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轉為正常

2020-12-04 中國網


日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組織專家召開2018年春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議,預計2018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轉為正常。


2017/18年秋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綜合分析近期海洋、大氣環流的演變特徵,結合數值和統計模式的預測結果,預計2018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轉為中性狀態,秋冬季節維持正常的可能較大。


預計今年夏季,熱帶大西洋、北大西洋中高緯度海域、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海溫略偏低;赤道中東太平洋和熱帶印度洋海溫接近常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源地在6、7月份海溫略偏高,8月份海溫接近常年。


預計今年中國近海海溫,6月渤黃海略偏高,東海、南海北部正常,南海南部略偏低;7月渤黃海、東海略偏高,南海北部正常,南海南部略偏低;8月渤海、黃海北部、東海南部正常,黃海南部、東海北部略偏高,南海略偏低。

來自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的從事厄爾尼諾和氣候預測的專家參加了本次會商。

相關焦點

  • 預計2020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處於中性狀態
    預計2020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處於中性狀態 2020-03-30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2020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處於中性狀態
    中國網訊 2020年3月17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組織召開了2020年春夏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在線視頻會商會議,來自國家氣候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和海洋二所等多家單位的專家對今年春夏季厄爾尼諾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充分探討,赤道太平洋海域不具備厄爾尼諾事件進一步發展
  • 赤道中東太平洋今年秋冬季將發生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京組織專家召開2018年秋冬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對今年秋冬季厄爾尼諾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形成會商意見。與會專家預測2018年秋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並將發展成一次強度較弱的厄爾尼諾事件。
  •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回升不利於「拉尼娜」事件形成
    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周兵表示,近兩周,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回升,比常年平均偏低0.4℃,已經高於拉尼娜狀態-0.5℃的標準;同時,赤道西太平洋西風增強。總體來看,近期熱帶海洋天氣特徵不利於拉尼娜事件的行成。12月2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12月新聞發布會。今年8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距平指數為-0.53℃,進入拉尼娜狀態。
  • 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厄爾尼諾事件 已影響中國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獲悉,赤道中東太平洋2014年10月形成一次新的厄爾尼諾事件,在今年春夏季將繼續維持。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導致全球氣候出現一些異常。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偏高或偏低,就可能會出現「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進而通過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全球氣候。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特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反之,則稱為「拉尼娜」(西班牙語「小女孩」「聖女」)。厄爾尼諾事件一般2至7年發生一次,是當前科學預測氣候趨勢時重點考慮因素。
  • 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偏暖0.6℃ 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中廣網北京8月15日消息(記者周文超)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最新消息,7月下旬,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資料顯示,今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異常偏暖0.6℃,即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且可能發展成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根據監測,自2011年9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今年3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逐漸恢復正常並開始偏暖。
  • 2020年夏季氣候展望告訴你
    而自2019年秋季起,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了進一步的增暖,至當前已接近厄爾尼諾事件閾值,而NOAA與NCC等部分機構已經宣布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形成;但在最近一個月內,整個事件出現了急劇衰減,赤道中東太平洋也相應地急劇冷卻,當前事件已經結束並轉為中性偏冷狀態。圖1 2020年3月-5月的海溫距平(填色,單位:℃)過去的厄爾尼諾事件很有獨特之處。
  • 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 我國易秋汛凍害
    新華社北京8月30日電(記者孫俠)記者30日從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獲悉,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可能持續進而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我國易出現秋汛和凍害,東北地區還容易發生早霜凍。
  • 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 今年我國會迎來「寒冬」嗎?
    央廣網北京9月30日消息(記者孫冰潔)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水將持續發展,並於冬季達到峰值。參照以往數據,這意味著今冬影響我國的寒潮冷空氣活動將可能較為頻繁,中東部地區氣溫也將較常年同期偏低。
  • 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 厄爾尼諾即將襲來?
    厄爾尼諾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現象,持續的西風把溫暖海水從西太平洋帶到東太平洋,形成厄爾尼諾。   受今年2月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風強勢、東風減弱的影響,5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海溫異常增暖的厄爾尼諾狀態。預計到7月底,有超過70%的可能性會發生中等強度或者以上的厄爾尼諾事件。
  • 中國氣象局:拉尼娜剛走 厄爾尼諾又要來|厄爾尼諾|拉尼娜|海溫|...
    ,預計於2018年秋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對我國秋冬季氣候產生影響。一、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上升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2017年10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2018年4月結束,之後中東太平洋海溫逐步上升。6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正距平範圍南擴,暖海溫中心最大值超過1℃(位於120?W附近,見圖1),Ni?o3.4區海溫距平為0.2℃(見圖2)。7月1-2候,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進一步升高,Ni?
  • 赤道中東太平洋再次進入拉尼娜狀態 應加強防禦秋臺影響
    中國氣象報記者胡亞報導  9月28日,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從9月份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範圍異常偏冷,且區域平均海表溫度已較常年同期平均值偏低0.5℃,標誌著該地區時隔5個月之後再次進入拉尼娜狀態,並未來有可能發展為一次拉尼娜事件。
  • 海洋局專家:太平洋海溫異常 氣候進「極端」期
    禍首:太平洋海溫異常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專家表示,我國是一個深受太平洋氣候影響的國度,而去年,太平洋發生了厄爾尼諾現象,導致了我國不斷發生極端氣候。厄爾尼諾氣候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大範圍異常偏暖0.5℃以上、持續時間達到6個月或以上的現象。
  • 今年秋季將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我國秋颱風或較常年偏強
    中國天氣網訊 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消息,2017年10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2018年4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持續上升,預計於2018年秋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對我國秋冬季氣候產生影響。
  • 太平洋對岸迅速降溫,今年冬天會特別冷?專家:拉尼娜已基本確定
    一、厄爾尼諾正在轉變最近一段時間,你要問大家太平洋是什麼狀態,十個人有八個人都要答,是厄爾尼諾。沒錯,從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中東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溫持續偏高,我國的國家氣候中心宣布,發生了一次厄爾尼諾事件。此後,今年夏天發生的種種事情,包括洪水,7月沒颱風等等,都是厄爾尼諾的後續影響。
  • 今年的厄爾尼諾,有些「怪」?
    那麼今年厄爾尼諾發展情況是怎樣的?有什麼特點?前期全國高溫、強降水以及今年初颱風偏晚都是厄爾尼諾導致的嗎?什麼是厄爾尼諾?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特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
  • 今年影響我國南海的颱風浪仍在繼續
    2019年秋季到2020年春季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了一次厄爾尼諾事件,2020年4月,海溫才逐漸趨於正常。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導致了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水溫偏高,對應西太平洋及南海海域水溫偏低。研究表明,厄爾尼諾衰減年颱風浪次數是偏少的,加之厄爾尼諾對西太平洋和南海影響的滯後性,所以上半年颱風浪次數明顯偏少。
  • 赤道東太平洋海域進入拉尼娜狀態
    本報訊(記者 方正飛)12月8日,《中國海洋報》記者從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獲悉,目前赤道東太平洋海域進入拉尼娜狀態,需警惕對東南和華南沿海養殖業帶來不利影響。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氣候室首席預報員姜華介紹,按照大部分年份統計結果,拉尼娜現象主要影響我國南方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和華南沿海地區,致使氣溫偏低,對近海養殖業產生影響。
  • 太平洋深處快速變冷,拉尼娜已是大勢所趨?美國專家:仍有變數
    雖然從目前來看,中性狀態可能會在整個夏季持續,但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的最新預測中,已經將拉尼娜在秋季發展並持續到冬季的概率上調至為50-55%,這意味著NOAA已經發現了拉尼娜正在蠢蠢欲動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