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文章如下:
1: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DNA傳感器cGAS在微生物感染,細胞應激和癌症之後啟動先天免疫應答。通過雙鏈DNA激活後,胞質cGAS產生2&39;環狀GMP-AMP,並觸發炎症性細胞因子和I型幹擾素(IFN)誘導。cGAS也存在於充滿基因組DNA的細胞核內部,其中染色質與限制其酶促活性有關。
但是其基礎結構還是未知的,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該結構以3.1Å解析度與核小體結合。cGAS與組蛋白H2A-H2B異二聚體的酸性斑塊和核小體DNA廣泛接觸。結構和互補生化分析還發現cGAS參與反式第二核小體。
機制上講,核小體結合將cGAS鎖定在單體狀態,其中空間位阻抑制了基因組DNA的假激活;突變到cGAS酸性補丁接口是必要的,並且足以消除體外核小體的抑制作用,並釋放活細胞中基因組DNA的cGAS活性。
這是對於解析cGAS與染色質相互作用的結構基礎
2:緊密核束縛和cGAS滅活的分子基礎
環狀GMP-AMP合酶(cGAS)是一種dsDNA傳感器,可催化環狀二核苷酸cGAMP的合成,該介導通過STING-TBK1-IRF3信號軸介導I型幹擾素的誘導。
cGAS由於其胞質定位對自身DNA不具有反應性。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cGAS大部分位於核內,緊密的核束縛使cGAS處於非活動狀態;
本文顯示:cGAS以納摩爾親和力與核小體結合,並且核小體結合有效地抑制了cGAS的催化活性。同時為了闡明通過核束縛而使cGAS失活的分子基礎,已經確定了通過冷凍EM與人核小體結合的小鼠cGAS的結構。
表明:cGAS經由其第二個DNA結合位點,與組蛋白H2A和H2B形成的帶負電荷的酸性補丁結合。高親和力的核小體結合可阻止dsDNA結合,並使cGAS保持非活性構象,破壞核小體結合的cGAS突變會顯著影響cGAS介導的細胞信號傳導。
3:染色質螯合和自動抑制cGAS的結構基礎
在這裡展示了染色質如何隔離和抑制cGAS。提供了與核小體結合的cGAS催化結構域的3.1Å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這表明cGAS不與核小體DNA相互作用,而是與組蛋白2A / 2B相互作用,在那裡它被牢固地錨定在「酸性補丁」上。
相互作用掩蓋了cGAS的DNA結合位點B,阻止了活性cGAS二聚體的形成。酸性補丁結合牢固地勝過了激動性DNA,這表明核小體螯合可以有效抑制cGAS,即使在可訪問的DNA附近,例如在活躍轉錄的基因組區域中也是如此。
總而言之,他們的工作表明了染色質如何隔離核cGAS,並提供了防止與核自身DNA發生自反應的機制。
所以這個研究還是相當基礎的cGAS結構解析,因為涉及到炎症發生與免疫相關問題;就這個趨勢來看對於扯上腫瘤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但是怎麼做,是不是有突破性的發現,還有待商榷……
,後續更多內容給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