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厄爾尼諾,
有些「怪」?
一直以來厄爾尼諾事件備受公眾關注。
以往受厄爾尼諾影響而發生的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998年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洪澇災害、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出現
罕見4個最高強度的五級颶風
……
都是受厄爾尼諾的影響。
那麼今年厄爾尼諾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有什麼特點?
前期全國高溫、強降水
以及今年初颱風偏晚
都是厄爾尼諾導致的嗎?
什麼是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特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
☆ 海洋溫度微小變化都會使大氣溫度發生很大變化
☆ 厄爾尼諾源於海洋,卻可造成全球天氣氣候異常
☆ 厄爾尼諾通常每隔2-7年出現一次
厄爾尼諾進入「尾調」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自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進入5月以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維持中性偏暖狀態,近期已連續4侯Nio3.4指數較前期海溫指數明顯下降,且低於0.5℃。
根據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氣近期演變特徵以及國內外多家氣候動力和統計模式預測,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將繼續在波動中下降,厄爾尼諾事件將於今年5月結束,之後轉為ENSO中性偏冷狀態。
圖為逐月Nio 3.4指數和3個月滑動平均指數演變(單位:℃) (註:海溫指數的滑動平均值是指本月及上月和下月海溫指數值的平均值)圖片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此次厄爾尼諾「怪」在哪?
「此次厄爾尼諾非常奇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羅京佳教授指出,「厄爾尼諾強度相對較弱,導致ENSO預測比較困難。」ENSO循環本身是拉尼娜事件向厄爾尼諾事件方向發展。一般典型的厄爾尼諾從冬春季開始,隨著季風爆發,開爾文波被激發,季節內的信號疊加在大尺度ENSO發展機制上,使得ENSO持續時間會比較長,觀測信號比較強。但是從2019年開始,ENSO本身的發展機制不利於厄爾尼諾事件的發展。
2018/2019年厄爾尼諾事件發生以後,其一直持續向中性發展,導致拉尼娜發展不起來。2019年末信風爆發以後,激發了季節內開爾文波,而開爾文波激發了此次強度比較弱的厄爾尼諾。此外,海氣相互作用也比較弱,導致這次厄爾尼諾強度比較弱。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表示,2015/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發生以後,出現了連續兩次拉尼娜事件,接著又出現連續兩次厄爾尼諾事件。一般來說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一個循環,所以,現在ENSO事件變得越來越不清楚。此外,本次厄爾尼諾事件遠遠比不上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的強度,持續時間又很短,是一次「非典型厄爾尼諾」。
所以,2019/2020年厄爾尼諾事件有著持續時間短、強度弱、由季節內開爾文波激發等特點。
1950年至2019年總共出現了4次弱中部型厄爾尼諾事件,最短持續6個月,最長持續了17個月。此外,2000 年以後,中部型厄爾尼諾事件發生頻次增多,強度為弱和中等強度。超強厄爾尼諾事件一般都是東部型。
李慧製圖
李慧製圖
高溫、強降水、颱風偏晚
不都是厄爾尼諾惹的「禍」
氣候系統非常複雜,厄爾尼諾只是整個氣候系統的一個方面。
颱風
本次厄爾尼諾雖然弱,但其對天氣氣候的影響已經出現,今年初颱風生成明顯偏晚就是其中的一個表現。和往年的1號颱風相比,今年首個颱風「黃蜂」來得晚了些。據統計,1號颱風出現時間平均為3月。當然,今年還不算最晚,2016年1號颱風「尼伯特」生成於7月3日,為2000年以來最晚。2016年和今年類似,都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圖為5月14日1號颱風「黃蜂」FY-4A氣象衛星監測圖像。圖片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一般來說,厄爾尼諾事件出現以後,颱風數量會偏少。厄爾尼諾年,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那麼西太平洋海溫則較常年偏低,導致該地區對流活動受到抑制。「對流活動減弱後,西太平洋提供給大氣的熱量和水汽減少,這不利於形成颱風所需的低層輻合、強上升運動等大氣環流條件,所以,在厄爾尼諾年,西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偏少。」周兵解釋道。
強降雨、高溫
此外,受季風影響,熱帶對流活躍,一般來說華南前汛期降水較多。今年華南提前進入前汛期,雖然出現多次強降水天氣過程,但降水量依然較常年偏少3成左右。這也是厄爾尼諾導致的嗎?
周兵解釋,一般來說,赤道中東太平洋和赤道印度洋海溫異常對我國氣候有明顯影響,華南降水偏少主要是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控制的影響。
常年此時副高主體在海洋上,華南正處在多雨的前汛期。而今年,副高位置偏西,華南地區正好位於其下方,副高控制地區以下沉氣流為主,空氣在下沉過程中被加熱,形成巨大熱氣團蓋在大地上,再遇上南邊海洋上強大暖溼氣流帶來的溼潤空氣,導致前段時間華南地區出現持續的高溫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