關,而且近些年來,全球變暖逐步提速。

沒錯,相比於工業革命前,各項數據表示,全球平均氣溫在逐步上升,儘管單個數據不大,但是趨勢驚人,這是一種可怕的變化。對於大陸來說,全球變暖的提速,導致了溫度不斷提速,氣候逐步異常話,例如2018-2019年澳大利亞的夏季高溫,最高氣溫近50℃,有人直接泡在水裡才感覺涼快。而且氣溫的上升,導致了南極出現了20℃的極端高溫,阿拉斯加一度異常溫暖也是明證。

另外,科學數據表明,北極海冰數量在逐步減少,這無疑加劇了人類對氣候的擔憂。因此碳排放的控制,就顯得重要了,溫室效益的厲害,人們體會得到。因此,2015年12月12日誕生的《巴黎協定》,就是一個重要的措施,不過有些國家反而出現了「開倒車」行為。例如美國,2020年11月4日,正式退出《巴黎協定》,無疑又加劇了全球變暖的擔憂。

超強颱風數量增加

當然,全球變暖的加速,還導致了海洋的另外一個變化,那就是海洋風暴的誕生數量增多,另外就是強大風暴(超強颱風)的數量逐步增多。沒錯,大家都知道,熱帶風暴的溫床就是海洋,不管是颱風,還是颶風,都在這裡發源。全球變暖的加速,導致了海洋能量的增長,進而對風暴的誕生,起到了促進作用,尤其是強大風暴,類似於超強颱風那種,更是再逐步增長。

科學數據表明,幾十年來,不管是北大西洋,還是西北太平洋,甚至其他熱帶低緯度洋區,誕生的超強颱風數量在逐步增多。儘管今年是拉尼娜年份,但是風暴的發展也不同尋常,例如10月底,我們的第19號颱風天鵝就來了一次大爆發,最大達到了68米/秒的風速,也就是17級以上超強颱風,直接完爆了之前多個海域2020年以來誕生的所有颱風或颶風。

11月初,接力天鵝之後,北大西洋也來了一個風暴伊塔,這個傢伙也厲害,儘管比天鵝差點,但是最高也達到了65米/秒,也是17級以上風暴,問鼎了今年北大西洋新風王。當然,超強颱風的逐步增強,無疑是氣候變化的一種反應,全球變暖也脫不了關係,更別說今年北大西洋風暴的反常表現。沒錯,2020年,北大西洋可以說成為了全球所有海洋的焦點,風暴之多,直接「爆表」。

北大西洋颶風超生

沒錯,大家也知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人們對風暴的認識加劇,自然也制定了各種規則。例如風暴誕生後的命名問題,就是如此,各大海區到現在都有各自的風暴(颱風或颶風)命名表,北大西洋也不例外。按照標準看,北大西洋風暴命名表中,一共有個22個名字。但是今年不一樣,這個海域風暴瘋狂大發展,截止到11月12日,達到30個之多,目前風暴伊塔和西塔共舞就是明證。

美國NHC播報顯示,11月12日,風暴西塔10級強熱帶風暴,位於亞速爾群島西南方向930公裡處,未來逐步東行消亡。而另外一個風暴位於墨西哥灣,風暴命名為伊塔,也就是之前那個最高達17級以上的傢伙,如今數據顯示位於奧蘭多西南方向270公裡的洋面上,基本上快要登陸了,美國NHC預計13日。當然,風暴的登陸,對大陸的影響也大,尤其是超強颱風級別。

颶風登陸後減弱變慢

沒錯,大家也知道,風暴的發源地在海洋,海洋能量的充沛,加上風切等有利條件,將大大增強它壯大的機率,超強颱風就是明證。而超強颱風級以上的風暴(颱風或颶風)登陸後,攜帶的強風和龐大水汽,將嚴重影響登陸地的天氣系統,甚至後面的減弱程度,更能衡量它破壞力的大小。而事實研究表明,近些年來,風暴(颶風或颱風)登陸後,減弱程度在逐步變慢,無疑加劇了破壞性。

2020年11月11日,一項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報告稱,氣候變化導致颶風使登陸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減弱。也就是說,風暴登陸後,在大陸上減慢的速度逐漸變緩。研究指出,因為在溫暖洋區,攜帶水分更多,風暴越強大,登陸後,儘管切斷了水汽供應,但是減弱更加變慢。這樣一來,無疑對登陸地來說,產生的破壞性,將進一步增強,這值得我們警惕。

當然,海洋風暴的發展,不管是數量的「超編」,還是強大風暴的逐步增強,乃至海洋冰川的融化,甚至大陸氣溫的增強,一切都離不開氣候變化,甚至更於全球變暖有關。儘管今年是拉尼娜年份,看似冷冬概率大,但是改變不了大趨勢,地球溫帶在逐步升高了。因此,各國需要聯合起來,為碳排放助力,甚至我們也要保護環境,為地球母親盡一份力。

相關焦點

  • 研究稱受氣候變化影響 颶風在登陸後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減弱
    根據一項新研究,由於氣候變化,颶風在登陸後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減弱。該研究發現,結果是更強的風暴可能會對更遠的內陸社區造成嚴重破壞。這是最新的警告,即颶風可能會在一個變暖的世界中造成更多的破壞。由於周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科學家們開始了解全球變暖對颶風的影響並不僅限於此。「每當我們認為氣候變化沒有對我們產生影響時(因為某種程度上我們很幸運)--如果你看看引擎蓋下,有一些東西正在潛伏。而不幸的是,這裡就是一個例子。」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更多風暴迅速增強
    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10月9日發表了題為《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更多風暴像「德爾塔」那樣迅速增強》的報導。報導稱,許多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颶風將變得更加強烈。這意味著未來風暴的總數可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其中將有更大比例的風暴演變為強颶風。
  • 孟加拉灣氣旋風暴「安攀」登陸後強度減弱
    氣旋風暴"安攀"(AMPHAN)已於昨天(5月20日,北京時,下同)晚上6點30分前後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沿海登陸,之後強度逐漸減弱。今天(21日)上午08時(北京時,下同)「安攀」中心位於北緯24.0度、東經88.6度,中心附近最大風速23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90百帕,相當於我國的熱帶風暴等級。
  • 氣候變化是否加劇了哈維颶風?
    這意味著成千上萬的人,正面臨著同一個問題:在氣候變化迅速的時代,人為引發的全球變暖在颶風的加強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專門從事地球系統整體研究的氣候科學家通常不願將具體的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聯繫起來。不過,他們說「哈維」颶風的情況以及全球最近熱帶氣旋的演變表明,全球變暖正在惡化。
  • 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指出,由於海水溫度上升,北大西洋颶風在登陸後的減弱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颶風的破壞性影響今後可能會進一步向更遠的內陸地區擴展。颶風等自然災害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打擊,並導致大量生物死亡。颶風的動力來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陸後會迅速衰減並失去強度,從而限制了對沿海地區的破壞。
  • 三大颶風首次齊聚"發飆" 全球氣候變化惹的禍?
    科羅拉多大學研究學者菲利普發推特說,「同時可見三個時速超過90英裡的大西洋颶風,這是有記錄以來的第四次。」而美國國家氣象中心的颶風專家布萊克則指出,這是現代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三大颶風以最危險的方式在大西洋上「會面」。颶風頻繁是否與氣候變暖有關?
  • 氣候變化或讓颱風範圍越來越「北」—新聞—科學網
    因發生地理位置不同,熱帶氣旋的名稱不同,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氣旋為「颱風」,而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氣旋則依強度稱為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或颶風。 與颶風類似,颱風也在赤道附近的溫暖海域上空產生,把大量的熱帶溫熱空氣吹向兩級。颱風的強盛期一般出現在夏至或夏季開始後的兩個月。在我國,8月通常是生成颱風最多的月份。僅8月上旬,第7號颱風「韋帕」、第9號颱風「利奇馬」就相繼登陸。
  • 專家:磁場正在迅速減弱
    楊學祥:科學家的近期研究表明:地球磁場正在迅速減弱。在過去的160年裡,磁場強度令人吃驚地下降了10%。比如丹麥行星科學中心一個研究小組,詳細分析了丹麥「阿斯泰茲」號人造衛星收集的最新資料,在對比新舊數據後驚訝地發現,地球兩極的磁場正在變化,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磁場都出現了多個大洞。科學家分析,南大西洋和北冰洋下方的液體金屬地核(外核)可能出現了巨型渦流,從而影響了其上空的磁場。
  • 專家稱磁場正迅速減弱(組圖)
    楊學祥:科學家的近期研究表明:地球磁場正在迅速減弱。在過去的160年裡,磁場強度令人吃驚地下降了10%。比如丹麥行星科學中心一個研究小組,詳細分析了丹麥「阿斯泰茲」號人造衛星收集的最新資料,在對比新舊數據後驚訝地發現,地球兩極的磁場正在變化,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磁場都出現了多個大洞。科學家分析,南大西洋和北冰洋下方的液體金屬地核(外核)可能出現了巨型渦流,從而影響了其上空的磁場。
  • 科學家解釋為什麼地球南北兩極氣候變化好似「蹺蹺板」
    科學家在一項研究中提出新解釋:為什麼近60年來地球南北兩極存在相反的、好似「蹺蹺板」的氣候變化?    近幾十年來,許多科學家都從不同的研究角度注意到地球南北兩極呈現相反的氣候變化,北極地區顯著變暖,南極和南大洋則大範圍變冷,地球南北兩極存在相反的、好似「蹺蹺板」的氣候變化。    對於這一現象,國外科學家曾提出與「大洋傳送帶」假說有關的「經向環流」理論。
  • 橫穿日本後再入海,已減弱為8級熱帶風暴
    2019年10號颱風「羅莎」目前已經「橫穿」日本,風暴中心已經進入日本海,它也是八月第二登陸日本的颱風,上個颱風「範斯高」於8月6日登陸,僅僅過去10天,10級熱帶風暴再次光臨,而且這次是橫穿日本大陸,所造成的破壞是巨大的,登陸時颱風風速超過每小時144公裡,已造成數百架航班被取消
  • 全球變暖導致颱風變慢,科學家警告:這不是什麼好事
    4月22日,普林斯頓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警告公眾:隨著二氧化碳導致的全球變暖日趨嚴重,未來人類需要面對的颱風會比現在有很大的變化,比如速度變慢。乍一聽,你覺得是好事。可是,研究人員隨即當頭澆了一盆涼水,告訴我們:所謂的速度變慢,不是颱風的風速,而是移動速度。而移動速度的減緩,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 【中國科學報】黑子活動減弱 太陽越變越「冷靜」?
    季海生說,「黑子的出現與太陽磁場相關,之所以出現目前這種狀況,很可能是太陽內部『發電機』發生了變化。」  極小期可能來臨  科學界普遍預測,太陽黑子活動可能將迎來極小期。  極小期是太陽黑子活動異常減弱的神秘階段,至今人們已知的最著名的太陽黑子活動極小期就是蒙德極小期。
  • 厄爾尼諾年氣候變了?印度洋3月3個超強颱風!造成700多人死亡
    作者:文/虞子期全球氣候的變化,我們幾乎是每天都在說,確實也是這樣,海洋區域的大氣系統跟陸地都一樣,雖然我們大多數的時間是沒有感覺到來自海洋的威脅,但是只要一出現威脅,那產生的影響不小。確實以前也有,但是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之下,厄爾尼諾的變化也加大了,根據科學預報顯示,2019年「厄爾尼諾」對大氣反應迅速,是以前可能都找不到這樣的情況,所以厄爾尼諾的發展影響也變大了很多,這產生的極端氣候現象可能也是更加的普遍了,國家氣候中心預報,今年是「厄爾尼諾年」,所以預報厄爾尼諾還會加強到中等偏強的狀態,所以接下來依然會可能多變。
  • 魏奉思院士:太陽活動周期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太陽活動周期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有人說,太陽打個「噴嚏」,地球就會「感冒」。如果爆發超強太陽風暴,超高壓電網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魏奉思說,爆發超強太陽風暴後,電離層將會遭到嚴重破壞,通信衛星的微波通過電離層後,GPS導航等會混亂,這將給人類出行、生活等造成嚴重影響。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地球氣溫上升的問題成為一個全球性話題。科學界主流意見認為,全球氣候變化是由於進入工業化之後人類活動所導致的。
  • 「颱風預告」颱風「鸚鵡」生成在即,大概率登陸廣東,警惕強降雨
    來源:GFS(美國數值預報)來源:ECMWF(windy.com)如果颱風發展較強,登陸點則在珠三角西側,弱一點則在珠江口東側。目前來看,預計登陸時間為14日。來源:weatherman_信欣如果颱風「鸚鵡」生成,將有大概率登陸廣東,登陸強度可能為熱帶風暴到強熱帶風暴級,主要的影響時段為14日!
  • 警惕氣候變化對湖水溫度的影響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稱,天氣變化使全球湖水迅速升溫。這個研究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通信》上。發表的同一天,美國地球物理大會在舊金山召開。研究稱,科學家們通過人造衛星和地面測量,收集了235個湖的溫度數據,分析這些湖水在這25年來的溫度變化。「我們想看看,在全球升溫情況下,這些湖會發生什麼變化。」山姆·胡克說,他是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科學部經理,本次研究報告的合作者。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對人類疫病流行影響具有尺度效應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氣候變暖導致人類疫病的發生或傳播。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知彬和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Nils Chr. Stenseth領導的合作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疫病流行的影響具有尺度效應。
  • 氣候劇變鐵證如山?罕見「巴西颱風」重出江湖,本世紀僅有數次
    巴西氣象部門認為它最強時達到了近中心風力9級的程度,相當於熱帶風暴強度。我們常說的颱風、颶風、氣旋風暴等等都是熱帶氣旋,這種天氣系統大多活躍在特定海區——比如西太平洋、中太平洋、東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每年就會有大量的熱帶氣旋形成,在我國東部海區每年都會有多個颱風活動。
  • 研究稱氣候變化不會冰凍歐洲 忽視北大西洋暖流
    新華網倫敦4月30日電 (記者 黃堃)科學家們一直擔心,隨著氣候變化情況惡化,來自北極地區的冰冷海水可能把歐洲冰凍,即歐洲局部地區溫度下降、海港封凍。但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刊登研究報告說,這種預測有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