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

2020-11-24 儀器信息網

  2015年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埃解析度結構》(Structure of the Eukaryotic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Complex at 3.8 埃)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真核生物DNA複製起始與延伸過程中DNA解旋酶核心組分MCM2-7複合物的3.8埃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並以此為基礎對DNA複製起始時MCM2-7複合物的作用機理進行了分析。該論文是清華大學國家蛋白質基礎設施(北京)建立以來,完全利用此平臺進行數據收集及處理而發表的首篇世界頂級雜誌科研論文。《自然》雜誌同期刊發了「News & Views」評論文章重點推薦介紹了這項工作。

  遺傳信息載體DNA在細胞內的複製受到嚴格的調控。雙鏈DNA的複製包括解旋和複製兩個過程,複製起始的一個關鍵步驟是DNA解旋酶的結合和激活。MCM2-7複合物負責在DNA複製起始和延伸階段進行雙鏈DNA的解螺旋。DNA複製異常會導致基因組的不穩定,與多種人類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作為DNA複製解旋酶的核心組分,MCM2-7本身的基因突變或異常表達也與很多人類疾病密切相關。例如,MCM4基因的突變可以導致小鼠乳腺癌的發生。

  由於MCM2-7複合物功能機制的重要性,在過去三十年裡,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功能和結構方面的研究。由於其結構的複雜性,針對MCM2-7複合物的高分辨三維結構解析一直停滯不前,已成為其功能研究的重要限制因素。2013年下半年開始,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合作,利用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對MCM2-7雙六聚體複合物以及與相關功能因子結合的複合物進行結構解析。初期主要是利用負染電鏡和冷凍電鏡的方法對相關複合物進行分析。2014年下半年,Titan Krios電鏡更換新一代的K2相機後,在之前條件優化的基礎上,該課題獲得了關鍵性突破,進而解析來自酵母菌分裂間期G1期MCM2-7雙六聚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結構分析表明,兩個MCM2-7單六聚體呈二次對稱,並相對於中心軸線有一定角度的傾斜和扭轉,在中心形成一個扭曲的中央通道。四層結構域組成的環狀結構限制了中央通道的大小,使之具有了完美匹配雙螺旋DNA的直徑(圖)。這些結構分析表明MCM2-7複合物直接參與了複製起始時的DNA最初解鏈過程。這一高解析度的結構為真核生物特異的解旋酶家族蛋白複合物的組裝、激活和調控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視點,為指導此複合物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2015屆博士李寧寧和香港科技大學的翟元梁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寧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的戴碧瓘教授及翟元梁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生命學院的楊茂君教授參與了原子模型的搭建工作,冷凍電鏡平臺的雷建林博士、2015屆博士張一小和2012級博士生李婉秋參與了冷凍電鏡數據收集工作。論文還得到了生命學院王佳偉研究員和李雪明研究員在數據處理及分析等方面的建議和協助。該研究獲得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香港研究資助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的經費支持。

  高寧研究員2008年底加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9-2010期間主要參與生命學院冷凍電鏡實驗平臺的搭建,一直致力於利用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研究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降解和核糖體的組裝成熟、蛋白翻譯的調控等重要生物過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後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2014),《PloS Biology》(2014),《Protein & Cell》(2014),《Nucleic Acids Research》(2013, 2013, 2014),《J Biol Chem》(2013)及《PNAS》(2011)等雜誌發表多篇通訊作者研究論文,闡述了蛋白生物合成和降解中的多種調控機制。由於高寧研究員近年來的系統性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了多項人才基金(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2014、北京市青年英才計劃2013),以及自然基金委面上項目和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的支持。


  MCM2-7雙六聚體複合物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及中央孔道結構示意圖。梯狀為雙鏈DNA。

  文章連結: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85.html

  評論文章: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43.html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新聞網7月31日電 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
  • 港科大與北大合作首揭DNA複製新機制
    香港科技大學2日舉行記者會公布,該校與北京大學合作,首次測定具原子解析度的DNA複製機器三維結構。此項研究為設計和篩選抗癌藥物提供不同角度與方向,已於7月初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發表。  科學界在半世紀前已經提出DNA複製概念,但DNA雙螺旋如何分開並啟動複製機器的原理卻仍是未解之謎。
  • 北京大學高寧研究組發表一篇Nature―高校科技―中國教育和科研...
    2018年7月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高寧教授課題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課題組合作,在《自然》(Nature)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the 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 bound to DNA replication origin」的研究論文,報導了結合有複製起點
  •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細胞膜新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6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於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噬菌體φ29尾部蛋白含有一段用於穿透細胞膜的孔道形成環絆」(「
  • 中科院徐國良研究組在《自然》雜誌發文揭示維生素C參與產生一種...
    研究首次在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這種單細胞真核生物中鑑定到一種新型的TET同源蛋白,並發現該蛋白可以將維生素C的碳基骨架轉移到DNA上,產生一種全新的DNA修飾。文章詳細闡述了維生素C直接參與該DNA修飾的反應機理,並揭示這一蛋白及其產生的DNA修飾在調節萊茵衣藻光合作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 清華與港科大合作 首次揭示DNA複製解旋酶立體結構
    據香港文匯報8月4日報導,由清華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最近完成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DNA外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的立體結構,為人類了解及修復細胞運作揭開新一頁。 香港科技大學4日召開記者會,科大生命科學部訪問教授戴碧瓘介紹,此次科大利用清華大學的先進儀器與團隊配合,首次用影像拍攝的方式,親眼見證了MCM2-7複合體近乎原子般大小的立體結構,為雙鏈DNA在複製過程中的解鏈機理揭開新一頁。這項突破性發現已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中刊登。 DNA複製是一種在所有的生物體內都會發生的生物學過程,是生物遺傳的基礎。
  • 【倒計時 77 天】真核生物的 DNA 複製與延長
    後者即模板鏈為 5'-TAGA-3' 時,產物方向應該為 3'-ATCT-5',此時,產物可以改寫為 5'-TCTA-3'。該題的答案是 A考點講解【2015 年西綜大綱,生物化學,(三)基因信息的傳遞,2.
  • 《自然》研究,揭示真核生物起源的重大進化謎題
    《自然》研究,揭示真核生物起源的重大進化謎題 2020-07-22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研究揭示維生素C參與產生一種全新的DNA修飾
    在真核生物中,DNA修飾的最主要形式是5-甲基胞嘧啶(5mC)。  生化與細胞所薛劍煌、陳國棟、陳輝以及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豪富華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徐國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唐惠儒以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開耀為共同通訊作者。
  • 清華生命學院戴俊彪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十二號染色體的設計合成
    人工釀酒酵母的十二號染色體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長真核線性染色體,全長為976067個鹼基。戴俊彪研究組基於原始鹼基序列設計出新的鹼基序列,並通過自主開發的分層組裝和後續改造方案最終獲得可在釀酒酵母體內正常發揮功能的合成十二號染色體(synXII),並對十二號染色體上編碼核糖體RNA的DNA序列(rDNA)開展了一系列工程化改造。
  • 加拿大科學家發現未知真核生物 助揭開複雜細胞起源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劉霞)真核生物通常分為植物、動物、真菌和被稱為原生生物的微小多細胞生物4個界,涵蓋了地球上找到的幾乎所有真核生物。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達爾豪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自然》網站上發文稱,他們發現了生命之樹上的新分支——一種以前未知的新型真核生物,或許應該使其所在的「門」升級為新的「界」。
  •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3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研究員管吉松研究組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活動誘發的組蛋白修飾調控Neurexin-1分子剪切並介導了記憶的保護」(「Activity-induced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2019年10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生命分子存在纏繞的現象。但是,DNA雙螺旋中那兩條熟悉的鏈是如何在沒有纏繞的情況下成功複製的,這就很難解釋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拓撲學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這種雙螺旋形狀對DNA複製的影響。
  • 生物物理所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的調控機制
    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國紅課題組與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朱明昭課題組合作,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題為H2A.Z facilitates licensing and activation of early replication origins
  • 施一公等《自然》發文報導Lsm蛋白質複合物晶體結構-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闡述Lsm蛋白質複合物特異性識別剪切體U6 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1月18日電 11月1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題目為Crystal
  • 王宏偉研究組合作在線發文揭示DNA同源重組分子機制
    王宏偉研究組合作在線發文揭示DNA同源重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12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宏偉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催化DNA鏈交換的人源重組酶RAD51
  • 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細胞核中染色質分離新機制
    2019年6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核中基因組的活性部分與它的非活性部分在空間上分隔開來對於基因表達控制至關重要。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這種分離的主要機制,並顛覆了我們對細胞核的認識。
  • 生物進化史上,最重要的進化之一,是20億年前真核生物出現了!
    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科學家對一組神秘單細胞生物的生態學進行了一項新研究,支持了氫在真核生物(第一個有核細胞)的進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觀點。地球生命生物進化史上最重要的發展之一發生在大約20億年前,第一批真核生物出現(含有獨特細胞核的單細胞生物)。這第一個真核血統隨後將產生包括植物和動物在內的所有高等生物,但其起源尚不清楚。
  •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
    清華陳柱成研究組發文闡述「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調控機理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柱成研究組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題為「模擬開關染色質重塑蛋白的結構與調控」(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of the chromatin remodeler ISWI
  • 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合作者揭示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的組裝...
    2020年7月27日及10月9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組與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揭示了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在細胞核內的組裝機制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真核核糖體的組裝是一個極其複雜又高度分級的過程,涉及核糖體RNA(rRNA)的轉錄、修飾、加工和摺疊以及核糖體蛋白質的結合。在高等真核生物中,有超過300種因子參與核糖體的組裝,從而保證核糖體的生成準確而高效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