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三篇文章共同解析cGAS結構基礎-神仙傳感器

2020-09-12 前沿普及

三篇文章如下:

1: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DNA傳感器cGAS在微生物感染,細胞應激和癌症之後啟動先天免疫應答。通過雙鏈DNA激活後,胞質cGAS產生2&39;環狀GMP-AMP,並觸發炎症性細胞因子和I型幹擾素(IFN)誘導。cGAS也存在於充滿基因組DNA的細胞核內部,其中染色質與限制其酶促活性有關。


但是其基礎結構還是未知的,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該結構以3.1Å解析度與核小體結合。cGAS與組蛋白H2A-H2B異二聚體的酸性斑塊和核小體DNA廣泛接觸。結構和互補生化分析還發現cGAS參與反式第二核小體。


機制上講,核小體結合將cGAS鎖定在單體狀態,其中空間位阻抑制了基因組DNA的假激活;突變到cGAS酸性補丁接口是必要的,並且足以消除體外核小體的抑制作用,並釋放活細胞中基因組DNA的cGAS活性。

這是對於解析cGAS與染色質相互作用的結構基礎


2:緊密核束縛和cGAS滅活的分子基礎

環狀GMP-AMP合酶(cGAS)是一種dsDNA傳感器,可催化環狀二核苷酸cGAMP的合成,該介導通過STING-TBK1-IRF3信號軸介導I型幹擾素的誘導。


cGAS由於其胞質定位對自身DNA不具有反應性。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cGAS大部分位於核內,緊密的核束縛使cGAS處於非活動狀態;


本文顯示:cGAS以納摩爾親和力與核小體結合,並且核小體結合有效地抑制了cGAS的催化活性。同時為了闡明通過核束縛而使cGAS失活的分子基礎,已經確定了通過冷凍EM與人核小體結合的小鼠cGAS的結構。


表明:cGAS經由其第二個DNA結合位點,與組蛋白H2A和H2B形成的帶負電荷的酸性補丁結合。高親和力的核小體結合可阻止dsDNA結合,並使cGAS保持非活性構象,破壞核小體結合的cGAS突變會顯著影響cGAS介導的細胞信號傳導。


3:染色質螯合和自動抑制cGAS的結構基礎

在這裡展示了染色質如何隔離和抑制cGAS。提供了與核小體結合的cGAS催化結構域的3.1Å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這表明cGAS不與核小體DNA相互作用,而是與組蛋白2A / 2B相互作用,在那裡它被牢固地錨定在「酸性補丁」上。


相互作用掩蓋了cGAS的DNA結合位點B,阻止了活性cGAS二聚體的形成。酸性補丁結合牢固地勝過了激動性DNA,這表明核小體螯合可以有效抑制cGAS,即使在可訪問的DNA附近,例如在活躍轉錄的基因組區域中也是如此。

總而言之,他們的工作表明了染色質如何隔離核cGAS,並提供了防止與核自身DNA發生自反應的機制。


所以這個研究還是相當基礎的cGAS結構解析,因為涉及到炎症發生與免疫相關問題;就這個趨勢來看對於扯上腫瘤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但是怎麼做,是不是有突破性的發現,還有待商榷……


,後續更多內容給你好看……

相關焦點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第一篇文章報導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這一研究成果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 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該論文是清華大學國家蛋白質基礎設施(北京)建立以來,完全利用此平臺進行數據收集及處理而發表的首篇世界頂級雜誌科研論文。《自然》雜誌同期刊發了「News & Views」評論文章重點推薦介紹了這項工作。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第一篇文章報導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這一研究成果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 同期兩篇Nature,顏寧組揭示人源DGAT1和ACAT1三維結構及催化機制
    5月13日,顏寧團隊在Nature同期發表兩篇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人源ACAT1同源二聚體及四聚體結構,及人源DGAT1同源二聚體結構。但是截至目前,還沒有對ACAT1結構的相關報導。總的來說,該研究首次解析了解析度為3.0和3.1 人源ACAT1的同源二聚體以及四聚體結構,確定了醯基輔酶A(acyl-CoA)在ACAT1上的結合位點以及底物識別的機理。
  • 《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紀念萬衛星院士
    《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紀念萬衛星院士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院士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紛紛表達了悼念和關注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Astronomy》刊發了兩篇文章表達紀念。一篇文章題為China's first mission to Mars,介紹了「天問一號」的科學研究計劃概況。
  • 光電傳感器的結構原理解析和光電傳感器的應用
    打開APP 光電傳感器的結構原理解析和光電傳感器的應用 發表於 2017-05-25 14:41:03       光電傳感器的結構原理   光電傳感器(光電開關)是一種小型電子設備,它可以檢測出其接收到的光強的變化,通過把光強度的變化轉換成電信號的變化來實現控制。
  • 多篇Nature論文解析出結合到DNA上的起點複製複合物的高清晰結構
    當沃森和克裡克在半個多世紀前基於DNA雙螺旋結構首次提出DNA的複製方式時,許多人認為將兩條DNA鏈分開進行複製的分子機器(即DNA複製機器,或者說DNA複製複合物)的結構即將出現。然而,鑑於這種分子機器具有比較大的尺寸、三重特性(它由三個引擎組成)和靈活性,它遠要比之前想像的複雜得多。利用常規方法無法獲得這種DNA複製機器在原子解析度下的結構信息。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開發出新的2型糖尿病藥物doi:10.1038/nature223632型糖尿病病例在不斷增加。當人體微妙的葡萄糖調節受到破壞而導致血糖水平上升(即高血糖症)時,這種複雜的疾病就會產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疾病能夠破壞心臟、血管、眼睛、腎臟和神經。
  • ...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
    該論文是清華大學國家蛋白質基礎設施(北京)建立以來,完全利用此平臺進行數據收集及處理而發表的首篇世界頂級雜誌科研論文。《自然》雜誌同期刊發了「News & Views」評論文章重點推薦介紹了這項工作。  遺傳信息載體DNA在細胞內的複製受到嚴格的調控。雙鏈DNA的複製包括解旋和複製兩個過程,複製起始的一個關鍵步驟是DNA解旋酶的結合和激活。
  • 清華大學在世界上首次解析NAT家族蛋白結構
    (中國網3月24日訊)3月20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生命學院兼職教授顏寧和生命學院王佳偉副研究員合作領導的科研小組,在《自然》(Nature)發表了名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uracil transporter UraA(尿嘧啶轉運蛋白UraA的結構和機制)的科研論文,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NAT(Nucleobase/Ascorbate
  • 破天荒 | 2019上半年中國學者發表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
    總而言之,該結構模型有助於解釋甲狀旁腺激素如何與其受體相互作用以及受體激活的分子基礎 (點擊閱讀);  【36/37】 2019年4月4日, 清華大學 柴繼傑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 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 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 S
  • 中國科學家Nature發文,首次解析T細胞受體複合物結構
    8月28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教授團隊在《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of assembly of the human TCR-CD3 complex)的研究文章(Article)。
  • 新裡程碑 | 2019年中國學者發表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
    該研究系統地剖析了Echo 6附著和脫殼受體的不同作用,這為理解腸道病毒進入的機制提供了結構基礎。結合的肽採用延伸的螺旋,其氨基末端深入插入受體跨膜結構域(TMD),導致跨膜螺旋6的羧基末端部分解旋並在該螺旋中間誘導尖銳的扭結以允許受體 與G蛋白結合。與單個TMD結構狀態相反,細胞外結構域採用多種構象。這些結果提供了對PTH結合和受體激活的結構基礎和動力學的見解。
  • Nature雜誌9月8日精選文章一覽
    Simon James回顧了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有關教育、歷史和政治的大量其它作品,以及他(據我們所知)在《自然》上發表的五十篇文章。Sidney Perkowitz指出,《星際迷航》至今已勇往直前50年之久,他報導了星際迷航系列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影響。
  • Scienc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激活的結構基礎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這種抑制的結構基礎。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1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inhibition of cGAS by nucleosomes」。
  • Nature: 腦結構及其細胞複雜性新揭密
    Allen and Jody Allen Patton共同投資興建的非盈利性質的醫療機構--腦科學Allen研究院,今天發布了一系列重要發現,這些發現對了解腦結構及其細胞的複雜性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通過Allen Brain Atlas關於基因表達的整體分析,在同等級別的期刊上,Allen研究院報導了腦結構已知分區的新亞區的發現;揭示了腦細胞分類的新標記方法;證明了腦中基因表達的複雜性。此篇文章的作者之一,Allen研究院的博士Allan Jones說道:「這篇文章的結果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我們和國際上的其他的科學家都只是剛剛開始發掘這個巨大的資料庫」。
  • Nature:人類核糖體結構終於被解析!
    目前,許多研究已經對多種生物的核糖體結構進行了原子水平的結構解析,但獲得人核糖體結構一直存在很大挑戰,這一問題的解決對於人類疾病的深入了解以及治療手段和策略的開發都有重要意義。 近日,著名國際學術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法國科學家關於人類核糖體結構解析的最新研究進展。
  • 連發兩篇Nature!顏寧團隊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僅在清華十年,顏寧就以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發表的科研論文達到20篇。2017年,顏寧正式加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加盟普林斯頓大學後,顏寧在產出學術成果方面,同樣表現出色。
  • 分享Nature Materials兩篇
    前言今天分享最新一期Nature Materials上的兩篇文章,兩篇文章都對材料的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一篇從分子層面揭示了甲醇制烴催化劑失活的機制,另一篇揭示了水敏性材料的驅動機制。下面進行分別介紹。
  • 施一公小組在《Science》發兩篇論文報導剪接體三維結構
    8月2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背靠背研究長文,題目分別為「3.6埃的酵母剪接體結構」(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和「前體信使RNA剪接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