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TCR複合物結構動態性調控抗原特異性免疫應答新機制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研究揭示TCR複合物結構動態性調控抗原特異性免疫應答新機制

2017-04-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324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許琛琦研究組與南京大學教授曹毅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Lipid-dependent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underlie the functional versatility of T-cell receptor。該研究揭示了TCR複合物胞內段的結構動態性,為TCR複合物傳導不同刺激信號提供了結構基礎。

  在獲得性免疫系統中,T細胞能夠清除病原體和感染病變的細胞。T細胞抗原受體(T-cell receptor, TCR)是T細胞識別「自我」和「非我」物質的主要受體,可以和抗原呈遞細胞(APC)表面特定的peptide-MHC複合物(pMHC)結合來發揮作用。ab TCR複合物由TCRab異源二聚體、CD3egCD3edCD3zz 組成。TCRpMHC結合後,會引起TCR複合物中CD3分子胞內段免疫酪氨酸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s, ITAMs)中酪氨酸殘基的磷酸化,隨後開啟下遊信號。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TCR由結構關閉到結構打開的轉換,第二階段是由TCR結構打開到ITAMs磷酸化的激活態。許琛琦之前的工作表明,CD3eCD3z的胞內段含有鹼性胺基酸富集區(Basic Rich Sequences, BRS,帶正電),這些BRS可以通過電荷相互作用與富含酸性磷脂(帶負電)的細胞膜內側相互作用,使得其ITAM被磷脂保護起來,免於被下遊的激酶磷酸化 (Xu et al., Cell, 2008)。隨後他們發現,在T細胞活化初期,內流的Ca2+可以通過中和細胞膜內側的酸性磷脂所帶的負電荷,幫助那些未結合抗原的TCR複合物的胞內段從細胞膜上解離下來,從而發生磷酸化並放大初始的TCR信號 (Shi et al., Nature, 2013)這些研究證明了細胞膜磷脂對TCR信號轉導的重要調控作用。此外,TCR複合物在接受不同的抗原刺激時會產生不同的下遊信號,從而引起不同的T細胞免疫反應,但產生這種功能多樣性的結構基礎依然不甚清楚。

  為了探究該科學問題,在許琛琦、曹毅的聯合指導下,博士後郭興東、博士研究生閆成松、副研究員李華、博士研究生黃文茂等人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分析了TCR複合物胞內段與細胞膜磷脂結合的結構動態性。首先,他們利用單分子原子力顯微鏡(AFM),檢測CD3e 胞內段(CD3eCD)與細胞膜內側相互作用的力學特徵。研究發現,CD3eCD從細胞膜解離的過程中會產生特異的力譜;除了單峰力事件外,還有一定比例的雙峰力事件,這表明CD3eCD中很可能存在兩個與細胞膜結合的位點。研究人員通過計算發現,除了之前鑑定的BRS區域外,在脯氨酸富集區 (Proline Rich Sequences, PRS) ITAM前半部分區域還存在一個較弱的次級膜結合位點。為了驗證該推測,他們隨後使用核磁共振(NMR),結合溶液PREsolvent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nhancement)試劑TEMPOL,測定與磷脂結合的CD3eCD的構象動態特徵。結果顯示次級膜結合位點區域的胺基酸殘基PRE效應相對較低,這進一步驗證了次級膜結合位點的存在。而將該結合位點中的鹼性殘基和疏水殘基突變後,發現CD3eCD前半段依舊與磷脂結合而後半段卻從磷脂上解離下來。最後,他們利用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TIRFM)和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技術,檢測不同強度抗原刺激下CD3eCD從細胞膜上解離的程度,發現在不同強度的抗原刺激下,CD3eCD從細胞膜上的解離程度的確存在差異。這表明,不同強度的抗原確實可以使CD3eCD處於不同的構象態。這些實驗證明,膜脂依賴的TCR複合物構象動態特徵很可能是TCR複合物傳導不同刺激信號的結構基礎。

  該項研究得到了清華大學教授劉萬裡,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黃超蘭、歐陽波,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唐淳,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宏達,美國Lehigh University教授張曉輝的大力幫助,並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先導專項及上海市科委的經費支持。該研究工作還得到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上海)核磁共振系統、質譜系統、複合雷射顯微鏡系統、分子影像系統,生化與細胞所細胞分析技術平臺、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動物實驗技術平臺的大力支持。

  文章連結

 

強弱不同的特異性抗原能夠誘導TCR複合物產生不同的構象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活化信號以及不同的免疫反應

  3月24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許琛琦研究組與南京大學教授曹毅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Lipid-dependent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underlie the functional versatility of T-cell receptor。該研究揭示了TCR複合物胞內段的結構動態性,為TCR複合物傳導不同刺激信號提供了結構基礎。
  在獲得性免疫系統中,T細胞能夠清除病原體和感染病變的細胞。T細胞抗原受體(T-cell receptor, TCR)是T細胞識別「自我」和「非我」物質的主要受體,可以和抗原呈遞細胞(APC)表面特定的peptide-MHC複合物(pMHC)結合來發揮作用。ab TCR複合物由TCRab異源二聚體、CD3eg、CD3ed和CD3zz 組成。TCR與pMHC結合後,會引起TCR複合物中CD3分子胞內段免疫酪氨酸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s, ITAMs)中酪氨酸殘基的磷酸化,隨後開啟下遊信號。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TCR由結構關閉到結構打開的轉換,第二階段是由TCR結構打開到ITAMs磷酸化的激活態。許琛琦之前的工作表明,CD3e和CD3z的胞內段含有鹼性胺基酸富集區(Basic Rich Sequences, BRS,帶正電),這些BRS可以通過電荷相互作用與富含酸性磷脂(帶負電)的細胞膜內側相互作用,使得其ITAM被磷脂保護起來,免於被下遊的激酶磷酸化 (Xu et al., Cell, 2008)。隨後他們發現,在T細胞活化初期,內流的Ca2+可以通過中和細胞膜內側的酸性磷脂所帶的負電荷,幫助那些未結合抗原的TCR複合物的胞內段從細胞膜上解離下來,從而發生磷酸化並放大初始的TCR信號 (Shi et al., Nature, 2013)。這些研究證明了細胞膜磷脂對TCR信號轉導的重要調控作用。此外,TCR複合物在接受不同的抗原刺激時會產生不同的下遊信號,從而引起不同的T細胞免疫反應,但產生這種功能多樣性的結構基礎依然不甚清楚。
  為了探究該科學問題,在許琛琦、曹毅的聯合指導下,博士後郭興東、博士研究生閆成松、副研究員李華、博士研究生黃文茂等人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分析了TCR複合物胞內段與細胞膜磷脂結合的結構動態性。首先,他們利用單分子原子力顯微鏡(AFM),檢測CD3e 胞內段(CD3eCD)與細胞膜內側相互作用的力學特徵。研究發現,CD3eCD從細胞膜解離的過程中會產生特異的力譜;除了單峰力事件外,還有一定比例的雙峰力事件,這表明CD3eCD中很可能存在兩個與細胞膜結合的位點。研究人員通過計算發現,除了之前鑑定的BRS區域外,在脯氨酸富集區 (Proline Rich Sequences, PRS) 和ITAM前半部分區域還存在一個較弱的次級膜結合位點。為了驗證該推測,他們隨後使用核磁共振(NMR),結合溶液PRE(solvent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nhancement)試劑TEMPOL,測定與磷脂結合的CD3eCD的構象動態特徵。結果顯示次級膜結合位點區域的胺基酸殘基PRE效應相對較低,這進一步驗證了次級膜結合位點的存在。而將該結合位點中的鹼性殘基和疏水殘基突變後,發現CD3eCD前半段依舊與磷脂結合而後半段卻從磷脂上解離下來。最後,他們利用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TIRFM)和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技術,檢測不同強度抗原刺激下CD3eCD從細胞膜上解離的程度,發現在不同強度的抗原刺激下,CD3eCD從細胞膜上的解離程度的確存在差異。這表明,不同強度的抗原確實可以使CD3eCD處於不同的構象態。這些實驗證明,膜脂依賴的TCR複合物構象動態特徵很可能是TCR複合物傳導不同刺激信號的結構基礎。
  該項研究得到了清華大學教授劉萬裡,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黃超蘭、歐陽波,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唐淳,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宏達,美國Lehigh University教授張曉輝的大力幫助,並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先導專項及上海市科委的經費支持。該研究工作還得到國家蛋白質科學設施(上海)核磁共振系統、質譜系統、複合雷射顯微鏡系統、分子影像系統,生化與細胞所細胞分析技術平臺、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動物實驗技術平臺的大力支持。
  文章連結
 
強弱不同的特異性抗原能夠誘導TCR複合物產生不同的構象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活化信號以及不同的免疫反應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2日電 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在《e生命》(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抗原結合引起的B細胞活化中B細胞受體胞外結構域的構象變化」(Conformational change within the extracellular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鄧劉福團隊揭示cGAS-STING促進T細胞抗腫瘤免疫應答新機制
    撰文:李文文、路璐免疫治療是當前腫瘤治療領域的熱點,基於T細胞的免疫治療在根除實體瘤方面遇到了多重挑戰。T細胞治療最大的優勢在於可特異性識別腫瘤抗原,從而有效殺傷腫瘤細胞防止腫瘤免疫逃逸。但持續的抗原刺激會導致T細胞耗竭,表面抑制性受體(如PD-1等)增加及效應功能下降。目前,可以通過阻斷PD-1通路重新激活耗竭CD8+T細胞應答,讓「精疲力竭」的T細胞「滿血復活」,但該策略仍受到T細胞質量的限制。
  • 分子的功能主要是在免疫應答的始動階段將經過處理的抗原片段遞呈
    分子的功能主要是在免疫應答的始動階段將經過處理的抗原片段遞呈,給CD4T細胞。正如CD8T細胞只能識別與MHIC I類分子結合的抗原片段一樣,CD4T細胞只能識別1類分子結合的抗原片段。類分子主要參與外源性抗原的遞呈,在一些條件下也可遞內源性抗原。
  • Nature|系統免疫學:機體的結構性細胞調節器官特異性的免疫應答
    >該研究運用細胞表型、轉錄組測序、染色質開放譜及表觀組學等手段,系統性探究了遍布小鼠機體12種器官的三種主要結構性細胞:上皮細胞、內皮細胞及成纖維細胞中免疫基因的表達調控,揭示了結構性細胞的免疫基因表達及調控具有呈高度複雜且具器官特異,並且還能在結構性細胞與免疫細胞間的互作中發揮作用。
  •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分化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10月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課題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題為《自身免疫病相關IgG1變異體調控B細胞活化及分化》的研究論文,報導人類膜聯免疫球蛋白IgG1重鏈胞內區存在增加系統性紅斑狼瘡
  • 科學家揭示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基底水平信號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採用新穎的液體核磁共振技術,發現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IgG-BCR)具有結構動態性,檢測到IgG胞內區瞬間膜解離構象的存在,揭示了記憶性B細胞產生基底水平信號的結構基礎。  除了BCR外,許琛琦研究組還系統性地研究了T細胞抗原受體TCR的活化機制,也發現酸性磷脂和鈣離子可以動態調控其胞內區的結構動態性(Cell 2008
  • Nature:中國科學家揭示腦-脾神經環路控制抗體免疫應答新機制
    通過小鼠模型,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從大腦杏仁核和室旁核CRH神經元到脾內的神經通路;這條通路促進疫苗接種引起的抗體免疫應答,並可通過響應軀體行為刺激對免疫應答進行不同調控。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
  • 學了這麼多年免疫,終於搞懂MHC和抗原肽的結合方式
    昨天被一個可以直接錨定在MHC-I類分子上的抗源遞呈方式整弱智了,今天特地惡補了一下姿勢,終於揭開了天天掛在嘴邊的MHC和抗原肽的結合方式。MHC以其產物結合併提呈抗原肽供TCR識別,必然涉及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結合。MHCⅠ、Ⅱ類分子接納抗原肽的結構,是位於該分子遠膜端的抗原結合槽 。
  • 四、MHC對免疫應答中免疫細胞相互作用的限制(約束)作用
    四、MHC對免疫應答中免疫細胞相互作用的限制(約束)作用   MHC另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功能是約束免疫應答過程中各類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又稱為MHC的約束性(MHc restriction),包括免疫應答感應階段Mφ-Th之間,反應階段Th-B之間,以及效應階段Tc-靶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 瀋陽生態所揭示超級抗原激活T細胞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瀋陽生態所揭示超級抗原激活T細胞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2020-09-29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生態課題組研究員徐明愷,依託「瀋陽市超級抗原研究重點實驗室」,聯合運用脂肪酸代謝質譜、海馬生物能量代謝分析等方法,首次從分子到細胞水平揭示超級抗原SEC2及其改構體ST-4可通過激活mTOR/SREB/PPAR信號途徑,增強CD8+ T細胞的脂肪酸合成和脂肪酸攝取能力;通過激活p38-MAPK信號通路,增強線粒體能量代謝過程,從而為CD8+
  •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6:31:26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馬瑜婷和Guido Kroemer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壓力-糖皮質激素
  • 哈工大黃志偉教授團隊在《自然》發文揭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
    東北網8月29日訊(記者 姜姍姍)多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在生物研究學裡都是高熱度的話題,北京時間29日凌晨,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團隊在《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的研究文章。
  • Cell Host & Microbe 背靠背 | 人源抗體和流感神經氨酸酶的複合物結構揭示了攻克流感病毒的新機制
    甲型病毒經常發生抗原變異,根據其兩種表面糖蛋白抗原血凝素H(Hemagglutinin,HA)和神經氨酸酶N(Neuraminidase, NA)的抗原特異性,可進一步分為H1N1、H3N2、H5N1、H7N9等亞型。禽流感病毒屬於甲型流感病毒,比如H7N9禽流感可以經由病人直接接觸禽類或其排洩物汙染的物品、環境而感染。接種流感疫苗是避免患流感最為有效辦法。
  • :B肝病毒感染中T細胞免疫應答與耐受研究獲進展
    T細胞免疫,特別是病毒特異性T細胞免疫在控制B肝病毒感染和清除病毒中發揮核心作用,在慢性B肝感染中,高濃度的病毒抗原長期作用是誘導T細胞免疫耐受和特異性T細胞耗竭的直接原因,T細胞免疫功能受損直接導致病毒持續性感染和病毒難以清除。但長期以來,B肝慢性感染中T細胞抗病毒功能缺陷與免疫耐受的調控機制並不清楚,這阻礙了進一步設計有效的針對性免疫治療方案和藥物。
  • 研究揭示T淋巴細胞活化新機制
    9月21日,《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大學院李迎秋教授課題組的研究論文《TCR-induced
  • Nature:IgA轉胞吞作用和抗原識別調控卵巢癌免疫
    生物材料學術QQ群:1067866501大多數卵巢癌均被預後相關的活化T細胞浸潤,但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應答率卻較低Lee Moffitt癌症研究中心的Jose R. Conejo-Garcia等研究人員,發現IgA轉胞吞作用和抗原識別調控卵巢癌免疫。
  • 遺傳發育所等發現植物26S蛋白酶體組裝參與鹽脅迫應答新機制
    遺傳發育所等發現植物26S蛋白酶體組裝參與鹽脅迫應答新機制 2018-11-07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綜上所述,該研究揭示了PBE1通過調控蛋白酶體的組裝和活性,形成脅迫特異性蛋白酶體,參與植物非生物脅迫信號的響應,調控植物幼苗由異養生長向自養生長的轉換過程。
  • B肝抗原不應答,免疫耐受的秘密在這裡!
    B肝是一個長期困擾人們健康的疾病,而導致了B肝發展成為慢性疾病的秘密就在於免疫耐受。那麼小編今天就跟大家說說B肝免疫耐受的秘密。  近50年的研究與觀察發現,成年時期感染B肝病毒,大多為急性B肝,只有約1-5%的人發展成為慢性B肝。而1-5歲的兒童感染B肝,30-50%發展成為慢性,而圍產期感染B肝的新生兒,發展成為慢性的比率為80-90%。
  • ...研究組發文報導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免疫活化新進展
    of B cell receptor microclusters is regulated by PIP2 and PIP3 equilibrium and Dock2 recruitment and activation)的研究論文,報導介導B細胞受體微簇體成熟的精細分子機制,揭示B細胞受體跨膜信號轉導和B淋巴細胞活化新機制,為相關免疫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