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計時 77 天】真核生物的 DNA 複製與延長

2021-02-08 醫學生考研

明天就正式報名了,同學們請注意不要再填錯信息了,仔細閱讀各報名點的要求和注意事項,報考點查詢網址:http://yz.chsi.com.cn/sswbgg/,網上報名網址:http://yz.chsi.com.cn/yzwb/。


真題回顧

【1995 - 2 生物化學 A 型題】DNA 複製時,以 5'-TAGA-3'為模板,合成產物的互補結構為

A. 5'-TCTA-3'

B. 5'-UCUA-3'

C. 5'-ATCT-3'

D. 5'-AUCU-3'

E. 5'-GCGA-3'



題目解析

DNA 複製的時候需要同時滿足鹼基互補配對和方向相反,前者即 A-T、C-G。後者即模板鏈為 5'-TAGA-3' 時,產物方向應該為 3'-ATCT-5',此時,產物可以改寫為 5'-TCTA-3'。


該題的答案是 A


考點講解

【2015 年西綜大綱,生物化學,(三)基因信息的傳遞,2. 真核生物 DNA 複製的基本過程】


一、真核生物複製的起始

1. DNA 分布於很多染色體,複製子眾多,複製的起始點也很多,並且他們非同步激活。


2. 複製起始也是打開雙鏈形成複製叉,形成引發體,合成 RNA 引物。


3. 複製起始需要 DNA pol α 和 pol δ,前者引物酶活性,後者解旋酶活性,還需拓撲酶和複製因子。


4. 增殖細胞核抗原在複製和延長中具有關鍵作用。


二、真核生物複製的延長

1. DNA pol α 和 pol δ,前者引物酶活性,後者解旋酶活性,對於模板鏈的親和力以及延長核酸鏈的能力後者要比前者強。


2. 真核生物以複製子為單位進行複製,因此引物和後隨鏈的岡崎片段都比原核生物要短,岡崎片段長度大約和一個核小體所含的 DNA 鹼基對相等。


3. 後隨鏈合成到核小體單位之末時,DNA pol δ 會脫落,DNA pol α 再引發下遊引物合成,引物的引發頻率相當高。


三、真核生物 DNA 合成以後立即組裝成核小體

真核生物 DNA 合成以後立即組裝成核小體,複製叉的移動會破壞核小體,但是,複製叉向前移動時核小體在子鏈上迅速形成。


四、端粒酶參與解決染色體末端複製問題

1. 端粒:真核生物染色體線性 DNA 分子末端的結構。形態學上染色體 DNA 末端膨大成粒狀。


2. 染色體兩端 DNA 子鏈上最後複製的 RNA 引物,去除後留下空隙,剩下的單鏈若不及時填補成雙鏈,就會被酶解,這樣染色體會變得越來越短。


3. 正常情況下染色體末端沒有出現遺傳信息丟失的情況,可見端粒在維持染色體穩定性和 DNA 複製的完整性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4. 細胞水平老化和端粒酶活性下降有關。另外增值活躍的腫瘤細胞中端粒酶活性增高。


五、真核生物染色體 DNA 在每個細胞周期中只能複製一次

真核生物染色體 DNA 複製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複製僅僅出現在細胞周期的 S 期,而且,只能複製一次。


點擊最下面的「 閱讀原文」下載包含十年真題的西綜題庫 App,練習真題、熟悉考點。

醫學生
考研

「醫學考研路上,你不孤單」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投稿及合作請聯繫 app@dxy.com

相關焦點

  • ...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
    2015年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埃解析度結構》(Structure of the Eukaryotic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 DNA複製
    ,能與DNA單鏈結合的蛋白質是:A 【2011-130,生物化學,B型題】具有催化短鏈RNA分子合成能力的蛋白質是:D題目解析:考查要點:DNA複製【2014年西醫綜合大綱「生物化學部分(三)基因信息的傳遞」中的第2個知識點】解題思路:
  • DNA的半保留複製與複製子
    因為觀察到的環狀染色體的DNA呈θ狀,所以後來對環狀DNA的半保留複製稱為θ型複製。原核生物多數採用θ型複製,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單向複製方式,如噬菌體φX174就採用滾環複製(rolling circle replication):其DNA是環狀單鏈分子,複製時先形成雙鏈,再將正鏈切開,將5』連接在細胞膜上,從3』延長,滾動合成出新的正鏈。
  • & DNA複製過程詳解
    當 DNA 分子解鏈後,形成含 DnaB、DnaC、DnaG(即引物酶)和 DNA 的起始複製區域的複合結構,稱為引發體。(二)複製的延長該過程由 DNA-polⅢ 的催化,沿 5』→ 3』 複製,且前導鏈和後隨鏈在同一個 DNA-polⅢ催化延長。
  • 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新聞網7月31日電 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
  • 科學家發現高等真核生物中DNA新修飾方式(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研究發現高等真核生物中DNA新修飾方式來自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消息DNA甲基化以多種修飾方式[5-methylcytosine (5mC), N6-methyladenine (6mA) 和 N4-methylcytosine (4mC)等]廣泛存在於細菌、真核生物中。迄今,5mC在哺乳動物基因組DNA中被認為是唯一的鹼基甲基化形式調控基因的表達。最近的研究表明,5mC去甲基化過程中的衍生物5hmC在基因表達調控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Curr Opin S在DNA複製過程中解開雙螺旋結構的酶稱為複製解旋酶(replicative helicase),本文中簡稱為解旋酶。它通過ATP水解提供能量,斷裂雙鏈間的氫鍵。原核生物的解旋酶是DnaB,真核生物是Mcm2-7(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微染色體維持蛋白)複合物。
  • Cell:從拓撲學角度揭示DNA複製之謎
    2019年10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生命分子存在纏繞的現象。但是,DNA雙螺旋中那兩條熟悉的鏈是如何在沒有纏繞的情況下成功複製的,這就很難解釋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拓撲學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這種雙螺旋形狀對DNA複製的影響。
  • 生物物理所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的調控機制
    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國紅課題組與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朱明昭課題組合作,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題為H2A.Z facilitates licensing and activation of early replication origins
  • 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
  • 有關DNA的複製的所有問題都在這裡(含新舊教材比較)
    下面甲、乙分別表示真核生物DNA分子與原核生物DNA分子複製過程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圖1 例題A.甲、乙兩圖中DNA分子都是邊解旋邊雙向複製的B.兩類生物的這種DNA分子複製方式均可提高複製速率C.兩類生物的DNA分子複製過程中都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D.真核生物的DNA複製是從多個起點同時開始的
  • 研究表明s期是細胞核DNA複製開始到DNA 複製結束的時期
    不同生物細胞及在同一生物個體中的 不同細胞的細胞周期時間長短均表現出差異,一般說, S+G2+M的時間變化較小,而G1期的時間變化較大。細胞分裂的方式分為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無絲分裂三種。 一、關於有絲分裂 1.分裂間期:。
  • 什麼是原核生物?什麼是真核生物?
    什麼是原核生物?什麼是真核生物?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原核生物:缺乏將細胞核和其他細胞成分分割開來的膜結構的細胞或生物體。包括病毒、細菌和藍綠藻。(《放射醫學與防護名詞》第一版)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具有細胞核和其他細胞器。所有的真核生物都是由一個類似於細胞核的細胞(胚、孢子等)發育出來,包括除病毒和原核生物之外的所有生物。與古核生物、原核生物並列構成現今生物三大進化譜系。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真核生物雖然也有人工合成的染色體,但由於其大多是原有染色體稍作改裝,常常含有許多的冗餘部分,比如假基因和轉座子,各方面性能都不如synIII。因此,傑夫·伯克認為,這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就像第一個人類基因組被測序完成一樣」。  據陳軍教授介紹,與原核生物不同的是,真核生物的基因組要複雜得多。
  • 岡崎令治與DNA的半不連續複製
    #梅塞爾森和凱恩斯等人證實了DNA的半保留複製機制。當脈衝標記時間延長,放射性會從短的DNA片段轉移到較長的DNA鏈。而對DNA連接酶的抑制會導致岡崎片段的積累。這些發現提示了DNA的不連續複製機制。1968年,岡崎令治應邀參加冷泉港研討會,提出了DNA的不連續複製模型。岡崎夫婦還發現岡崎片段合成需要RNA引物,以及前導鏈的連續複製等。
  • 真核生物屬於古細菌嗎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誕生了一種被稱為內共生學說的生命起源假說,該學說認為,真核細胞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等細胞器,起源於共生於真核生物細胞中(之內)的原核生物。線粒體起源於好氧性細菌,而葉綠體源於內共生的光合自養原核生物的藍細菌。新的研究表明,該假說可能進化為一個更激進的解釋。
  • 為什麼原核生物的染色體選用了封閉的環形DNA、而真核生物的染
    首先,原核生物沒有細胞分化與細胞衰老,在條件適宜下靠一分為二繁殖,基因表達譜一成不變,細胞的壽命是無限的。而真核生物,一生要經過細胞分化與細胞衰老和個體發育、成熟、衰老與死亡,在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生命周期中,
  • 這種「阿斯加德古菌」是真核生物的祖先,線粒體竟是「外來者」
    這一成果將有助於對迄今為止最接近真核生物的古細菌進行詳細的新陳代謝和細胞研究。人們認為,當兩種類型的單細胞合併,其中一種吞噬另一種時,真核生物就出現了。來自古菌域的一個細胞被認為吞噬了另一種細菌細胞,後者屬於α-變形菌(alphaproteobacterium)一類,被吞噬的細菌進化成了真核生物的產能細胞器——線粒體。
  • 高中生物 |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區別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在細胞結構和生命活動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
  • 古細菌、真細菌和真核生物
    據此,科學家認為這些「不一般」的細菌應該代表一個即不同於一般細菌也不同於真核生物的生物類群,因此把它們稱為古細菌(或古核生物),而把一般的細菌稱為真細菌(或原核生物)。  由於現代的古細菌的生活環境相對來說比較接近原始地球的環境,因此可以認為它們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的比較直接的後代;換言之,地球上最初的原核細胞生物可能是古核生物而不是原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