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等《自然》發文報導Lsm蛋白質複合物晶體結構-清華大學新聞網

2021-01-09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

闡述Lsm蛋白質複合物特異性識別剪切體U6 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1月18日電 11月1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題目為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Lsm complex bound to the 3』 end sequence of U6 small nuclear RNA(Lsm蛋白質複合體結合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晶體結構)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Lsm2-8蛋白質複合物自組裝的晶體結構及其特異識別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分子機制。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生周麗君和醫學院博士生杭婧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圖示Lsm2-8複合物與U6 RNA的特異性識別。

  在真核生物中,執行翻譯功能的信使RNA(messenger RNA)在細胞核內的成熟需要經歷一個非常複雜的剪切和拼接過程,這個過程主要是由五個小核核糖核蛋白(small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 snRNP)和一系列的輔助蛋白構成的巨大分子機器——剪切體(spliceosome)執行的。每種snRNP都由一條小核RNA(small nuclear RNA)和與之特異性結合的七元環蛋白質複合物組成。大部分的七元環複合物是Sm 蛋白質七聚體,只有在U6小核核糖核蛋白中為Lsm蛋白質七聚體複合物。Lsm蛋白家族有十多個成員,在各個物種中高度保守,參與各種與RNA代謝相關的信號通路。在真核細胞中,組成U6 小核核糖核蛋白的蛋白質複合物是Lsm2/3/4/5/6/7/8。它能夠特異地識別U6 RNA的3』末端序列,並幫助U6 RNA與剪切體其他成員相互作用,催化RNA的剪接過程。

  在這篇研究論文中,施一公研究組通過特殊的蛋白質表達手段獲得了均一性和穩定性良好的自組裝Lsm蛋白質複合物,克服了傳統Lsm蛋白提取方法對蛋白質造成的潛在變性危害。在此基礎上,作者對蛋白質複合物和RNA片段進行了共結晶,結合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分析手段,揭示了Lsm2-8七聚體蛋白質複合物特異性識別U6 snRNA末端的分子機制。Lsm2-8蛋白質複合物中的四個亞基Lsm4/8/2/3分別使用兩個保守的序列模式特異性地把U6 RNA 3』末端4個尿嘧啶錨定在七聚體圓環形成的中間空腔內,其中Lsm3識別最末位的尿嘧啶核苷酸。有趣的是,當這個核苷酸被截去之後,Lsm3仍可以以及其相似的識別模式錨定最後一個尿嘧啶,引起整個結合序列的後移。除與Lsm4相鄰的Lsm7對RNA的結合貢獻了微弱的氫鍵以外,其他兩個亞基並沒有直接參與到RNA識別中去。這一創造性的新發現首次從三維晶體結構上描述和解釋了Lsm蛋白對U6 RNA的「末端識別」模式。

  由於剪接通路的動態複雜性,自1993年基因剪接的發現被授予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以來,科學家們仍在步履維艱地探索著其中的奧秘。此課題的完成攻克了世界上多個研究組感興趣的難題,將7個不同蛋白質共同表達並結晶。為此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和研究方法。

  Lsm蛋白質複合物晶體結構的解析是施一公研究組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的重大進展,為更好地理解真核生物剪接體的功能實現和揭示生命現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襄樺

相關焦點

  • 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表論文報導剪接體組裝過程重要複合物U4/...
    北京時間1月8日凌晨,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再髮長文(Research Article),題為《U4/U6.U5 三小核核糖核蛋白複合物3.8埃的結構:對剪接體組裝及催化的理解》(The 3.8 A Structure of the U4/U6.U5 tri-snRNP: Insights into
  • 施一公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剪接體處於完成RNA剪接後構象的高...
    施一公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剪接體處於完成RNA剪接後構象的高解析度結構清華新聞網11月18日電 11月1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細胞》(Cell)期刊再次發表剪接體結構與機理的最新研究成果。
  • 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文報導剪接體 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
    2020 年 11 月 27 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重大研究成果(圖 1)。這篇題為《ATP 水解酶 / 解旋酶 Prp2 及其激活因子 Spp2 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Mechanism of Spliceosome Remodeling by the ATPase/helicase Prp2 and its Coactivator Spp2)的論文報導了釀酒酵母處於激活狀態的剪接體(activated spliceosome,定義為 「Bact 複合物
  • 施一公研究組在《自然》《科學》分別報導人體γ-分泌酶與重要底物...
    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0日,施一公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花開兩朵,分別於《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報導了《人源γ-分泌酶識別底物Notch的結構機制》(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以及《人源γ-分泌酶底物澱粉樣前體蛋白的識別》(Recognition
  • +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 附施一公院士最新綜述
    文章報導了位於酵母細胞核內的一系列組成上和結構上不同的核糖體60S亞基前體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確定了近20種裝配因子在核糖體上的結合位置及其原子結構。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員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John L. Woolford Jr教授是這一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 施一公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
    德布勒森及羅蘭大學孔子學院院長郝清新一行來訪清華大學,校長助理施一公在工字廳會見了德布勒森一行。施一公與德布勒森會談。據了解,這是施一公首次在媒體上以清華大學校長助理身份出現。會談中,施一公首先代表清華大學歡迎德布勒森首次來訪,並感謝羅蘭大學在今年9月底熱情接待了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一行的訪問。
  • 施一公等報導釀酒酵母剪接體處於完成RNA剪接後構象的高解析度電鏡...
    這個重大發現表明,遺傳信息從DNA傳遞到mRNA上並不只是通過轉錄,還需要pre-mRNA剪接來進一步完成「無效」遺傳信息的去除與有效遺傳信息的拼接。「無效」的遺傳信息不具有翻譯功能,被稱為內含子,而可以被核糖體翻譯的有效遺傳信息叫做外顯子,內含子被去除、外顯子被連接這一過程即為RNA剪接。
  • 冷凍電鏡助力施一公發表諾獎級別研究成果
    第一篇文章報導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閆創業博士、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 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新聞網7月31日電 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
  • ...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2020年2月1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新泉課題組和醫學院張林琦課題組緊密合作,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與人受體ACE2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 施一公小組在《Science》發兩篇論文報導剪接體三維結構
    8月2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背靠背研究長文,題目分別為「3.6埃的酵母剪接體結構」(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和「前體信使RNA剪接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研究報導了釀酒酵母剪接體激活和剪接反應催化過程中兩個重要狀態的剪接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闡明了剪接體的激活和催化機制,從而進一步揭示了前體信使RNA剪接反應的分子機理。  9月21日,清華大學研究小組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最新論文,首次報導了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呼吸體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清華大學楊茂君教授和高寧研究員是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 Science :肌動蛋白7a與Sans蛋白質複合物2.8埃分辨晶體結構
    張明傑教授及他的研究團隊,利用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BL17U採集的晶體X光衍射數據,成功解析了肌動蛋白7a與Sans(另外一種可導致Usher綜合症的蛋白質,其功能主要是充當橋連蛋白,將肌動蛋白7a的運輸物體與其連結在一起)蛋白質複合物2.8埃分辨晶體結構。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北京時間11月2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圖1)。Spp2複合物的電鏡結構。自2015年第一個剪接體結構發表以後,施一公研究組相繼解析了釀酒酵母剪接體複合物全部已被鑑定的9個不同狀態的高解析度結構,分別是3.8埃的預組裝複合物U4/U6.U5 Tri-snRNP、3.3埃-4.6埃的預催化剪接體前體pre-B complex、3.9埃的預催化剪接體B complex、3.5埃的激活狀態剪接體Bactcomplex、2.9埃-3.8埃的催化激活剪接體
  • Nature:C/D RNA蛋白質複合物催化RNA核糖甲基化的結構機理
    2011年1月27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葉克窮實驗室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該論文研究了C/D RNA蛋白質複合物催化RNA核糖甲基化的結構機理。C/D RNA是普遍存在於真核生物和古細菌的一類古老的非編碼RNA,它們主要介導核糖體RNA和剪切體RNA大量特定位點上的核糖甲基化修飾,同時參與真核生物核糖體的裝配。
  • 上海光源用戶解析出BRI1受體與配體BL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BRI1與BL(黃色顯示)複合物結構圖    b. BRI1識別BL詳細結構圖  6月12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雜誌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brassinosteroid perception by BRI1的研究論文。
  • 施一公獲頒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因「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院士獲頒「生命科學獎」。閃光燈中,身穿禮服的施一公登上舞臺,發表獲獎感言。2017年對於施一公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他正好50歲,人過半百知天命;親愛的父親去世30周年;結婚25周年;回到清華工作10周年。似乎,有一根線,把他人生中的大事都串了起來。
  • Nature:施一公等解析γ-氨基丁酸反向轉運蛋白GadC晶體結構
    2012年3月11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名為「Structure andmechanism of a glutamate-GABA antiporter」的科研論文,報導了大腸桿菌穀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反向轉運蛋白(GadC)的晶體結構,並結合生化實驗提出了GadC轉運底物的可能機制。
  • 生命學院陳柱成、李雪明等合作在《自然》發文報導染色質重塑發生...
    生命學院陳柱成、李雪明等合作在《自然》發文報導染色質重塑發生的機理清華新聞網3月14日電 3月1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陳柱成、李雪明課題組聯合中科院物理所李明研究員等人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題為《Snf2介導的染色質重塑中DNA滑移機理的研究》(Mechanism of
  • 上海光源用戶在《自然》發表兩項蛋白晶體結構研究成果
    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顏寧研究組獲得了XylE與其兩個抑制劑的複合體結構,加上使用日本SPring-8光源獲得的XylE與底物D-木糖的複合物結構,共得到了三個複合物結構。XylE蛋白的三維晶體結構呈現出典型的MFS家族摺疊方式——由12個跨膜螺旋組成N端和C端兩個以假兩次軸對稱的結構域。