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NF-kB 105蛋白泛素化激活新機制

2020-11-25 生物谷

2015年4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NF-kB是一類十分重要的轉錄因子,它參與了包括免疫與炎症反應,細胞存活與凋亡,增殖分化等過程。150年前左右,Rudolf Virchow發現了淋巴細胞向腫瘤內部浸潤的現象,從而提出了慢性炎症與腫瘤惡化之間的聯繫。最近的一系列研究發現NF-kB參與了調控這一聯繫的內在機制。

NF-kB在腫瘤發生過程中的作用十分複雜。一些研究發現NF-kB在腫瘤細胞內部大量表達,從而提高了抗凋亡分子的水平(如X-IAP等);然而,另外一些研究則認為NF-kB具有抗腫瘤的作用。例如,NF-kB被發現能夠誘導T細胞激活後的凋亡反應。

 

NF-kB家族的成員基本以異源二聚體的方式存在。其中一個亞基為p52/p50蛋白,它們分別由p100/p105蛋白經過泛素介導的剪切過程由未激活狀態變為激活狀態。另外一個亞基由Rel家族蛋白構成(RelA-p65,RelB,c-Rel)。有時候p52與p50能夠相互結合形成同源複合體,但這種複合體由於缺少反式激活結構域而沒有轉錄調控活性。在未激活狀態下,NF-kB停留在胞漿中,並通過錨蛋白重複序列(ankyrin repeats)與IkB蛋白結合,保持抑制狀態。許多不同種的胞外刺激信號能夠促進IkB蛋白的降解,從而釋放NF-kB二聚體進入胞內開啟轉錄調控功能。

 

最近一期的《cell》雜誌上,來自以色列的科學家Aaron Ciechanover等人發表了他們對於p105蛋白切割的新機制的研究成果,並進一步說明了這一機制對於腫瘤抑制的重要作用。

 

由於目前為止,具體介導p105蛋白切割的E3泛素連接酶還沒有鑑定出來,作者因此設計了非常系統的體外純化方法:以兔源網織紅血球細胞裂解液為樣本,經過一系列色譜純化步驟分成分子量由小到大的若干組分,然後利用體外重建的系統檢測這些組分是否具有泛素化標記p105蛋白的能力。在有特異性泛素連接酶活性的組分中進一步通過質譜的方式對其中的蛋白質成分進行鑑定。通過最終的序列對比,作者們發現了其中有相當多的多肽與KPC1蛋白序列相符(58條),而且覆蓋了整個開放閱讀框(opening reading frame)的將近一半,另外也有相當一部分多肽序列屬於KPC2蛋白。這一方法預示了KPC對p105泛素化的作用。

 

KPC的全稱叫做KIP1 ubiquitination promoting complex,它是一類E3連接酶。為了證明KPC對p105蛋白的泛素化連接作用,作者利用體外重建系統將純化得到的KPC1與體外翻譯得到的 S35標記的p105蛋白共同孵育。在有E1與E2存在的情況下,KPC1能夠引起p105的泛素化,而其酶活性缺失突變體則沒有這一功能。

 

為了證明KPC1在細胞環境中也有此活性,作者在HEK293細胞中過表達了flag-p105與HA-ubiquitin,並分別過表達或抑制了KPC1的含量(分別為myc-KPC1或siRNA-KPC1)。免疫共沉澱實驗結果顯示:KPC1的過表達能夠明顯引起p105的泛素化,並能夠導致p105的切割。進一步的免疫共沉澱實驗也發現了KPC1與p105的相互作用。

 

接下來,作者通過RNA幹擾的方式抑制了HEK細胞內源KPC1的活性,生化檢測結果顯示:p105的切割明顯受到了影響。為了探究這一作用在受到上遊信號刺激時是否發生變化,作者向HEK293系統中加入了穩定激活的IKKb蛋白。檢測結果顯示:IKKb的加入能夠增強KPC1的切割活性,這一活性也能被siRNA所抑制。之後,作者利用人源的單倍體細胞系HAP1,並通過CRISPR-cas9工具分別敲除了其中的KPC1或KPC2。之後,作者將兩株突變株與野生型分別接受TNF-a刺激或對照處理。生化檢測結果顯示:TNF-a刺激後野生型細胞出現了p105的切割,而這一現象在突變體細胞系中受到了抑制。這些實驗結果說明了KPC蛋白對於p105的切割在穩態下與激活狀態下均可發生。為了進一步研究KPC切割p105的內在機制,作者檢測了穩定活化IKKb存在的條件下KPC1與p105的相互作用。結果顯示:在有穩定活化的IKKb的存在條件下,KPC1與p105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增強。

 

接下來,作者研究了KPC2在此過程中的作用。通過體外重組系統以及細胞水平的生化檢測實驗,作者發現KPC2能夠減弱KPC1對p105的泛素化作用。

 

之後,作者通過突變實驗得出:KPC1對於p105的泛素化修飾可能發生在p105的C端位置。由於p105的C端包括許多不同的結構域,作者通過對半截斷的突變實驗證明p105蛋白的泛素化與其501-969之間的序列有關,而與其N端1-434之間的序列沒有關係。進一步的突變實驗鎖定了p105蛋白C端的錨蛋白重複序列(AR)在其泛素化過程中的作用。

 

到此為止,作者清楚地揭示了NF-kB p105蛋白泛素化切割的工作機制。那麼這一機制對於其功能的實驗又有什麼影響呢?作者通過體外轉染一系列不同的癌細胞系,發現KPC1的過表達能夠抑制細胞的生長,而轉染沒有酶活性的突變體KPC1則沒有這一效果。說明KPC1的連接酶活性能夠抑制腫瘤的發生。最後,作者檢測了不同階段的頭頸癌樣本中KPC1以及p50的含量,結果顯示:隨著病情的惡化,KPC1以及p50的活性逐漸降低。這一結果也符合KPC1抑制腫瘤發生的內在作用。(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PMC:

 

PMID:

 

 

KPC1-Mediated Ubiquitination and Proteasomal Processing of NF-kB p105 to p50 Restricts Tumor Growth

 

Yelena Kravtsova-Ivantsiv, Inna Shomer, Victoria Cohen-Kaplan, Berend Snijder, Giulio Superti-Furga, Hedva Gonen, Thomas Sommer, Tamar Ziv, Arie Admon, Inna Naroditsky, Muhammad Jbara, Ashraf Brik, Eli Pikarsky, Yong Tae Kwon, Ilana Doweck, and Aaron Ciechanover

 

NF-kB is a key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 involved in inflammation and cell proliferation, survival, and

transformation. Several key steps in its activation are mediated by the ubiquitin (Ub) system. One uncharacterized step is limited proteasomal processing of the NF-kB1 precursor p105 to the p50 active subunit. Here, we identify KPC1 as the Ub ligase (E3) that binds to the ankyrin repeats domain of p105, ubiquitinates it, and mediates its processing both under basal conditions and following signaling. Overexpression of KPC1 inhibits tumor growth likely mediated via excessive generation of p50. Also, overabundance of p50 downregulates p65, suggesting that a p50-p50 homodimer may modulate transcription in place of the tumorigenic p50-p65. Transcript analysis reveals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tumor-suppressive signals. Overall, KPC1 regulation of NF-kB1 processing appears to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balancing step among the stimulatory and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cell growth control.

 

相關焦點

  • NAR & JCS:鄭曉峰等揭示組蛋白泛素化和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
    proliferation」和「RNF168-mediated H2A neddylation antagonizes its ubiquitination and regulates DNA damage repair」的論文,揭示了組蛋白H2A泛素化、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
  • 鄭曉峰:組蛋白H2A泛素化、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
    2015年6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6月4日在上海"2015蛋白質修飾與降解論壇"上,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鄭曉峰教授與大家分享了組蛋白H2A泛素化、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新機制。在報告中鄭教授提到真核細胞的組蛋白存在著磷酸化、乙醯化和泛素化等多種翻譯後修飾。組蛋白H2Ashi最早鑑定的泛素化修飾底物,組蛋白H2A的泛素E3連接酶PRC1複合體的自身泛素化對於其E3連接酶活性至關重要,組蛋白H2A泛素化修飾參與了基因轉錄調控和DNA損傷修復等多個生理反應過程,它受到非常嚴格二敬慕的調控,但有關H2A泛素化修飾調控的分子機制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
  • 生命科學學院鄭曉峰研究組揭示組蛋白泛素化和類泛素化修飾調控的...
    生命科學學院鄭曉峰研究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Journal of Cell Science分別發表題為「HSCARG, a novel regulator of H2A ubiquitination by downregulating PRC1 ubiquitin E3 ligase activity, is essential for cell
  • Mol Cell:科學家發現不需要E3連接酶的泛素化過程
    來自美國Moffitt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種調節蛋白活性的新機制,這種叫做SETDB1的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的活性能夠受到該機制調控,該蛋白在多種癌症類型中都存在表達上調的情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上。研究人員發現的這種控制蛋白功能的新機制叫做單泛素化。
  • Molecular cell:去甲基化酶也能促進泛素化,到底怎麼回事?
    2015年3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復旦大學醫學院的徐彥輝研究小組在著名國際期刊molecular cell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 對於泛素化,你了解多少?
    泛素化具體過程:泛素化修飾涉及泛素激活酶E1、泛素結合酶E2和泛素連接酶E3的一系列反應:首先在ATP供能的情況下酶E1粘附在泛素分子尾部的Cys殘基上激活泛素,接著,E1將激活的泛素分子轉移到E2酶上,隨後,E2酶和一些種類不同的E3酶共同識別靶蛋白,對其進行泛素化修飾。
  • 泛素化修飾異常的NLRP3炎症小體導致早發性炎症性腸病的新機制
    NLRP3炎症小體通過可逆泛素化調節其活性:在靜息狀態下,NLRP3被泛素化使其處於自抑制狀態;在激活分子刺激下,其被去泛素化酶BRCC3去除泛素化而活化,並與適配體蛋白ASC結合,進而激活caspase-1,切割pro-IL-1β和pro-IL-18,產生成熟的細胞因子IL-1β和IL-18;活化的caspase-1也通過GSDMD在細胞膜打孔,引發細胞焦亡。
  • Cell Death Dis:蛋白質泛素化調控細胞凋亡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陳策實研究員課題組前期研究表明:HECTD3能夠增加乳腺癌細胞對化療藥物順鉑的耐受性,其機制可能是部分通過泛素化MALT1從而增加MALT1的穩定性。然而,HECTD3在癌症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最近,昆明動物所陳策實研究員領導的腫瘤生物學研究團隊研究發現了一個HECTD3促進癌細胞存活的新機制。
  • Nature:王橫濱等—組蛋白H2A去泛素化過程機理研究
    來自阿拉巴馬州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遺傳學系,細胞生物學系,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研究人員識別出了組蛋白H2A的主要去泛素化(deubiquitination)過程,也證明H2A去泛素化是細胞周期和基因表達的關鍵步驟。
  • 崔雋團隊揭示細胞自噬調控非經典NF-kB通路
    而在該通路被激活後,p100作為前體會通過蛋白酶體途徑加工成為具有轉錄活性的p52,進而激活非經典NF-kB途徑。因此,p52/p100的蛋白穩定對非經典NF-kB信號通路的激活尤為關鍵。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崔雋教授課題組發現TRIM14分子能夠通過調控轉錄因子p100/p52的蛋白水平進而正向調控非經典NF-kB信號通路,並影響急性結腸炎和結腸癌的發生發展。與其他TRIM家族的E3泛素化連接酶不同,TRIM14因缺乏RING結構域而不能發揮E3泛素化連接酶的功能。
  • Cell Res:武漢大學生科院發現去泛素化過程介導抗病毒免疫應答新機制
    MAVS是介導細胞抗病毒應答的重要接頭分子,之前研究表明這個蛋白的活性和穩定性受到泛素化修飾的廣泛調控。但是MAVS的去泛素化過程如何受到調控還不清楚。來自武漢大學生科院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上報導了他們關於MAVS去泛素化參與細胞抗病毒應答的最新進展。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OTUD4(ovarian tumor family deubiquitinase 4)能夠靶向MAVS進行去泛素化。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泛素化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2】Cell Res:武漢大學生科院發現去泛素化過程介導抗病毒免疫應答新機制doi:10.1038/s41422-018-0107-6在固有免疫應答中,宿主的模式識別受體(PRR)檢測病原體的抗原 相關分子模式(PAMP)是啟動應答的第一步。
  • Immunity:發現NF-κB通路調控新機制
    近日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NF-κB信號通路調控的一個關鍵蛋白:NLRX1蛋白,這一分子有可能在未來成為治療癌症和傳染性疾病的有效分子靶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細胞》(Cell)旗下的子刊《免疫》(Immunity)雜誌上。
  • 蘇州大學鄭慧團隊揭示線性泛素化調控IFN抗病毒信號的新機制
    ,並首次揭示了蛋白線性泛素化修飾對幹擾素(IFN)抗病毒信號的關鍵調控機制。鄭慧教授團隊經過近幾年的深入研究,發現信號轉導與轉錄激活因子1(STAT1)在靜息細胞中存在強烈的線性泛素化修飾,並通過一系列實驗證實了STAT1是一個新的線性泛素化修飾的蛋白底物。
  • Molecular Cell:科學家發現調控溶酶體膜蛋白降解新機制
    Emr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酵母細胞中調控溶酶體膜轉運蛋白壽命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對進一步了解溶酶體膜轉運蛋白的功能及調控具有重要意義。 溶酶體是細胞中負責消化和循環利用細胞內組分,儲存和釋放營養物質,調控細胞內PH穩定的重要細胞器。溶酶體由一層特殊的膜結構包圍,維持其整體性,膜內外營養物質通過膜上眾多轉運蛋白進行跨膜運輸。
  • 科學網—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 中國科學家揭示分枝桿菌蛋白泛素化抑制免疫
    中國科學家揭示分枝桿菌蛋白泛素化抑制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6:58:32 同濟大學醫學院戈寶學和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研究組合作,揭示了宿主介導的分枝桿菌蛋白泛素化抑制免疫。
  • 【學術前沿】鍾波組發現MAVS和MITA泛素化修飾的新機制
    MAVS(又叫做VISA)以及MITA(也叫STING)作為重要的接頭蛋白,分別介導胞漿中識別RNA的模式識別受體和識別DNA的模式識別受體所介導的信號轉導。研究表明,MAVS和MITA的活性與穩定性受到泛素化與去泛素化修飾的嚴格調控【2】。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
  • 病原菌泛素化修飾新機制獲闡釋
    該工作解析了來源於高致病性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的新型泛素化酶MavC與底物蛋白UBE2N及泛素分子的複合物結構,並同時解析了MavC及其同源蛋白MvcA與負調控因子Lpg2149的兩種複合物結構。結合大量生化和細胞實驗,闡明了這種新型泛素化修飾系統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 蛋白質泛素化修飾是真核細胞最重要的翻譯後修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