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武漢大學生科院發現去泛素化過程介導抗病毒免疫應答新機制

2020-11-25 生物谷

2018年11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固有免疫應答中,宿主的模式識別受體(PRR)檢測病原體的抗原 相關分子模式(PAMP)是啟動應答的第一步。病毒核酸是典型的PAMP,能夠被RLR、TLR和NLR等受體分子識別,隨後觸發信號轉導導致I型幹擾素和促炎症細胞因子的表達和釋放。


MAVS是介導細胞抗病毒應答的重要接頭分子,之前研究表明這個蛋白的活性和穩定性受到泛素化修飾的廣泛調控。但是MAVS的去泛素化過程如何受到調控還不清楚。來自武漢大學生科院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上報導了他們關於MAVS去泛素化參與細胞抗病毒應答的最新進展。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OTUD4(ovarian tumor family deubiquitinase 4)能夠靶向MAVS進行去泛素化。病毒感染導致IRF3/7依賴性的OTUD4上調,OTUD4能夠與MAVS發生相互作用移除K48連接的多聚泛素鏈,因此維持MAVS的穩定性並促進細胞內的抗病毒信號。

研究人員發現敲除或敲低OTUD4會損傷RNA病毒觸發的IRF和NF-kB激活,抑制其下遊靶基因的表達,增強病毒的複製能力。與此一致的是,在小鼠體內進行OTUD4的條件敲除會導致I型幹擾素和促炎症細胞因子的水平下降,小鼠對病毒的易感性增加。除此之外,在OTUD4缺陷的細胞內重新補充MAVS的表達可以恢復病毒誘導的下遊基因表達以及細胞抗病毒應答。

總得來說,這些研究結果揭示了OTUD4在病毒觸發的信號途徑中發揮關鍵作用,該研究也有助於加深對去泛素化過程介導的抗病毒應答調控的理解。(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Tianzi Liuyu, et al. Induction of OTUD4 by viral infection promotes antiviral responses through deubiquitinating and stabilizing MAVS. Cell Research (2018) ,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18-0107-6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泛素化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2】Cell Res:武漢大學生科院發現去泛素化過程介導抗病毒免疫應答新機制doi:10.1038/s41422-018-0107-6在固有免疫應答中,宿主的模式識別受體(PRR)檢測病原體的抗原 相關分子模式(PAMP)是啟動應答的第一步。
  • 突破|武漢大學發現人體新的抗病毒免疫機制
    胞漿內的DNA感受器cGAS識別病毒DNA或RNA-DNA複合物,將ATP與GTP合成2』-3』-cGAMP,cGAMP作為第二信使與接頭蛋白STING/MITA結合,促進其寡聚化,激活一系列的信號級聯反應,誘導I型幹擾素等下遊基因的表達,產生抗病毒免疫應答。
  • 【學術前沿】 突破,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泛素化調節cGAS的穩定性...
    【學術前沿】 突破,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泛素化調節cGAS的穩定性並促進細胞抗病毒反應和自身免疫 2020-05-29 0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泛素化及去泛素化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2.去泛素化去泛素化修飾是一個精細調控泛素化的可逆過程,去泛素化蛋白酶(Denbiquityiating enzymes, DUBs)將泛素鏈從靶蛋白上去除或者介導蛋白的降解。去泛素化修飾不僅可以逆轉泛素化修飾,還可以調節靶蛋白性質及相關信號通路,因此是一種重要的蛋白調節方式。
  • 研究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
  • Cell子刊:中山大學崔雋教授等揭示天然免疫應答重要「剎車」機制
    ,我們自然會想到泛素化和去泛素化這兩個方向相反的過程,以及在其中的多種作用酶。研究者們發現,USP38就是這樣的一種作用於TBK1的去泛素化酶,作為幹擾素合成信號通路的負調控因子,可顯著下調抗病毒反應的強度。進一步的實現顯示,USP38可激發TBK1的降解,並由蛋白酶體介導。當USP38基因被敲除後,小鼠的抗病毒反應會變得異常劇烈。這聽起來可能有些令人詫異。我們知道,泛素化標記通常代表蛋白降解的信號。
  • 我國科學家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
  • Immunity: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
    來自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現了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這為了解病毒感染誘導I型幹擾素表達及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調控過程做出了新貢獻。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雜誌子刊、免疫學領域著名雜誌Immunity(影響因子20.5)上。
  • 蘇州大學鄭慧團隊揭示線性泛素化調控IFN抗病毒信號的新機制
    已有研究鑑定線性泛素化是由線性泛素化複合體(LUBAC)作為泛素連接酶特異性誘導,該複合體由血紅素氧化IRP2泛素連接酶(HOIL-1L)、HOIL-1L互作蛋白(RNF31/HOIP)和SHANK相關域互作蛋白(SHARPIN)組成,同時去泛素化由線性連接特異的OTU去泛素化酶(OTULIN)介導。
  • Cell:NF-kB 105蛋白泛素化激活新機制
    150年前左右,Rudolf Virchow發現了淋巴細胞向腫瘤內部浸潤的現象,從而提出了慢性炎症與腫瘤惡化之間的聯繫。最近的一系列研究發現NF-kB參與了調控這一聯繫的內在機制。NF-kB在腫瘤發生過程中的作用十分複雜。一些研究發現NF-kB在腫瘤細胞內部大量表達,從而提高了抗凋亡分子的水平(如X-IAP等);然而,另外一些研究則認為NF-kB具有抗腫瘤的作用。
  • 【學術前沿】鍾波組發現MAVS和MITA泛素化修飾的新機制
    MAVS(又叫做VISA)以及MITA(也叫STING)作為重要的接頭蛋白,分別介導胞漿中識別RNA的模式識別受體和識別DNA的模式識別受體所介導的信號轉導。研究表明,MAVS和MITA的活性與穩定性受到泛素化與去泛素化修飾的嚴格調控【2】。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抗病毒天然免疫與HSV-1免疫逃逸的博弈
    200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導師;2013-2017年任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導師,2014年入選江蘇省「雙創人才」。鄭春福教授一直致力於病毒感染及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在HSV-1感染及其逃逸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肯定。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NAR & JCS:鄭曉峰等揭示組蛋白泛素化和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曉峰研究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Journal of Cell Science》分別發表題為「HSCARG, a novel regulator of H2A ubiquitination by downregulating PRC1 ubiquitin E3 ligase activity, is essential for cell
  • Mol Cell:科學家發現不需要E3連接酶的泛素化過程
    2016年7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癌症包含了超過100種不同的疾病,但所有癌症都是由於細胞和基因脫離了正常的分裂過程,在體內按照自身計劃進行複製所導致。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為研究人員提供導致癌症發生的基因突變或細胞變化信息之外,也提供了一些信息可以用於癌症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的開發。
  • 研究揭示TCR複合物結構動態性調控抗原特異性免疫應答新機制
    研究揭示TCR複合物結構動態性調控抗原特異性免疫應答新機制 2017-04-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該項研究得到了清華大學教授劉萬裡,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黃超蘭、歐陽波,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唐淳,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宏達,美國Lehigh University教授張曉輝的大力幫助,並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先導專項及上海市科委的經費支持。
  • ...免疫應答(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第一節 細胞免疫的概念
    第十二章 免疫應答(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 第一節 細胞免疫的概念   凡是由免疫細胞發揮效應以清除異物的作用即稱為細胞免疫。參予的細胞稱為免疫效應細胞。目前認為具有天然殺傷作用的天然傷細胞(NK)和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細胞(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如巨噬細胞(Mφ)和殺傷細胞(K)以及由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均屬細胞免疫的範疇。前二類免疫細胞在其細胞表面不具有抗原識別受體,,因此它們的活化無需經抗原激發即能發揮效應細胞的作用,故可視之為非特異性細胞免疫。
  • 南京大學發現植物根應答病原菌的新機制
    在與病原菌共進化過程中,植物形成與動物類似的雙層模式的先天免疫系統。
  • Cancer Res:北大鄭曉峰團隊揭示去泛素化酶調控DNA損傷修復新機制
    DNA損傷修復受到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嚴格而精細的調控,其中,去泛素化酶通過兩種主要方式參與到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直接作用到損傷位點或者調控DNA損傷應答關鍵的因子。鑑於DNA損傷應答調控的複雜性,鑑定新的參與到DNA損傷修復中的去泛素化酶,闡明其發揮作用的機制,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DDR修復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